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兵部尚书府。
三更已过,烛火昏黄,映得柳元衡半边脸阴晴不定。
他伏案批阅军报,指尖翻动纸页,动作却比往常慢了半分。
案头一盏冷茶早已失了热气,可他的额角,却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
窗外一阵轻响,似指节轻叩窗棂,又似枯枝拂过。
他猛然抬头。
瞳孔微缩。
窗外,唯有树影摇曳,夜色如墨,连风都仿佛静止了一瞬。
可那声响,分明不是错觉——像是有人站在窗外,用指甲,一下、一下,轻轻刮着窗纸。
沙……沙……沙……
如耳语,如低泣。
柳元衡喉头一紧,指尖不自觉地颤了颤,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长痕,像一道血口。
“大人。”贴身幕僚悄然走近,声音压得极低,“近来坊间疯传‘亡魂点卯’之事,连西市赌坊都在押哪位大人物会被‘点名’……连您府上的门房昨夜都烧了纸钱驱邪。”
柳元衡冷哼一声,强行稳住声线:“荒诞!边军溃败,不过是败兵造谣,蛊惑人心罢了。”
话音刚落,他自己却下意识地扫了眼案头那本《幽冥阁覆灭纪要》——那是他亲自命人编纂的“定论”,为的是将幽冥阁定性为叛乱组织,顺带将当年那场抄家洗得干干净净。
可此刻,那书页边缘仿佛泛着青黑,像极了驿墙上那些血字的颜色。
他猛地伸手,将书卷抓起,毫不犹豫地投入火盆。
火舌“轰”地窜起,舔舐纸页,映得他脸上光影跳动,如同鬼魅附体。
他盯着火焰,眼神却越来越深,越来越冷。
与此同时,京城各大茶楼酒肆,悄然流传一本小册子。
封面无字,纸张粗劣,却被人争相传阅,藏于袖中,匿于枕下。
名为《赤焰夜行录》。
册中绘有“风脊岭亡魂幡”“天机阁刻名碑”等场景,笔法诡谲,墨色泛青,仿佛以血调就。
每一页都似在讲述一场未散的冤魂夜行——风起火燃,铁甲成灰,无数无面之人列阵于荒岭,执幡点名。
而末页,赫然印着一段话:
“凡参与剿灭麴家者,名已入册,子夜必闻鼓声。”
字迹如刀,深陷纸中,似非墨写,而是刻出来的。
更诡异的是,有醉汉在酒肆拍案大笑:“我昨夜真听见了!三更天,鼓声从西城传来,一声、两声……第三声,竟是我姓李!吓得我尿了裤子!”
旁人哄笑,笑罢又静。
谁都不敢再提。
可那本小册子,却像瘟疫般蔓延。
街头巷尾,孩童不知何时起,开始唱一首新童谣:
> “五更天,鬼点名,
> 柳字令下血成河。
> 旧账未销魂不散,
> 纸甲成军踏京门。”
起初只是几个顽童嬉闹,可唱着唱着,整条胡同的孩子都跟着唱了。
声音清脆,却瘆得人脊背发凉。
有妇人慌忙捂住孩子嘴,可孩子挣脱后,仍喃喃重复:“柳字令下血成河……”
百姓虽不敢明言,却纷纷于子夜紧闭门户,连巡夜更夫也缩短路线,不敢经过兵部衙门一带。
有老卒夜里惊醒,听见院中似有脚步声,披衣查看,却只见院门微开,门槛上摆着一只烧了一半的纸马,马腹上,用朱砂写着一个名字——“王德禄”,正是当年带兵抄了麴府的副将。
元宵将至,京城灯市初张。
老钟蹲在自家纸扎铺后院,一盏油灯昏黄,映着他满头白发与布满裂口的双手。
他正低头糊一只纸甲兵,铠甲层层叠叠,胸前贴着一张黄纸,上书“周通”二字——兵部主事,当年亲手签发抄家令。
他已烧制九十九具。
每一具,都贴着一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曾沾过麴家的血。
三更天,他扛着九十九具纸甲兵,混入灯会人群。
在城南天桥下,当众点燃。
火光冲天。
纸人被烈焰吞噬,扭曲、翻卷,竟似在火中起舞。
有风掠过,火舌忽地一卷,竟传出低语般的声响——
“周通……你烧了军册,可记得那夜哭声?”
