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芝去了一趟紫光巷69号,69号是一对黑漆桐木大门,厚重的铜锁贯穿铜环,看起来屋主人非富即贵。在当地户籍档案上可以查到,房屋主人原姓贵刘,是个落魄的汉族远胄,建安二十七年,这个刘姓主人在茶庄跟人豪赌,据说是赌上了身家性命……
第二天紫光巷69号就被质押在长安最大的典行,按照当时的规矩,刘姓主人有十天的时间可筹钱赎回房屋和房屋内的人以及财物,但自从那场豪赌之后,再没有人见过那位刘姓主人。
这其中值得可疑的是,跟刘姓主人豪赌的男人十天后也没有去签房,这座宅子就这样遗落在明珠典行。
鲁芝让人敲了敲门,门内没有任何动静,打隔壁走出来一位颤巍巍的老大爷,老大爷站在门槛内,拐杖拄在门槛外的青石板上,努力的探着身子朝来人看去。
“老翁,打搅了;想问一问这家人呢。”鲁芝上前问道。
“哪有人,这里早就没有人了。”老人回答道。
“方便到您家里坐一坐吗?”鲁芝笑着问道。
老人没有着急回答,而是举目把鲁芝打量了一遍,看来人穿着正经冠饰华丽,身边的仆人也透着一股强健,就点点头让开身子:“家里凌乱,主人也不在家,只能委屈诸位在院子里坐坐。”
进得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破败景象,墙角堆放着干枯的树枝,地上的碎砖凹凸不平,最惹眼的就是一口大石缸伫立在活井边,缸身和井沿的水渍显示出生活的气息。
“平时就你自己在这里住啊?”鲁芝问道。
老翁点一点头,又伸手在耳朵边摆了摆,示意自己年纪大了耳朵不好用。
“那您老这把年纪,平时靠什么生活?”鲁芝说着从怀中掏出来几块碎银子,就要递给老人。
老人几番推辞后无奈的捧在手中,慢慢放下戒备说起自己的艰难:“我本是逍遥王府的管家,因为犯了错被赶出王府,好在平日里温顺就被一个富商邀请到此做管家,这宅子就是那位富商的朋友的,这宅子里住着的他那位朋友圈养的一个戏角,当时都是保密的,因此宅子内的人都是深居简出鲜有高调,但建安二十七年~哦,现在不兴说建安了,应该是黄初二年,突然来了一帮人抢那位姐姐……此后这宅子里就剩小老二一人了,前两年还有人断续送来钱粮,让我好生看管宅院,等了两年就在没人来了,小老二就出去做些活计养活自己,到现在只是靠以前节俭的银子活着,不过说来也有怪事,隔段时间门口就会有袋粮食或者干粮,小老二腿脚不方便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若是那位老爷回来了,小老儿正好把宅子还给他。“
“黄初二年!”鲁芝嘀咕了一句,接着问道:“老翁,黄初二年的时候,隔壁可还有人住着?”
