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芙蓉记
三亚的雨总带着股咸腥气,砸在苗医工作站的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林深把最后一片海芙蓉叶片摊在竹筛里时,窗玻璃上已蒙上了层水雾,将远处的渔港晕染成片模糊的灰蓝。
"师父,这批该用'九蒸九晒'了?"徒弟阿珠的声音裹着湿气飘过来,她手里捧着本泛黄的手抄本,纸页边缘蜷曲得像晒干的海藻。
林深没回头,指腹摩挲着海芙蓉带棱的叶片。这东西在西沙的礁石上长得野气,被海浪抽打得枝干扭曲,叶片却透着股执拗的绿,连绒毛里都裹着海盐粒。"先别急。"他从墙角拖出个陶瓮,揭开时一股陈酒混着草药的香气漫出来,"今年雨水重,得用三年的米酒先渍。"
阿珠蹲在竹筛旁,看着那些叶片在酒液里慢慢舒展。工作站的墙上挂着幅褪色的地图,西沙群岛的每个岛礁都被红笔圈过,旁边密密麻麻记着日期和潮位。最旧的那圈旁边写着"1987.3.12,风8级,采得三株",字迹是林深父亲的,笔锋里带着股礁石般的坚硬。
"师父,你说师祖当年是怎么想到往海里找药的?"阿珠忽然问。她刚来半年,总对这些旧事好奇。
陶瓮的封口被红布扎实系好时,林深才抬眼。窗外的雨小了些,能看见渔港里归航的渔船正摇摇晃晃靠岸。"那年岛上风湿病人死了七个。"他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西药运不进来,山里的草药熬成汤也不管用,你师祖就揣着把柴刀上了船。"
阿珠手里的手抄本"啪"地合上。她知道那段历史,工作站的日志第一页就记着:1986年冬,琼岛寒潮,风湿症暴发,苗寨死亡率达三成。
"浪最大的地方才有好东西。"林深起身往药柜走,玻璃罐里的海芙蓉饮片泛着暗褐色,"你师祖在浪花礁守了三天,等退潮时趴在礁石上挖,手指被蛎壳划得全是血,回来时整条胳膊都肿了。"他顿了顿,从柜顶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枚海螺壳,内壁磨得光滑,"这是他挖海芙蓉时捡的,说这壳能听到海浪的心跳。"
海螺壳递过来时带着股凉意,阿珠把它贴在耳边,果然有呜呜的声响,像远处海浪在礁石间穿梭。
三日后放晴,渔港里挤满了准备出海的船。林深选的是艘叫"海鸥号"的小渔船,船主老陈是个黝黑的汉子,见了林深就咧开嘴笑:"林医师,这次还去浪花礁?"
"嗯,赶在大潮前。"林深弯腰把药篓放进船舱,阿珠背着采样箱跟在后面,箱里的标本瓶叮当作响。
船驶出渔港时,阳光把海面铺成了金箔。阿珠趴在船舷上看鱼群跃出水面,林深却盯着远处的海平面,手里捏着个老旧的罗盘。"师父,现在都用卫星定位了。"阿珠打趣道。
"机器会骗你,潮水不会。"林深调出手机里的潮汐表,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你看这活汛和死汛的时辰,差一刻钟,礁石就可能被淹。"他忽然指向远处,"看到那片白浪没?底下就是暗礁,海芙蓉就长在那附近。"
阿珠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湛蓝的海面上翻着道雪白的浪痕,像条不停蠕动的银蛇。
船在离礁石群还有百米远的地方抛锚。老陈划来小舢板,林深和阿珠踩着水跳上去。礁石上的蛎壳锋利如刀,林深却走得稳当,他脚上的胶鞋磨出了洞,露出的脚趾甲缝里嵌着黑泥。
"就在那儿。"他指着块被海浪冲刷得发亮的礁石,石缝里挤着丛海芙蓉,叶片被晒得发蔫,根须却死死扒着岩石。林深掏出小铲子,跪在礁石上一点点挖,阿珠蹲在旁边记录:"北纬16度50分,东经112度21分,潮高1.2米,伴生植物:滨藜、厚藤。"
突然一阵大浪拍过来,舢板剧烈摇晃,阿珠手里的采样箱差点掉进海里。林深眼疾手快抓住箱子,自己却被浪打湿了半边身子。"抓紧!"他吼道,声音被风声和浪声吞没。
等他们抱着海芙蓉回到"海鸥号"上时,天都快黑了。老陈递过来两碗姜汤,林深一饮而尽,抹了把嘴说:"今年的海芙蓉比去年壮实。"阿珠看着他胳膊上被礁石划出的血痕,突然明白日志里那句"潮起潮落,皆是药引"是什么意思。
工作站的灯亮到后半夜。林深坐在竹筛前挑拣海芙蓉,把枯萎的叶片拣出来,好的分类放进不同的陶瓮。阿珠在旁边写日志,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的涛声混在一起。
"师父,你说海芙蓉为什么能治风湿?"阿珠忽然停下笔。
林深把挑好的海芙蓉放进蒸屉:"祖辈说,海里的东西能克水里的邪。风湿是湿气进了骨头,海芙蓉在浪里泡了一辈子,最懂怎么把湿气赶出来。"他掀开锅盖,白汽腾起时,能看见他鬓角的白发,"就像我们苗医,在山里能活,到海边也能活。"
