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商周土葬坑-《盗墓:来自一位南派土夫子的自传》

  看着对面的塌陷区,我们所有人都在瞪大眼睛,凝神细看,激动的心脏都几乎骤停。

  被浑浊的水流反复冲刷的塌陷豁口断面垂直陡峭,正不时的大块向下剥落。

  暴露的断面呈长方形竖井状,混合着五花土,与周围原生山体形成鲜明分界,这是典型的人工夯土。

  二叔刀锋般的目光穿透翻涌的泥浪,缓缓开口道:“是商周时期的竖穴土坑!

  在最早的商周时期,无论大小墓葬,统一都是竖穴土坑,又有‘甲’字形和‘申’字或者‘中’字形。

  简单粗暴的来解释竖穴土坑的大致结构,就是整体形状如一个倒三角的漏斗状,最上层是封土堆,依次往下是防盗的夯土层,再下面是熟土二层台,通常放置陶器、殉牲、或殉人。

  有的大型贵族墓葬多达四五个,甚至更多层熟土台用来放置陪葬品,以及作为其他功能,大致的深度在地下十一米到二十米之间。

  在下面就是墓冢的核心区,放置墓主尸身和珍贵陪葬品的椁室,周围还有很多小坑,也叫‘腰坑’,多为陪葬玉器,或者高级殉人。

  在这里简单做个科普,最早在战国晚期才出现砖室墓的雏形,到了西汉中期左右,砖室墓才完全取代土坑墓。

  所以战汉晚期之前,全都是土坑墓,没有墓室一说,全都是用木板搭建的椁室,再简单的解释,就是用模木板筑建的‘木箱’,用榫卯结构拼接,外层放随葬品,内层放墓主人尸身,战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就是从这里衍生的。

  而对面塌陷的这个商周土坑墓,就是靠近山沟的一侧由于长时间的水流浸泡,导致夯土层土质结构松软,再下一场暴雨,就彻底被冲塌了一个巨大的豁口。

  此时汹涌的水位线刚好淹没了土葬坑的二层台。

  随着水流的冲刷,陡峭的断面夯土大片剥落,可以清楚的看到二层台剥落的夯土层中裹着大量的殉人骸骨,以及一些牲口的尸骸。

  更让人惊骇的是,更远处的二层台位置,还外露着很多腐朽的木箱,木箱里塞的全是蜷缩着的干尸,有的干尸脑袋、手臂和半个身子从木箱里露出来,吊挂在坍塌的断面,即便是大白天都看着让人直感觉脊背发凉,毛骨悚然。

  这要是在夜里拿着手电筒照过去,胆子小点的,都能把三魂七魄给吓飞出去。

  另外这也更加印证了商周时期土葬坑的殡葬制度,二层台通常放置陶器、殉牲和殉人,但殉人也是有等级的。

  最低级的殉人,也就是奴隶直接就和牲口一起堆埋。

  在当时的商周社会,奴隶的价值确实还不如牛羊牲口。

  稍微高级一点殉人,也就是在当时有个名字的,还能落个木箱的葬具装起来,不过看木箱装的殉人基本上都是腐而不化的干尸,这肯定是用了某种防腐技术,应该死的比最低级的殉人更加痛苦。

  因为据野史记载,古代的防腐技术,很多都是在人活的时候施用,比如活着往肚子里灌水银……

  我们之前遇到的干尸群,应该就是从这被冲刷下去的,缩卷着塞进木箱里是为了节省空间。

  至于上次那副巨大的黑棺,应该是从二层台被冲下去的,身份等级再高一点的殉人。

  或者说是陪葬者!

  因为殉葬和陪葬是两个概念,待遇肯定也不一样。

  “我操了个……这……这他娘的到底拉了多少人来陪葬?”孙反帝瞪大眼睛看着对岸,半天才憋出这么一句感慨出来。

  “少说也有好几百吧,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这不都是正常的嘛……”我淡淡的接了一句。

  如果不懂当时的历史,可能会觉得夸张,但要是知道当时社会的情形,了解一下‘羌人’,也就习以为常了。

  “姜老板,你看哪里,好像是青铜器……”

  我们正讨论着这里有多少殉人,杨老大好像突然看到了什么,赶忙指着对面的一个角落喊了一声。

  顺着杨老大手指的方向,我一眼就看到在几棵倒伏的树干枝叶下,二层台的夯土层中,若隐若现的暴露着两个青铜器的底足,距离太远,水流浑浊看不清细节,但单从暴露的底足来看,尺寸很大。

  只是还没来得及再去细看,水流激起一个漩涡,倒伏的树干刮过夯土断面,导致大面积的剥落,那件巨大的青铜器也随着从夯土层掉落,瞬间没入到了浑浊的水流中。

  “我操他妈的!”

  邢黑狗看了咬牙怒骂,我们看着也是好不心疼。

  那么大尺寸的青铜器,黑市上少说也是几十万起步,这一掉进急流里,再想去打捞可就难如登天了。

  不止是那件青铜器,那个位置应该是二层台专门放置青铜礼器的,随着夯土层被水流冲刷的剥落,还有更多的青铜器,以及陶罐碎片暴露出来。

  “姜老板,别看了……咱们得赶快趁着没完全冲走,去抢几件硬货上来!”

  邢黑狗看着一件件青铜器被冲刷掉入浑浊的泥水中,眼睛通红,急的直要跳起来。

  “隔了这么远,怎么抢?”

  孙反帝看着对岸的塌陷区距离我们中间还隔着山沟,最少也有七八米的距离,并且边缘的夯土已经被完全泡发松软,就像是墙皮一层层的剥落,连靠近过去都是个问题。

  用钩子去钩也有点不太现实,虽然我们也带了一些打捞的钩子装备,可毕竟距离还是太远,水流又过于汹涌湍急。

  实在不行那就只有等了。

  先在最下游的汇入口拦一张网,等到雨停,最上游水库的水位下降,山沟的水流减缓,我们再下去捞。

  反正这十八道沟的下半段有一道窄弯,大型的青铜器根本冲不下去,最终还是都会在沟里。

  只不过就是时间不固定,要是往后都是雨季,可能要等到明年的旱季来临。

  而这个塌陷区面积这么大,极其容易暴露,一旦暴露,那就是考古队的活儿了。

  跟我们可就没太大关系了。

  所以综合考虑,等也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