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如此!”苏润道。
不多时,宫里派人送来了酒精,连带着药材、器具等一应俱全。
甚至赵叡还派了个颇擅调理肠胃的王太医来帮忙。
这关头,在苏润什么保证都没有的情况下,赵叡能从离京治疗瘟疫的太医团中硬抠出来一个医术不错的给妹夫送来,也是很信任了。
有了这些,苏润立马甩手将扒蒜的活计扔给家中仆役,带着司彦等人开始做蒜精:
“首先就是酒精和大蒜混合比例的问题。”
“公公照旧负责统筹和汇总,两位太医判断药效,剩下两两一组,做对照实验。”
苏润说着,将自己列出的,总计十五个不同比例的条子,分给众人。
也几乎是他话音一落,众人就自觉做好了分工:
苏丰苏行一组,萧均孔楼一组,玉泉六子随机分成三组。
客院有七八个房间,众人分好组就各自找了一个屋子做实验,一句废话都没有。
谢天恩熟练地安排起院中事务:
客院正厅原本就是他们用来扒蒜的场地,现在也不用挪位置。
谢天恩定好规格,按大蒜一斤为一份后,就让人把酒精和大蒜按照不同比例分好,再送到各屋,还特意叮嘱不要送错了。
而他自己则是坐在正厅看着,免得哪儿出问题。
至于两名太医?
谢天恩指了一个朝向好,又有偏室的屋子,让他们居住,还拨了两个小厮去帮忙打下手,顺便指挥人把药材器具一起抬进去
谢天恩品级比太医令还高,因此,虽然他态度很和气,但两位太医依旧是施了个礼,好生谢过,然后才乖乖进了房间。
苏府的客院基本没用过,里面缺东少西的,连炭盆都不够。
好在赵婉对于庶务很是精通。
可以说,众人前脚进了冷飕飕的屋子,赵婉后脚就派人把热腾腾的火炉搬进来了。
至于什么笔墨纸砚、被褥水盆之类的,更是源源不断往客院里填。
甚至厨娘和跑腿的门房都专门调来了几个。
看样子也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些小事,苏润是管不着了。
他现在正和梁玉一人一个小马扎,坐在屋子中央,抱着蒜臼,暴力碎蒜,仿佛蒜臼里的不是大蒜,而是什么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样,‘哐哐哐’的动静,站在门外都能听见。
梁玉的小厮:六顺、八方,受到两人感染,也是干的起劲儿。
苏润和梁玉拿的比例是一比三和一比十,得做两组实验。
等第一组的一斤大蒜拍碎后,苏润将拍蒜的活儿交给六顺八方,自己则是带着梁玉继续往下:
“璨之,我们先做一比三的实验。”
梁玉点头,将贴了一比三的酒精瓶子拿过来,苏润负责搅拌,梁玉负责匀速加酒精。
这一步是让酒精与大蒜充分融合。
因此,倒完酒精之后,苏润拿着蒜杵,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哗啦哗啦的搅着。
苏润也拿捏不住时间。
故而这第一次搅拌,就定了半盏茶时间。
梁玉在旁做好记录,见苏润累了,自发上前接手:
“子渊,你休息会儿,玉来!”
“行!”苏润点头,顺势让位,活动着发酸的手臂,吐槽道:
“这活儿看着简单,真动起手还挺累人。”
“依润看,这蒜精提取出来,不如就叫蒜你狠好了!”
苏润也就是随口一提议。
但梁玉抬头,笑呵呵地说:
“这名字好!”
“就冲这个名字,玉就觉得它能治好疫痢!”
听了这话,苏润还真觉得有几分道理:
名字取狠点,说不准药效更猛些!
因此,他顺水推舟道:
“那就这么定了!”
不多时,半盏茶时间到。
酒精和大蒜搅拌好后,需要浸泡一段时间。
梁玉用仅剩的力气将蒜臼里的液体全部倒进坛子。
苏润点了蜡,上前密封好,然后提笔写了个条子:
“编号一,比例一比三,半盏茶搅拌时间,密封一个时辰。”
他将各项信息写清楚,又在末尾落下了现在的具体时刻后,才将条子贴在坛子上,抱去一旁静置。
趁着这点时间,众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碎蒜和搅拌操作。
不多时,苏润就干得龇牙咧嘴,速度越来越慢。
梁玉带着自己酸软的手臂去找谢天恩,要求增加人手:
“公公,每个屋子再多派几个人帮忙吧。”
不然光是捣蒜、搅拌,手就要废了。
他们才忙活了一会儿,就不行了,若是真的干上几个时辰,只怕不到天黑,手都要抬不起来了。
就算是牲口,也不能往死里使唤,更遑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呢?!
