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坊记(续)
林砚的策划案在晨光里泛着纸浆的白。她摩挲着银吊坠背面的"愈"字,突然想起药食坊老板娘围裙上的蜡染纹样——那株缠绕的何首乌,根茎在布面上盘出个"寿"字。手机里前同事还在发CBD新开的网红咖啡店照片,冰美式上的拉花像朵塑料玫瑰。
"得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把老厂房变成苗岭的。"她咬着笔杆点开地图,苗岭坊三个字被晨雾晕成浅灰色。
第二次踏进青石板路时,露水还凝在常春藤的仿真叶片上。穿蓝布衫的姑娘正踮脚摘门楣上的香囊,见她来便笑着招手:"阿婆说你会再来的。"百草堂的竹帘卷着药香,那位年轻医师正蹲在门口晒药,竹匾里的苍耳子滚来滚去,沾了他一白大褂的绒毛。
"陈医师是吧?"林砚递过策划案草稿,"我想记录苗岭坊的故事。"陈砚之——她后来才知道这医师与自己同姓——的指尖在"文化传播"四个字上顿了顿,竹匾里的阳光突然晃了眼:"先看看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他带她穿过巷子尽头的月亮门,后头竟是片爬满牵牛花的厂房旧址。斑驳的砖墙上,"第三纺织厂"的字样还隐约可见,旁边却新钉了块木牌:"苗药培育室"。几个穿白大褂的人正给铁皮架上的草药浇水,紫苏与薄荷的气息混着旧机器的铁锈味漫过来,像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
"三年前这里还是堆废料的地方。"陈砚之指着墙角的排水沟,"我阿爷说,苗药在哪都能活,就像苗人。"他祖父陈百草——百草堂的创始人,此刻正坐在培育室中央的竹椅上,用竹刀削着一支天麻。老人手腕上的银镯磨得发亮,刀痕在天麻上刻出螺旋纹,像在复刻某种古老的密码。
林砚的笔记本很快记满了字迹。她跟着陈砚之去银匠铺取新做的针灸针盒,老师傅的小孙子正用银锉刀打磨边角,火星落在地上的蜡染布上,烧出针尖大的洞。"这孩子认得三百种草药,却认不全26个字母。"老师傅敲着银片笑,"他爸在东莞开电子厂,非要接他去城里读书。"
药食坊的老板娘周阿珠这天在熬制秋梨膏,铜锅里的川贝与雪梨咕嘟作响。她手机响个不停,是社区团购的订单提示音。"以前在山里,药汤熬好了要走十里地送去。"她用木勺撇去浮沫,"现在点下屏幕,就能送到写字楼。"穿西装的外卖员取餐时,总不忘多要两包鱼腥草茶包,说办公室空调吹多了,得败败火。
暴雨突至的午后,苗绣工坊的火塘烧得正旺。阿姐们围坐着赶制一批新订单——给某奢侈品牌做的苗绣丝巾,上面要绣满《本草纲目》里的苗药图谱。"他们要'野性与神秘',"最年长的杨阿婆穿针引线,"我们只绣真实的药草,断肠草的花苞是紫黑色,不是他们要的宝蓝色。"
雨幕里突然闯进来个浑身湿透的女人,抱着孩子直往百草堂冲。孩子发着高烧,额头上的温度烫得像块烙铁。陈砚之先用酒精棉擦了听诊器,又从竹篓里抓出把青蒿,在石臼里捣成绿泥。"这是古法退烧的法子,"他边给孩子敷额头边解释,"现在也会配合西药,但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女人攥着医保卡发抖:"这里能刷医保吗?"陈百草从里屋走出来,把一包荆芥塞进她手里:"先治病,钱的事再说。"窗外的雨敲着黛瓦,诊室里的药香混着孩子渐轻的哭声,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延。林砚看着墙上的价目表——针灸一次60元,比她做一次肩颈按摩便宜一半。
傍晚雨停时,巷子里的蜡染摊又支了起来。外国游客举着相机对着染缸拍,杨阿婆的孙女正把浸好的布捞出来,靛蓝色的水波在她手腕上晃。"这布要晒七天太阳,"小姑娘用流利的英语说,"就像我阿婆说的,药要炮制,人要历练。"她脖子上挂着银质的听诊器吊坠,是银匠铺老师傅特意打的。
