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断弦响三更,谁在听?-《悍女麴凰驭龙婿》

  三更梆子刚过,夜风穿堂,吹得祠堂檐角铜铃轻响。

  麴云凰盘坐于祖宗灵前,双目轻阖,呼吸绵长。

  她未点灯,也不需光——黑暗是她的盟友,寂静是她的耳目。

  指尖仍残留着刻血时的灼痛,那一笔“麴”字如烙印深嵌进琴匣,也烙进了她的心脉。

  她闭目调息,内力缓缓游走周身经络,却在即将归元之际,忽觉指尖微颤。

  不是错觉。

  梁柱之间,有极轻的震颤,像是有人以指节叩击木心,又似风过空腔的回音。

  她不动声色,心神却已如弓弦拉满。

  这不是寻常的夜响,而是某种暗语——先父军中“夜哨传讯铃”的变体,将音波藏于木构之间,非精通音律者不可察。

  她缓缓将一缕内力注入那根断裂的琴弦,指尖轻拨。

  嗡——

  断弦鸣响,余音如蛛丝般蔓延四壁,触梁反弹,穿柱回旋。

  刹那间,她“听”到了。

  东南角屋瓦微动,瓦下似有中空夹层,机关已被触发。

  那不是人声,也不是脚步,而是一组精密音引装置的回应信号,与军中传令铃阵原理相同,却更为隐秘阴毒——专为刺探“灵犀幻音诀”持有者而设。

  她猛然睁眼,眸光如刃。

  有人在窥她,更在试她。

  这祠堂,早已不是她一人之祠。

  她缓缓起身,玄衣拂地无声,走向供桌下暗格。

  指尖触到机关,咔哒轻响,暗格弹开,取出一封未曾拆封的密函——三日前韩烈呈报的赤焰营旧档残卷。

  她一直未阅,非因疏忽,而是直觉在等。

  等一个时机,等一个足以撕开谎言的缝隙。

  烛火摇曳,映得她侧脸如刀削。

  她拆开残卷,泛黄纸页间夹着一角被火燎过的账单,边缘焦黑蜷曲,却仍可辨字迹:

  “永宁七年,内务省拨银三百两,用于‘静心阁’修缮。”

  麴云凰瞳孔骤缩。

  静心阁?

  那不是宫殿名。

  那是先帝晚年囚禁失势太监的冷宫别称,对外称“病退养息”,实为活葬之地。

  三百两银子,远超修缮之需,而差额……恰好对应三十七名内侍每年“抚恤”之总和。

  三十七。

  正是她金箔上刻下的名字数。

  她指尖发冷,心却如烈火焚烧。

  那些本该死在抄家之夜的内侍,不仅活着,还被秘密供养,年年拨银,藏于冷宫废阁,如影随形,如鬼附骨。

  他们不是残党,是“影宦”——被皇权亲手豢养的暗眼,是活埋的耳目,是死而不葬的忠犬。

  而如今,他们动了。

  因为她动了。

  她立刻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封入火漆,唤来亲信:“速交韩烈,命他彻查近十年静心阁守卫轮值名册,特别标注——曾值夜却无病退文书者。”

  亲信领命而去。

  片刻后,韩烈亲至,黑袍裹身,肩甲未卸,眉宇间仍带着沙场铁血之气。

  他接过密令,目光沉沉:“这些人,活着是影子,死了才算解脱。”

  麴云凰冷笑:“可他们不愿死。”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影子被烧尽。”

  韩烈抱拳退下,身影没入夜色。

  与此同时,牛俊逸踏进府门,夜露沾衣。

  他未惊动任何人,径直走向书房。

  烛火未熄,茶盏尚温,墨迹未干,笔架上的狼毫却偏了半寸——极细微的变动,却如针扎入他冷静的眼底。

  他不动声色,取银针试茶,无毒。

  再察砚台边缘,一抹极淡的灰痕,几乎不可见。

  他指尖轻抹,凑近鼻端——是香灰,且是宫中供佛所用的“净心檀灰”,只焚于净业堂偏殿。

  他忽然冷笑,取过一张宣纸,以茶水调开那点灰。

  墨色渐显,竟浮现出半行小字:

  “琴不可再鸣,鸣则子嗣断。”

  字迹歪斜如枯枝,笔锋顿挫间带着宫中老内侍特有的“折腕笔法”——那是常年伏案抄经、手腕僵化所致的独特笔触。

  他指尖一紧,眸底寒光乍现。

  这是警告,更是挑衅。

  对方不仅知道他身份,更知他血脉之秘——那被皇室抹去的出身,那从未见光的生母,那藏在梦魇深处的婴啼……

  他们不仅在监视他,还在威胁他的根。

  他缓缓将宣纸投入烛火,火舌吞没字迹,灰烬飘落如雪。

  翌日清晨,天光未明。

  牛俊逸换上素青锦袍,袖藏玉佩,手执礼匣,步履从容地走向宫门。

  他走得不急,却每一步都踏在命运的弦上。

  身后,晨风卷起残灰,仿佛有谁在暗处低语:

  “你还敢来?”

