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百亿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如同给阳城的经济引擎注入了强劲的双核动力,尤其是源清医药的意向落地,使得正在建设中的千亿级医疗产业园生态链更为完整,吸引力倍增。
一期八千亩园区初具规模,二期万亩土地已完成平整,三期更宏大的蓝图正在规划中,一个辐射区域、影响全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高地雏形已现。
华侨重工的加入,则补上了高端装备制造的短板,为阳城的工业脊梁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
常委会上,关于迎接两大企业考察的部署细致而周密,一切都在为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大考”做准备。
然而,市委书记宋江的思绪,并未完全沉浸在这工业文明的喧嚣之中。在他的发展蓝图上,阳城绝不能是一条腿走路的巨人。
在推动工业飞跃的同时,他始终惦记着那片更为广袤却相对滞后的乡土,特别是定远、木漳、五城这三个发展不平衡的县。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发展良知。
医疗产业园越做越大,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将是海量的。年初的方案曾倾向于将药材种植基地放在自然条件更优越、农业基础更好的洪阳市。这在技术上无可厚非,但却让宋江陷入了深思。
洪阳市本身经济实力较强,这个项目对他们而言,是锦上添花。
但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发展长期滞后的木漳、定远、五城三县来说,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药材种植基地,无疑是雪中送炭,是可能改变一县命运、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民生账。
于是,在紧锣密鼓的工业招商间隙,宋江亲自带队,率领农业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整合原药监、工商职能)、以及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风尘仆仆地深入三县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
他们的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他们的脚步踏过湿润的泥土。宋江不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的书记,他俯下身抓起一把土壤仔细捻搓,向老农询问作物的习性;
他钻进山林,考察植被和生态;他深入农家,了解农民的收入结构和真实想法。
农科院的专家们更是利用专业设备,对不同地块的土质、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源状况进行了初步勘测和取样。
这一整天的实地调研,辛苦却无比充实。宋江的忧虑在考察中逐渐具体化:三县的自然环境确实适合多种道地药材的生长,这是优势。但劣势同样明显:土地碎片化严重,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的老农对新技术接受慢;缺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市场销路没有保障;
启动资金和技术指导更是巨大缺口。传统农业模式与现代化规模种植之间的冲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调研结束,宋江立即指示市委办牵头,结合各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尽快形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并要求农科院提供一份科学的土壤成分及适宜药材种植的分析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最坚实的依据。
他刚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木漳县的县委书记张工民和县长张摇光就跟了进来。
宋江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他喜欢下沉一线,但不喜欢下面的人搞这种“围追堵截”式的汇报。
“不是说了不用你们跟着吗?怎么还追到办公室来了?”宋江的语气带着批评。
两人面露尴尬,张工民连忙解释道:“书记,我们主要是送送您,另外……也确实有些工作想当面跟您汇报一下。”
宋江指了指沙发让他们坐下,耐着性子听。张工民的汇报基本在预料之中,多是强调木漳县地理位置的劣势、资源的匮乏、历史的欠账(特别是提及几年前那场震惊省里的两村械斗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虽然“党员承诺制”带来了政治声誉,但经济发展依旧步履维艰,着名的土城村名声在外却产业空虚。
听着这些近乎“诉苦”的陈述,宋江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抬手打断了张工民的话,语气变得严肃而深刻:
“工民同志,摇光同志!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诉苦诉来的!是靠自己去发现、去争取、去创造的!木漳发展困难,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但这是全部理由吗?我看未必!根本问题在于思想!在于你们领导干部的思想有没有真正解放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两人,声音沉缓却字字千钧:“你们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别的县能抓住机遇,木漳就不行?为什么‘党员承诺制’这么好的政治资源,只落在了名声上,却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实效?是不是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是不是缺乏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和‘钉钉子’的实干精神?”
办公室里的气氛几乎凝固。张工民和张摇光如坐针毡,额头冒汗。
宋江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两人,下了逐客令:“行了,如果今天来就是为了跟我重复这些困难,那就不用再说了。你们现在就可以从这扇门出去。”
这话犹如重锤,击碎了两人最后一点侥幸。张摇光看了一眼张工民,像是下定了决心,猛地抬起头,声音带着豁出去的激动:“书记!我们不是来抱怨困难的!我们是来……是来‘毛遂自荐’的!”
宋江的目光定格在他脸上。
张摇光语速加快,充满急切和渴望:“书记,市里关于大型药材种植基地的选址一直没最终定!我们俩今天冒昧跟来,就是想代表木漳县二十万老百姓,向市委、向您宋书记表个态、争一争!我们木漳确实底子薄、条件差,但我们有决心、有干劲!我们愿意立下军令状,只要这个项目能放在木漳,我们全县上下必定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把它干成、干好!绝不给市委市政府丢脸!这不仅仅是争一个项目,更是争木漳未来的一个希望啊,书记!”
