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重生刘辩,掌汉末英豪》

  崇德殿开始动工。

  大臣的席位被向两侧挪,挪到了边上。

  中间空出的场子,则被搬来一张张桌子,好在场地够大,几百张桌子也放的下。

  刘辩前来视察,却发现不对的情况,紧急叫停搬运。

  光禄勋杨修快步而来,行礼后等对方训话。

  刘辩皱眉道:“两桌之间都挨到一起了,如何避免考生作弊?”

  天子的恩科谁敢作弊,有点小动作就是欺君。

  这是杨修的内心想法,可他是万万不敢这么说的,只能苦着脸道:

  “陛下,如果隔出一段距离,就不够放下这么多座位了。”

  崇德殿已经是最大的大殿了,平时容纳百官上朝都还有很宽敞的余地。

  但现在的恩科,可是平添了数百张席位,还要求间隔,位置一下子就捉襟见肘。

  刘辩短暂沉吟后,提议道:“把大臣们的席位都撤了吧,考完再复原回去。”

  “喏。”

  “来参加殿试的学子有多少人?”

  “四百余人。”

  这也太多了。

  没办法,第一场殿试采用的是征召制,什么世家豪强游侠,只要有学问的,都往洛阳赶。

  人虽多,但里面有才能的,刘辩估计没多少。

  原因有三点,一是前几年还处于乱世中,有才干的人早就脱颖而出,脱颖而出者现在都身居要职。

  代表型的就是陈宫、田丰、曹操、刘备那些人。

  二是刘辩的求贤令,将未出世的人都拉了过来,连小诸葛都诏到东宫去了。

  最后就是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又搜刮了一波,士族、寒门年少子弟,都入了文学院,百姓子弟入了医学院。

  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刘辩才下的结论,五年内不会有贤臣出世,七八年后倒是会迎来一批,那时候徐盛、诸葛亮十六七岁了,和他们同辈的豪杰会崭露头角。

  刘辩沉吟道:“朕打算拨款,着司金府在南宫建造新的大殿用于科举。”

  现在动工,完工时正好人才能迎来爆发。

  这会儿就随便凑合凑合得了。

  “陛下圣明。”

  “加紧,办完殿试,朕还要率领全国百姓参与春耕。”

  “喏!”

  刘辩任凭他施为,摆驾去了尚书台,曹操正在这里,等着荀彧拟诏书。

  刘辩进来时,众人行礼,对曹操,他现在很满意。

  此人知耻而后勇,为了变法连宫宴都不参加了。

  “曹卿。”

  “臣在。”

  “州试办的如何?”

  “就等诏书了。”

  “好,全天下的眼睛都在你身上盯着,别出了差错,千万不可怠慢。”

  “臣晓得,并未怠慢。”曹操跟小鸡啄米一样点头。

  刘辩脸一沉,总觉得这话很熟悉,上次曹操就是这么说的,转而提着把剑来找自己说袁隗要死了。

  刘辩随便往凳子上一坐,曹操主动凑过来,刘辩提点道:

  “办完州试,着手去各郡把院试操办起来。”

  院试,每郡都设一地方学院,到了时间,地方所有符合资格的学堂学子,前往学院考试。

  考试通过者被举参加来年的州试,与其他郡院试通过者再角逐一场。

  再次考中就是举人了。

  汉版的院试,非常符合刘辩的心意,他可以通过掌控州试,继而掌控学院,掌控了学院,就可以掌控学堂。

  假如杨家后世子弟利欲熏心,弄虚作假帮人作弊,朝廷可以动态管控,明年只给弘农学府十个州试名额,还不改后年就只给五个。

  实在不行,朝廷可以随手扶持另一家。

  至于学子会不会碍于杨家权势,不敢去另一家读书,简单,朝廷只要放出风声,下一年另一家足有五十个名额。

  学子必将蜂拥而至。

  同样的方式可以用在学堂身上,哪家学堂教育质量好,多给几个指标,质量差,少给甚至直接剥夺。

  一旦剥夺了资格,那家学堂马上就会倒闭。

  万事俱备,只差陈群的九品制了。

  刘辩对他很看好,他知道对方只差时间。

  至于什么三省六部,刘辩倒是觉得没必要。

  不符合汉情,而且步子迈的太大,他把九卿当六部使,一样的。

  刘辩还想到一件事,并州牧和并州刺史如今都有空缺。

  荀彧还在拟奏疏,刘辩随口问道:“并州官吏,卿可寻好了?”

  荀彧停笔,讶然道:“将领升迁是太尉的事,官吏升迁陛下不是划分到光禄勋那边了吗?”

  “瞧朕这记性。”刘辩一拍脑门。

  奏疏虽然最终会汇总到尚书台,但提下奏疏的人,却已经不是荀彧了。

  “这样吧,朕做主了,”刘辩说完陷入短暂的沉吟中,随后道:

  “并州刺史让曹昂去吧,并州牧的话……陈珪怎么样?”

  陈珪陈登父子,该往上挪挪,给后面科举的人空窝出来。

  曹操正竖起耳朵偷听呢,此刻一脸窃喜。

  荀彧并没有意见,不过他没有当场拟奏疏,而是笑道:“臣稍后派人给光禄勋传达一下陛下的口谕,让他写封奏疏上来。”

  “无规矩不成方圆。”刘辩夸赞着点头。

  他说着,皱眉道:“汉官仪是不是该改改了?”

  之前有过一次更改典礼,不过改的是汉律。

  汉律是大汉所有法律的基础,因为乱世和数代的宫廷动乱,汉律早就失去了威仪。

  好在满宠上来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重修。

  虽说到如今还没拿出东西,但法律已经步入正轨,百姓安居乐业。

  汉律不是那么好改的,刘辩没催促,汉律中下辖许多律令,比如《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等等。

  每一条律令,下辖的都是一个分类的法律。

  汉官仪则更为庞大,不仅仅只记载了有什么官,这个官该干什么。

  它同样分为几个大类,比如“故事”,其中都是以往的典章制度、办事成例,汉代行政极度依赖“故事”内容,相当于后世的行政法规 司法解释 惯例。

  官制大类下就好理解了,是各级官员的名称、员额、秩禄、职责范围。

  还有什么礼仪啊,令啊各种类别。

  其中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朝政。

  尚书令这一职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刚刚说的光禄勋拟定官吏升迁,再交由尚书台复核,也跟汉官仪中南辕北辙。

  若是不重新修订,长此以往行政必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