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屠刀嚯嚯向商贾-《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威海卫到京城路段的铁路轨道动工后,时间像是开了加速器,各地的钢铁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钢铁的产能在一年之内提升了两倍多。

  与此同时,胤礽也开始鼓励民间百姓搞发明,并在工部下辖成立了一个专利署。

  老百姓制造出来的东西,只要经过评估是对国家人民是有用的,那么就能从专利署获得一个专利证书,且能从专利署中拿到奖励。

  至于奖励金额的多寡,就要看那些小玩意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了。

  除此之外,以京城为起点的水泥路,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官道辐射。

  如今这个年代还没有超重的货车,而水泥的质量又过硬,只要做好热胀冷缩的防护,水泥路的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

  但国家出钱修路,花的银子是海量的,国库里的银钱在短短一年就缩水了一半。

  不过底下做生意的商人挣得盆满钵满。

  胤礽开始想法子在商人的手里头抠钱。

  如今这年头,商贩都有营业执照,胤礽想从那上头动歪心思的想法很快便被他否定了。

  营业执照办下来就算能收再多银子,那也是一锤子买卖,他要收,就收大头。

  想到如今各城池高大的城墙,胤礽便打算从运输上头收钱。

  胤礽找了胤禩,两人窝在乾清宫里商议了许久,才将运输税的细节敲定了下来。

  胤礽当即下令,要求大清各郡县设交通管理局,在漕运和官道上设置关卡,只要以这两种形式运输货物,那么就得交税。

  商品从装车出城的时候,就得从交通管理局开证明,也就是另类的“介绍信”。

  介绍信上需有交通管理局的官印,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开证明之人与商户签字画押,方便溯源。

  而官道的关卡和漕运上的港口,只认证明不认人。

  若是货物的来源是村庄,那便需要找就近的乡镇开证明,随后再去所属县衙盖章。

  没有证明的货物属于走私,官府有权没收。

  商税的金额,与商品本身的品类和利润挂钩。

  只供达官显贵消费的货物收税最高,为毛利的三成半。

  事关民生的货物收税最低,为毛利的一成。

  人工成本这方面,朝廷也没办法计算的太精准。

  胤礽找了胤禟,让他手底下的人加班加点整理出了一份货物成本和利润的清单。

  这份清单每个季度都要更新一回,胤禟手底下那群专业的人才,也成功吃上了国家饭。

  成为了税务局最早一批公务员。

  官府政令一经发布,整个大清的商户都彻底懵了。

  这……这怎么开始对他们挥屠刀了呢?

  商贾们不满,抗议,甚至暗戳戳地联合起来,想给朝廷施压。

  其中蹦哒的最欢实的,要数各大皇商了。

  他们原本日子过得极为滋润,朝廷一下子就要收取他们毛利的三成半,他们的纯利润才多少?

  真要交了这运输税,他们的年收入起码得减半!

  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以皇商王家为代表的商户们堵了内务府在外城的联络点,吵吵嚷嚷着要面圣。

  至于皇商范家的当家人范盛谨,则是隐在人群中,静静的观察着事态发展。

  他们家之前因为福寿膏,被康熙褫夺了粮道上的权限,元气大伤之后,此前与他范家有竞争的其他皇商,很快便开始侵吞起了范家的产业。

  所以范盛谨对身边这些人可没有半点好感。

  甚至……巴不得他们也元气大伤一回。

  范盛谨想到当年由于福寿膏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心里暗自叹了口气。

  当年他爹回到范家之后,很快便捋清楚了那件事的前因后果,最后他们一家子一致认为,将那件事揭穿出来的,是四阿哥和九阿哥。

  范家即便有心报复,但因着当年动荡自顾不暇,根本没有余力给四阿哥和九阿哥使绊子。

  范家好容易缓过劲来了,新皇登基了……

  如今四阿哥和九阿哥都是如日中天的人物,他们莫说报复了,甚至都没胆子再晃悠到两人跟前。

  这般想着,范盛谨深深的叹了口气。

  这运输税一出,范家的家产怕是又要缩水不少……

  对于商户们的联合反抗,胤礽就知道会有这么一遭。

  不过他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空搭理这些人。

  于是便授意新上任的内务府总管去处理这件事。

  并将他的态度表明,如果还想在大清做生意,就要守他的规矩。

  不想遵守的人,可以离开大清去别的国家。

  朝廷绝不阻拦。

  内务府总管将态度放出去之后,原本吵吵嚷嚷的商人们,集体陷入了沉默当中。

  这其中,有些人还打算等见到了胤礽,就将他们祖上对大清的贡献都搬出来,搞道德绑架那一套。

  然而他们失策的是,胤礽从头到尾都没打算见他们。

  商人们沉默了一会儿,王家的当家人面色难看地率先说道,

  “打从朝廷的军队入关起,朝廷哪回打仗我们没有捐钱捐粮?如今天下太平了,皇上就要把我们这些人的后路给断了,这算哪门子道理?”

  这种事,只要有人牵了头,剩下的人也都纷纷附和起来,

  “就是,我田家光是捐给朝廷的钱粮,加起来都有好几百万两银子了,朝廷不能拿了银子就不认账吧?”

  “我宋家也没少捐钱!”

  “三成半的毛利太高了,皇上是不是真不管我们这些功勋之家的死活了?!”

  ……

  “总管大人,你倒是给个说法啊!”

  看着底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难以遏制的愤怒,内务府总管鲍崇眼皮子都没掀一下,就这么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呷着茶水。

  等到众人吵嚷了一阵之后,发现鲍崇如此做派,顿时觉得自己被无视了,瞬间暴怒起来,有几个甚至想冲到鲍崇面前,用武力威慑鲍崇。

  “嘭!”

  鲍崇身后的侍卫直接朝地板开了一枪。

  众人脸上的愤怒直接凝滞起来。

  愣愣地看向那个开枪的侍卫。

  鲍崇此时才将手里的茶盏放下,起身看着这群商贾,

  “咱家还是那句话,你们要是不愿意在大清做生意,皇上和朝廷都不会强求,王家主田家主,你们是给朝廷捐了不少的钱粮,但你们没从朝廷拿到相应的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