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国回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有人专门去赵元国家里打听,问他咋回来了?到底是出了啥事儿?
可赵元国这个人心思重,不会轻易对人家说实话。
“身上长了痒疙瘩,适应不了部队的生活,我就回来了……”
赵元国的回答让人目瞪口呆,进了部队还能这样?
“你这是不是逃兵哦,会不会坐牢哦?哪有进了部队还能回来的?”
有人就好奇的打听,赵元国很不高兴。
“什么逃兵,我这种人能当逃兵吗?我是按照部队的政策来办的,我又没犯什么事儿……”
赵元国黑着脸,坚决不承认自己是逃兵,只是说身体不好,被部队劝退了。
虽然他说的比较委婉,村里人都觉得他应该,是被部队赶回来了,至于说身上长什么疙瘩过敏什么的,那都是屁话。
谁身上不长几个疙瘩?
也没见谁被退回来了,他这肯定是犯了大事,要不然,部队哪有进去还让人回来的?
终究还是赵元国嘴巴严,谁也没打听到,到底是什么原因被退回来的?
张建国也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他看了一眼卓秋白。
心里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父母他们都在,张建国就没吭声。
他回来以后,家里最开心的就是点点。
简直就像他的跟屁虫,不管张建国走到哪里,点点都跟在后面寸步不离。
哪怕张建国去上个厕所,点点就蹲在厕所外面守着。
惹的何玉芳不停的抱怨。
“你呀,下次出远门,干脆把点点也带上,你知道吗?你这次出门,点点每天都守在门口,往村口跑,开始几顿还不肯吃呢,我还特意给它弄了点肉……”
何玉芳说到这里,一边的张元顺都摇头,说把这狗惯坏了,别人家的狗有稀饭吃都不得了。
他家的狗吃肉,人都舍不得吃肉,都给狗和那只金雕吃了。
张建国也知道,父母虽然心疼,但并没有亏待它们,家里的金雕见他也亲热的很。
这才多久没见了,金雕似乎完全长大了,已经能飞得很远了,在张建国回来的当天。
金雕直接给整了一只野兔,扔到了院子里。
这让卓秋白羡慕不已,觉得这金雕真的神了,都会给他们家送菜了。
“我跟你妈两人在家,最近肉没少吃,都是靠这只雕,那野鸡兔子炖汤嘎嘎香……”
张元顺以前最心疼喂金雕。
现在他是最喜欢金雕,比对点点还好 ,实在是因为金雕的战斗力太强了。
人家在天上飞,几乎没啥天敌,时不时就给他们家送点荤菜,都不用想办法去公社买。
这样的好事,除了他家,也没有第二家能有了。
“前些天,你爸弄了不少香菇木耳,家里还有腊野猪蹄,都给你们炖上,在外面肯定吃不到,家里的这些口味。”
虽然张建国一直说,在上京吃的特别好,但是何玉芳总觉得,肯定没家里吃的舒服。
所以张建国一回来,他就给安排上了各种好吃的。
炖腊猪蹄,腊猪头肉还有野羊肉,香菇以及菌子还有卤野兔子,加上他家的特产鱼,摆了满满一桌子。
“阿姨,这也太多了,吃不完了,根本吃不完……”
农村人饭量大,何玉芳都用盆子装的,卓秋白看着都在打嘀咕,这么多菜,哪里吃得完?
“别担心,我家有点点,还有那只雕都是能吃的,就是煮的再多都吃得完……”
何玉芳乐呵呵的,家里很快就充满了肉香味。
张建国发现屋檐下,晾晒的有几个天麻,那天麻只有手指头长短,上面还带着泥沙新鲜着了。
“妈,这天麻哪里来的?”
