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仁义加倍,青出于蓝?萧和:这位太子,思想有点超前啊!-《岳父关羽,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

  萧和心头一震。

  脱胎换骨!

  这四个字,份量可是不轻啊。

  刘禅的种种变化,萧和以旁观者的身份,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先有老刘还京之时,迎驾的众臣皆行跪拜之礼,惟有刘禅一人特立独行,没有叩首伏拜。

  适才的军议,又是刘禅第一个猜出了他“踏冰过河”之计。

  还有为谋取军中立威,主动请缨统军伐魏。

  这份与众不同,这份智计,这份权谋,这份胆魄,与原先的那个刘禅,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刘禅前后变化,着实是相当之大。

  可萧和没料到的是,孔明竟然用到了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刘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刘禅是骨子里的变化,从里到外如同换了一个人!

  刘禅,已不再是“刘禅”。

  “脱胎换骨…孔明兄,太子的变化,当真有这么大吗?”

  萧和半信半疑,多少觉得诸葛亮有些夸张。

  诸葛亮却收起笑容,正色道:

  “太子乃储君,未来的大汉天子,关乎国本,亮岂敢夸张?”

  萧和眼中疑色褪却。

  诸葛亮向来言行严谨,且他留守邺城,对刘禅的变化自然是最有发言权。

  “脱胎换骨么…”

  萧和沉吟片刻,嘴角却微微上扬:

  “脱胎换骨也没什么不好,就目前来看,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的变化,至少是于国有利的,这就足够了。”

  诸葛亮微微点头,淡淡一笑:

  “亮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想提醒伯温兄你一下,省得明日前往东宫时措手不及。”

  诸葛亮这般一说,萧和愈发感到好奇,这位大汉太子,到底有何剧变,能让诸葛亮做出“脱胎换骨”的评价。

  …

  翌日。

  天色刚刚放晓,东宫便派了车驾前来大司马府,说是太子特意派人来接萧和提前入宫,想在众臣齐聚之前,先听听萧和的意见。

  萧和没办法,只好从关银屏的温柔乡中爬了起来,草草盥洗之后便上了车驾。

  车马穿过冷冷清清的街道,直奔东宫。

  萧和刚刚下了马车,抬头便看到刘禅提前已等候在了宫门外。

  “大司马,这一大早的就把你请过来,没扰了你的清梦吧。”

  刘禅不等萧和下了马车,便笑呵呵的下阶相迎。

  太子亲自出府相迎…显然这是刘禅在有意放低姿态,显示对他这个大司马的敬重。

  看来这位当朝太子,是继续了其父礼贤下士的优良作风呀…

  萧和忙是跃下马车,上前拱手一笑:

  “殿下言重了,是臣让殿下久等,还请殿下恕罪才是。”

  二人寒暄客套几句,刘禅便请得萧和入了东宫。

  一路走来,萧和很快发现了不同寻常。

  首先这东宫之中不见了宦官。

  一路所见,除了侍卫之外,就只剩下宫女,竟无一名宦官。

  其次,侍卫也好,宫女也罢,见得太子理当行跪拜之礼。

  可东宫这些侍卫宫女,见了刘禅莫说行跪礼,甚至连躬身都没有,只是最简单的点头致意。

  刘禅也相当的“亲民”,并未将他们视而不见,也皆微微点头回应。

  “大司马可是有话想问我,但说无妨。”

  刘禅目光敏锐,谈笑之际已窥出萧和眼神中的好奇,便主动问道。

  萧和却不明言,只淡淡一笑:

  “太子殿下明慧英睿,不用臣说,应该也猜得出臣在好奇些什么吧。”

  刘禅突然放慢脚步,回望了萧和一眼。

  显然在此之前,诸葛亮或是其他大臣,也对他府中这些变化产生过疑问。

  只是那些人都憋不住好奇心,主动向他询问。

  萧和却与众人不同,似乎很轻松就克制住了好奇心,将主动权握在了手中。

  “大司马不愧是世外仙人,果然与凡人不同…”

  刘禅啧啧赞叹,尔后手一指左右侍卫宫人:

  “宦官皆是出身微寒的贫苦百姓,卖身为奴已经够悲惨,却还要经受宫刑,挨上一刀,实在是可怜。”

  “我因于心不忍,才赐给他们钱帛将他们遣散回乡,又下令东宫之中从此不再用宦官侍奉。”

  萧和恍然明悟,这才明白为何在东宫中看不到宦官。

  原来是这位太子殿下,对宦官动了怜悯之心,于这东宫之中禁用了宦官。

  这个理由,着实是出乎萧和的意料之外。

  古往今来,心怀仁慈的天潢贵胄不少,似刘禅这等悲天悯人到禁用宦官的太子,着实是凤毛麟角。

  难不成这位太子,继承了老刘的仁义之风,且还青出于蓝?

  要真是这样,萧和对这位太子,还真就有几分肃然起敬了。

  “至于我宫中侍卫婢女,对我皆不行跪拜之礼,也都是我的交待。”

  “我以为,人无贵贱之分,我这个太子与他们没什么区别,只是我比他们运气好,生在了帝王家而已。”

  “既无贵贱之分,他们又何需跪我?”

  刘禅洋洋洒洒将另一层原因道出。

  萧和心头一震,猛的转头瞥向刘禅,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奇。

  刘禅的这个想法有点超前啊…

  他爹仁义,不光厚待臣下,对待这些婢女仆奴们也不错,小过从未曾有过责难。

  没想到刘禅更上一层楼,竟然抛出了“人无贵贱”的观点,还付诸于了实践!

  萧和现在终于明白,诸葛亮为何称刘禅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了。

  “大司马莫非觉得,我这么做不对吗?”

  刘禅见萧和神色恍惚,便淡淡问道。

  萧和眼眸微动,回过了神来。

  怎么说呢,刘禅继承了他老子的仁义,甚至是仁义加倍,这当然是好事。

  他要搞人无贵贱,也不能说不对。

  只是在萧和看来,这个太子殿下的思想,略有些激进了。

  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要匹配现实生产力嘛

  思想可以略微超前,引导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可也不能太过超前吧。

  毕竟古语有云:步子大了,容易扯到了淡嘛…

  萧和思绪翻转,暗暗打量着刘禅,眼神中渐渐开始泛起一丝疑虑。

  面对刘禅这“胎脱换骨”的变化,他心下不禁在猜测,这位太子殿下的种种仁义之举,到底是发自内心呢,还是在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