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大纲86-《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

  鱼灼音看到作文后,忍不住红了眼眶。她把作文拿给谢长晏看:“你看,咱们的努力不仅有了科研成果,还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谢长晏握住她的手,看着窗外的夕阳:“是啊,科研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咱们这一代人守住了自主创新的初心,孩子们就能沿着咱们的路,走得更远、更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咱们就有继续前行的力量。”

  周末,一家人又回了老家。谢德辉和胡新芳早就站在门口等着,手里还拿着一块崭新的牌匾,上面写着“科技兴村,薪火相传”。

  “这是村里给你们的奖励,也是咱们全村人的心意。”谢德辉把牌匾递给谢长晏,“现在咱们村不仅通了水泥路,还建了光伏电站,用的就是你们研究的电池技术。晚上路灯亮堂堂的,村民们饭后还能在广场上跳舞,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胡新芳拉着鱼灼音的手,指着院子里的新洗衣机说:“这洗衣机也是用光伏电,不用交电费,可方便了。你们要是忙,就多带孩子们回来住,家里啥都不缺。”

  晚饭时,谢昀庭给爷爷奶奶讲了自己在实验室的经历,还拿出提取的钇元素化合物样本给他们看。谢德辉看着试管里的白色粉末,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咱们后山的石头里,还藏着这么贵重的东西。更没想到,咱们家昀庭也成了小科研员,以后肯定比你们还厉害!”

  谢长晏笑着说:“爸,这就是咱们常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咱们这一代人做的,只是铺路的工作,以后还要靠孩子们,把科研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谢今禧拿着画笔,在纸上画了一幅画:画面里,有蓝天白云,有绿色的山坡,有行驶的新能源汽车,还有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在实验室里做试验。画的右下角,写着一行小字:“爸爸妈妈和我,一起保护地球。”

  鱼灼音看着画,轻轻摸了摸谢今禧的头:“今禧画得真好,这就是咱们未来的样子。以后,咱们不仅要研究更多环保技术,还要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地球和发展科技,是可以一起做到的。”

  谢长晏望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满是憧憬。他知道,科研的道路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未知的挑战,比如探索氮化铝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比如研发更高效的储能技术。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只要孩子们能带着梦想继续前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那里,有新的试验正在进行,有新的梦想正在萌芽。而这份对科研的热爱与坚守,会像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路,也会像一粒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逐梦新程,光耀未来

  夜色中的研究院实验室,灯光如昼。负责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研发的小林,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最新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新型质子交换膜的传导效率曲线平稳地维持在98%,比之前的版本又提升了2个百分点。他兴奋地抓起手机,拨通了谢长晏的电话:“谢教授,成了!咱们优化后的质子交换膜,在-30℃的低温环境下,传导效率依旧能保持95%以上,完全满足北方冬季的用车需求!”

  电话那头的谢长晏,刚哄睡谢今禧,听到消息后立刻起身:“太好了!我马上过去,咱们再核对一下数据,确认没有误差。”他转头对鱼灼音说:“你早点休息,我去实验室看看,很快回来。”

  鱼灼音摇摇头,拿起外套:“我跟你一起去,正好把白天整理的钇元素化合物应用报告带上,说不定能结合新数据,完善下一步的研究方案。”

  夫妻俩赶到实验室时,小林已经打印出了完整的试验报告。谢长晏接过报告,逐行核对数据,鱼灼音则在一旁翻看钇元素的应用记录。“你们看,”鱼灼音突然指着报告上的一行字,“咱们在质子交换膜里加入钇元素化合物后,不仅低温性能提升了,膜的抗老化性也增强了,之前的膜在连续使用5000小时后会出现微小裂纹,现在6000小时过去了,依旧完好无损。”

  谢长晏点点头:“这意味着膜的使用寿命能延长20%以上,对降低氢燃料电池的维护成本太重要了。明天咱们把这个成果整理出来,提交给国家能源局,顺便申请新的专利。另外,通知华宇电子那边,让他们准备好生产线,咱们下个月就开始批量供应新型质子交换膜。”

  消息传到华宇电子,负责人立刻带着技术团队赶来研究院。在实验室的展示区,当看到搭载新型质子交换膜的氢燃料电池,在低温箱里依旧能稳定输出功率时,负责人激动地握住谢长晏的手:“谢教授,有了这个技术,咱们的氢能源汽车在东北的冬天也能正常行驶了!之前因为低温性能不足,很多北方客户都在观望,现在咱们终于能打开北方市场了!”

  双方很快签订了批量供货协议,华宇电子还追加了一笔研发资金,用于联合开发下一代质子交换膜。鱼灼音拿着签好的协议,对团队成员说:“咱们现在有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接下来可以启动‘氮化铝航空航天应用’的研究项目。之前航天科技集团的人联系过我,说他们急需一种耐高温、轻量化的材料,用于卫星的散热系统,氮化铝正好符合要求。”

  团队立刻投入到新项目的筹备中。谢昀庭听说要研究“能上太空的材料”,每天放学后都第一时间跑到实验室,主动帮着整理资料。他从图书馆借了《航空航天材料手册》,把里面关于氮化铝的内容都标了出来,还在笔记本上画了卫星散热系统的示意图,虽然线条稚嫩,却标注得十分详细。

  这天,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团队来到研究院考察。谢昀庭正好在实验室里整理资料,看到专家们进来,他鼓起勇气走上前,递上自己的笔记本:“叔叔,这是我画的卫星散热系统图,我觉得氮化铝可以用在散热片上,因为它的导热性好,还很轻,不会增加卫星的重量。”

  专家们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认真的标注和示意图,都忍不住笑了。带头的李专家摸了摸谢昀庭的头:“小朋友很有想法啊!你说得没错,我们这次来找你们合作,就是想把氮化铝用在卫星散热片上。不过卫星在太空中会遇到宇宙射线,咱们还得测试氮化铝在强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看看测试设备?”