蒸好的海芙蓉要晒足七日。工作站的屋顶成了晒药场,竹筛一排排摆开,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林深每天凌晨就爬上去翻晒,阿珠跟着学,手指很快被晒得黝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七天收药时,阿珠发现有片海芙蓉的叶子上趴着只小螃蟹,她想把它赶走,林深却拦住了:"让它待着吧,这是海里的东西,也算给药材添点灵气。"
炮制好的海芙蓉饮片装在玻璃罐里,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林深给岛上的老人们送药时,阿珠跟着去。张阿婆的腿肿得像萝卜,敷上药粉第二天就能下床;李伯爹疼得直哼哼,喝了海芙蓉泡的酒,当晚就睡得安稳。
"林医师,这药比城里的西药管用。"张阿婆拉着林深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他手疼。
"是海龙王赏的药。"林深笑着说,眼里映着院子里的那棵老榕树。
回工作站的路上,阿珠看见林深在礁石滩上捡贝壳,他选的都是些奇形怪状的,说要给药罐做盖子。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远处的帆影叠在一起,像幅流动的画。
那天晚上,阿珠在日志上写下:"海芙蓉的根在礁石里,苗医的根在人心上。"写完她抬头看林深,他正对着父亲的那张海图出神,月光落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盐粒。
又到出海的日子,阿珠背着采样箱走在前面,林深跟在后面,脚步虽慢却稳。浪花礁的海芙蓉又长高了些,在风里摇摇晃晃,像在跟他们打招呼。阿珠学着林深的样子跪在礁石上,手指触到海芙蓉的根须时,突然觉得那些倔强的根须,和自己心里悄悄扎下的根,没什么两样。
归航时,阿珠把枚海螺壳放进采样箱。她想,等将来收徒了,也要告诉徒弟,这壳里藏着海浪的心跳,藏着苗医在海边扎下的根。工作站的灯还亮着,竹筛里的海芙蓉在晚风里轻轻晃动,远处的涛声,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喜欢医圣传
三亚的雨总带着股咸腥气,砸在苗医工作站的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林深把最后一片海芙蓉叶片摊在竹筛里时,窗玻璃上已蒙上了层水雾,将远处的渔港晕染成片模糊的灰蓝。
"师父,这批该用'九蒸九晒'了?"徒弟阿珠的声音裹着湿气飘过来,她手里捧着本泛黄的手抄本,纸页边缘蜷曲得像晒干的海藻。
林深没回头,指腹摩挲着海芙蓉带棱的叶片。这东西在西沙的礁石上长得野气,被海浪抽打得枝干扭曲,叶片却透着股执拗的绿,连绒毛里都裹着海盐粒。"先别急。"他从墙角拖出个陶瓮,揭开时一股陈酒混着草药的香气漫出来,"今年雨水重,得用三年的米酒先渍。"
阿珠蹲在竹筛旁,看着那些叶片在酒液里慢慢舒展。工作站的墙上挂着幅褪色的地图,西沙群岛的每个岛礁都被红笔圈过,旁边密密麻麻记着日期和潮位。最旧的那圈旁边写着"1987.3.12,风8级,采得三株",字迹是林深父亲的,笔锋里带着股礁石般的坚硬。
"师父,你说师祖当年是怎么想到往海里找药的?"阿珠忽然问。她刚来半年,总对这些旧事好奇。
陶瓮的封口被红布扎实系好时,林深才抬眼。窗外的雨小了些,能看见渔港里归航的渔船正摇摇晃晃靠岸。"那年岛上风湿病人死了七个。"他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西药运不进来,山里的草药熬成汤也不管用,你师祖就揣着把柴刀上了船。"
阿珠手里的手抄本"啪"地合上。她知道那段历史,工作站的日志第一页就记着:1986年冬,琼岛寒潮,风湿症暴发,苗寨死亡率达三成。
"浪最大的地方才有好东西。"林深起身往药柜走,玻璃罐里的海芙蓉饮片泛着暗褐色,"你师祖在浪花礁守了三天,等退潮时趴在礁石上挖,手指被蛎壳划得全是血,回来时整条胳膊都肿了。"他顿了顿,从柜顶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枚海螺壳,内壁磨得光滑,"这是他挖海芙蓉时捡的,说这壳能听到海浪的心跳。"
海螺壳递过来时带着股凉意,阿珠把它贴在耳边,果然有呜呜的声响,像远处海浪在礁石间穿梭。
三日后放晴,渔港里挤满了准备出海的船。林深选的是艘叫"海鸥号"的小渔船,船主老陈是个黝黑的汉子,见了林深就咧开嘴笑:"林医师,这次还去浪花礁?"
