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周文瑾反对的真正原因-《重回2010:从高中起不留遗憾》

  周文瑾凝视着女儿倔强又带着恳求的脸庞,看着她眼中那份执拗,脸上的冰霜慢慢出现一丝细微的裂痕。

  震惊和愤怒渐渐被一种更深的无奈和忧虑取代。

  她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眼神中的锐利也慢慢沉淀下来,变得复杂而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客厅里的电视声音还在继续。

  周文瑾沉默了几秒,仿佛在权衡着什么,最终缓缓开口,声音平静了许多。

  “妍妍,我承认,陈默他...确实不错。能在全国那么多人中拿到特等奖,保送北大,证明他有能力,有潜力。” 她顿了顿,目光深深地看着女儿,“这一点,妈妈看得到,但你知道......”

  话说到一半,周文瑾却没有选择再继续说下去,因为她反对的,从来都不只是陈默“现在”的够不够好,或者配不配得上自己家这点“门面”的浅显问题。

  叶妍认为她妈妈不同意两人在一起是“门当户对”的问题,是陈默家不够好的问题,但在周文瑾看来,这看法,对也不对。

  她真正看重的,是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契合度,是能否在漫长而琐碎的人生旅途中,步履一致,相互扶持,而不至于在疲惫中渐行渐远。

  叶妍所理解的“门当户对”,或许更多停留在双方家庭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阶层上。然而在周文瑾看来,这些外在因素,并非是维系一段长久关系的绝对“必选项”。

  她心中认为的“必选项”,是两人的消费观、审美观以及彼此能提供的、稳定的情绪价值。

  消费观,在周文瑾看来,绝不仅仅是花钱习惯那么简单。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个家庭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和生活方式的区别。

  就好比叶妍,她的成长轨迹虽然因父亲叶绅的工作而辗转多地,甚至称不上从小锦衣玉食,但她有一个财力雄厚的舅舅。这份亲缘关系,让她从小浸润在相对优渥的物质环境里,习惯了较为精致、讲究的生活方式。她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去一家环境优雅、价格不菲的餐厅享受美食,是理所当然的周末放松;换季时添置几件有质感的衣服,是生活的基本需求。

  而陈默,出身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或者说农村家庭更为合适。

  在周文瑾的认知里,这样的孩子,他的消费习惯必然更趋向于务实、理性,更注重性价比和实际效用。他可能觉得,一顿丰盛的家常饭远比昂贵的餐厅更有烟火气;一件舒适耐穿的衣物,其价值远胜过品牌溢价。

  这种根植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在热恋的浓情蜜意中,或许会被轻易忽略,被“有情饮水饱”的浪漫所覆盖。

  然而,当激情的潮水退去,露出生活的礁石时,日常琐碎的花销选择、对生活品质的不同期待,都会显露出问题。

  举个例子,就好比是贷款买市中心的新房还是选择性价比高的郊区二手房;是追求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还是满足于够用的实用款;是热衷于出国度假还是觉得国内深度游更有意义......这些看似微小的分歧,在日后都可能成为一次次摩擦的导火索,在日积月累中磨损感情。

  所以说如果两个人的消费观、成长环境和家庭文化属性不同甚至于有极大差异的,那么在这一段感情中,是很难有好的结果的。

  第二个是审美观,这个审美并不是说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之后,对于它美或丑的客观判断,这里的审美指的是对“美好生活”本质的理解和一种生活模式的选择。

  周文瑾的担忧在于,两个成长背景迥异的人,对生活中“美好”的感知和定义可能存在鸿沟。

  再次举个例子,比方说在某个暴雨初歇的傍晚,叶妍想去海边散步,看乌云翻滚、浪涛拍岸,感受大自然的壮阔与力量,她觉得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体验。而陈默,他基于更现实的生活经验,或许会下意识地担忧安全风险,脱口而出“这种天气海边太危险了,容易被淹死”。

  一个沉浸在当下震撼的美感中,一个则提前忧虑着潜在的风险。

  这种对同一场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反馈,本质上是对“美好”体验的认知差异。一次两次尚可包容,但若成为常态,容易让人觉得对方无趣,甚至彼此产生无法理解对方的感动或忧虑,隔阂便会加深,关系自然难以长久。

  生活模式的选择,更是核心分歧点之一。

  有些人骨子里燃烧着冒险的火焰,追求不断挑战、突破自我,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充满未知的征途;而另一些人则只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认为平平淡淡、一日三餐、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便是最大的幸福。

  这两种生活哲学本身并无高下之分,但若强行捆绑在一起,一方渴望策马扬鞭看尽长安花,另一方只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双方都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对方的选择与快乐,那么矛盾与争吵将成为日常,再深的感情也会在不断的拉扯中消耗殆尽。

  而最后一个,也是这些因素中,周文瑾认为最核心、最关键的“必选项”,那便是稳定的情绪价值!也就是个体精神内核的稳固与成熟度。

  叶妍被保护得太好了,她的世界相对单纯,内核里可能保留着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对人性美好的天然信任。

  这种纯粹是美好的,但在复杂现实面前也可能显得脆弱。

  而陈默,周文瑾承认他比同龄人显得更“成熟稳重”,可一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年,这份“稳重”究竟能有多深?面对挫折、压力、诱惑时,周文瑾仍然会对其打出一个问号。

  她忧虑的是,当生活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接踵而来时,事业的挫折、家庭的变故又或是柴米油盐消磨了最初的激情......女儿那颗相对单纯的内核,是否足够坚韧?是否能与陈默那可能因早熟而背负了更多、更复杂、甚至更沉重的心智真正同步共振?

  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对压力的反应、对人生不同阶段优先级的排序,是否能在关键时刻保持一致,而不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