林砚在工坊的角落里发现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面装着杨阿婆年轻时的绣品。最底下压着块褪色的背带,上面绣着株七叶一枝花,针脚里还沾着山里的红泥。"当年我男人打猎摔断腿,就是靠这草药续的命。"杨阿婆用袖口擦了擦眼睛,"现在绣在丝巾上,倒成了时髦东西。"
夜里的苗岭坊藏着另一副模样。银匠铺的老师傅在月光下锻打银条,说这样打出的银器更有灵性。药食坊的蒸笼还冒着热气,周阿珠在给夜班的护士们准备夜宵——茯苓糕要加蜂蜜,因为熬夜的人肝火旺。陈砚之在整理电子病历,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他手边的线装医书,鼠标点击声与翻书声此起彼伏。
林砚坐在青石板上,看外卖员的电动车载着药膳粥穿梭在巷子里。他们的保温箱上贴着苗绣纹样,在CBD的霓虹里划出道绿色的光。手机突然弹出新闻推送——某网红景区因过度商业化被摘牌。她摸出策划案,把"网红打卡地"几个字划掉,改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现场"。
三个月后,林砚的策划案变成了一场为期七天的"苗药生活节"。开幕当天,百草堂前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陈砚之穿着白大褂讲苗医养生,台下坐着的老太太们边记笔记边织毛衣。杨阿婆带着孩子们认药草,教他们用紫苏叶做书签。银匠铺的小孙子演示银刮痧板的用法,被一群阿姨围着问能不能帮忙刮颈椎。
最热闹的是药食坊的长桌宴。天麻炖鸡的浓汤里飘着当归,折耳根饼摆成了花朵形状。穿西装的白领与挑着菜担的老农坐在一起,都举着银碗喝米酒。周阿珠的女儿用平板电脑直播,屏幕上不断跳出"想买艾草青团"的弹幕。
林砚在人群里看到那个雨天带孩子来看病的女人,正抱着孩子买银锁。孩子脖子上挂着陈砚之给的平安符,上面绣着株小小的艾草。"现在每周都来做推拿,"女人笑着说,"孩子体质好多了,也认识了好几种草药。"
闭幕式那天,杨阿婆的丝巾终于交货了。品牌方的代表来验货,摸着丝巾上的药草纹样赞叹不已。"这是我们的'还魂草',"杨阿婆指着其中一株,"在沙漠里能活一百年,就像苗医一样。"代表想请杨阿婆去巴黎时装周,老人摆摆手:"我要留在这教年轻人绣花,苗绣不能只绣在丝巾上。"
活动结束后,林砚留在了苗岭坊。她在百草堂隔壁租了间小铺,开了家"苗语书屋",墙上挂着苗汉对照的药草图谱,书架上摆着陈百草的手稿复印件。有时陈砚之会来教孩子们认药草,周阿珠会送来刚蒸好的山药糕,银匠铺的小孙子总趴在地上看苗文绘本。
深秋的某个清晨,林砚推开窗,看见陈百草正把晒干的艾叶捆成束,挂在银饰路灯上。青石板路上落满了银杏叶,像谁撒了把碎金。穿校服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书包上挂着苗绣香囊,里面装着防流感的药草。
她摸出手机给前同事发消息,附上张苗岭坊的晨景照。对方很快回复:"真羡慕你,活成了朋友圈里的样子。"林砚笑了笑,抬头看见陈砚之正在给培育室的草药浇水,晨光透过他白大褂的下摆,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株正在生长的植物。
书屋的门铃响了,进来位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请问这里有《苗医草药图谱》吗?"他举着镜头四处拍,"我是学植物学的,想来这里做研究。"林砚从书架上抽出本书,封面上的苗绣药草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窗外的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黛瓦,百草堂的竹帘被吹得哗啦作响。陈砚之的声音混着药香飘过来,正在给病人讲解某种草药的用法。林砚忽然想起杨阿婆说的话:"好的药草,既扎得下根,又开得出花。"
