第561章 这绝非朱棣的行事风格-《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他们此刻身处茫茫大海,对大明之事鞭长莫及,对海上事务更是一知半解。

  若真有什么变故,着实令人忧心忡忡。

  “速速如实禀报,究竟是何情报?”

  朱权沉声发问。

  显然,他也开始略显紧张。

  那锦衣卫连忙答道:

  “是,陛下,事情是这样的,卑职等人奉命前往吕宋岛……”

  不久,

  随着锦衣卫的叙述,

  大明君臣渐渐明白了这条重大情报的来源及其来龙去脉。

  此番率领葡国海军侵犯东南海域的,乃是葡国的亚历山大王子,

  然而,葡国的国君,乃是费尔南多一世!

  他们的费尔南多一世,此番并未现身,而是留在葡国国内。

  听闻费尔南多一世的名号,

  朱权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朱瑞。

  “这小狐狸的情报网果然神妙无比,连海外诸国都了如指掌。”

  先前朱权便已听朱瑞提及费尔南多一世。

  此刻,此人的存在得以证实!

  不过朱权的惊讶转瞬即逝,

  毕竟,他向来对朱瑞所言深信不疑。故而很快,他便收敛心神,继续聆听锦衣卫的禀报。

  直至此刻,他仍不解其意,为何亚历山大王子现身而费尔南多一世未至,就成了重大情报?

  要知道,海上局势瞬息万变。

  即便大明灭了亚历山大王子,费尔南多一世因远离东南海域,亦是无能为力。

  对大明而言,不过是得知了那个遥远海盗国家的一些新消息罢了,无足轻重。

  然而,

  随着锦衣卫进一步的解释,君臣们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

  在亚历山大王子启程迎战大明之前,

  那位被任命为吕宋岛总督的葡国人佩德罗,

  已将大明的情报以及亚历山大王子出征的报告,送回了葡国本土!

  并且,还附上了航海图!

  这意味着,

  葡国那位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费尔南多一世,作为葡国这个首个全球性大帝国的奠基者,极有可能在没有后续消息的情况下,

  敏锐地察觉到,

  亚历山大王子此行凶多吉少。

  不,

  并非仅是存在被发现的风险,而是确凿无疑地会被察觉!

  我方已掌握有关东方大明海域的详尽情报,乃至葡夷国通往大明边境的航海路径图。

  鉴于对方国家一贯的侵略本性,

  很难确保他们不会动员举国之力,再度侵袭大明。

  简而言之,大明君臣或将再度面临他们并不擅长的海战挑战。

  万一对方行事更为谨慎,或许会在洞悉亨利亲王战败的来龙去脉后,才挥师来攻。

  如此一来,在与亨利亲王的交锋中,大明凭借地利优势的火炮效能恐将大打折扣。

  “此番出征前夕,工部呈上了一份奏章。”

  “言及尽管火炮射程经改良后有所提升,其后坐力也随之增强,需以更为坚固的战船承载,此点倒不成问题,大明战舰足以胜任。”

  “然而另一瑕疵却……”

  朱棣目光骤紧。

  他忆起工部奏章中提及的第二项缺陷,

  大明火炮的精确度极差。

  故而大明火炮的最大威力,仅在两军对峙,敌方踏入我方射程之时,

  径直向前轰击,

  无须精准,只要确保能击中敌舰即可。

  换言之,

  倘若葡夷的那位君主,比如若望大帝,真如传闻中那般睿智勇猛,

  他势必能从这场战争中洞察大明火炮的软肋。

  一旦其舰队分散进攻大明,

  我方十发炮弹,或许难以命中其一!

  待其舰队逼近我方船只,

  攻守之势即刻逆转!

  诚然,届时

  大明的军力未必逊色于葡夷士兵。

  但是!

  葡夷本就是海上强国,而大明呢?历来擅长的乃是陆地作战。

  因此,

  朱棣心中洞若观火。

  当务之急,

  必须在葡夷内部细作反应之前,将其一举歼灭!

  当然,

  你可以选择按兵不动。

  静待对方或许来袭,或许未能察觉你的软肋。

  然而,

  这绝非朱棣的行事风格。

  他,历来极为重视每一位对手!

  倘若大明的短板,乃至致命弱点,只能寄望于对手未曾察觉的侥幸,来赢得这场战争,

  那么,他也无法稳坐大明皇帝的宝座。

  为了加速大华的舰队与火炮完成它们的使命……

  李渊已下定决心。

  于是,在众臣面前,他淡然说道:

  “既然这葡萄牙如此危险,我决定亲自出征,远征葡萄牙!”

  远征?

  这话何意?

  李渊突然此言,令在场众臣皆瞠目结舌。

  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看向李渊的眼神,如同看待一个绝世疯子。

  皇上,您可还记得自己是大华的君主?您认为自己能离开大华,且离开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您当真不惧,待您归来时,大华的基业已不复存在?

  即便大华的基业未毁,难道就不怕瞬间改朝换代吗……

  “皇上,还请三思!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华境内诸多国事正等着您,您此刻绝不能远征啊!”