这一刻,办公室里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对话,而是变成了一个落后地区领导者为了发展机遇而进行的急切呐喊与恳切请命。
宋江看着眼前这两位面容焦急、却又眼含希望的县级干部,之前的不悦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审视,有凝重,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他们终于不再只是抱怨,开始主动争取了。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他的忧虑,或许能从这里找到突围的起点。这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突围战,首先需要突围的,是思想的壁垒。
一期八千亩园区初具规模,二期万亩土地已完成平整,三期更宏大的蓝图正在规划中,一个辐射区域、影响全国的医疗健康产业高地雏形已现。
华侨重工的加入,则补上了高端装备制造的短板,为阳城的工业脊梁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
常委会上,关于迎接两大企业考察的部署细致而周密,一切都在为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大考”做准备。
然而,市委书记宋江的思绪,并未完全沉浸在这工业文明的喧嚣之中。在他的发展蓝图上,阳城绝不能是一条腿走路的巨人。
在推动工业飞跃的同时,他始终惦记着那片更为广袤却相对滞后的乡土,特别是定远、木漳、五城这三个发展不平衡的县。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发展良知。
医疗产业园越做越大,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将是海量的。年初的方案曾倾向于将药材种植基地放在自然条件更优越、农业基础更好的洪阳市。这在技术上无可厚非,但却让宋江陷入了深思。
洪阳市本身经济实力较强,这个项目对他们而言,是锦上添花。
但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发展长期滞后的木漳、定远、五城三县来说,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药材种植基地,无疑是雪中送炭,是可能改变一县命运、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民生账。
于是,在紧锣密鼓的工业招商间隙,宋江亲自带队,率领农业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整合原药监、工商职能)、以及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风尘仆仆地深入三县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
他们的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他们的脚步踏过湿润的泥土。宋江不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的书记,他俯下身抓起一把土壤仔细捻搓,向老农询问作物的习性;
他钻进山林,考察植被和生态;他深入农家,了解农民的收入结构和真实想法。
农科院的专家们更是利用专业设备,对不同地块的土质、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源状况进行了初步勘测和取样。
这一整天的实地调研,辛苦却无比充实。宋江的忧虑在考察中逐渐具体化:三县的自然环境确实适合多种道地药材的生长,这是优势。但劣势同样明显:土地碎片化严重,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的老农对新技术接受慢;缺乏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市场销路没有保障;
启动资金和技术指导更是巨大缺口。传统农业模式与现代化规模种植之间的冲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调研结束,宋江立即指示市委办牵头,结合各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尽快形成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并要求农科院提供一份科学的土壤成分及适宜药材种植的分析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最坚实的依据。
他刚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木漳县的县委书记张工民和县长张摇光就跟了进来。
宋江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他喜欢下沉一线,但不喜欢下面的人搞这种“围追堵截”式的汇报。
“不是说了不用你们跟着吗?怎么还追到办公室来了?”宋江的语气带着批评。
两人面露尴尬,张工民连忙解释道:“书记,我们主要是送送您,另外……也确实有些工作想当面跟您汇报一下。”
宋江指了指沙发让他们坐下,耐着性子听。张工民的汇报基本在预料之中,多是强调木漳县地理位置的劣势、资源的匮乏、历史的欠账(特别是提及几年前那场震惊省里的两村械斗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虽然“党员承诺制”带来了政治声誉,但经济发展依旧步履维艰,着名的土城村名声在外却产业空虚。
听着这些近乎“诉苦”的陈述,宋江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抬手打断了张工民的话,语气变得严肃而深刻:
“工民同志,摇光同志!机会,从来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诉苦诉来的!是靠自己去发现、去争取、去创造的!木漳发展困难,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但这是全部理由吗?我看未必!根本问题在于思想!在于你们领导干部的思想有没有真正解放出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两人,声音沉缓却字字千钧:“你们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别的县能抓住机遇,木漳就不行?为什么‘党员承诺制’这么好的政治资源,只落在了名声上,却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实效?是不是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是不是缺乏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和‘钉钉子’的实干精神?”
办公室里的气氛几乎凝固。张工民和张摇光如坐针毡,额头冒汗。
宋江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两人,下了逐客令:“行了,如果今天来就是为了跟我重复这些困难,那就不用再说了。你们现在就可以从这扇门出去。”
这话犹如重锤,击碎了两人最后一点侥幸。张摇光看了一眼张工民,像是下定了决心,猛地抬起头,声音带着豁出去的激动:“书记!我们不是来抱怨困难的!我们是来……是来‘毛遂自荐’的!”
宋江的目光定格在他脸上。
张摇光语速加快,充满急切和渴望:“书记,市里关于大型药材种植基地的选址一直没最终定!我们俩今天冒昧跟来,就是想代表木漳县二十万老百姓,向市委、向您宋书记表个态、争一争!我们木漳确实底子薄、条件差,但我们有决心、有干劲!我们愿意立下军令状,只要这个项目能放在木漳,我们全县上下必定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把它干成、干好!绝不给市委市政府丢脸!这不仅仅是争一个项目,更是争木漳未来的一个希望啊,书记!”
这一刻,办公室里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对话,而是变成了一个落后地区领导者为了发展机遇而进行的急切呐喊与恳切请命。
宋江看着眼前这两位面容焦急、却又眼含希望的县级干部,之前的不悦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审视,有凝重,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他们终于不再只是抱怨,开始主动争取了。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他的忧虑,或许能从这里找到突围的起点。这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突围战,首先需要突围的,是思想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