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权势滔天-《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尽管他们表面愿意参与攻打高丽之战,

  内心却不愿背叛他们的故乡高丽。

  因此,他们看似卖力,实则未尽全力。

  对于这些人,我也只能让他们充当前锋消耗敌人。

  除此,别无他法。

  “连你也没有良策吗?”

  朱棣倍感烦恼。

  为何琐事如此繁多?

  “王爷,为今之计,应先稳固现有势力,并向大明求援粮食,其余再从长计议。”

  道衍提议。

  第279章 朱棣求援百万粮草,朱元璋迟疑!

  皇宫,御书房内,清香缭绕。

  朱元璋端坐于案桌后的椅上,审阅着关于朱棣的战报。

  他面色凝重,逐渐转为缓和,直至嘴角勾起笑意。

  朱棣捷报频传,高丽已陷入绝境,大片领土失守。

  胜利在望,朱棣或许无需大明支援。

  “大明已占上风,老四足以独当一面。”

  “哈哈……高丽指日可待。”

  “不知标儿那边战事如何?”

  想到首次挂帅出征的长子朱标,朱元璋心生忧虑。

  朱标心慈,颇似马皇后,恐对敌人亦存怜悯之心。

  “但愿标儿勿行愚事。”

  朱元璋自语。

  派朱标前往,意在监视副帅徐达,防其有自立之心。

  尽管徐达曾是他并肩作战的挚友,但当登上皇位后,他意识到一步之差便可能坠入深渊,累及身边人及后世。

  因此,他不得不谨慎行事。

  此刻,他背负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更有无数人的安危。

  且国家初定,一旦他遭遇不测或决策失误,必将波及无数生灵,甚至让这个在废墟上重建的王朝再次崩塌,百姓遭殃。

  “有标儿在,徐达等将领不敢轻举妄动,而标儿有徐达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辅佐,定能战胜东瀛军队。”

  “只可惜,标儿他们此刻远征海外东瀛,消息传递需横渡大海,极为艰难。”

  朱元璋沉思着,继续审阅奏折。

  突然,他翻阅的手停了下来,目光落在上奏人上——燕王,即他的四子朱棣。

  朱元璋眼神微眯。

  奏折中提到,军队粮草告急,急需上百万斤以解燃眉之急,形势严峻,恳请批准。

  老四要这么多粮草?

  朱棣所求粮草数目看似不多,但若以历史为鉴,万人清军一月之需便达数千吨,换算为斤近乎千万,相比之下,朱棣所求确实不多。

  然而,即便是这点粮食,朱元璋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粮食得来不易。

  更关键的是,朱棣的军队日益壮大,连其封地粮食都无法自足,需大明本土支援。

  由此可见,朱棣的军队规模已不容小觑,其封地粮食难以维系。

  他担忧朱棣军队不断膨胀,终至尾大不掉,难以驾驭。

  朱元璋眼神冷冽,偶尔闪过寒光。

  朱棣的军事才能之卓越,超乎他的预想。

  况且,朱棣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对高丽造成如此压力,实属难得。

  尽管大明助力不少,

  朱棣的贡献亦不可忽视,其实力颇为强大。

  朱棣军队的迅速壮大,令朱元璋心生戒备。

  ** 之家,最是无情。

  即便是出身贫农的朱元璋,也难以摆脱这一宿命。他受老农思想影响,只视朱标为唯一儿子。

  至于其他儿女,人数众多,他仅能勉强记住名字,父爱更是无从谈起。

  朱元璋将嫡长子朱标与嫡长孙朱雄英视为至亲,

  至于其他子孙,则皆排在马皇后、嫡长子、嫡长孙之后,地位仅略高于臣子。

  朱元璋对朱棣之事颇为忧虑,

  朱棣势力的不断壮大,对朱元璋而言,非但非喜,反成威胁,亦不利于皇权集中。

  历史上不乏皇子弑父夺位之事,

  为了权力,皇子们无所不用其极,谋反亦在所不惜。

  朱元璋不得不提高警惕。

  自朱棣请求百万斤粮草援助起,朱元璋心中便生猜疑。

  朱元璋联想到诸多不利情形,周身散发寒意,

  即便朱棣军队连连告捷,占据优势,他亦难展笑颜。

  朱元璋苦思冥想,

  如何化解朱棣之威胁,

  那百万斤粮草,究竟应否支援?

  忽地,朱元璋心生一计。

  叶轩曾提出殖民统治之策,

  如今朱棣势力已成威胁,

  那么这位提出让藩王开疆拓土、建立殖民地的叶轩,便应负责解决此事。

  朱元璋自鸣得意,

  如此简单之事,竟至此刻方悟。

  叶轩才智过人,

  此类事务,正应由他这位谋士来筹划。

  “来人!”

  “宣叶轩觐见!”

  朱元璋传唤宦官入内,下达指令。

  “遵命。”

  宦官迅速离去,着手安排寻找叶轩。

  叶府之外,敲门声急促如鼓。

  “来了,来了!”