“黄初二年,有,小老二记得清楚,因为前一天有人来我们这抢人,第二天隔壁院子一家十几口傍着黄昏打着包袱都走了;就是没见他们那位刘老爷……”老翁回答道。
“那此后这院子就空着了吗?”鲁芝问道。
“倒也不会空,说是刘老爷把宅子给输了,又没有人来签院,这宅子就落在人典当行了,典当行隔段时间就有人来打扫,也出赁出去一段时间,回回来的人都不一样……前些岁我听那厢姓韩的汉子说过,原来那个典当行早就破败了,如今换了一家新的典行,据说还是州府老爷的背景……你说这谁还敢去关注隔壁的事。”老人说道。
“有说是哪位官府老爷吗?”鲁芝继续问。
老人摇了摇头,一旁的司郎却脱口而出:“夏侯老爷呗,还能有哪位州府老爷,这长安现如今只有两家做大的典行,一家姓董已经没落了,另外一家开在长安大道中大街拐角,挂名金阁典行,其实就是夏侯家的产业。“
鲁芝白了他一眼,继续把目光落在老人脸上,希望得到老人的回答。
老人却没有说下去的打算,而是警惕的问道:“先生们是哪的人,作何事来找隔壁,小老二以为是典行又来新人了呢。”
“我们是刚到长安的商客,听说紫光巷风水好利于生意,就想着来找一找宅子。”鲁芝敷衍的回答。
“那你们不必费心找隔壁了,隔壁风水早坏了,院子里有一株好桂花,偏偏这些年又生出来一棵旧柿树,这院里的场子就乱了……”老人叹了一口气。
“如果真是老翁说的这样,那这院子确实不能买了;来都来了一趟,不知能否借老翁的院墙让我们爬墙窥探一番。”鲁芝顺着老人的意思提出请求。
“这……”老人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身后闭着门的大厅,又赶紧把目光落在院墙上,像是很为难的样子。
“老翁,只是看一看不妨事的,若真像老翁说的那样,这宅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也不枉我们跑这一趟。”鲁芝继续请求。
“那,你们就自行看看吧……”老翁为难的点点头,接着就是一连串吁气,像是很累了一般。
几个司员赶紧凑过去把墙根的枯枝败叶清理了,又找到几根粗壮的木头顶在墙上勉强搭出一个梯子。一名司员爬上去看了看,只见院子还挺开阔,当中有一张饱经风霜的大桌,厅门前是两棵桂花树,墙角果然突兀的站着一棵旧柿子树。
下来把情况汇报了,鲁芝就亲自站上梯子,一眼就看到桌子下边的砖地上困着没干透的水印;这几日没有下雨,早些时候的积雪也留不到今天,这摆明了就是新有人来过的痕迹。
从梯子上下来,鲁芝盯着老翁的厅门看了片刻,转身神情严肃的出了紫光巷。
“领事,有桂花再有旧柿树风水就坏了吗?”一个司员好奇的问道。
“旧(柿)事花生,你觉得是好是坏,院子可以有柿树,但要成双成对!“鲁芝给众人解释了一番。
原来如此,鲁领事当真学问颇丰……
是啊……
喜欢魏延匹夫献破计,害我孤身入长安
第二天紫光巷69号就被质押在长安最大的典行,按照当时的规矩,刘姓主人有十天的时间可筹钱赎回房屋和房屋内的人以及财物,但自从那场豪赌之后,再没有人见过那位刘姓主人。
这其中值得可疑的是,跟刘姓主人豪赌的男人十天后也没有去签房,这座宅子就这样遗落在明珠典行。
鲁芝让人敲了敲门,门内没有任何动静,打隔壁走出来一位颤巍巍的老大爷,老大爷站在门槛内,拐杖拄在门槛外的青石板上,努力的探着身子朝来人看去。
“老翁,打搅了;想问一问这家人呢。”鲁芝上前问道。
“哪有人,这里早就没有人了。”老人回答道。
“方便到您家里坐一坐吗?”鲁芝笑着问道。
老人没有着急回答,而是举目把鲁芝打量了一遍,看来人穿着正经冠饰华丽,身边的仆人也透着一股强健,就点点头让开身子:“家里凌乱,主人也不在家,只能委屈诸位在院子里坐坐。”
进得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破败景象,墙角堆放着干枯的树枝,地上的碎砖凹凸不平,最惹眼的就是一口大石缸伫立在活井边,缸身和井沿的水渍显示出生活的气息。
“平时就你自己在这里住啊?”鲁芝问道。
老翁点一点头,又伸手在耳朵边摆了摆,示意自己年纪大了耳朵不好用。
“那您老这把年纪,平时靠什么生活?”鲁芝说着从怀中掏出来几块碎银子,就要递给老人。
老人几番推辞后无奈的捧在手中,慢慢放下戒备说起自己的艰难:“我本是逍遥王府的管家,因为犯了错被赶出王府,好在平日里温顺就被一个富商邀请到此做管家,这宅子就是那位富商的朋友的,这宅子里住着的他那位朋友圈养的一个戏角,当时都是保密的,因此宅子内的人都是深居简出鲜有高调,但建安二十七年~哦,现在不兴说建安了,应该是黄初二年,突然来了一帮人抢那位姐姐……此后这宅子里就剩小老二一人了,前两年还有人断续送来钱粮,让我好生看管宅院,等了两年就在没人来了,小老二就出去做些活计养活自己,到现在只是靠以前节俭的银子活着,不过说来也有怪事,隔段时间门口就会有袋粮食或者干粮,小老二腿脚不方便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若是那位老爷回来了,小老儿正好把宅子还给他。“
“黄初二年!”鲁芝嘀咕了一句,接着问道:“老翁,黄初二年的时候,隔壁可还有人住着?”