“赵承业……你收了三千两,可对得起麴老将军?”
围观百姓惊叫四散,有人跪地磕头,有人掩面狂奔。
火光中,纸甲兵一具具崩解,灰烬如蝶,随风飘向兵部衙门方向。
消息次日便传入宫中。
有御史上奏:“恐有冤魂作祟,宜开坛超度,以安民心。”
柳元衡在朝堂上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妖言惑众!幽冥阁早已覆灭,何来亡魂?此等邪书流传,必有幕后黑手煽动,查!给我彻查!”
退朝后,他却悄然召来心腹密探,压低声音:“查一个纸扎铺老板,姓钟,原是麴家旧部文书。另外……把二十年前所有旧案卷宗,尤其是兵部、刑部、大理寺涉及‘镇北侯府’的,全部调出来,先封存,再……销毁。”
密探领命而去。
柳元衡独自立于书房,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当年先帝御赐,可如今,他只觉得那玉佩冰凉刺骨,像一块压在心头的墓碑。
他忽然低语:“不该活的人……怎么还不死?”
夜深,城东一处不起眼的茶馆二楼,麴云凰静静坐在窗边。
窗外雨丝如织,檐下灯笼昏黄。
她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信纸极薄,字迹极小,却让她眸光骤冷。
片刻后,她抬眸,望向对面负手而立的牛俊逸。
“柳元衡开始清查旧案卷宗了。”她声音很轻,却如刀出鞘,“他要毁掉最后一丝证据。”
牛俊逸缓缓转身,烛光映着他清俊却冷锐的侧脸。
他唇角微扬,眼中却无半分笑意。
“他终于坐不住了。”他轻声道,“那便……让他再听见一声鼓。”
麴云凰凝视着他,指尖缓缓收紧。
窗外,雨声渐密,仿佛万千脚步,悄然逼近。第306章(续)
京城里没人敲更,可家家户户闩了门。
雨丝斜织,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整座皇城。
茶馆二楼,烛火被湿风压得摇曳不定,映得麴云凰眸底寒光如刃。
她指尖轻捻那封密信,薄纸几乎要化在掌心。
信中寥寥数语,却字字如针——“旧档封存,尽数焚毁。”
她闭了闭眼。
二十年前,父亲战功赫赫,镇北侯府门庭若市;而今,满朝文武避之如鬼,连史册上都抹去了“麴”字。
可真正让一个家族从世间被抹去的,从来不是屠刀,而是遗忘。
一旦卷宗焚尽,人证湮灭,便是她翻遍天下,也再难寻回那一纸昭雪的凭证。
“他要斩断最后一条根。”她低语,声音冷得像冰裂前的寂静。
牛俊逸站在窗前,听着雨打屋檐,神色不动,可袖中手指已悄然攥紧。
他知道,柳元衡这一动,不是慌乱,而是收网。
此人老谋深算,若非确信危机迫近,绝不会贸然触碰那些尘封的禁忌。
“他怕的不是冤魂。”牛俊逸缓缓开口,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怕的是活人执笔。”
麴云凰抬眸,目光如电:“那就让他看见——死人未散,活人已至。”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计策已在心中成型。
当夜,风脊岭深处,一座残破庙宇内,韩烈跪在神像前,手中狼毫颤抖如风中残叶。
案上摊着一张素笺,墨迹未干。
> “吾命将尽,愧对父辈忠骨。半符在此,另一半唯柳元衡知其所藏。若我大周尚存天理,望有心人掘出‘柳字令’原档,还麴氏清白……”
他咬破指尖,在信末按下血印,又从怀中取出半枚青铜虎符——那是当年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沾着父亲最后一口气的温热。
“这一封信……”他喃喃,“不是求生,是索命。”
三日后,密信经江湖暗桩、赌坊线人、甚至一名贪财的礼部小吏之手,辗转流入兵部密道。
每经一手,皆添油加醋:“韩烈重伤垂死,临终吐真言!”“虎符现世,真相将出!”谣言如毒藤疯长,缠向权力中枢。
柳元衡是在批阅边关急报时看到这封信的。
起初他冷笑:“韩烈?那条丧家之犬,也配谈‘真相’?”
