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集:《银发苗医课堂》-《医圣传》

  苗医之光,温暖社区: 第一章:苗医入社区:成都的这座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平日里大家聚在活动中心,下棋、聊天、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平淡又惬意。而在这个平凡的社区里,即将迎来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社区活动中心的大门早早地敞开了,老人们像往常一样陆陆续续地走了进来。今天的活动中心似乎有些不一样,多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只见大厅正前方,摆放着几盆翠绿的草药盆栽,旁边的桌子上,整齐地陈列着一些耳部模型和简单的按摩工具。

  就在老人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时,一位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她就是72岁的苗医传承人杨奶奶,虽已年过古稀,但眼神中透着的那股精气神,让人一看就心生敬意。

  杨奶奶微笑着环顾四周,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清了清嗓子说道:“老伙计们呀,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咱苗医里的好东西——耳穴按摩术。这耳朵啊,可不得了,它上面分布着好多穴位,就像一个个小开关,按对了地方,对咱们身体可有大好处呢。”

  老人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挺直了腰板,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杨奶奶,眼神里满是期待。

  第二章:耳穴的奥秘

  杨奶奶拿起一个耳部模型,举得高高的,好让大家都能看清楚。她用手指轻轻点着耳部的不同位置,开始耐心地讲解起来:“你们看啊,这耳垂这儿,对应的就是咱们的头面部,要是平时总觉得头晕脑胀的呀,就多揉揉耳垂,能缓解不少呢。还有这耳轮,和咱们的脊柱相关,经常按一按,对腰背好。”

  说着,杨奶奶亲自示范起来,她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耳垂,慢慢地揉搓着,边揉边说:“就这样,力度要适中,别太用力,每次揉个几十下,换另一边再揉。”

  台下的李大爷迫不及待地跟着做了起来,可揉了几下,却皱着眉头说:“杨奶奶,我咋感觉没啥感觉呀,是不是我按的不对呀?”杨奶奶笑着走过去,握住李大爷的手,调整了一下他手指的位置和力度,说道:“老李呀,你刚开始按,可能还没找对劲儿,你看,就是这儿,再试试。”

  在杨奶奶的指导下,李大爷又揉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情:“哎呀,还真有点不一样了,感觉脑袋好像轻松了些呢。”其他老人见状,也都更加认真地跟着学了起来,活动中心里一时充满了轻轻的揉搓声和老人们偶尔发出的小声交流。

  杨奶奶又接着介绍了耳背、耳屏等部位对应的身体器官以及按摩的功效,还教大家如何通过按压不同穴位来缓解失眠、高血压、消化不良等常见的小毛病。老人们听得聚精会神,一边听一边在自己的耳朵上反复尝试,仿佛发现了一个能让身体更健康的宝藏。

  第三章:养生口诀诞生记

  教完了耳穴按摩术的基本手法,杨奶奶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她心想,光会手法还不够呀,要是能有个方便大家记住的口诀就更好了。

  回到家后,杨奶奶坐在书桌前,翻看着一本本苗医古籍,思索着如何把耳穴按摩和养生之道结合起来,编成一个朗朗上口的口诀。她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时而托腮沉思,那些古老的苗医知识在她脑海中不断地翻涌、融合。

  经过几天的琢磨,杨奶奶终于编出了一套“十二时辰养生口诀”。可她又觉得光有口诀还不够生动,要是能配上苗家歌谣的旋律,那老人们肯定更容易记住。于是,杨奶奶又哼起了那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苗家曲调,试着把口诀融入其中。

  一天傍晚,杨奶奶坐在社区的小花园里,轻轻哼唱着已经修改了好几遍的歌谣,引得路过的几位老人都围了过来。王奶奶好奇地问:“杨奶奶,你这唱的啥呀,怪好听的呢。”杨奶奶笑着说:“我编了个养生口诀,配上咱苗家的歌谣,方便大家记耳穴按摩和养生的事儿呢,你们听听咋样。”

  说着,杨奶奶又完整地唱了一遍:“子时胆经当令时,侧卧安睡养胆气。丑时肝经血回流,深眠养肝莫忧愁……”老人们听了,纷纷夸赞,说这口诀简单易懂,歌谣又好听,肯定能记住。杨奶奶听了大家的反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决定第二天就在课堂上教给大家。