  “是啊,皇上。葡萄牙?这蛮夷之国,尽管个个凶神恶煞,贪婪成性,但我大华士兵的战力,远超他们。根本无需皇上亲征。”

  “皇上,赐臣三十万兵马……不,二十万足矣,臣定能灭了这葡萄牙!”

  “镇远侯需二十万,臣只需十五万,皇上,请将灭葡萄牙的重任交给臣吧!”

  “镇远侯你好意思?皇上千万别信他,皇上,请将机会赐给臣,臣……臣只需十万兵马!”

  往日,劝阻皇上亲征之事,多由文官承担。

  但今日,文官才出一言,后面反对的却是武将。

  武将们并不反对与葡萄牙开战,但反对李渊亲征。

  毕竟,风险难测,李渊身为大华君主,关乎万千黎民,不能有丝毫闪失!

  李渊沉默片刻,道:

  “我倒是头一回见到你们如此齐心协力,阻挠我的决定。”

  “你们的心思,我已知晓,无非认为我是君主,贵为九五之尊,关乎天下黎民,不可轻举妄动。”

  “那很简单。”

  “若我不再是君主,便可出征了吧。”

  李渊缓缓说出最后一句话,语气平静无波。

  但话中之意,却让在场众人心中一颤。

  皇上不再是君主?

  这话是何意?

  君主是否疑心我等文官武将已私下结盟,拒不遵从他的旨意?

  冤枉呐!

  君主!

  我们皆是在忧虑您的安危!

  文官武将心中暗自叫苦,正琢磨着如何向君王请罪之时。

  李煜接下来的言语,更是让这些人心神俱焚。

  “其实此事,朕早已深思熟虑。”

  “恰逢葡国之事,正是良机。”

  “既然大明君主无法远征葡国,那么大明的太上皇出征葡国,应当无碍吧?”

  又是一番询问。

  但这番话,比起之前那一句更为直白。

  在场的群臣终于明白,原来李煜并非要治他们的罪,

  而是心意已决,

  或许、似乎、看似、大概……将要退位了。

  不,

  是真的要退位了吗?

  在场众人瞬间以惊愕的目光望向李煜,而另一半人则带着震惊的眼神,转向了一旁莫名呆滞的李子渊。

  李子渊同样一脸茫然。

  【这是何情况?我只是上班时稍许走神,当个平平无奇的皇太孙罢了。】

  【为何你们突然都这般眼神看着我?】

  【哦,原来老谋深算的他说自己要退位,不想做君主了,只想做太上皇,是为了亲自出征……】

  【什么?!老狐狸,竟不愿再做君主了。他要将位置传给谁?】

  李子渊无法保持镇定。

  要知道李煜若不愿再做君主,那么新君上台,必然会改换年号。

  也就是说,

  永乐年号最多持续十年,便会终结。

  也就意味着,

  永乐十九年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那我的成大事之愿?

  李子渊的思维停滞了。

  他没有察觉,更大的危机已然逼近。

  李煜含笑望着李子渊那震惊的面容,

  他满心愉悦地聆听着,李子渊内心更深一层的震撼,

  此刻,群臣们的震惊与不解相加,也不及李子渊的表情与内心所想带给李煜的欢乐。

  “小狐狸,你也有今日。”

  “以往总是你给我带来诸多正经事,如今我也要还你一些‘惊喜’了。”

  李煜心中暗自大笑。

  当他,李渊,道出要让出皇位之意时,心中闪过一丝留恋。

  毕竟,这龙椅是他历经千辛万苦才坐上的。

  坐上这至高无上的位置,不过短短九载。

  纵观历史长河,哪位帝王心甘情愿让位?大多直至生命的终点,仍紧握皇权不放。

  李渊亦希望如此,直至终老。

  但心中却怀揣着更为宏大的梦想。

  这份梦想,源自对征战的向往。

  源自对大唐未来辉煌的憧憬。

  源自对孙子李澈真才实学的肯定。

  没错,他要让位,且要让给这位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大唐的唯一储君——李澈!

  既然身为帝王,不能轻易离京征战,

  因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黎民百姓,关乎国家社稷,

  那么,

  作为太上皇的他,即便战死沙场,也不会让大唐的朝政陷入动荡。

  即便真有动荡,

  以李澈的智慧,定能化解一切!

  李渊坚信,孙子李澈定能将大唐推向新的高峰!

  这才不枉他费尽心思,为李澈搭建起这片天地。

  “大唐的未来,就交给你了,李澈!”

  “莫要让朕失望!”

  “朕宣布,即刻退位,将大唐江山传于皇太孙李澈,望诸位爱卿竭力辅佐,保我大唐千秋万代!”

  “命翰林院起草诏书,昭告天下,不得有误!”

  “再命礼部,挑选吉日,筹备禅位登基大典,朕要与民同乐!”

  李渊此言一出,大殿之上,众人惊愕万分,无论老少,无论官阶,皆以为自己听错了!

  玩笑之言,听听便罢,岂能当真?

  特别是天子退位,立新君这等大事,岂能儿戏?

  “陛下,皇位之事,关乎天下安宁,不可轻率啊!”

  “……君无戏言,还请陛下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