可当他目光落在那半枚虎符拓影上,脸色骤然一沉。
虎符对印,方可调兵。
而另一半,正埋在西郊废井之下——那里,藏着他亲手埋下的“柳字令”原件,一道未经圣裁、私自发兵剿灭镇北侯府的铁证。
他猛地合上信匣,指节发白。
“传我密令,”他压低声音,眼中杀意翻涌,“西郊废井,连夜掘开,取回档案。元宵之后,一把火烧干净。”
密报传回城东茶馆时,牛俊逸正执棋落子,黑子一敲,满盘皆动。
他抬眸,眸光如刀出鞘,寒彻骨髓。
“他终于动了。”
麴云凰立于檐下,听罢密探低语,缓缓闭眼。
父亲,你听见了吗?
他们开始怕了。
她转身望向北方夜空,乌云低垂,雷声未起,却已压得人喘不过气。
而此刻,风脊岭上,韩烈将父亲腰牌紧紧系于胸前,铁牌贴肉,冷如霜雪。
他仰头望月,轻声道:
“这一回,我不在逃命的路上——”
“我在回家的路上。”
京城上空,阴云密布,一场无声的风暴,正悄然逼近。
三更已过,烛火昏黄,映得柳元衡半边脸阴晴不定。
他伏案批阅军报,指尖翻动纸页,动作却比往常慢了半分。
案头一盏冷茶早已失了热气,可他的额角,却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
窗外一阵轻响,似指节轻叩窗棂,又似枯枝拂过。
他猛然抬头。
瞳孔微缩。
窗外,唯有树影摇曳,夜色如墨,连风都仿佛静止了一瞬。
可那声响,分明不是错觉——像是有人站在窗外,用指甲,一下、一下,轻轻刮着窗纸。
沙……沙……沙……
如耳语,如低泣。
柳元衡喉头一紧,指尖不自觉地颤了颤,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长痕,像一道血口。
“大人。”贴身幕僚悄然走近,声音压得极低,“近来坊间疯传‘亡魂点卯’之事,连西市赌坊都在押哪位大人物会被‘点名’……连您府上的门房昨夜都烧了纸钱驱邪。”
柳元衡冷哼一声,强行稳住声线:“荒诞!边军溃败,不过是败兵造谣,蛊惑人心罢了。”
话音刚落,他自己却下意识地扫了眼案头那本《幽冥阁覆灭纪要》——那是他亲自命人编纂的“定论”,为的是将幽冥阁定性为叛乱组织,顺带将当年那场抄家洗得干干净净。
可此刻,那书页边缘仿佛泛着青黑,像极了驿墙上那些血字的颜色。
他猛地伸手,将书卷抓起,毫不犹豫地投入火盆。
火舌“轰”地窜起,舔舐纸页,映得他脸上光影跳动,如同鬼魅附体。
他盯着火焰,眼神却越来越深,越来越冷。
与此同时,京城各大茶楼酒肆,悄然流传一本小册子。
封面无字,纸张粗劣,却被人争相传阅,藏于袖中,匿于枕下。
名为《赤焰夜行录》。
册中绘有“风脊岭亡魂幡”“天机阁刻名碑”等场景,笔法诡谲,墨色泛青,仿佛以血调就。
每一页都似在讲述一场未散的冤魂夜行——风起火燃,铁甲成灰,无数无面之人列阵于荒岭,执幡点名。
而末页,赫然印着一段话:
“凡参与剿灭麴家者,名已入册,子夜必闻鼓声。”
字迹如刀,深陷纸中,似非墨写,而是刻出来的。
更诡异的是,有醉汉在酒肆拍案大笑:“我昨夜真听见了!三更天,鼓声从西城传来,一声、两声……第三声,竟是我姓李!吓得我尿了裤子!”
