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融合与礼仪-《大宋小农民》

  该如何与异族人打交道?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给出了答案。

  七擒孟获,是从武力上击败对手。深入不毛,是用身体践行理念。让异族人看到,他友善的决意。

  潘小安来自琅琊,诸葛亮的故里。他对诸葛亮,一直都是敬仰的。

  屠掠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暂时得到土地。

  深埋于心的仇恨,几百年,几代人都不会忘记。

  打下辽平府之后,潘小安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因为没有下达屠城令。城里的百姓得以存活,城里的房屋,得以保全。

  百姓从心理上,对安国人有了亲近感。

  然后就是开仓放粮,让饥饿的人,得以填饱肚子。

  然后就是允许贵族从军。这让他们可以保住自己的财产。让他们的子弟,有了晋升的通道。

  潘小安从贵族手里划出一片土地,分给无地者。进行了资源再分配。

  富者虽有怨言,但依旧还富。贫者有了容身之地,可以继续生活。

  潘小安不想走极端,他更愿意用温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潘小安还在府前广场上,建了一个牢骚台。

  如果有人感到不满,可以去牢骚台上诉说。牢骚台上说牢骚,无罪。

  但如果,你要想求一个结果。那就知道去写诉状。

  潘小安命人在牢骚台下,安排了十名诉状师。他们精通多种语言,可以更好的与当地百姓沟通。

  潘小安没有着急冒进。他要在辽平府,做一个民族融合的试点。

  当然,潘小安还有一个坏心思在里面。他在等着那件事的发生。

  与宗辅的失利不同。宗望带领的骑兵,在冀地驰骋,所向披靡。

  宗望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直奔汴梁,给大宋沉重一击。

  面对敌人的气势汹汹。徽宗皇帝很慌。他调回童贯大军,调回陕地种家军,调回广南路安抚使。

  但就是这三路大军,组成了三道防线,最后也没有阻止住,宗望大军的脚步。

  阿骨打兵进辽南京。宋江兵进西夏。

  西北的战场,依旧打的热闹。

  在这样混乱的年代里,谁能独善其身?

  得到辽平府大捷的消息,金州府的百姓再次沸腾起来。

  他们为国境线北移,感到高兴。

  封狼居胥,这刻在汉人骨子里的记忆,是无法被磨灭的。

  金州府的街道上,又燃起了爆竹。百姓们的庆祝方式,便是这样简单直接。

  他们要的热闹,也无非就是这些。

  张月如忙的脚不沾地。她忙着给潘小安配置种子和农具。

  农时不等人。种上这一季秋粮,辽平府的百姓,就不会在冬天饿肚子。

  “潘富,你在路上要走快一点。万万不可耽搁。”

  潘富领命。他押着大批货物,向辽平府赶去。

  他们走庄河,经栗子山口,到达安山。这一路畅通无阻,道路平整,走起来特别快。

  所以,这交通要道,怎么投入都不为过。它是唯一,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实惠的投资。

  辽平府的土地分完之后,百姓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

  为了翻土整地,很多百姓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

  没有工具的农民,就是弄根树枝,拿块石头,也要把地翻出来,把草除干净。

  潘小安喜欢看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样的劳作,可以让百姓忘记战争的伤痛,开始对美好的明天,充满向往。

  工具被分出去,种子被分出去。

  种好粮食之后,一场五月的雨,来的正是时候。

  而端午节,也在这时候来临。

  对于屈原,潘小安也是尊重的。一个纯粹的人,值得世人去敬仰。

  安国百姓对于端午节,特别看重。龙舟粽子,必不可少。

  潘小安命人在广场上,架起大锅。锅里煮了艾草鸡蛋,还有粽子。

  凡是辽平府百姓,不论哪一族人,都可以排队领取。

  鸡蛋啊,这可是妥妥的奢侈品。而红枣糯米粽,对于辽平府的百姓来说,更是少见。

  他们养过鸡,但鸡蛋却不舍得吃。

  他们种过稻谷,但米饭却不舍得吃。

  粽叶的香味,飘出去很远很远。排着队的孩子们,都忍不住咽口水。

  一人一个鸡蛋,一人一个粽子。不止辽平府府城百姓有,便是乡村的百姓也有。

  这笔花销大吗?

  大,并且很大。便是富裕如潘小安,也有点难以承受。

  这样做,值得吗?

  值,当然很值。这时的百姓,只有付出。何曾得到过回报?

  他们拿到的不是一个鸡蛋,不是一个粽子。而是一份承诺。

  这安国的物产,真真实实有他们一份。

  得到礼物的百姓,会到王府门前磕头。这是百姓最朴素,最隆重的感谢方式。

  遇见来跪拜的百姓,守门的兵丁会告诉他们,不要磕头。只需要鞠躬就好。

  但他们的嘴皮子说破了,也无法阻止这一行为。

  箫贵哥与潘小安并排站在王城上。

  “小安,百姓对你很拥戴。能够来王府谢恩,足以看出,他们对你的信赖。”

  “唉”潘小安长叹。

  “小安,你不喜欢吗?多少帝王,都在盼着这一幕呢?”

  潘小安点点头,“我更喜欢他们能站起身子。”

  “这是为何?”

  “人长着膝盖,是用来行走的。不是用来拜谁的。”

  箫贵哥回想起,潘小安出使的场景。

  辽国群臣想让潘小安下跪,潘小安推辞。他说自己是使者,代表的是宋国大皇帝,岂能跪拜?

  原来,他不是代表谁。他是从心里讨厌别人跪拜。

  不但自己不想跪别人,也讨厌别人跪自己。

  “小安,你们汉人不是最讲究礼节的吗?你这样改规矩,那些文人会反对你吧?”

  “会的”潘小安的看着城外,“他们到现在,还在坚持恢复祖制。”

  “礼,不可废。”

  “箫贵哥,礼确实不可废。但这跪拜,不是礼。”

  “那是什么?”

  “是阶级”

  箫贵哥点点头,“对,对。这跪拜确实不是礼。只要跪下了,就会低人一等。”

  “只是这跪拜的法子,是谁发明的呢?”

  箫贵哥的问题,潘小安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