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他科举屡试不第,却从未放弃-《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最近听说京城有位奇特的主考官,专出怪题,难道这题出自他手?”

  “我觉得很有可能。”

  “我也这么觉得,一般人想不出这种怪异的考题。”

  “幸亏我们当初科举时,没碰到那人出题……”

  最后一句,引起了众监考官的共鸣。

  此刻,众监考官心中暗自庆幸。

  幸亏当初科举,没碰到叶轩出题!

  不然,头疼的就是他们了。

  这谁能答得出来?

  各县试考场内,一片死寂。

  安静得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本该有翻动试卷和书写时的细微声响,但此次县试,却安静得让人害怕。

  考生们如同木偶,双眼空洞地盯着试卷,面无表情。

  这题,到底要怎么解,怎么答啊!

  他们在心中哀嚎。

  整个人仿佛要陷入绝望的深渊。

  这太煎熬了。

  为何县试会有如此古怪的题目?

  以往的县试只考儒学经义啊。

  考生们几近崩溃。

  亭子内,更香在香炉中冒着猩红的火星,缓缓燃烧,一道灰白的烟雾袅袅升起。

  知县望了一眼计时用的更香。

  时辰已过半。

  他转向下方巡视的监考官,以眼神询问。

  监考官微微颔首。

  终于,有人开始动笔了。

  足足等待了半个时辰。

  知县与监考官们皆松了一口气。

  若考生皆交白卷,他们难以向上级交代。

  角落的棚子里,孙浩正苦思冥想。

  老子与孔子起争执,该帮谁?

  “孔子乃至圣先师。”

  “儒学之鼻祖。”

  “天下文人的楷模。”

  “若要相助,我自当支持孔子。”

  一番思索后,孙浩揉了揉泛红的脸庞,吸了吸鼻涕,提起毛笔疾书。

  他年幼,思考不够深沉,对圣人的敬畏亦不足。

  一番挣扎后,他决定支持孔子。

  孔子,儒学之开创者,至圣先师……

  孙浩挥毫泼墨,写下自己的观点与思绪。

  与孙浩同龄的考生,要么支持孔子,要么拥护老子。

  支持老子的考生认为,老子乃孔子之师。

  孔子虽伟大,但尊师重道更为重要。

  于是,他们选择支持老子。

  东边一座破旧棚子,顶棚破洞,阳光穿透,照在试卷上,白光刺眼。

  年近五十、须发皆白的周进,紧盯着考题,眉头紧锁。

  他科举屡试不第,却从未放弃。

  他刻苦研读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求教于名师。

  然而,数十年过去,他仍未出人头地。

  他历经两朝,从元朝考到明朝。

  尽管历经风霜,经验丰富,但这些似乎并无助益。

  每次县试,他依旧落第。

  “唉。”

  “科举之路,一走便是数十年。”

  “自青涩少年至白发苍苍,我仍在考场奋斗。”

  “却连最基础的童试都未能通过。”

  “反观他人,年少便成状元,风光无限,而我,却深陷底层,童试屡败。”

  “人与人,何以差距如此之大?”

  周进长叹,满目萧然。

  有人失意,亦有人得意。

  忆往昔,他曾目睹少年高中,万众瞩目,而今,他依旧旁观着那些青春得意的身影。

  “此次,乃我最后之试。”

  “若再失利……”

  “便就此作罢。”

  周进自知,科举之路,或许并不适合自己。

  数十年光阴,连童试门槛都未跨过,世间恐怕唯他一人矣。

  他强打精神,面对试卷,眉头紧蹙,心中震撼。

  “两位皆是圣人,我该助谁?”

  “况且,圣人相争,必有深意。”

  “我,一介童生,无功无名,学识浅薄,怎敢妄议?”

  受儒学熏陶数十年,周进视孔子、老子为神圣,满心敬畏。

  沉思良久,他才谨慎地写下自己的观点。

  “圣人之争,岂是我这等凡人所能介入?”

  “心中惶恐,又感羞愧。”

  “数十年苦读,竟不及少年……”

  寒风刺骨,穿透周进单薄的衣衫,他浑身一颤,低声咒骂。

  这春寒,着实难熬。

  他未料到今年春寒如此猛烈,衣衫单薄,只能以肉身与薄衣抵御严寒,颤抖着继续答题。

  寒风呼啸,不断侵袭着考棚,考生们皆以血肉之躯,与寒风抗争。

  乌云密布,遮蔽了阳光,天地间变得昏暗,气温骤降。

  知县仰望苍穹,心中暗叹:

  天气真差。

  但愿别下雨。

  他转而注视下方排列的旧棚,这些历经风霜的棚子显然难以抵挡风雨,若雨至,考生们必将苦不堪言。

  瞬间,大雨倾盆而下,阴冷潮湿,烟雨迷蒙。

  “真倒霉。”

  “还真下雨了。”

  知县躲进了亭子避雨。

  监考官们则纷纷撑伞,继续监考。

  白伞在烟雨中若隐若现。

  雨点猛烈地打在棚子上,声音如雷,气温因雨水更低,寒意更浓。

  一些选了破旧棚子的考生,既要应对滴水,又要保护试卷,还得答题,艰难万分。

  解缙较为幸运,他的棚子虽脏,但顶棚完好,能专心答题。

  然而,这题目却让他颇为头疼,他眉头紧锁,棚顶雨点的敲击声已被他忽略。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德高望重。

  孔子与老子,这两位圣人会争吵吗?