"嗯,赶在大潮前。"林深弯腰把药篓放进船舱,阿珠背着采样箱跟在后面,箱里的标本瓶叮当作响。
船驶出渔港时,阳光把海面铺成了金箔。阿珠趴在船舷上看鱼群跃出水面,林深却盯着远处的海平面,手里捏着个老旧的罗盘。"师父,现在都用卫星定位了。"阿珠打趣道。
"机器会骗你,潮水不会。"林深调出手机里的潮汐表,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你看这活汛和死汛的时辰,差一刻钟,礁石就可能被淹。"他忽然指向远处,"看到那片白浪没?底下就是暗礁,海芙蓉就长在那附近。"
阿珠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湛蓝的海面上翻着道雪白的浪痕,像条不停蠕动的银蛇。
船在离礁石群还有百米远的地方抛锚。老陈划来小舢板,林深和阿珠踩着水跳上去。礁石上的蛎壳锋利如刀,林深却走得稳当,他脚上的胶鞋磨出了洞,露出的脚趾甲缝里嵌着黑泥。
"就在那儿。"他指着块被海浪冲刷得发亮的礁石,石缝里挤着丛海芙蓉,叶片被晒得发蔫,根须却死死扒着岩石。林深掏出小铲子,跪在礁石上一点点挖,阿珠蹲在旁边记录:"北纬16度50分,东经112度21分,潮高1.2米,伴生植物:滨藜、厚藤。"
突然一阵大浪拍过来,舢板剧烈摇晃,阿珠手里的采样箱差点掉进海里。林深眼疾手快抓住箱子,自己却被浪打湿了半边身子。"抓紧!"他吼道,声音被风声和浪声吞没。
等他们抱着海芙蓉回到"海鸥号"上时,天都快黑了。老陈递过来两碗姜汤,林深一饮而尽,抹了把嘴说:"今年的海芙蓉比去年壮实。"阿珠看着他胳膊上被礁石划出的血痕,突然明白日志里那句"潮起潮落,皆是药引"是什么意思。
工作站的灯亮到后半夜。林深坐在竹筛前挑拣海芙蓉,把枯萎的叶片拣出来,好的分类放进不同的陶瓮。阿珠在旁边写日志,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的涛声混在一起。
"师父,你说海芙蓉为什么能治风湿?"阿珠忽然停下笔。
林深把挑好的海芙蓉放进蒸屉:"祖辈说,海里的东西能克水里的邪。风湿是湿气进了骨头,海芙蓉在浪里泡了一辈子,最懂怎么把湿气赶出来。"他掀开锅盖,白汽腾起时,能看见他鬓角的白发,"就像我们苗医,在山里能活,到海边也能活。"
蒸好的海芙蓉要晒足七日。工作站的屋顶成了晒药场,竹筛一排排摆开,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林深每天凌晨就爬上去翻晒,阿珠跟着学,手指很快被晒得黝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七天收药时,阿珠发现有片海芙蓉的叶子上趴着只小螃蟹,她想把它赶走,林深却拦住了:"让它待着吧,这是海里的东西,也算给药材添点灵气。"
炮制好的海芙蓉饮片装在玻璃罐里,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林深给岛上的老人们送药时,阿珠跟着去。张阿婆的腿肿得像萝卜,敷上药粉第二天就能下床;李伯爹疼得直哼哼,喝了海芙蓉泡的酒,当晚就睡得安稳。
"林医师,这药比城里的西药管用。"张阿婆拉着林深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他手疼。
"是海龙王赏的药。"林深笑着说,眼里映着院子里的那棵老榕树。
回工作站的路上,阿珠看见林深在礁石滩上捡贝壳,他选的都是些奇形怪状的,说要给药罐做盖子。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远处的帆影叠在一起,像幅流动的画。
那天晚上,阿珠在日志上写下:"海芙蓉的根在礁石里,苗医的根在人心上。"写完她抬头看林深,他正对着父亲的那张海图出神,月光落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盐粒。
又到出海的日子,阿珠背着采样箱走在前面,林深跟在后面,脚步虽慢却稳。浪花礁的海芙蓉又长高了些,在风里摇摇晃晃,像在跟他们打招呼。阿珠学着林深的样子跪在礁石上,手指触到海芙蓉的根须时,突然觉得那些倔强的根须,和自己心里悄悄扎下的根,没什么两样。
归航时,阿珠把枚海螺壳放进采样箱。她想,等将来收徒了,也要告诉徒弟,这壳里藏着海浪的心跳,藏着苗医在海边扎下的根。工作站的灯还亮着,竹筛里的海芙蓉在晚风里轻轻晃动,远处的涛声,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喜欢医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