  第四章:晨练的新旋律

  第二天的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们早早地就来了,都盼着学杨奶奶新编的养生歌谣呢。杨奶奶走上台,先是带着大家复习了一遍耳穴按摩术,然后笑着说:“老伙计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个好东西,我编的‘十二时辰养生口诀’,还配上了咱苗家的歌谣,大家跟着我一起学啊。”

  杨奶奶清了清嗓子,开始缓缓地唱了起来,那悠扬的苗家旋律在活动中心里回荡,老人们也跟着一句一句地学唱起来。张大爷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口,可听着听着,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感染了,跟着大声唱了起来。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的社区小广场上,就多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老人们不再只是单纯地打太极、散步了,而是围成一圈,一边做着简单的晨练动作,一边齐声背诵着“十二时辰养生口诀”,那苗家歌谣的旋律在晨风中传得老远老远,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的目光。

  社区里的孩子们也觉得有趣,常常围在老人们身边,跟着学唱几句,还好奇地问这歌谣里的意思。老人们就会笑着给孩子们讲起苗医的神奇之处,小小的广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苗医文化也在这不经意间,在社区里慢慢传播开来。

  第五章:“治未病”的理念传播

  在一次活动课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这段时间练习耳穴按摩术和背诵养生口诀的感受。刘奶奶笑着说:“杨奶奶,你这教的办法可真好呀,我这睡眠比以前好多了,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也好。”

  杨奶奶笑着点点头,说道:“这就是苗医里‘治未病’的道理呀。咱苗医讲究在没生病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方法调养身体,让身体一直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这样就能少受罪,多享日子的甜啦。不像等病来了才去治,那多遭罪呀。”

  李大爷听了,若有所思地说:“是啊,以前总觉得年纪大了,有点毛病很正常,现在才知道,原来好多病是可以提前预防的。杨奶奶,你再多给我们讲讲这‘治未病’还有啥好法子呗。”

  杨奶奶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那可多了去了,除了这耳穴按摩呀,平时的饮食也很重要,像春天多吃点新鲜的野菜,疏肝理气;夏天吃点清热解暑的,像绿豆汤啥的,这些都是养生的小窍门呢。还有啊,要保持心情舒畅,别老是生闷气,气顺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老人们听着杨奶奶的话,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互相分享着养生的经验。杨奶奶看着大家这么积极,心里满是欢喜,她知道,苗医的“治未病”理念正在一点点地在大家心里扎下根来。

  第六章:苗帕里的心意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杨奶奶在社区里教苗医知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人们都特别感激杨奶奶,觉得她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健康的方法,还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于是,几位心灵手巧的老人悄悄商量着,要给杨奶奶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她们从家里找出了珍藏的布料和丝线,聚在一起,一针一线地绣起了苗帕。

  王奶奶眼神不太好,但还是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绣着每一针,嘴里念叨着:“杨奶奶总是说‘气血通,百病松’,咱就把这句话绣在帕子上,让杨奶奶知道咱们都记着她的好呢。”

  其他老人也都用心地绣着,那苗帕上的图案越来越丰富,有象征着健康长寿的仙鹤,有寓意着吉祥如意的花朵,还有那几个醒目的大字“气血通,百病松”,一针一线都饱含着老人们对杨奶奶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终于,在一次课堂结束后,老人们像往常一样围着杨奶奶聊天,这时,张奶奶神秘兮兮地说:“杨奶奶,我们有个小惊喜要给你,你闭上眼睛。”杨奶奶笑着闭上了眼睛,心里满是好奇。

  当她再睁开眼睛时,就看到老人们手中捧着一块块精美的苗帕,正满脸笑容地看着她。刘奶奶走上前,把一块苗帕递给杨奶奶,说道:“杨奶奶,这是我们大家亲手绣的,谢谢你这段时间教我们这么多苗医知识,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这帕子上的话也是你常说的,希望你一直健健康康的呀。”

  杨奶奶接过苗帕,看着上面精致的绣工和那熟悉的话语,感动得眼眶湿润了。她用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苗帕,声音有些哽咽地说:“哎呀,谢谢大家,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呀,我一定会好好收着的。”