“黄初二年,有,小老二记得清楚,因为前一天有人来我们这抢人,第二天隔壁院子一家十几口傍着黄昏打着包袱都走了;就是没见他们那位刘老爷……”老翁回答道。
“那此后这院子就空着了吗?”鲁芝问道。
“倒也不会空,说是刘老爷把宅子给输了,又没有人来签院,这宅子就落在人典当行了,典当行隔段时间就有人来打扫,也出赁出去一段时间,回回来的人都不一样……前些岁我听那厢姓韩的汉子说过,原来那个典当行早就破败了,如今换了一家新的典行,据说还是州府老爷的背景……你说这谁还敢去关注隔壁的事。”老人说道。
“有说是哪位官府老爷吗?”鲁芝继续问。
老人摇了摇头,一旁的司郎却脱口而出:“夏侯老爷呗,还能有哪位州府老爷,这长安现如今只有两家做大的典行,一家姓董已经没落了,另外一家开在长安大道中大街拐角,挂名金阁典行,其实就是夏侯家的产业。“
鲁芝白了他一眼,继续把目光落在老人脸上,希望得到老人的回答。
老人却没有说下去的打算,而是警惕的问道:“先生们是哪的人,作何事来找隔壁,小老二以为是典行又来新人了呢。”
“我们是刚到长安的商客,听说紫光巷风水好利于生意,就想着来找一找宅子。”鲁芝敷衍的回答。
“那你们不必费心找隔壁了,隔壁风水早坏了,院子里有一株好桂花,偏偏这些年又生出来一棵旧柿树,这院里的场子就乱了……”老人叹了一口气。
“如果真是老翁说的这样,那这院子确实不能买了;来都来了一趟,不知能否借老翁的院墙让我们爬墙窥探一番。”鲁芝顺着老人的意思提出请求。
“这……”老人下意识的看了一眼身后闭着门的大厅,又赶紧把目光落在院墙上,像是很为难的样子。
“老翁,只是看一看不妨事的,若真像老翁说的那样,这宅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也不枉我们跑这一趟。”鲁芝继续请求。
“那,你们就自行看看吧……”老翁为难的点点头,接着就是一连串吁气,像是很累了一般。
几个司员赶紧凑过去把墙根的枯枝败叶清理了,又找到几根粗壮的木头顶在墙上勉强搭出一个梯子。一名司员爬上去看了看,只见院子还挺开阔,当中有一张饱经风霜的大桌,厅门前是两棵桂花树,墙角果然突兀的站着一棵旧柿子树。
下来把情况汇报了,鲁芝就亲自站上梯子,一眼就看到桌子下边的砖地上困着没干透的水印;这几日没有下雨,早些时候的积雪也留不到今天,这摆明了就是新有人来过的痕迹。
从梯子上下来,鲁芝盯着老翁的厅门看了片刻,转身神情严肃的出了紫光巷。
“领事,有桂花再有旧柿树风水就坏了吗?”一个司员好奇的问道。
“旧(柿)事花生,你觉得是好是坏,院子可以有柿树,但要成双成对!“鲁芝给众人解释了一番。
原来如此,鲁领事当真学问颇丰……
是啊……
喜欢魏延匹夫献破计,害我孤身入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