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官场风云变幻,阴晴不定。
不过,远在岳县的李居逸和乖宝却接连迎来好消息。
先是京城亲友和大同府家人捐赠的粮食、药材陆续到达,一起到来的还有多封亲笔信。紧接着,皇帝的赈灾圣旨也到达岳县。
圣旨上的话写得很好听,显得皇帝爱民如子,特别关心岳县百姓,体察民间疾苦,但事实上,乖宝细看圣旨之后,脸上毫无笑容。
她说:“咱们之前向朝廷申请,给岳县百姓减免半年赋税,圣旨上却只字未提,显然皇上不答应。”
“皇上的恩泽只有开仓放粮而已,甚至连赈灾银都不发。”
“难道国库真的空虚到如此地步吗?”
李居逸也对皇帝和朝廷感到失望,思量片刻,说:“皇上上次御驾亲征,重视边防,可能国库的钱都用去打仗了。”
“岳县是个小地方,又天高皇帝远,朝廷不重视岳县,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咱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乖宝眼神不悦,嘀咕:“国库没钱,偏偏还要搞个东缉事厂,官署越多,朝廷的俸禄负担岂不更重?”
李居逸连忙在嘴唇前竖起一根食指,“嘘——”一声,说:“东缉事厂主要是帮皇上监督官员,咱们也是被监督对象之一。”
“清圆,消消气,我先去安排发救济粮之事。”
乖宝深呼吸,去书房看信,顺便回信。
她把巧宝的信反复看好几遍,脸上的乌云终于散去,露出笑容,暗忖:妹妹还是小傻瓜,那么多私房钱,一口气全送给我,我还得想办法给她送回去。
给巧宝和赵宣宣回信时,她心里充满温暖,嘴角翘起。
等给唐风年回信时,乖宝的思绪忽然变得格外冷静,在信中议论朝廷,控诉朝廷对灾民的冷漠。
她信任父亲,希望父亲给她解惑,为什么朝廷的行事作风让人如此失望?所谓的爱民如子只是耍官腔吗?
另一边,李居逸终于摆脱“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同时,经历过奸商发灾难财、男女老少为争抢粮食而打架等风波之后,他对人性不敢抱太大奢望,所以在第一轮开仓放粮时,他让全县百姓来官府门口排队领粮食。
但是,等到第二轮放粮时,他改变策略,反而要求城内百姓都归家,城外百姓都回村,不做流民,也不必来官府排队,然后由官差和服徭役的民壮骑马赶路,负责给每个村送粮食。
而且,每个村接收粮食时,官差都清点、登记人数,按人数发粮,并且明确提出要求:“如果你们村还想在官府第三轮放粮时沾光,就必须把村里各家各户的破屋都修好,并且修好通向村外的路。”
官差在第二轮放粮时,顺便登记各村在洪灾中的伤亡和现存孤儿人数。这是乖宝对李居逸提的建议。
当时,乖宝说:“我看史书时发现,历朝历代,有很多官府的权力都无法像树根一样,深入到民间的村落。”
“所以,官府和百姓总是矛盾不断,因为官府的眼睛只看银子和政绩,不看民间疾苦,而底层百姓也得不到官府的任何关照,二者之间毫无温情可言。”
“反而让那些乡绅充当土皇帝,中饱私囊,欺骗上面的官府,又欺压下面的穷人。”
李居逸点头赞同,然后摊开双手,笑着调侃:“清圆,你还嫌我不够忙,是不是?”