她低头在年轻人的书上盖了个章,是银匠铺老师傅打的苗文印章,意思是"生生不息"。阳光透过书屋的玻璃窗,在字里行间投下温暖的光斑,像谁悄悄撒下的一把种子。
喜欢医圣传
林砚的策划案在晨光里泛着纸浆的白。她摩挲着银吊坠背面的"愈"字,突然想起药食坊老板娘围裙上的蜡染纹样——那株缠绕的何首乌,根茎在布面上盘出个"寿"字。手机里前同事还在发CBD新开的网红咖啡店照片,冰美式上的拉花像朵塑料玫瑰。
"得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把老厂房变成苗岭的。"她咬着笔杆点开地图,苗岭坊三个字被晨雾晕成浅灰色。
第二次踏进青石板路时,露水还凝在常春藤的仿真叶片上。穿蓝布衫的姑娘正踮脚摘门楣上的香囊,见她来便笑着招手:"阿婆说你会再来的。"百草堂的竹帘卷着药香,那位年轻医师正蹲在门口晒药,竹匾里的苍耳子滚来滚去,沾了他一白大褂的绒毛。
"陈医师是吧?"林砚递过策划案草稿,"我想记录苗岭坊的故事。"陈砚之——她后来才知道这医师与自己同姓——的指尖在"文化传播"四个字上顿了顿,竹匾里的阳光突然晃了眼:"先看看我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他带她穿过巷子尽头的月亮门,后头竟是片爬满牵牛花的厂房旧址。斑驳的砖墙上,"第三纺织厂"的字样还隐约可见,旁边却新钉了块木牌:"苗药培育室"。几个穿白大褂的人正给铁皮架上的草药浇水,紫苏与薄荷的气息混着旧机器的铁锈味漫过来,像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
"三年前这里还是堆废料的地方。"陈砚之指着墙角的排水沟,"我阿爷说,苗药在哪都能活,就像苗人。"他祖父陈百草——百草堂的创始人,此刻正坐在培育室中央的竹椅上,用竹刀削着一支天麻。老人手腕上的银镯磨得发亮,刀痕在天麻上刻出螺旋纹,像在复刻某种古老的密码。
林砚的笔记本很快记满了字迹。她跟着陈砚之去银匠铺取新做的针灸针盒,老师傅的小孙子正用银锉刀打磨边角,火星落在地上的蜡染布上,烧出针尖大的洞。"这孩子认得三百种草药,却认不全26个字母。"老师傅敲着银片笑,"他爸在东莞开电子厂,非要接他去城里读书。"
药食坊的老板娘周阿珠这天在熬制秋梨膏,铜锅里的川贝与雪梨咕嘟作响。她手机响个不停,是社区团购的订单提示音。"以前在山里,药汤熬好了要走十里地送去。"她用木勺撇去浮沫,"现在点下屏幕,就能送到写字楼。"穿西装的外卖员取餐时,总不忘多要两包鱼腥草茶包,说办公室空调吹多了,得败败火。
暴雨突至的午后,苗绣工坊的火塘烧得正旺。阿姐们围坐着赶制一批新订单——给某奢侈品牌做的苗绣丝巾,上面要绣满《本草纲目》里的苗药图谱。"他们要'野性与神秘',"最年长的杨阿婆穿针引线,"我们只绣真实的药草,断肠草的花苞是紫黑色,不是他们要的宝蓝色。"
雨幕里突然闯进来个浑身湿透的女人,抱着孩子直往百草堂冲。孩子发着高烧,额头上的温度烫得像块烙铁。陈砚之先用酒精棉擦了听诊器,又从竹篓里抓出把青蒿,在石臼里捣成绿泥。"这是古法退烧的法子,"他边给孩子敷额头边解释,"现在也会配合西药,但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女人攥着医保卡发抖:"这里能刷医保吗?"陈百草从里屋走出来,把一包荆芥塞进她手里:"先治病,钱的事再说。"窗外的雨敲着黛瓦,诊室里的药香混着孩子渐轻的哭声,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延。林砚看着墙上的价目表——针灸一次60元,比她做一次肩颈按摩便宜一半。
傍晚雨停时,巷子里的蜡染摊又支了起来。外国游客举着相机对着染缸拍,杨阿婆的孙女正把浸好的布捞出来,靛蓝色的水波在她手腕上晃。"这布要晒七天太阳,"小姑娘用流利的英语说,"就像我阿婆说的,药要炮制,人要历练。"她脖子上挂着银质的听诊器吊坠,是银匠铺老师傅特意打的。
