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朱元璋欲立胡惟庸为相!-《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沈万三父子闻言大喜。

  “女婿,此事就全仗你了。”

  “妹夫,果然没看错你,够仗义!”沈金笑道。

  叶轩:……

  他望着态度骤变的沈金,耳畔回响着沈金的赞美,心中却生出几分异样。

  昔日,这位大舅子对沈蓉与自己的结合持反对意见。

  然而,婚礼之后,沈金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叶轩暗自感慨,这便是权势的力量。

  若非他能为沈万三父子效力,恐怕难以赢得他们的如此尊敬。

  但世事无绝对,眼下他虽然仅是礼部的一个从四品小官,权势有限,却非同寻常。

  朱元璋与朱标皆对他另眼相看,否则也不会将科举重任交予他手。

  科举乃为大明选拔人才之关键,关乎国家未来五六十年的兴衰。

  一旦选才不当,大明将损失大批栋梁。

  “女婿,此事若难成,便罢了,切勿勉强,安全为上。”沈万三提醒道。

  他生怕叶轩因此事卷入麻烦,甚至遭遇不测。

  “妹夫,安全第一。”

  “若实在不行,沈家便放弃海上贸易。”

  “虽利润减少,但性命要紧。”

  “蓉儿腹中尚有胎儿,不能让孩子未出生便遭不幸。”沈金亦言道。

  叶轩惊讶地望着沈金,虽言辞直接,却满含关怀。

  未曾想,沈金此人尚有可取之处,只是稍显势利。

  “你们放心,我自有对策,不会有问题。”叶轩承诺道。

  沈万三与沈金闻言,心中稍安。

  “退朝——”

  宦官高亢的嗓音在大殿中回响,久久不散。

  百官陆续离去,朝宫外行。

  叶轩身着绯红色云雁官服,剑眉星目,肤色白皙,眼神明亮,显得格外英俊。

  他并未随百官离去,而是前往求见朱元璋。

  此时,朱元璋正更衣,明黄衮服被宫女、宦官卸下,换上赤红常服,宦官为其系上玉带。

  “皇上,叶轩求见。”

  一太监手执拂尘入内禀报。

  “叶轩?”

  朱元璋面露讶异,眉宇轻挑。

  往昔皆是他召见叶轩,叶轩主动求见,实为罕见。

  “宣他进来。”

  朱元璋吩咐道。

  宦官速将叶轩引至。

  此时,宫女、宦官正整理朱元璋衣衫,抚平褶皱。

  “爱卿,难得啊,竟是你来见朕。”

  朱元璋挥手示意众人退下,转身望向叶轩,眉眼含笑,语气带有一丝戏谑。

  “此行所为何事?”

  朱元璋心中暗自揣测,不久前得锦衣卫密报,沈万三与其子沈金抵京。

  二人刚到,叶轩便来求见,颇为蹊跷,他隐隐感觉叶轩所求之事与沈万三有关。

  他目光深邃,带着玩味,欲观叶轩如何迂回探其意。

  他对沈万三向来不喜,叶轩自当知晓。

  叶轩直言道:

  “皇上,臣有一事相询。”

  “海禁既解,沈万三可否出海经商?”

  此言一出,朱元璋猝不及防,本以为叶轩会曲折探问,不料其竟直言不讳。

  他一时愕然。

  未曾预料。

  然而心中并无半点恼怒。

  反倒觉其颇有趣味。

  叶轩实乃难以捉摸之辈。

  正如他所设之考题。

  朱元璋故作怒容。

  “沈万三?”

  “是他遣你来探朕意的。”

  “他胆子不小啊。”

  “先前曾在朕面前誓言不再涉足海上贸易。”

  “如今,反倒是反悔了?”

  “这世间可无后悔之路。”

  “还有你,胆子亦是不小。”

  “竟敢如此直白地问朕。”

  “就不惧朕迁怒于你吗?”

  叶轩从容答道:

  “皇上若真动怒,断不会如此。”

  “再者,臣何罪之有?”

  朱元璋未料叶轩如此沉稳。

  果真是叶轩。

  果真是朕所看重之人。

  “哈哈哈哈哈……爱卿所言极是,你确无过错。”

  “但。”

  “你难道不知朕最厌这些商贾吗?”

  朱元璋笑声未落,脸色瞬变,阴沉如暴风雨前兆,周遭气息仿佛凝固。

  他厌恶商人。

  尤恨沈万三。

  缘由简单。

  一则大明昔日贫瘠。

  沈万三却富甲一方。

  若能吞其财富。

  国库自当充盈。

  二则,昔日攻张士诚时,沈万三这江南首富竟资助张士诚。

  而非朕。

  此仇,朕铭记于心。

  两者相加,朱元璋对沈万三心生敌意。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

  在叶轩之策下,开拓殖民地,倾销商品,重启海上贸易等。

  大明财政得以改善。

  国库亦渐丰。

  倒不必再觊觎沈万三之财。

  然而,沈万三昔日资敌之事,朕断不会释怀。

  “皇上,微臣曾言,商人非掠夺民财之辈,实则如货物之运输媒介。若无商人,诸多商品难以越山跨水,送达百姓之手。百姓有权选择购与不购,此乃自愿交易,非 ** 之行。且商人运送,省却百姓远行采购之苦。”

  “商人于国无害。”

  “彼等促商品流通,赋其价值。”

  “更能助推国之经济发展。”

  叶轩重申旧论,意再劝朱元璋。

  沈万三乃其岳父,不可坐视其受朱元璋排挤。

  尤其是朱元璋,怒则累及全家。

  若不说服其放下对商人与沈万三之偏见,隐患难测,故叶轩决心如此。

  他言辞恳切,如诵经般技巧纯熟,讲述商人于国、于经济、于百姓、于君王之重要。

  商人与君王、百姓,实为互利共生,非敌非掠。

  善用商人,可强国富民,安定天下。

  叶轩一番言辞,口干舌燥。

  望朱元璋,其面无表情,眼神深邃,心思难测。

  叶轩微蹙眉头,难道......失败了?