“这不是你去年带了一些人,从山上弄来的一些天麻,前两天我们挖了一些出来,看了看长势,大的就留了一些……”
张建国家里种了不少天麻,一些放在山上,一些在房前屋后,还有在地下溶洞以及那个山谷。
村里跟着他一起,种天麻的人不少。
这样看起来,今年再过几个月,天麻就能大丰收了。
到时候,这些天麻送到收购站,每户也能换得不少钱,能好好的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
吃饭的时候,张建国和父母聊着村里的事,有说有笑,他也提到了在上京的一些情况。
说舅舅外祖父外祖母,对他都特别好,以后他也多了几个亲人,不过他还会在农村常住。
有时间也会往江城跑,那边也买了房子。
“唉,你还年轻喜欢到处走,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只要还能动,就能自己照顾自己,哪天不能动了,就得指望你了……”
张元顺叹了口气,农村的老人一辈子最大的心事,就是怕没人养老。
这种恐惧会支配他几十年,一想到心里就慌。
这种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的过来的,张建国也只能好言相劝。
让他们放宽心就好了。
吃完饭后天还没黑,张建国带着点点在村边遛弯儿,卓秋白也跟着出去了。
那只金雕也在后面飞着,不时会落到张建国的手腕处。
他们这一行人一出门,村里就不少人打招呼。
男人看到就赶紧递烟,脸上带着笑容,讨好的问张建国,他的人招好了没有?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儿子送过去?
“你家小子太小了,回头让他读点书,或者学点手艺,男孩子以后得养家了……”
张建国笑笑,跟着村里和他打招呼的人拉家常。
也有人偷偷的看卓秋白,他们可知道这个女人会开车,村里会开拖拉机的人。
都被人羡慕的要死,说是能干人,像卓秋白这样会开小车的人。
在这些村民的眼里,那可是地位非常高的。
那是大城市的姑娘,肯在他们村里小住,那都是他们村天大的福气。
张建国所过之处,都是向他赔着笑脸,羡慕他是有福气的人。
也有人偷偷的问他,为什么不留在上京?
他不是上京有钱人的儿子吗?
“我爹妈在村里呢,我在这个村长大的,我去哪里,我哪里都不去,这里有我的根呢……”
张建国打着哈哈,跟人聊着家常,一瞥眼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赵元国。
喜欢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
有人专门去赵元国家里打听,问他咋回来了?到底是出了啥事儿?
可赵元国这个人心思重,不会轻易对人家说实话。
“身上长了痒疙瘩,适应不了部队的生活,我就回来了……”
赵元国的回答让人目瞪口呆,进了部队还能这样?
“你这是不是逃兵哦,会不会坐牢哦?哪有进了部队还能回来的?”
有人就好奇的打听,赵元国很不高兴。
“什么逃兵,我这种人能当逃兵吗?我是按照部队的政策来办的,我又没犯什么事儿……”
赵元国黑着脸,坚决不承认自己是逃兵,只是说身体不好,被部队劝退了。
虽然他说的比较委婉,村里人都觉得他应该,是被部队赶回来了,至于说身上长什么疙瘩过敏什么的,那都是屁话。
谁身上不长几个疙瘩?
也没见谁被退回来了,他这肯定是犯了大事,要不然,部队哪有进去还让人回来的?
终究还是赵元国嘴巴严,谁也没打听到,到底是什么原因被退回来的?