林砚在工坊的角落里发现个落满灰尘的木箱,里面装着杨阿婆年轻时的绣品。最底下压着块褪色的背带,上面绣着株七叶一枝花,针脚里还沾着山里的红泥。"当年我男人打猎摔断腿,就是靠这草药续的命。"杨阿婆用袖口擦了擦眼睛,"现在绣在丝巾上,倒成了时髦东西。"
夜里的苗岭坊藏着另一副模样。银匠铺的老师傅在月光下锻打银条,说这样打出的银器更有灵性。药食坊的蒸笼还冒着热气,周阿珠在给夜班的护士们准备夜宵——茯苓糕要加蜂蜜,因为熬夜的人肝火旺。陈砚之在整理电子病历,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着他手边的线装医书,鼠标点击声与翻书声此起彼伏。
林砚坐在青石板上,看外卖员的电动车载着药膳粥穿梭在巷子里。他们的保温箱上贴着苗绣纹样,在CBD的霓虹里划出道绿色的光。手机突然弹出新闻推送——某网红景区因过度商业化被摘牌。她摸出策划案,把"网红打卡地"几个字划掉,改成"生生不息的文化现场"。
三个月后,林砚的策划案变成了一场为期七天的"苗药生活节"。开幕当天,百草堂前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陈砚之穿着白大褂讲苗医养生,台下坐着的老太太们边记笔记边织毛衣。杨阿婆带着孩子们认药草,教他们用紫苏叶做书签。银匠铺的小孙子演示银刮痧板的用法,被一群阿姨围着问能不能帮忙刮颈椎。
最热闹的是药食坊的长桌宴。天麻炖鸡的浓汤里飘着当归,折耳根饼摆成了花朵形状。穿西装的白领与挑着菜担的老农坐在一起,都举着银碗喝米酒。周阿珠的女儿用平板电脑直播,屏幕上不断跳出"想买艾草青团"的弹幕。
林砚在人群里看到那个雨天带孩子来看病的女人,正抱着孩子买银锁。孩子脖子上挂着陈砚之给的平安符,上面绣着株小小的艾草。"现在每周都来做推拿,"女人笑着说,"孩子体质好多了,也认识了好几种草药。"
闭幕式那天,杨阿婆的丝巾终于交货了。品牌方的代表来验货,摸着丝巾上的药草纹样赞叹不已。"这是我们的'还魂草',"杨阿婆指着其中一株,"在沙漠里能活一百年,就像苗医一样。"代表想请杨阿婆去巴黎时装周,老人摆摆手:"我要留在这教年轻人绣花,苗绣不能只绣在丝巾上。"
活动结束后,林砚留在了苗岭坊。她在百草堂隔壁租了间小铺,开了家"苗语书屋",墙上挂着苗汉对照的药草图谱,书架上摆着陈百草的手稿复印件。有时陈砚之会来教孩子们认药草,周阿珠会送来刚蒸好的山药糕,银匠铺的小孙子总趴在地上看苗文绘本。
深秋的某个清晨,林砚推开窗,看见陈百草正把晒干的艾叶捆成束,挂在银饰路灯上。青石板路上落满了银杏叶,像谁撒了把碎金。穿校服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书包上挂着苗绣香囊,里面装着防流感的药草。
她摸出手机给前同事发消息,附上张苗岭坊的晨景照。对方很快回复:"真羡慕你,活成了朋友圈里的样子。"林砚笑了笑,抬头看见陈砚之正在给培育室的草药浇水,晨光透过他白大褂的下摆,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株正在生长的植物。
书屋的门铃响了,进来位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请问这里有《苗医草药图谱》吗?"他举着镜头四处拍,"我是学植物学的,想来这里做研究。"林砚从书架上抽出本书,封面上的苗绣药草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窗外的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黛瓦,百草堂的竹帘被吹得哗啦作响。陈砚之的声音混着药香飘过来,正在给病人讲解某种草药的用法。林砚忽然想起杨阿婆说的话:"好的药草,既扎得下根,又开得出花。"
她低头在年轻人的书上盖了个章,是银匠铺老师傅打的苗文印章,意思是"生生不息"。阳光透过书屋的玻璃窗,在字里行间投下温暖的光斑,像谁悄悄撒下的一把种子。
喜欢医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