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没活头了!-《退亲发家科举路,六元及第娶公主》

  最后,还是苏润以‘玩笑’二字,带过此事:

  逗逗便罢,不能一直欺负老实人啊!

  卢远:我谢你大爷!

  王观辰顺势转移话题,提起京中事:

  “靖远公府倒台,资产充入国库,韩节及长子、次子判了斩首示众,韩全凌迟处死以平龙怒。”

  “韩家其余的男丁,十五岁以上,流放北境,十五岁以下,没入奴籍;女眷按例充入教坊司。”

  “但看在韩家老夫人与先太后交好的份上,陛下法外开恩,允她带着襁褓中的重孙迁回祖籍,算是给韩家留了一脉香火。”

  说到底,熙和帝还是没有下死手。

  但要是让苏润来说,韩节重孙能活命,八成是他私下与皇室达成了某种协定,还真不一定是看在什么先太后的面子上。

  毕竟他岳父陛下虽然是难得的仁君,但却并非妇人之仁。

  他大舅子更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

  被勋贵掣肘多年,这父子俩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不得不说,苏润真相了。

  韩节为了保住自家香火不灭,不仅交出了兵符,还在赵叡面前卖了众勋贵们一波。

  拉韩家下马,只是让勋贵集团大伤元气。

  但有了韩节的口供、人证和物证,赵叡便可抓住勋贵们的把柄,将他们收为己用。

  有不听话的,随时秋后算账。

  如此一来,放韩家一马,也不是不行。

  苏润坐在上首听着王观辰念叨:

  “牵扯倒卖军粮、军械以次充好的官员,抄家问斩者十余人,受韩家牵连罢官贬职者数十人,朝中、地方都有不小变动。”

  “不过翰林院如今很是得力,京城风云杂报创立后,不少翰林凭一手好文章,入了陛下的眼。”

  “这些日子,不少在翰林院坐冷板凳的官吏,全都外派为官。”

  对此,苏润只是道:

  “时也,命也,运也。”

  机会来了,挡都挡不住。

  众人随便聊了两句,就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

  剿匪是瑞王的任务,但修路可是他们的任务。

  眼瞅着要到十月,他们再不开始,只怕过年都回不去了。

  苏润也没打算在外过年,拿了舆图,与众人商议起来。

  他按照以往的习惯,不管细事,只划分责任和区域。

  澜江省共有六个府,苏润自领了永宁府。

  其余五府分别划给了司彦、张世、萧均、孔楼和王观辰。

  至于梁玉?

  他小舅舅在永宁,所以苏润将繁荣地方的活儿归给了梁玉。

  当然,办法肯定还是苏润来想,梁玉就负责把事情落实下去即可。

  众人领命,当天就各奔东西了。

  永宁知府马辉是翌日清晨,赶到翠微县外,求见瑞王的。

  赵翊这次没有露面就走,而是坐在帐中,训了马辉许久:

  “在你辖下,永宁府都成贼窝了!”

  “明知本王率军来此,一众山匪还敢打出造反的旗号,你这知府怎么当的?”

  “要不是清楚你一年前才来此赴任,本王还以为那些山匪是你养的!”

  赵翊训斥,苏润在旁观察龚瀚等人的神情。

  在听到野牛岗大当家死了的时候,龚瀚以及随行几个官员明显松了口气。

  而马辉则是面红耳赤,连连告罪,还说定会彻查官场。

  看样子,也是猜到什么了。

  其实,能查到的,司彦早就查到了,一应证据俱全。

  马辉的确没有参与官匪勾结,但毕竟有失察之过。

  当晚,苏润和赵翊潜入马辉住处,让他戴罪立功,继续追查,看看龚瀚后头还有没有什么人撑腰。

  马辉欣然领命。

  他上午还觉得自己仕途走到尽头,晚上就峰回路转,以至于连声感慨:

  “老天保佑!老天保佑!”

  有了马辉助力,苏润轻松不少,顺势让谢天恩跟马辉回去,负责修路事宜。

  反正公公也是老手了,出不了问题。

  紧跟着,苏润以‘澜江省多匪患’的名义,找了赵翊,让他下旨,命卫指挥使熊铭,派手下千户分驻各府,以保万全。

  赵翊给熊铭传去了密信。

  熊铭收到命令,悄悄布防。

  而驻扎在澜江省的右军,完全没有发现暗处的危机。

  其实,熙和帝的密旨和右军的虎符,早就被悄悄送到赵翊手中了。

  只是大炎军中,唯有将领认识虎符,小兵是只认识将领的。

  因而,一旦将领造反,下头的小卒子,十有八九是不知实情的。

  如今时机未到,赵翊不打算拿出此物。

  翠微县外有卢远打掩护,内有苏润和梁玉坐镇,赵翊便留了一千特种士卒供苏润调动,自己带着剩下的人,趁夜前往右军驻所,于黑夜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是大营却没拆,照旧三千人规模。

  连饭食都是按三千人,一天两顿供应的。

  如此,连山上的柳如风等人,也吃上了好东西。

  苏润对外只道:

  “瑞王心绪不佳,正等朝廷火器来援。”

  这么一说,众人自然以为天潢贵胄这是觉得面子挂不住,自然没人敢来触赵翊霉头。

  澜江省兵力分散,牛头山又恰好有人造反,击退了瑞王大军,某些人便以为是天降的机会。

  于是,悄悄派人游说四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连牛头山都没放过。

  却不知这正好落入苏润的陷阱之中。

  接下来一段时间,有人蠢蠢欲动,有人忙翻了天:

  京中修路使团抵达各府,雷厉风行征集资金、调动民夫,大张旗鼓地修路,连累地方一众官员日日在太阳底下暴晒作陪。

  瑞王率军盯住永宁山匪,卫指挥使派兵镇守四方,为此保驾护航。

  连苏润和梁玉都没闲着,打算从翠微县开始,致富永宁府。

  这引得苏润总把修路的卢远喊回来问话:

  “远之,这桐油是怎么回事?”

  “远之,本县耕地这么少?”

  “远之?远之?远之……”

  对此,县衙不少小吏都认为卢远未来可期,拍他马屁,希望卢远日后去了京城,多多提携他们。

  唯有卢远欲哭无泪:

  “没活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