  从那以后,杨奶奶每次来上课都会带上这块苗帕,仿佛它带着老人们的温暖和情谊,也时刻提醒着她要把苗医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第七章:苗医故事的延续

  杨奶奶的苗医课堂在社区里越来越受欢迎,来听课的老人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周边社区的居民听说后,也慕名而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苗医,杨奶奶决定在社区里举办一场苗医文化分享会。她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整理了很多苗医的故事、经典案例,还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古老的苗医器具,像牛角拔罐器、铜制的药碾子等等,摆放在活动中心的展示台上,供大家参观。

  分享会那天,活动中心里坐满了人,大家都充满期待地看着杨奶奶。杨奶奶先是讲了苗医的悠久历史,从古代苗族人在山林中采药治病,到一代代苗医传承下来的艰辛历程,一个个故事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接着,杨奶奶又拿起那些苗医器具,给大家介绍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她拿起药碾子,演示着如何把草药碾碎,说道:“以前呀,苗医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采来的草药精心炮制,制成能治病救人的药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人们好奇地围过来,纷纷试着拿起那些器具摆弄一番,感受着苗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一旁也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问着各种有趣的问题,杨奶奶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老人都对苗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向杨奶奶请教更多的养生方法,还有些人表示要回家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子女听,让苗医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第八章:传承的新希望

  在社区里,有个叫晓峰的年轻人,他是个大学生,因为放暑假回到了家。有一次路过活动中心,听到里面传来杨奶奶讲苗医的声音,出于好奇,便走了进去听了一会儿。

  这一听,晓峰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他觉得苗医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很实用,这么好的东西要是能传承下去就好了。于是,晓峰主动找到杨奶奶,说想跟着她学习苗医知识,以后也能帮忙传播。

  杨奶奶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笑着说:“好呀,年轻人愿意学,这苗医就有希望了呀。”

  从那以后,晓峰每天都会来活动中心,跟着杨奶奶学习耳穴按摩术、背诵养生口诀,还认真地听杨奶奶讲那些苗医古籍里的知识。杨奶奶也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晓峰,她觉得晓峰就像一颗种子,未来一定能在苗医传承的道路上发芽、开花。

  晓峰不仅自己学,还把苗医知识分享到了网上,他拍了一些杨奶奶上课的视频,配上简单易懂的文字介绍,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些视频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点赞、评论不断,还有不少人留言说想来学习呢。

  这让杨奶奶和晓峰都很受鼓舞,他们意识到,借助现代网络的力量,苗医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远,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九章:社区里的苗医热

  随着晓峰在网上的宣传,社区里的苗医热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苗医,社区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苗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苗医知识。

  杨奶奶也变得更加忙碌了,除了给老人们上课,她还会去各个小组里指导大家练习耳穴按摩术,解答大家在养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社区组织了一场健康养生比赛,各个小组都踊跃参加,大家纷纷展示自己学到的苗医养生技能。有的小组表演了耳穴按摩操,动作整齐规范;有的小组则把“十二时辰养生口诀”改编成了小品,生动有趣地演绎了养生的重要性。

  比赛结束后,社区主任笑着对杨奶奶说:“杨奶奶,你看现在咱们社区因为你带来的苗医文化,变得多有活力呀,大家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不少呢。”杨奶奶欣慰地说:“是啊,只要大家能健健康康的,我这心里就高兴,咱苗医文化能在这儿生根发芽,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呀。”

  第十章:苗医文化的扎根与绽放

  在杨奶奶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苗医文化在这个社区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老人们通过耳穴按摩术和养生口诀,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孩子们从小就听着苗医的故事长大,对传统医学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而杨奶奶依旧每天穿梭在社区活动中心,她的身影成了社区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她带着那块老人们送的苗帕,继续传播着苗医的“治未病”理念,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通过日常的调养来保持健康。

  那悠扬的苗家歌谣依旧每天清晨在社区小广场上响起,仿佛在诉说着苗医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故事。苗医,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这个平凡的社区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大家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道路,并且这光芒还在不断地向更远的地方蔓延,温暖着更多的人。

  岁月流转,社区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苗医文化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永远熠熠生辉。

  喜欢医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