  朱元璋拒沈万三出海之事,显其不欲放过沈万三。

  叶轩不强求,然知改变人心,需循序渐进。

  他坚信凭借己之辩才,终能转变朱元璋之意。

  遂决意近日频繁劝谏,不求沈万三出海,但求朱元璋打消加害沈万三之念。

  “皇上,商人实则非恶......”

  “罢了,休再提此。”

  “沈万三现已成为你的岳父,你自然会为他说话,我们又不傻,怎会不明白你的意思。”

  “念及你昔日的功绩。”

  “我们便饶了沈万三。”

  朱元璋说道。

  叶轩:……

  真没想到。

  他先前的盘算全白费了。

  其实他刚才已想好如何劝说朱元璋,并趁机蹭顿饭。

  谁料朱元璋竟打算放过沈万三。

  唉。

  真是可惜。

  饭没了。

  他还想尝尝皇帝的食物呢。

  结果泡汤了。

  当然,他主要是想让朱元璋放下对沈万三的仇恨,并非只为了皇帝的御膳。

  朱元璋向叶轩承诺,日后不再为难沈家和沈万三。

  这背后有朱元璋的深思熟虑。

  沈家不过是商人世家。

  虽富甲一方,却无军无权。

  难以掀起波澜。

  朱元璋并未将沈家放在眼里。

  加之叶轩近日的献策,通过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海上贸易赚取了巨额财富。

  如今,虽然朱元璋仍眼馋沈家的财富。

  但已不那么迫切。

  毕竟国库日渐充盈,并不太缺钱。

  再者,沈万三是叶轩的岳父。

  放过沈万三,无疑能笼络叶轩。

  一个商人与一个智勇双全、能让国家繁荣富强的谋士相比。

  孰轻孰重。

  如何选择。

  他心中自有分寸。

  这便是他放过沈家的原因。

  无论沈家多么富有。

  他都能轻易掌控。

  若能用沈家换取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的谋士,朱元璋自是求之不得。

  “我们也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沈家和我们的旧怨,就此一笔勾销。”

  朱元璋说道。

  叶轩未曾料到朱元璋如此通情达理,心中大喜。

  这颗潜在的地雷隐患得以解除。

  那么沈家便无恙了。

  老丈人与大舅子均安好,妻子儿女亦无恙,实乃大喜。

  叶轩恍然悟出朱元璋放过沈家的缘由:一来国库充盈,不再窘迫;二来念及与沈家的情谊,朱元璋欲施恩于他,佯称以叶轩之功相抵。叶轩此番确是大占便宜,以功绩保全沈家数十性命,何其珍贵!生命无价,此等交易,实为难得。

  “皇上恩典,叶轩感激不尽。”叶轩诚挚向朱元璋致谢。

  朱元璋能宽恕蓉儿全家,摒弃对商人的成见,化解对沈家的怨恨,叶轩心中满是感激。

  朱元璋背负双手,威严自生:“沈家虽得赦免,准其如常商贾,行海上贸易,然无规矩不成方圆,爱卿应知此理。”

  叶轩眉宇轻蹙,旋即领悟。朱元璋许沈家出海贸易,但须遵循律例,即缴纳税款。海贸所得愈丰,税额亦随之增加,此乃叶轩昔日之策,旨在防止商人垄断海贸,保障国家收益。海关税收,乃国之财源,无论商家意愿,均需缴纳,税额依货物数量与价值而定。海贸兴盛,税收充盈,大明与商家皆受其益,远胜于往昔禁海之政,阻碍商贸,国运难兴。

  “臣,明白。”叶轩答道。

  “沈家和臣皆是守法公民,自会严守规则,税收亦将依规缴纳。”

  叶轩的回答让朱元璋颇为满意,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简短寒暄后,叶轩觉得目的已达,便欲告辞。

  “臣不敢再扰圣上。”

  “就此别过。”

  “好,去吧。”

  朱元璋挥手示意,他自己亦忙于诸多政务。

  正当叶轩行至门口,朱元璋忽似想起一事,唤住叶轩问道:“爱卿以为胡惟庸如何,能否胜任丞相之位?”

  叶轩心中暗想,朱元璋若有意立胡惟庸为相,直接立便是,何必问他。

  况且此类事务,他不宜插手。

  叶轩揣测,朱元璋或许意在借胡惟庸之手废除丞相制。

  历史上,朱元璋确曾提拔胡惟庸为丞相。

  但胡惟庸实则缺乏为相之才与度量,且为人贪婪。

  此人竟被朱元璋重用,只因朱元璋欲废丞相制。

  丞相制沿袭千年,难以轻易废除。

  若贸然行动,必遭群臣反对。

  于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的贪婪野心,任其放纵。

  自导自演了一场明君忍让丞相,丞相却得寸进尺的戏码。

  最终,胡惟庸被除,所有罪责皆归咎于丞相制。

  丞相制由此顺理成章地被废除。

  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被彻底利用,却因野心蒙蔽双眼而不自知。

  其行径愈发过分,引起群臣反感。

  正中朱元璋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