  谢昀庭眼睛一亮,连忙点头:“要!谢谢叔叔!”

  在测试实验室里,李专家给谢昀庭演示了如何模拟宇宙射线环境,还让他亲手操作了设备的参数调整。当看到氮化铝样本在强辐射下,性能几乎没有变化时,谢昀庭兴奋地跳了起来:“太好了!氮化铝能上太空啦!”

  考察结束后,航天科技集团与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卫星用氮化铝散热材料。谢长晏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研发计划:“第一步,优化氮化铝的纯度,把杂质含量控制在0.001%以下;第二步,测试材料在极端温度(-180℃至150℃)和强辐射环境下的稳定性;第三步,制作出样品,进行卫星搭载试验。”

  接下来的半年里,团队日夜奋战。为了提高氮化铝的纯度,谢长晏和鱼灼音带领成员改进了提纯工艺,采用“真空烧结 离子清洗”的方法,将杂质含量降到了0.0008%,远超航天科技集团的要求。在极端环境测试中,氮化铝样本表现出色,无论是在-180℃的低温下,还是在150℃的高温下,导热性能都能保持稳定,强辐射环境下也没有出现性能衰减。

  当第一批卫星用氮化铝散热片样品制作完成时,研究院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庆祝会。谢昀庭特意穿上了自己的小工装服,站在样品展示台前,给大家讲解氮化铝的优点:“这个散热片很轻,只有同样大小铜散热片的三分之一重,导热性却比铜好很多,还能抵抗宇宙射线,太空中的卫星用了它,就不会因为温度太高而损坏啦!”

  航天科技集团很快将样品送到了卫星制造厂,进行搭载试验。三个月后,好消息传来——搭载氮化铝散热片的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经过在轨测试,散热系统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

  谢长晏和鱼灼音受邀参加了卫星发射的观摩活动。当看到火箭带着卫星冲破云霄,在天空中留下一道白色的轨迹时,谢长晏握住鱼灼音的手,眼眶有些湿润:“咱们的氮化铝,真的上太空了。”

  鱼灼音点点头,看着身边兴奋地挥舞着小国旗的谢昀庭和谢今禧,轻声说:“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的研究成果,还会走向更远的地方。”

  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很快在行业内传开。国内外多家航空航天企业纷纷联系研究院,希望能合作开发氮化铝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其他应用,比如飞机发动机的散热部件、空间站的热控系统等。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再次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研究院的支持力度,投资建设了“氮化铝新材料产业园”,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入驻。产业园建成后,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形成了从氮化铝矿石开采、提纯、加工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周末的时候,谢长晏一家带着胡新芳和谢德辉,去参观氮化铝新材料产业园。在产业园的展示中心,胡新芳看着橱窗里陈列的氮化铝产品——从电子设备的散热片,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再到卫星的散热部件,忍不住感慨:“真没想到,咱们当初在河边挖的石头,能做出这么多高科技产品,还能上太空,真是太了不起了!”

  谢德辉则拉着谢长晏的手,走到产业园的就业信息栏前:“你看,这里有好多招聘岗位,咱们村的小王、小李都在这里上班了,一个月能挣八千多,比在家种地强多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工作,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了。”

  很快,研究院与海洋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完整的深海探测器。谢长晏和鱼灼音带领团队,配合海洋研究所的工程师,将探测器的仪器、动力系统与氮化铝外壳整合在一起。经过多次调试,第一台搭载氮化铝外壳的深海探测器“深海探索者1号”终于问世。

  探测器下水试验那天,海边聚集了很多人。谢长晏一家、研究院的团队成员、海洋研究所的专家,还有不少当地村民都来围观。当“深海探索者1号”缓缓驶入海中,监控屏幕上的下潜深度不断增加——8000米、9000米、米……当深度达到米时,探测器成功传回了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画面:黑色的海底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生物,还有从未见过的深海岩石。

  “成功了!咱们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了!”张教授激动地握住谢长晏的手,声音都在颤抖。

  村民们也欢呼起来,有人喊道:“这是咱们本地研究出来的探测器!太厉害了!”

  谢昀庭拉着谢今禧的手,指着屏幕上的画面:“妹妹你看,这是马里亚纳海沟,咱们的氮化铝外壳带着探测器到这里啦!以后咱们还能去更深的地方探索!”

  谢今禧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哥哥,以后我要画好多深海的画,把这些奇怪的鱼和石头都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的实验室!”

  “深海探索者1号”成功下潜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国家海洋局特意发来贺电,称赞研究院“为我国深海探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的媒体也纷纷报道,不少国外的海洋研究机构都联系研究院,希望能引进氮化铝外壳技术。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