  他唇角微扬,未回头。

  而他也,终于要开始听——那些不该被听见的声音。

  第318章 断弦响三更,谁在听?

  (续)

  晨光未破,宫门已启。

  牛俊逸立于朱红阶前,素青色锦袍拂过石砖,袖中玉佩轻轻碰撞,声音如同水滴落入深潭。

  他步伐从容,唇角含笑,仿佛昨夜那封被焚毁的警告不过是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不值一提。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一行“琴不可再鸣,鸣则子嗣断”的歪扭字迹,早已像毒针一般扎进他的心脉,顺着血脉游走,让五脏六腑都感到寒冷。

  他不是不怕。

  他是不能怕。

  踏入文渊阁时,晨雾还未散去,老学士正伏案校勘皇室谱牒,白发垂落在砚台边,手中的狼毫微微颤抖。

  牛俊逸拱手行礼,语气谦和地说:“晚辈近日夜夜做噩梦,总能听到婴儿啼哭的声音,凄惨入骨,不知是不是祖坟有问题,或者是先人不得安宁?”

  老学士笔尖一顿,墨点落在纸上,晕开如血。

  “这……”他抬起眼,目光闪烁,“皇室旧档历经数朝,偶尔会有残缺,尤其是永宁年前后,战乱频繁,很多文书都遗失了……难以追溯根源,实在难以详细查考。”

  “哦?”牛俊逸轻叹一声,眉宇间满是困惑,“竟然如此不巧?那不知有没有外编旁录留存?听闻先帝曾设立《皇嗣录外编》,专门记录庶出支脉,以备后人查考。”

  老学士脸色微微发白,手中的笔几乎握不住了:“这种秘录,没有圣旨不得查阅,公子……说话要谨慎。”

  牛俊逸却微笑着站起身来:“是学生唐突了。不过梦由心生,也许是我思虑过重罢了。”他拱手告辞,背影温润如玉,仿佛从未掀起过半点波澜。

  可就在他踏出文渊阁的瞬间,指尖在袖中轻轻一勾——一枚铜钱悄然滑落,掉进了屋檐下暗处早已等候的黑衣人手中。

  三刻之后,在宗人府档案库深处,一名身着粗布短衣的“修谱匠人”正跪坐在被虫蛀得斑驳的书架前,小心翼翼地翻检一本残破的古册。

  灰尘簌簌落下,忽然,一页夹层脱落——泛黄的纸角上,赫然写着:

  “永宁八年,庶出双胞胎,一个夭折,一个藏匿。”

  下面的朱批如同刀刻一般:

  “藏匿者交由静心阁代养,待时而用。”

  匠人瞳孔骤然收缩,指尖几乎捏碎了纸页。

  “待时而用”——不是弃子,不是抹杀,而是豢养。

  那些被活埋在静心阁的老内侍,不只是先帝的耳目,更是……人质。

  他们活着,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个不能死、也不能见光的“皇子”。

  而如今,那个“皇子”,已站在宫门前,微笑着,叩响了命运的大门。

  消息传回府中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麴云凰独自坐在祠堂里,面前的古琴没有琴弦,只有琴腹发出空洞的声音。

  她闭上眼睛,集中精神,指尖轻轻抚摸着琴匣的暗格,缓缓注入内力——这一次,她不为探查敌人,不为破解困局,只为唤醒。

  一段无声的音律,从心脉流转,通过指尖传入琴腹。

  那是赤焰军中早已失传的暗号曲——《烽火调·三更子时》,只有当年亲身经历过边关夜哨的老卒,才能从音律节奏中听出破军之令。

  她不相信此刻会有人回应。

  她只相信,记忆不会消逝。

  三更将近,风停了,铜铃不再作响。

  可就在她准备收功的时候,琴匣忽然微微颤抖,就像心跳恢复了一样。

  金箔边缘,一道极细的墨线缓缓渗出,蜿蜒如血蛇爬行,最终凝成一个字——

  “沈”。

  她呼吸一滞。

  这字迹,与当年沈砚临终前用血写下的“沈”字,同源同韵。

  父亲的旧部,还有幸存者?

  还是……当年那场抄家之夜,有人用生命换来了消息,将真相埋进了时间的缝隙?

  她指尖轻轻触碰,墨迹瞬间消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但她知道,这不是幻觉,不是幻音诀的反噬——这是回应,是跨越生死的低语。

  祠堂外,雨丝悄然落下。

  一道黑影伫立在屋檐下,浑身湿透,却紧紧攥着手中的铜牌——牌面上刻着“静”字,边缘斑驳,似乎经过了多年的磨损。

  他仰头看了一眼祠堂内熄灭的烛火,转身消失在雨幕中,脚步轻如落叶,不留痕迹。

  而在祠堂内,麴云凰缓缓睁开眼睛,眸光如寒星划破黑夜。

  “你们在听?”她低声呢喃,嘴角扬起一抹冷笑,“好极了。”

  “那就——听个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