  “别再敲了,门都要散架了,这就来开,谁啊?如此粗鲁敲门。”

  抱怨声隐约可闻。

  小宦官立于门前,等待通报。

  叶府大门敞开,仆人探出头,眼前是人头攒动,最前的是名年轻宦官,其后跟着一群装备精良、杀气腾腾的士兵。

  抱怨声戛然而止,仆人识趣地闭了嘴。

  “皇上宣叶轩大人觐见。”

  小宦官礼貌地通报。

  他深知叶轩受皇帝与太子器重,不敢怠慢。

  “我这就去禀报老爷。”

  仆人连忙回应,随即去唤醒沉浸在悠闲中的叶轩。

  叶轩一脸不悦,心中暗道:又是朱元璋,定是又有琐事相询。

  无奈之下,叶轩带着满心的不情愿前往御书房。朱元璋向其倾诉困惑。

  叶轩神情一顿,满腹牢 * 瞬间消散。

  原来是自己之前的疏忽所致,自然得由自己解决。

  叶轩道:

  “皇上,燕王军队粮草匮乏,支援势在必行。”

  叶轩重申:

  “粮草支援刻不容缓。”

  高丽之战已至尾声,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

  若朱棣粮草不济,攻克高丽无望。

  他们过往的所有奋斗都将付诸东流。

  朱元璋理应明了这一点。

  “皇上。”

  “您为何踌躇不决?”

  叶轩发问。

  他虽推测朱元璋是担忧朱棣征服高丽后势力坐大,难以驾驭,却佯装不解,提出疑问。

  有的时刻,

  装傻是必要的。

  若朱元璋知晓自己被其洞悉心思,必会恼羞成怒,招致杀身之祸。

  尽管他有罗网庇护,能保住性命,

  但目前他不愿与朱元璋为敌。

  他的愿望,仅是安逸度日,对当前的生活颇为满意,无意改变。

  朱元璋起身,双手负于背后,

  背对着叶轩,

  踱步至窗前。

  声音传来。

  “老四的军力日益强盛。”

  “如今其封地的粮草已难以满足军队需求。”

  “这表明老四的军队人数远超其封地应有之数。”

  “老四麾下军队过于庞大。”

  “若他攻陷高丽,”

  “其藩国将更加强大,”

  “人口激增,”

  “军队亦随之膨胀。”

  “且高丽必藏有无数财富。”

  “征服高丽,对老四无疑是大利。”

  “但对朕而言,却非吉兆。”

  “朕乃天子。”

  “老四虽是皇子,”

  “亦是臣。”

  “臣子势力膨胀,必将威胁皇权。”

  “再者,若老四尾大不掉,权势滔天,不听号令,对大明亦非幸事。”

  “爱卿,”

  “你以为当如何应对?”

  朱元璋召见叶轩,意在求教如何制衡朱棣的势力。

  朱棣展现的军事实力惊人,

  仅凭封地兵力便能将高丽打得溃不成军。

  若让他攻下高丽,

  军队扩张,

  那还如何控制?

  大明还能压制得住他吗?

  朱棣的勇猛超乎朱元璋想象。

  其他皇子在征战中,皆不及朱棣之勇猛。

  往昔,他曾赋予藩王开疆拓土的权力,此举是否失当?

  若非如此,诸多纷争或许可免。

  然而,大明国库之所以能迅速充盈,殖民统治之功不可没。仅凭航海贸易,难以实现如此速度。

  藩王开疆拓土,利弊并存。眼下,利大于弊,但未来如何,尚难预料。

  以往制约藩王的手段,对朱棣而言,效力甚微。因此,需另寻他法,以制约实力雄厚的皇子与藩王。

  朱元璋苦思无解,朱棣之强,犹如利剑。

  其利在于能为大明开拓更多殖民地,其弊则在于其势力日益壮大。

  “爱卿,”朱元璋道,“昔日之策,仅适用于普通藩王。如老四这般强者,既能殖民,又能继续扩张,增强自身。”

  “此景,如何应对?”

  他转身背对窗外光芒,身影陷入阴影,神色难辨。唯其头顶黑冠、身着黄袍,透露出他此刻的心绪烦乱。

  杀?还是留?

  老四军事才能卓越,杀之可惜。且他为大明夺得众多高丽殖民地,带来巨利。

  若无故杀皇子,必致皇子与百官恐慌,朝堂动荡。如此,既失一员大将,又致朝堂不稳,百官、皇子不安,得不偿失。

  即便欲除朱棣,亦需谨慎行事。

  也要寻得他的罪证,

  继而冠冕堂皇地处决他,

  如此,世人便无从问责,他亦能光明正大地对朱棣下手。

  诚然,这位具备军事才干的皇子令人惋惜,

  但国家的安定更为重要。

  朱元璋暗自筹谋。

  他心里仍为朱棣留有一丝活路,

  假若叶轩能制衡朱棣,

  他便宽恕朱棣一命。

  毕竟,朱棣还能为大明开拓殖民地,创造财富。

  若能无需杀戮便能约束他,对朱元璋而言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