旁人哄笑,笑罢又静。
谁都不敢再提。
可那本小册子,却像瘟疫般蔓延。
街头巷尾,孩童不知何时起,开始唱一首新童谣:
> “五更天,鬼点名,
> 柳字令下血成河。
> 旧账未销魂不散,
> 纸甲成军踏京门。”
起初只是几个顽童嬉闹,可唱着唱着,整条胡同的孩子都跟着唱了。
声音清脆,却瘆得人脊背发凉。
有妇人慌忙捂住孩子嘴,可孩子挣脱后,仍喃喃重复:“柳字令下血成河……”
百姓虽不敢明言,却纷纷于子夜紧闭门户,连巡夜更夫也缩短路线,不敢经过兵部衙门一带。
有老卒夜里惊醒,听见院中似有脚步声,披衣查看,却只见院门微开,门槛上摆着一只烧了一半的纸马,马腹上,用朱砂写着一个名字——“王德禄”,正是当年带兵抄了麴府的副将。
元宵将至,京城灯市初张。
老钟蹲在自家纸扎铺后院,一盏油灯昏黄,映着他满头白发与布满裂口的双手。
他正低头糊一只纸甲兵,铠甲层层叠叠,胸前贴着一张黄纸,上书“周通”二字——兵部主事,当年亲手签发抄家令。
他已烧制九十九具。
每一具,都贴着一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曾沾过麴家的血。
三更天,他扛着九十九具纸甲兵,混入灯会人群。
在城南天桥下,当众点燃。
火光冲天。
纸人被烈焰吞噬,扭曲、翻卷,竟似在火中起舞。
有风掠过,火舌忽地一卷,竟传出低语般的声响——
“周通……你烧了军册,可记得那夜哭声?”
“赵承业……你收了三千两,可对得起麴老将军?”
围观百姓惊叫四散,有人跪地磕头,有人掩面狂奔。
火光中,纸甲兵一具具崩解,灰烬如蝶,随风飘向兵部衙门方向。
消息次日便传入宫中。
有御史上奏:“恐有冤魂作祟,宜开坛超度,以安民心。”
柳元衡在朝堂上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妖言惑众!幽冥阁早已覆灭,何来亡魂?此等邪书流传,必有幕后黑手煽动,查!给我彻查!”
退朝后,他却悄然召来心腹密探,压低声音:“查一个纸扎铺老板,姓钟,原是麴家旧部文书。另外……把二十年前所有旧案卷宗,尤其是兵部、刑部、大理寺涉及‘镇北侯府’的,全部调出来,先封存,再……销毁。”
密探领命而去。
柳元衡独自立于书房,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当年先帝御赐,可如今,他只觉得那玉佩冰凉刺骨,像一块压在心头的墓碑。
他忽然低语:“不该活的人……怎么还不死?”
