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湟鱼与青稞-《大宋小农民》

  大量的湟鱼洄游。

  一筐筐的湟鱼被捕上岸。

  这些鱼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神圣的。但对潘小安来说,这就是美味佳肴。

  士兵们一天天战斗,总要吃点肉食才有力气。

  为了让战士们吃好,飞过的蚊子,潘小安也要掰下两只腿。

  而这肉质醇厚的湟鱼,潘小安怎么会放过。

  一锅锅的红烧湟鱼,在旷野里散发出香气。

  香辛料的大量使用,可以让很多难以下咽的野味变得美味。

  吃不完的湟鱼,则被撒上腌料烘成鱼干。

  一个骑兵背上三五条,总能当三四天的口粮。有了湟鱼补充体力,士兵们干劲更足。

  当地的百姓,眼巴巴看着。在他们眼里,潘小安倒成了野蛮人。

  只是,这野蛮人也有温柔的一面。

  潘小安给了哈拉湖城百姓二十石种子。这种子与大麦相同,只是麦芒更长,麦尖更刺。

  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唤做青稞。

  青稞当然不是潘小安带来的。

  但在哈拉湖城,却没有人拥有青稞种子。

  一千一百顶帐篷,便是一千一百户人家。

  每户人家刚好分了两斤种子。两斤种子可以种一分地。

  一亩地的青稞,可以打四百斤粮食。这一分地能打四十斤粮。

  四十斤粮能有什么用?

  可够一个成年人省着吃两个月。这样看来,潘小安的种子毫无用处。

  但这四十斤粮要是在第二年都种上,便可以种上二亩地。

  二亩地就能打八百斤粮食。

  八百斤粮食有用吗?

  很有用。

  八百斤粮食,可让三口之家,一年不用挨饿。

  如此到第三年。

  风调雨顺,不交赋税的情况下,三口之家便可彻底摆脱饥饿,且有存粮。

  到第四年时,多余的粮食,甚至可以拿来贩卖。

  而产生的秸秆,麦糠,不但可以做被褥防寒保暖,还可以喂牛羊牲口。当然,也可以当做燃料,生火做饭。

  潘小安将种子分下去。

  将土地也分了下去。

  每户帐篷,分了十亩地,二十亩草场。而减免三年税收,是标配。

  哈拉湖城,是潘小安打下的第一座吐蕃国城。

  他要在这里做个试点。他要让这一千一百顶帐篷人家,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当然,他更想让吐蕃国其他城镇的人看一看,归化安国之后,得到的是麦香,不是血腥。

  潘小安在哈拉湖城,待了十五天。

  他开荒捕鱼便用了十天。

  哈拉湖城的百姓,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守在自家的地里,喜悦而迷茫。

  他们脚下是自己家的土地,不是豪绅首领家的地。

  他们种的粮食,可以收到自己的帐篷里。他们放牧的牛羊,可以关在自己的羊圈里。

  而他们腰上的木牌,不是枷锁,是身份自由的象征。

  随军铁匠将收集来的敌人的兵器,重新锻造。

  潘小安没有锻造铁人十二,而是锻造了一十二把铁犁。

  一百户帐篷,可分用一把铁犁。

  潘小安与张月如分头行动。他们教哈拉湖城百姓,怎么用铁犁。

  一头牦牛被套在犁辕上。

  潘小安头戴草帽,吆喝一声“开土喽”。然后他鞭子轻轻落下,那牦牛便哞一声,开始前行。

  土地破开,露出新鲜的土壤。地龙不耐烦的看潘小安一眼,便又钻进泥土里。

  老鼠可没有那么好脾气。它们一边四散而逃,一边骂骂咧咧。

  潘小安捣毁了它们的鼠洞,挨骂都是轻的。

  土壤被翻开后,潘小安换下犁,按上耙。长方形的木耙带着铁齿,可以更好的粉碎土块。

  潘小安看向围观的百姓。“勇敢的少年,请到我身前来。”

  便真有胆大的孩子,走向潘小安。在孩子的眼里,这个异族人并不十分坏。

  他虽然杀了城邦的勇士,可他却分给他们土地,还教他们种地。

  潘小安点了两个半大小子,让他们蹲在木耙上。

  “抓紧点,不要慌。”潘小安一甩缰绳,牦牛便开始前行。

  木耙将土块粉碎,使土壤更加细腻。孩子们先是畏惧,后是高兴。

  这像坐车一样的感觉,还蛮有趣。于是,便又有孩子自告奋勇。

  潘小安唤过一个百姓,让他照着做。那人长的倒是强壮,就是看起来太过老实。

  潘小安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老实人,老好人。他们舍得出力,脾气好,有耐心,可以教会更多人。

  犁沟,撒种,掩埋,浇水。

  潘小安全都亲自示范。

  等他将最后一木勺水洒在地里时,他的额头上也满是汗珠。

  “父老乡亲们,你们学会了吗?”

  他轻甩汗珠,眉眼含笑。

  另一边,张月如做着潘小安同样的工作。

  张月如终于可以展现自己的所长。教百姓种地,对她来说就像吃糖一样简单。

  “父老乡亲们,你们学会了吗?”

  父老乡亲们被感动了。哈拉湖城百姓被感动了。

  他们赶着牛羊,自发来到军营前。他们要表达谢意。

  这个谢意,潘小安不会拒绝。

  这是友好交流最重要的一步,破除隔阂,就在这一餐饭里。

  羊往锅里炖。

  鱼,是不能给他们吃的。

  潘小安给他们吃一种更香的食物。

  “轰隆”一声巨响,把围观的大人吓到,把孩子吓得大哭。

  轰隆声后,不是血花飞溅,而是雪花纷飞。

  这雪花不是天上的雪花。这雪花是香喷喷的米花。

  谁还记得,第一次吃米花的感受呢?

  洁白晶莹的米花,入口即化。那米香,那甜香,让人回味无穷。

  米花放进麻袋里。

  士兵提着袋子,挨个走过百姓身边。百姓们颤巍巍伸出手,他们摸到麻袋里的温热。

  米花被抓出来。

  他们小心翼翼的摊开手掌。捏一颗米花,轻轻放在嘴里。

  米花融化,化作一滴眼泪,盈在眼眶。

  原来,这一大袋米花,是可以一人抓一把的。

  这可不像首领家。

  他家的狗都吃的是羊蝎子。

  火,是最明亮温暖的。

  围着篝火跳舞的三十个姑娘,她们不在专属于谁。

  她们有自己的土地,她们可以在自己的牧场里放羊织布,过自己的生活。

  而此刻,她们围着火堆唱跳。她们像火一样,明媚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