“皇权不下乡,历史悠久。如果岳县要改变此法,其辛苦程度不亚于重新丈量田地,类似于上次迫使全县地主降低佃租。”
乖宝也笑出声,露出右脸上的小酒窝,说:“地主和乡绅的身份往往是重叠的。”
“接连收拾他们两次,底层的穷人才能摆脱束缚,才有好日子过。”
“另外,官府直接接管孤儿,而不是任由他们流浪、乞讨、吃百家饭,是借鉴皇帝的御林军。”
“据说,最初的御林军又被叫做御林孤儿,是在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的命令下,专门收养战死士兵的孩子,从而让那些孤儿变成皇帝最忠心耿耿的心腹。”
李居逸收起笑容,从玩笑变得认真,说:“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正因为他们是孤儿,又直接受皇上恩惠,所以极少出现背叛。”
乖宝的野心初露锋芒,对李居逸说悄悄话:“县令是文官,不能畜养私兵。”
“但是,咱们需要忠心的、不背叛的可用之人。”
“抚养孤儿,此事乃一举两得。”
李居逸挑起剑眉,难掩惊讶,盯着乖宝的眼眸,暗忖:相比清圆的深谋远虑,我仿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县令干一天事罢了。
他没有像耳根软一样立马答应,而是说:“容我再想想。”
乖宝没有催促,端起茶盏喝茶,暗忖:自古以来,官权总是分文和武,然而文武双全者,才能事半功倍。县令只是七品芝麻大小的文官,正因为手里缺乏武力,所以如同隔靴搔痒,很难真正改变这一方水土。
此时此刻,连她自己也没察觉到,她这个幕后掌权者的野心比李居逸和唐风年这种正经官儿更大,甚至皇帝都没有这种要把根延伸到每个村落的野心。
毕竟,皇帝的野心属于大而不细,只要守住疆土,盯着国库,没有人造反,他就自认为是千古明君了,他不会在意那小小的村落,不会在意民间百姓是否吃饱喝足。
在李居逸考虑的时候,乖宝没有闲着,又提起毛笔,在纸上写细则。
李居逸凝视乖宝的侧脸,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无奈,暗忖:清圆对岳县这方水土感情深厚,她想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多,上次冒险改变地主和佃户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关系,下次的改变会不会再次产生巨大风险?
根据他的经验,每一次改变,似乎都会带来巨大的风浪,几乎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他轻轻叹气,不忍心阻扰她改变岳县的愿望,只能小心翼翼地保驾护航。
不过,远在岳县的李居逸和乖宝却接连迎来好消息。
先是京城亲友和大同府家人捐赠的粮食、药材陆续到达,一起到来的还有多封亲笔信。紧接着,皇帝的赈灾圣旨也到达岳县。
圣旨上的话写得很好听,显得皇帝爱民如子,特别关心岳县百姓,体察民间疾苦,但事实上,乖宝细看圣旨之后,脸上毫无笑容。
她说:“咱们之前向朝廷申请,给岳县百姓减免半年赋税,圣旨上却只字未提,显然皇上不答应。”
“皇上的恩泽只有开仓放粮而已,甚至连赈灾银都不发。”
“难道国库真的空虚到如此地步吗?”
李居逸也对皇帝和朝廷感到失望,思量片刻,说:“皇上上次御驾亲征,重视边防,可能国库的钱都用去打仗了。”
“岳县是个小地方,又天高皇帝远,朝廷不重视岳县,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咱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乖宝眼神不悦,嘀咕:“国库没钱,偏偏还要搞个东缉事厂,官署越多,朝廷的俸禄负担岂不更重?”
李居逸连忙在嘴唇前竖起一根食指,“嘘——”一声,说:“东缉事厂主要是帮皇上监督官员,咱们也是被监督对象之一。”
“清圆,消消气,我先去安排发救济粮之事。”
乖宝深呼吸,去书房看信,顺便回信。
她把巧宝的信反复看好几遍,脸上的乌云终于散去,露出笑容,暗忖:妹妹还是小傻瓜,那么多私房钱,一口气全送给我,我还得想办法给她送回去。
给巧宝和赵宣宣回信时,她心里充满温暖,嘴角翘起。
等给唐风年回信时,乖宝的思绪忽然变得格外冷静,在信中议论朝廷,控诉朝廷对灾民的冷漠。
她信任父亲,希望父亲给她解惑,为什么朝廷的行事作风让人如此失望?所谓的爱民如子只是耍官腔吗?
