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冶炼业的转型-《奇壤》

  刺季一月初,同一时间段。

  冶炼业。

  作为黎木最为重视的行业之一,获得的政策、资源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

  可哪怕是现在,想要进行高纯度金属打造依旧是难事。

  基本上,纯度最高的那一档,单一金属纯度达到75%,可能就是近期,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极限了。

  别的不说,就以“冶炼”这一高温提纯手段来讲。

  根据某位研究者的推测。

  普通的高温,根本不足以使金属发生“完全融化”,它的内部,总有可观测、不可观测的固结,或是物质固结,或是能量固结,或是逻辑固结...

  那种基本层面的物理规律碰撞,极大地限制了真正的“融化”。

  或许金属可以变软,可以变得有一定微弱的流动性,但却在微观层面,做不到液体那种程度。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

  就算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融化的金属液体,就一定会出现分层分流嘛?

  前世是利用熔点的不同,化学反应的不同进行提纯。

  可这里呢?

  别的不说,就一个浅层、表层“杂魔混渗物质体”。

  这东西算是“扎根”非常深的存在,会随着金属的变化,也产生一定的性质变化,就跟狗皮膏药似得。

  无论你怎么调整温度、添加催化剂,试图进行分流、反应掉它,都“甩”不掉它。

  而推测中。

  真正要靠高温手段把金属中的“浅层魔力”全部剥离到“可操作”的程度,需要的能量将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等闲的核聚变能量量级,恐怕也很难摸到门槛。

  而且,南大区的能压是以量级递增的。

  怕是得拥有远超“太阳”级别的高温能量投入,才能做到真正的“裂解”。

  可就算如此,你真的能保证提取出的来的元素,还是它本身嘛?又或者,有些杂质不能依靠“温度规则”去分离呢?

  这么看来,自己当初费劲巴拉的为了那几十几百度的提温,试图靠着前世冶炼方法提纯金属的行为,属实有些搞笑了。

  在亿万度的高温量级变化面前,那点儿够做什么?

  南大区作为高位格复合世界。

  这种提纯提纯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在试图解剖世界了。

  难怪在自己的认识中,除了奥术人那种另辟蹊径的科技树,大部分国家都选择“炼金”这种将错就错的途径。

  部落的冶炼业,近期一直“名声不显”,甚至在这种各行各业大爆发的境况下,可以说是占着地位的茅坑不拉屎,便是因为在进行“转型升级”。

  从前世的那套框架中脱离出来,吸取精华部分,并进行本土化大改造。

  看看马文、马尔提雅,好歹也算“前辈”,大家都是将错就错,你若是自以为是的一直死磕,那最后怕是只有头破血流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时候,作为穿越者,要发挥的,不仅是对已有先进知识的自信,更是要把那些看似落后的道理也刻入脑海。

  当然。

  高温熔炼这一条路也并非完全放弃。

  毕竟金属还是会软化、微流化,用于塑形加工依旧是刚需。

  只是“合金业”“高温提纯”等方面,可能要稍微滞后了。

  所以,部落寻找新金属材料的核心法,由这种高温技术,转变为了以《千锤百炼法》这一功法为核心。

  这功法不仅可以让人锻打中吸收矿物反哺,还能影响矿物深层结构,多出一堆特殊效果。

  有些矿物的融合,光靠热熔混合可能做不到,就像油和水一样,哪怕扭搅在一起,也不会有根本的性质变化。

  可若是功法层次高深的人进行亲手锻打,在锻造之气的影响下,指不定就给融合上了,新合金这不就有了?

  而且,部落现在正是人口爆发期,可以略作倾斜,让更多人加入其中,给不久的将来的工业萌芽打好基础。

  ......

  “哗啦啦~”

  黎木放下手中大半叠纸张,看完了冶炼部门的问题。

  随即,又拿起剩下的一小半。

  毕竟这么大个部门,还投入了这么多,不可能一个转型就把它拖垮了。

  这段时间,其账面上的进步还是不小的。

  金属产向,分为三种:军用、械用、民用。

  所谓军用,便是“金属弩”“金属炮”“金属铠”这些大件,“匕首”“水杯”“铁锹”这些小件。

  主要金属共7种,且同一种金属,按照不同的成分、加护,亦作1~3分级。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金属炮”用量比“金属铠”还要多的多。

  一来,金属铠正在趋向“碎片化”“轻量化”,还有浮空岛收获、搜刮异族的填补,用量比起“全身铠”已经少了很多很多。

  二来,金属炮技术落后,炮管需要铸造的非常厚实,且一开始就是奔着威胁三集去的。

  虽然碰炸引信的结构难度不算大,但里面涉及较为精密的“形状学”“金属加工学”“数据学”。

  举个例子,弹簧。

  部落现在的弹簧,还做不到“高精度均匀”,而且弹性控制也十分有限。

  这东西,一旦有点儿不均匀,不论是圈型、金属线粗细、间隙,哪怕只是一点儿,那出现问题的概率都会很大。

  就更别提材料不适合了。

  虽说也有史莱姆生产的弹性胶体可以灌入引信,充当弹簧的作用来限制撞针。

  但胶体强度太低了。

  自己人操作不当,也会引起爆炸。

  光依靠灵苹果蜡与一些矿物制作的“底火”,其敏感度也很难控制,且受磁场影响出现的数据波动较大,比较吃环境。

  就算解决了弹簧问题。

  炮弹形状也得调整。

  每一个棱角、弧度,那都是有严格说法的。

  炮弹落地后,那姿势千奇百怪的,距离、撞击力度,也是千奇百怪,怎么让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稳定传导入撞针?怎么让炮弹飞行稳定?怎么把控一个合理的激发力度区间?怎么搭配大炮...

  哪怕有高超的技术专家支持,这依旧是个水磨工夫。

  别看“激发炮弹”和“实心弹”都是炮弹,这二者中的差距,在地球上自然演化出来那是要几百年积累的。

  所以,目前的炮弹,主要以实心弹...不,准确的说,是“符文加护炮弹”......

  喜欢奇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