张建国也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他看了一眼卓秋白。
心里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父母他们都在,张建国就没吭声。
他回来以后,家里最开心的就是点点。
简直就像他的跟屁虫,不管张建国走到哪里,点点都跟在后面寸步不离。
哪怕张建国去上个厕所,点点就蹲在厕所外面守着。
惹的何玉芳不停的抱怨。
“你呀,下次出远门,干脆把点点也带上,你知道吗?你这次出门,点点每天都守在门口,往村口跑,开始几顿还不肯吃呢,我还特意给它弄了点肉……”
何玉芳说到这里,一边的张元顺都摇头,说把这狗惯坏了,别人家的狗有稀饭吃都不得了。
他家的狗吃肉,人都舍不得吃肉,都给狗和那只金雕吃了。
张建国也知道,父母虽然心疼,但并没有亏待它们,家里的金雕见他也亲热的很。
这才多久没见了,金雕似乎完全长大了,已经能飞得很远了,在张建国回来的当天。
金雕直接给整了一只野兔,扔到了院子里。
这让卓秋白羡慕不已,觉得这金雕真的神了,都会给他们家送菜了。
“我跟你妈两人在家,最近肉没少吃,都是靠这只雕,那野鸡兔子炖汤嘎嘎香……”
张元顺以前最心疼喂金雕。
现在他是最喜欢金雕,比对点点还好 ,实在是因为金雕的战斗力太强了。
人家在天上飞,几乎没啥天敌,时不时就给他们家送点荤菜,都不用想办法去公社买。
这样的好事,除了他家,也没有第二家能有了。
“前些天,你爸弄了不少香菇木耳,家里还有腊野猪蹄,都给你们炖上,在外面肯定吃不到,家里的这些口味。”
虽然张建国一直说,在上京吃的特别好,但是何玉芳总觉得,肯定没家里吃的舒服。
所以张建国一回来,他就给安排上了各种好吃的。
炖腊猪蹄,腊猪头肉还有野羊肉,香菇以及菌子还有卤野兔子,加上他家的特产鱼,摆了满满一桌子。
“阿姨,这也太多了,吃不完了,根本吃不完……”
农村人饭量大,何玉芳都用盆子装的,卓秋白看着都在打嘀咕,这么多菜,哪里吃得完?
“别担心,我家有点点,还有那只雕都是能吃的,就是煮的再多都吃得完……”
何玉芳乐呵呵的,家里很快就充满了肉香味。
张建国发现屋檐下,晾晒的有几个天麻,那天麻只有手指头长短,上面还带着泥沙新鲜着了。
“妈,这天麻哪里来的?”
“这不是你去年带了一些人,从山上弄来的一些天麻,前两天我们挖了一些出来,看了看长势,大的就留了一些……”
张建国家里种了不少天麻,一些放在山上,一些在房前屋后,还有在地下溶洞以及那个山谷。
村里跟着他一起,种天麻的人不少。
这样看起来,今年再过几个月,天麻就能大丰收了。
到时候,这些天麻送到收购站,每户也能换得不少钱,能好好的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
吃饭的时候,张建国和父母聊着村里的事,有说有笑,他也提到了在上京的一些情况。
说舅舅外祖父外祖母,对他都特别好,以后他也多了几个亲人,不过他还会在农村常住。
有时间也会往江城跑,那边也买了房子。
“唉,你还年轻喜欢到处走,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只要还能动,就能自己照顾自己,哪天不能动了,就得指望你了……”
张元顺叹了口气,农村的老人一辈子最大的心事,就是怕没人养老。
这种恐惧会支配他几十年,一想到心里就慌。
这种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的过来的,张建国也只能好言相劝。
让他们放宽心就好了。
吃完饭后天还没黑,张建国带着点点在村边遛弯儿,卓秋白也跟着出去了。
那只金雕也在后面飞着,不时会落到张建国的手腕处。
他们这一行人一出门,村里就不少人打招呼。
男人看到就赶紧递烟,脸上带着笑容,讨好的问张建国,他的人招好了没有?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儿子送过去?
“你家小子太小了,回头让他读点书,或者学点手艺,男孩子以后得养家了……”
张建国笑笑,跟着村里和他打招呼的人拉家常。
也有人偷偷的看卓秋白,他们可知道这个女人会开车,村里会开拖拉机的人。
都被人羡慕的要死,说是能干人,像卓秋白这样会开小车的人。
在这些村民的眼里,那可是地位非常高的。
那是大城市的姑娘,肯在他们村里小住,那都是他们村天大的福气。
张建国所过之处,都是向他赔着笑脸,羡慕他是有福气的人。
也有人偷偷的问他,为什么不留在上京?
他不是上京有钱人的儿子吗?
“我爹妈在村里呢,我在这个村长大的,我去哪里,我哪里都不去,这里有我的根呢……”
张建国打着哈哈,跟人聊着家常,一瞥眼就看到了不远处的赵元国。
喜欢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