闻言,谢天恩立刻派人去找赵婉调人手。
梁玉趁机让人去自己家带话:
“爹爹,快把家中护院派半数过来,儿要碎了!”
力气活找小厮不合适,护院很合适。
但除了要护院,梁玉还专门交代自家娘亲,快去城外寺庙祈福消灾,顺便让自家爹爹熟门熟路进祠堂给列祖列宗磕头。
梁玉考完科举之后,麻烦列祖列宗的次数直线下降。
但这一次事关疫病,梁玉寻思着光靠自家列祖列宗,怕是扛不住,所以专门交代让梁父磕完头,赶紧去求药王爷。
至于柳琼华?
她没见过这出,但很快有样学样地行动起来:
边传话给自家爹爹,让柳玉成进祠堂求祖宗;
边收拾行李,去拜东极青华大帝,主打一个跟公公婆婆分头行动,不放过任何能帮忙的神明。
不多时,梁府人去楼空。
可以说一家人行动力都很强了。
与此同时,京中人心稍有浮动:
虽然熙和帝只召了六部尚书去议事,但上午议完事,晌午,该知道的人家就都知道了。
毕竟瑞王与荀阳率城外一万五千余名特种士卒赶赴边境;
户部、兵部、工部尚书没过完年,就迫不及待召手下侍郎、郎中议事;
太医院几乎倾巢而出;
圣旨一份接着一份往各地传。
这么大的动作,想瞒也瞒不住。
这种情况下,苏府的一举一动无疑引人注目。
柳府、宋府甚至冷府都主动派了人来帮衬。
苏府门外来了一波又一波膀大腰圆的护院。
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打上门了。
赵婉也不拒绝,反正家里饭菜是管够的,便又让人腾出了个客院。
谢天恩合理分配,每个屋子顿时多出了五六名大汉帮衬。
这下,苏润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等到密封时间足够后,他将坛子中浅黄色的液体倒出来,拿细白布过滤出澄澈液体,然后蒸馏。
随着液体被不断加热,一滴滴黄色的油状物随机落入小瓷瓶中。
“……三十六、三十七……”梁玉几乎趴在地上,一滴一滴数着。
直到液体被彻底蒸干,他才一把拿起小瓷瓶,高兴地蹦到做记录的苏润旁边,连声追问:
“成了!成了!子渊,是不是成了?!”
不多时,宫里派人送来了酒精,连带着药材、器具等一应俱全。
甚至赵叡还派了个颇擅调理肠胃的王太医来帮忙。
这关头,在苏润什么保证都没有的情况下,赵叡能从离京治疗瘟疫的太医团中硬抠出来一个医术不错的给妹夫送来,也是很信任了。
有了这些,苏润立马甩手将扒蒜的活计扔给家中仆役,带着司彦等人开始做蒜精:
“首先就是酒精和大蒜混合比例的问题。”
“公公照旧负责统筹和汇总,两位太医判断药效,剩下两两一组,做对照实验。”
苏润说着,将自己列出的,总计十五个不同比例的条子,分给众人。
也几乎是他话音一落,众人就自觉做好了分工:
苏丰苏行一组,萧均孔楼一组,玉泉六子随机分成三组。
客院有七八个房间,众人分好组就各自找了一个屋子做实验,一句废话都没有。
谢天恩熟练地安排起院中事务:
客院正厅原本就是他们用来扒蒜的场地,现在也不用挪位置。
谢天恩定好规格,按大蒜一斤为一份后,就让人把酒精和大蒜按照不同比例分好,再送到各屋,还特意叮嘱不要送错了。
而他自己则是坐在正厅看着,免得哪儿出问题。
至于两名太医?
谢天恩指了一个朝向好,又有偏室的屋子,让他们居住,还拨了两个小厮去帮忙打下手,顺便指挥人把药材器具一起抬进去
谢天恩品级比太医令还高,因此,虽然他态度很和气,但两位太医依旧是施了个礼,好生谢过,然后才乖乖进了房间。
苏府的客院基本没用过,里面缺东少西的,连炭盆都不够。
好在赵婉对于庶务很是精通。
可以说,众人前脚进了冷飕飕的屋子,赵婉后脚就派人把热腾腾的火炉搬进来了。
至于什么笔墨纸砚、被褥水盆之类的,更是源源不断往客院里填。
甚至厨娘和跑腿的门房都专门调来了几个。
看样子也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些小事,苏润是管不着了。
他现在正和梁玉一人一个小马扎,坐在屋子中央,抱着蒜臼,暴力碎蒜,仿佛蒜臼里的不是大蒜,而是什么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样,‘哐哐哐’的动静,站在门外都能听见。
梁玉的小厮:六顺、八方,受到两人感染,也是干的起劲儿。
苏润和梁玉拿的比例是一比三和一比十,得做两组实验。
等第一组的一斤大蒜拍碎后,苏润将拍蒜的活儿交给六顺八方,自己则是带着梁玉继续往下:
“璨之,我们先做一比三的实验。”
梁玉点头,将贴了一比三的酒精瓶子拿过来,苏润负责搅拌,梁玉负责匀速加酒精。
这一步是让酒精与大蒜充分融合。
因此,倒完酒精之后,苏润拿着蒜杵,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哗啦哗啦的搅着。
苏润也拿捏不住时间。
故而这第一次搅拌,就定了半盏茶时间。
梁玉在旁做好记录,见苏润累了,自发上前接手:
“子渊,你休息会儿,玉来!”
