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室里的三重光:省肿瘤医院3号会诊室的百叶窗拉得很低,正午的阳光被切割成细长的条纹,斜斜地落在摊开的病历上。主任医师周明远用指节叩了叩桌面,不锈钢杯里的菊花茶泛起细小的涟漪。
“患者陆志强,58岁,胰头癌伴肝转移,”他推了推滑落的眼镜,“第三次化疗后评估不理想,CA199反而上升到1200。家属强烈要求多学科会诊,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
投影仪在白墙上投出清晰的CT影像,黑色的肿瘤像枚顽固的墨点,在肝脏左叶晕开不规则的边缘。坐在周明远左手边的李建国医师推了推金丝眼镜,指尖在病历上划出弧线:“西医方案我调整过了,打算换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剂量减到标准量的七成,同时联用靶向药。但坦白说,这种情况,常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也就三个月。”
空气里飘着消毒水和打印纸混合的味道。坐在对面的中医附院张景岳捻着花白的胡须,忽然开口:“患者舌象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化疗伤了正气,现在首要任务是‘扶正培本’。我建议用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克,再加仙鹤草、白花蛇舌草……”
“张老,”周明远打断他的话,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人,“您怎么看?”
穿着靛蓝色苗绣盘扣褂子的潘玉珍抬起头,银质项圈随着动作轻响。她从帆布包里取出个牛皮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用苗文和汉字记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上周去病房看了病人,他说晚上总觉得骨头缝里冒寒气,这是‘毒邪入髓’的征兆。我们苗医讲‘以毒攻毒’,我想用虫药。”
李建国皱起眉:“潘医师,您是说……蜈蚣、全蝎那些?患者现在血小板只有60,用毒性药物恐怕会加重出血风险。”
潘玉珍没抬头,指尖点着笔记本上的手绘图谱:“不是生用,是按苗医古法炮制。活蝎用白酒浸泡七天,蜈蚣要去掉头足,和糯米同炒至焦黄。再配上我们苗山的‘七叶一枝花’,磨成粉装胶囊。我曾祖父留下的医案里,有过类似的记载。”
张景岳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潘医师的思路我理解,但患者现在正气已虚,强攻怕是会适得其反。《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是得先把脾胃功能提上来,不然药都受不住。”
“可肿瘤长得比正气快啊!”潘玉珍终于抬眼,银饰在睫毛投下细碎的影子,“上个月我在黔东南遇到个食道癌病人,西医说只剩一个月,用了斑蝥炮制的药丸,现在还能下地干活。”
周明远把保温杯往中间推了推:“各位先看看这个。”他调出患者的最新检查报告,“白细胞2.3,血红蛋白85,确实耐受不了强刺激。但完全放弃攻伐,肿瘤进展太快。”他忽然停顿,目光扫过三人,“要不……试试结合?”
会诊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的沙沙声。李建国率先点头:“我可以把化疗剂量再降10%,同时用升白针支持。”张景岳翻开处方笺:“那我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少量蜈蚣,既能扶正,又带点攻伐之力。”潘玉珍把笔记本往前推了推:“苗药胶囊可以饭后吃,每天三次,每次两粒。我再教家属做‘药浴包’,用透骨草、艾叶煮水擦身,能缓解骨痛。”
周明远在病历上签下名字时,笔尖在纸页上顿了顿:“就这么定了。每两周评估一次,随时调整方案。”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职时,老主任说过的话——好医生不该有门户之见,就像好药方里,君臣佐使从来都是各司其职。
三个月后的复查室里,陆志强的女儿拿着新的CT片,手指微微颤抖。肝脏上的病灶缩小了近三成,CA199降到480。潘玉珍正教她如何辨认新鲜的七叶一枝花,张景岳在调整药方里黄芪的用量,李建国看着检查报告,嘴角难得地扬起弧度。
走廊尽头的公告栏里,新贴出了多学科会诊制度的通知。周明远路过时停下脚步,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中西医结合”几个字上镀上金边。他想起陆志强昨天说的话,现在能吃下小半碗米饭了,夜里也能睡上四五个钟头。
秋风穿过医院的长廊,卷起几片落叶。潘玉珍背着帆布包走向电梯,包里装着给下一位患者准备的苗药粉。她想起今早路过中医科门诊,看见张景岳的诊室门口挂着苗药炮制的示意图,而肿瘤科的示教室里,李建国正在给规培医生讲中医的“扶正培本”理论。
电梯门缓缓合上,映出三张不同科室的胸牌。潘玉珍忽然笑了,银项圈轻响一声,像水滴落入深潭。或许医学的真谛从来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像山间的溪流,哪怕来自不同的山谷,最终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流淌。
陆志强最终还是走了,距离那次会诊正好九个月。他女儿来送锦旗那天,特意做了三面,分别写着“西医精准”“中医固本”“苗医奇效”。周明远把三面锦旗并排挂在会诊室的墙上,每次开会时抬头就能看见。
有次年轻医生问他,到底哪种疗法起了关键作用。周明远指着窗外的梧桐树:“你看这树,得有土壤、阳光、雨水才能活。缺了哪样都不行,但你说哪样最关键?”