  不会。

  解缙认为,圣人境界高远,不会争吵,或许只是在论礼。

  毕竟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于礼。

  两人只是在探讨“礼”。

  解缙眉头舒展,提笔书写。

  考生们面对此题,各执一词,有的支持老子,有的拥护孔子,有的中立不敢站队,有的则颂扬孔子与老子的地位与非凡。

  众人心中忐忑,将各自想法付诸笔端。

  春雨匆匆而过,空气中弥漫着湿润与寒意,地面泛起片片水洼,棚檐滴水,滴答作响。

  考生们埋头疾书,笔下生风。巡考官员收起雨伞,水珠如珠链般滑落。抬头间,阳光穿透云层,带来丝丝暖意,乌云渐散,天空放晴。

  亭中知县背手而立,目光偶尔掠过香炉中的更香,火光渐弱,绳索悄然断裂。伴随金属球落入钵中的清脆声响,考试结束的信号响起。

  知县示意,敲钟人重锤落下,钟声悠扬,回荡考场内外。

  “考试结束!”

  “请即刻停笔!”

  “违者视为作弊!”

  “试卷、答卷、草稿,请整理置桌面一角,由考官统一收取。”

  “经检查无误后,方可离场!”

  监考官们逐一收取试卷,核查无误,士兵开启考场大门。考生们陆续走出,议论纷纷。

  “这次县试怎会如此艰涩?”

  “题目太过离奇,令人摸不着头脑。”

  “多年应试,从未见过这般古怪题目,简直难以理解。”

  “此次县试,怕是凶多吉少。”

  “再等三年吧。”

  “若三年后重现此类离奇试题,该如何是好?”

  考生们唉声叹气,满腹牢 * 。

  众人皆感无奈。

  这样的试题,

  他们前所未遇。

  竟然让老子与孔子争辩?

  “唉——”

  众考生同声长叹。

  此类题目,

  离奇古怪。

  出题者究竟有何用意?

  “你们猜猜,这试题是哪位礼部大儒所出?”

  “谁知道呢。”

  “以往礼部大儒出题,皆围绕四书五经,此次却大相径庭,真是令人头疼。”

  孙浩混在考生之中,与他们议论纷纷,不时点头附和。

  “你们如何作答?”孙浩问道。

  周遭考生面面相觑。

  “我支持孔子。”

  “孔子乃至圣先师。”

  “我自然站在他这边。”

  “我则挺老子,因为老子算是孔子的老师!”

  “嗤!老子哪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仅是向老子请教过‘礼’而已,二人并无师徒之名。”

  “怎会没有!孔子求教于老子,对老子恭敬有加,行礼拜师,虽未正式行拜师礼,但名义上也算师徒!”

  “你这是狡辩。”

  “你才狡辩!”

  “依我看,你们都错了。”

  “我认为,孔子与老子皆为圣人,怎会吵架?”

  “所以我未偏袒任何一方,只是颂扬二人品德高尚,思想卓越。”

  “圣人亦凡人,万一他们真吵了呢?”

  “人无完人,怎知他们不会争吵?”

  周进劝阻这群血气方刚的考生。

  “冷静点。”

  “此次县试题目离奇,大家各抒己见实属正常,勿因试题而起争执。”

  众考生目光聚焦于周进身上,神色各异,有的鄙夷,有的淡然。

  他们知晓周进之名。

  此人屡试不第,数十年未能通过童试。

  着实令文人蒙羞。

  众考生不顾周进,讨论依旧。

  孙浩对周进颇有好感,忆起县试前夕,周进曾给予鼓励,令其安心。

  “周兄。”

  “你认为县试考题答案为何?”

  孙浩好奇探问。

  周进,年长他三十余岁,近乎祖辈,却同为县试考生。

  因此,孙浩以兄弟相称。

  周进抚须,摇头叹息。

  “考题答案……”

  “此次县试题目甚是古怪。”

  “我亦不知正确答案。”

  “那周兄是如何作答的?”

  “我自感才疏学浅,难以助两位圣人。”

  “圣人相争。”

  “我等凡人岂能插手?”

  孙浩闻言,再次打量周进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

  此刻,他终于明白,周进为何屡试不第。

  连猜测的勇气都无。

  如此卑微。

  自轻自贱。

  缺乏自信。

  如此之人,又怎能通过童试?

  众考生一番热议,仍无头绪。

  此题,究竟是助老子还是孔子?

  助谁?

  再者,孔老二人为何争吵?

  他们满心疑惑。

  却无人能解。

  “解缙!”

  “解缙出来了!”

  “若问解缙,他定知答案,我们快去问问!”

  “走!同去!”

  见解缙走出考场,众考生一拥而上,纷纷询问。

  “解兄,你才高八斗,远胜我等,县试考题定难不倒你吧?”

  “此题如何解?”

  “是啊,解兄,你是有名的才子,定能轻松解答,对吧?”

  听着周遭的喧嚣与探询,解缙苦笑满面。

  他才情出众,诗词歌赋、四书五经,无一不精。

  原本自信满满,以为县试不过小菜一碟,轻易可过。

  毕竟,那不过是区区县试。

  然而,县试的题目却让他措手不及,一时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