“行!”苏润点头,顺势让位,活动着发酸的手臂,吐槽道:
“这活儿看着简单,真动起手还挺累人。”
“依润看,这蒜精提取出来,不如就叫蒜你狠好了!”
苏润也就是随口一提议。
但梁玉抬头,笑呵呵地说:
“这名字好!”
“就冲这个名字,玉就觉得它能治好疫痢!”
听了这话,苏润还真觉得有几分道理:
名字取狠点,说不准药效更猛些!
因此,他顺水推舟道:
“那就这么定了!”
不多时,半盏茶时间到。
酒精和大蒜搅拌好后,需要浸泡一段时间。
梁玉用仅剩的力气将蒜臼里的液体全部倒进坛子。
苏润点了蜡,上前密封好,然后提笔写了个条子:
“编号一,比例一比三,半盏茶搅拌时间,密封一个时辰。”
他将各项信息写清楚,又在末尾落下了现在的具体时刻后,才将条子贴在坛子上,抱去一旁静置。
趁着这点时间,众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碎蒜和搅拌操作。
不多时,苏润就干得龇牙咧嘴,速度越来越慢。
梁玉带着自己酸软的手臂去找谢天恩,要求增加人手:
“公公,每个屋子再多派几个人帮忙吧。”
不然光是捣蒜、搅拌,手就要废了。
他们才忙活了一会儿,就不行了,若是真的干上几个时辰,只怕不到天黑,手都要抬不起来了。
就算是牲口,也不能往死里使唤,更遑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呢?!
闻言,谢天恩立刻派人去找赵婉调人手。
梁玉趁机让人去自己家带话:
“爹爹,快把家中护院派半数过来,儿要碎了!”
力气活找小厮不合适,护院很合适。
但除了要护院,梁玉还专门交代自家娘亲,快去城外寺庙祈福消灾,顺便让自家爹爹熟门熟路进祠堂给列祖列宗磕头。
梁玉考完科举之后,麻烦列祖列宗的次数直线下降。
但这一次事关疫病,梁玉寻思着光靠自家列祖列宗,怕是扛不住,所以专门交代让梁父磕完头,赶紧去求药王爷。
至于柳琼华?
她没见过这出,但很快有样学样地行动起来:
边传话给自家爹爹,让柳玉成进祠堂求祖宗;
边收拾行李,去拜东极青华大帝,主打一个跟公公婆婆分头行动,不放过任何能帮忙的神明。
不多时,梁府人去楼空。
可以说一家人行动力都很强了。
与此同时,京中人心稍有浮动:
虽然熙和帝只召了六部尚书去议事,但上午议完事,晌午,该知道的人家就都知道了。
毕竟瑞王与荀阳率城外一万五千余名特种士卒赶赴边境;
户部、兵部、工部尚书没过完年,就迫不及待召手下侍郎、郎中议事;
太医院几乎倾巢而出;
圣旨一份接着一份往各地传。
这么大的动作,想瞒也瞒不住。
这种情况下,苏府的一举一动无疑引人注目。
柳府、宋府甚至冷府都主动派了人来帮衬。
苏府门外来了一波又一波膀大腰圆的护院。
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打上门了。
赵婉也不拒绝,反正家里饭菜是管够的,便又让人腾出了个客院。
谢天恩合理分配,每个屋子顿时多出了五六名大汉帮衬。
这下,苏润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等到密封时间足够后,他将坛子中浅黄色的液体倒出来,拿细白布过滤出澄澈液体,然后蒸馏。
随着液体被不断加热,一滴滴黄色的油状物随机落入小瓷瓶中。
“……三十六、三十七……”梁玉几乎趴在地上,一滴一滴数着。
直到液体被彻底蒸干,他才一把拿起小瓷瓶,高兴地蹦到做记录的苏润旁边,连声追问:
“成了!成了!子渊,是不是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