暮色漫进会诊室时,潘玉珍正在整理新的苗医医案,张景岳在修改联合处方集,李建国对着电脑分析最新的治疗数据。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最后一缕光,在病历本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三条原本平行的线,终于在某个点交汇,然后一起延伸向远方。
走廊里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新的病人正在被送进急诊。三位医生同时站起身,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重叠,像一首从未谱写过的曲子,却有着无比和谐的韵律。
喜欢医圣传
“患者陆志强,58岁,胰头癌伴肝转移,”他推了推滑落的眼镜,“第三次化疗后评估不理想,CA199反而上升到1200。家属强烈要求多学科会诊,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
投影仪在白墙上投出清晰的CT影像,黑色的肿瘤像枚顽固的墨点,在肝脏左叶晕开不规则的边缘。坐在周明远左手边的李建国医师推了推金丝眼镜,指尖在病历上划出弧线:“西医方案我调整过了,打算换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剂量减到标准量的七成,同时联用靶向药。但坦白说,这种情况,常规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也就三个月。”
空气里飘着消毒水和打印纸混合的味道。坐在对面的中医附院张景岳捻着花白的胡须,忽然开口:“患者舌象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化疗伤了正气,现在首要任务是‘扶正培本’。我建议用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克,再加仙鹤草、白花蛇舌草……”
“张老,”周明远打断他的话,目光转向角落里的人,“您怎么看?”
穿着靛蓝色苗绣盘扣褂子的潘玉珍抬起头,银质项圈随着动作轻响。她从帆布包里取出个牛皮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用苗文和汉字记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上周去病房看了病人,他说晚上总觉得骨头缝里冒寒气,这是‘毒邪入髓’的征兆。我们苗医讲‘以毒攻毒’,我想用虫药。”
李建国皱起眉:“潘医师,您是说……蜈蚣、全蝎那些?患者现在血小板只有60,用毒性药物恐怕会加重出血风险。”
潘玉珍没抬头,指尖点着笔记本上的手绘图谱:“不是生用,是按苗医古法炮制。活蝎用白酒浸泡七天,蜈蚣要去掉头足,和糯米同炒至焦黄。再配上我们苗山的‘七叶一枝花’,磨成粉装胶囊。我曾祖父留下的医案里,有过类似的记载。”
张景岳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潘医师的思路我理解,但患者现在正气已虚,强攻怕是会适得其反。《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是得先把脾胃功能提上来,不然药都受不住。”
“可肿瘤长得比正气快啊!”潘玉珍终于抬眼,银饰在睫毛投下细碎的影子,“上个月我在黔东南遇到个食道癌病人,西医说只剩一个月,用了斑蝥炮制的药丸,现在还能下地干活。”
周明远把保温杯往中间推了推:“各位先看看这个。”他调出患者的最新检查报告,“白细胞2.3,血红蛋白85,确实耐受不了强刺激。但完全放弃攻伐,肿瘤进展太快。”他忽然停顿,目光扫过三人,“要不……试试结合?”
会诊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的沙沙声。李建国率先点头:“我可以把化疗剂量再降10%,同时用升白针支持。”张景岳翻开处方笺:“那我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少量蜈蚣,既能扶正,又带点攻伐之力。”潘玉珍把笔记本往前推了推:“苗药胶囊可以饭后吃,每天三次,每次两粒。我再教家属做‘药浴包’,用透骨草、艾叶煮水擦身,能缓解骨痛。”
周明远在病历上签下名字时,笔尖在纸页上顿了顿:“就这么定了。每两周评估一次,随时调整方案。”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职时,老主任说过的话——好医生不该有门户之见,就像好药方里,君臣佐使从来都是各司其职。
三个月后的复查室里,陆志强的女儿拿着新的CT片,手指微微颤抖。肝脏上的病灶缩小了近三成,CA199降到480。潘玉珍正教她如何辨认新鲜的七叶一枝花,张景岳在调整药方里黄芪的用量,李建国看着检查报告,嘴角难得地扬起弧度。
走廊尽头的公告栏里,新贴出了多学科会诊制度的通知。周明远路过时停下脚步,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中西医结合”几个字上镀上金边。他想起陆志强昨天说的话,现在能吃下小半碗米饭了,夜里也能睡上四五个钟头。
秋风穿过医院的长廊,卷起几片落叶。潘玉珍背着帆布包走向电梯,包里装着给下一位患者准备的苗药粉。她想起今早路过中医科门诊,看见张景岳的诊室门口挂着苗药炮制的示意图,而肿瘤科的示教室里,李建国正在给规培医生讲中医的“扶正培本”理论。
电梯门缓缓合上,映出三张不同科室的胸牌。潘玉珍忽然笑了,银项圈轻响一声,像水滴落入深潭。或许医学的真谛从来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像山间的溪流,哪怕来自不同的山谷,最终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流淌。
陆志强最终还是走了,距离那次会诊正好九个月。他女儿来送锦旗那天,特意做了三面,分别写着“西医精准”“中医固本”“苗医奇效”。周明远把三面锦旗并排挂在会诊室的墙上,每次开会时抬头就能看见。
有次年轻医生问他,到底哪种疗法起了关键作用。周明远指着窗外的梧桐树:“你看这树,得有土壤、阳光、雨水才能活。缺了哪样都不行,但你说哪样最关键?”
暮色漫进会诊室时,潘玉珍正在整理新的苗医医案,张景岳在修改联合处方集,李建国对着电脑分析最新的治疗数据。百叶窗的缝隙里漏进最后一缕光,在病历本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三条原本平行的线,终于在某个点交汇,然后一起延伸向远方。
走廊里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新的病人正在被送进急诊。三位医生同时站起身,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重叠,像一首从未谱写过的曲子,却有着无比和谐的韵律。
喜欢医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