夜深,城东一处不起眼的茶馆二楼,麴云凰静静坐在窗边。
窗外雨丝如织,檐下灯笼昏黄。
她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信纸极薄,字迹极小,却让她眸光骤冷。
片刻后,她抬眸,望向对面负手而立的牛俊逸。
“柳元衡开始清查旧案卷宗了。”她声音很轻,却如刀出鞘,“他要毁掉最后一丝证据。”
牛俊逸缓缓转身,烛光映着他清俊却冷锐的侧脸。
他唇角微扬,眼中却无半分笑意。
“他终于坐不住了。”他轻声道,“那便……让他再听见一声鼓。”
麴云凰凝视着他,指尖缓缓收紧。
窗外,雨声渐密,仿佛万千脚步,悄然逼近。第306章(续)
京城里没人敲更,可家家户户闩了门。
雨丝斜织,像一张无形的网,罩住整座皇城。
茶馆二楼,烛火被湿风压得摇曳不定,映得麴云凰眸底寒光如刃。
她指尖轻捻那封密信,薄纸几乎要化在掌心。
信中寥寥数语,却字字如针——“旧档封存,尽数焚毁。”
她闭了闭眼。
二十年前,父亲战功赫赫,镇北侯府门庭若市;而今,满朝文武避之如鬼,连史册上都抹去了“麴”字。
可真正让一个家族从世间被抹去的,从来不是屠刀,而是遗忘。
一旦卷宗焚尽,人证湮灭,便是她翻遍天下,也再难寻回那一纸昭雪的凭证。
“他要斩断最后一条根。”她低语,声音冷得像冰裂前的寂静。
牛俊逸站在窗前,听着雨打屋檐,神色不动,可袖中手指已悄然攥紧。
他知道,柳元衡这一动,不是慌乱,而是收网。
此人老谋深算,若非确信危机迫近,绝不会贸然触碰那些尘封的禁忌。
“他怕的不是冤魂。”牛俊逸缓缓开口,唇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怕的是活人执笔。”
麴云凰抬眸,目光如电:“那就让他看见——死人未散,活人已至。”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计策已在心中成型。
当夜,风脊岭深处,一座残破庙宇内,韩烈跪在神像前,手中狼毫颤抖如风中残叶。
案上摊着一张素笺,墨迹未干。
> “吾命将尽,愧对父辈忠骨。半符在此,另一半唯柳元衡知其所藏。若我大周尚存天理,望有心人掘出‘柳字令’原档,还麴氏清白……”
他咬破指尖,在信末按下血印,又从怀中取出半枚青铜虎符——那是当年从死人堆里扒出来的,沾着父亲最后一口气的温热。
“这一封信……”他喃喃,“不是求生,是索命。”
三日后,密信经江湖暗桩、赌坊线人、甚至一名贪财的礼部小吏之手,辗转流入兵部密道。
每经一手,皆添油加醋:“韩烈重伤垂死,临终吐真言!”“虎符现世,真相将出!”谣言如毒藤疯长,缠向权力中枢。
柳元衡是在批阅边关急报时看到这封信的。
起初他冷笑:“韩烈?那条丧家之犬,也配谈‘真相’?”
可当他目光落在那半枚虎符拓影上,脸色骤然一沉。
虎符对印,方可调兵。
而另一半,正埋在西郊废井之下——那里,藏着他亲手埋下的“柳字令”原件,一道未经圣裁、私自发兵剿灭镇北侯府的铁证。
他猛地合上信匣,指节发白。
“传我密令,”他压低声音,眼中杀意翻涌,“西郊废井,连夜掘开,取回档案。元宵之后,一把火烧干净。”
密报传回城东茶馆时,牛俊逸正执棋落子,黑子一敲,满盘皆动。
他抬眸,眸光如刀出鞘,寒彻骨髓。
“他终于动了。”
麴云凰立于檐下,听罢密探低语,缓缓闭眼。
父亲,你听见了吗?
他们开始怕了。
她转身望向北方夜空,乌云低垂,雷声未起,却已压得人喘不过气。
而此刻,风脊岭上,韩烈将父亲腰牌紧紧系于胸前,铁牌贴肉,冷如霜雪。
他仰头望月,轻声道:
“这一回,我不在逃命的路上——”
“我在回家的路上。”
京城上空,阴云密布,一场无声的风暴,正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