另一边,李居逸终于摆脱“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同时,经历过奸商发灾难财、男女老少为争抢粮食而打架等风波之后,他对人性不敢抱太大奢望,所以在第一轮开仓放粮时,他让全县百姓来官府门口排队领粮食。
但是,等到第二轮放粮时,他改变策略,反而要求城内百姓都归家,城外百姓都回村,不做流民,也不必来官府排队,然后由官差和服徭役的民壮骑马赶路,负责给每个村送粮食。
而且,每个村接收粮食时,官差都清点、登记人数,按人数发粮,并且明确提出要求:“如果你们村还想在官府第三轮放粮时沾光,就必须把村里各家各户的破屋都修好,并且修好通向村外的路。”
官差在第二轮放粮时,顺便登记各村在洪灾中的伤亡和现存孤儿人数。这是乖宝对李居逸提的建议。
当时,乖宝说:“我看史书时发现,历朝历代,有很多官府的权力都无法像树根一样,深入到民间的村落。”
“所以,官府和百姓总是矛盾不断,因为官府的眼睛只看银子和政绩,不看民间疾苦,而底层百姓也得不到官府的任何关照,二者之间毫无温情可言。”
“反而让那些乡绅充当土皇帝,中饱私囊,欺骗上面的官府,又欺压下面的穷人。”
李居逸点头赞同,然后摊开双手,笑着调侃:“清圆,你还嫌我不够忙,是不是?”
“皇权不下乡,历史悠久。如果岳县要改变此法,其辛苦程度不亚于重新丈量田地,类似于上次迫使全县地主降低佃租。”
乖宝也笑出声,露出右脸上的小酒窝,说:“地主和乡绅的身份往往是重叠的。”
“接连收拾他们两次,底层的穷人才能摆脱束缚,才有好日子过。”
“另外,官府直接接管孤儿,而不是任由他们流浪、乞讨、吃百家饭,是借鉴皇帝的御林军。”
“据说,最初的御林军又被叫做御林孤儿,是在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的命令下,专门收养战死士兵的孩子,从而让那些孤儿变成皇帝最忠心耿耿的心腹。”
李居逸收起笑容,从玩笑变得认真,说:“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正因为他们是孤儿,又直接受皇上恩惠,所以极少出现背叛。”
乖宝的野心初露锋芒,对李居逸说悄悄话:“县令是文官,不能畜养私兵。”
“但是,咱们需要忠心的、不背叛的可用之人。”
“抚养孤儿,此事乃一举两得。”
李居逸挑起剑眉,难掩惊讶,盯着乖宝的眼眸,暗忖:相比清圆的深谋远虑,我仿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县令干一天事罢了。
他没有像耳根软一样立马答应,而是说:“容我再想想。”
乖宝没有催促,端起茶盏喝茶,暗忖:自古以来,官权总是分文和武,然而文武双全者,才能事半功倍。县令只是七品芝麻大小的文官,正因为手里缺乏武力,所以如同隔靴搔痒,很难真正改变这一方水土。
此时此刻,连她自己也没察觉到,她这个幕后掌权者的野心比李居逸和唐风年这种正经官儿更大,甚至皇帝都没有这种要把根延伸到每个村落的野心。
毕竟,皇帝的野心属于大而不细,只要守住疆土,盯着国库,没有人造反,他就自认为是千古明君了,他不会在意那小小的村落,不会在意民间百姓是否吃饱喝足。
在李居逸考虑的时候,乖宝没有闲着,又提起毛笔,在纸上写细则。
李居逸凝视乖宝的侧脸,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无奈,暗忖:清圆对岳县这方水土感情深厚,她想改变的东西越来越多,上次冒险改变地主和佃户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关系,下次的改变会不会再次产生巨大风险?
根据他的经验,每一次改变,似乎都会带来巨大的风浪,几乎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他轻轻叹气,不忍心阻扰她改变岳县的愿望,只能小心翼翼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