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故乡消息-《幸好遇见神》

  莫严让萧西风和他一起,越过长江,来到建康城。

  鬼修的渡江,其实就是一道意念、一阵微风。

  鬼修间的修为差距不大时,互相可以看见对方。

  建康城防务力量分为两部分:宿卫军、牙门军。

  宿卫军也称禁卫军,原来是六大营(12营):左、右、领军、护军、骁骑、游击。

  每营5千军士,长官称校尉;二营组成一个大营,长官称将军。

  其实经常出现有些校尉级别很高,超过某些将军。这是因为这个校尉级别在杂号将军之上,但只领一营军士。

  自建营以来,左、右两大营就是皇帝亲卫,负责皇宫安全。

  依照军法,他们只接受皇帝本人调遣、指挥。

  领军、护军、骁骑、游击四大营,职责是保护首都内城。

  多数情况下,他们由太尉掌握。

  宋国现任太尉是皇帝刘义隆亲弟弟、江夏王刘义恭。

  牙门军则负责都城外围安全。

  他们的编制不太固定。有时多些、有时少些。但基本在四大营以上。

  牙门军名义上受大司马、大将军节制,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边疆遇到紧急军情时,牙门军顶上去的机会最多。

  所以,他们中的某营,经常被大将军划拨给某将军统帅,出外作战。

  刘义隆坐稳皇位后,册封长子刘劭为太子。

  皇帝吸取自己大哥刘义符教训,册封太子时,下一道特旨:准许刘劭单独组建两营东宫甲士卫队,一万人。

  当年,父皇刘裕驾崩,长子刘义符继位。

  名义上,左、右两营禁卫军由皇帝刘义符亲自指挥。

  可实际上,真正掌握他们的是顾命辅政大臣、中领军将军谢晦。

  正因如此,当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位辅政大臣共谋,决定废黜皇帝刘义符时,左、右两营宿卫军无人出面阻拦凶手、保护皇帝。

  刘义符人高马大,只得亲自拔刀自卫,因而受了伤。

  想到大哥当时心中的悲凉,所受的屈辱,刘义隆一直耿耿于怀。

  刘义隆自己思考过:如果徐羡之等人不杀刘义符、只是废黜他,自己登皇位后也未必会放过大哥。

  也就是说,自己对大哥的遭遇不能释怀,不是因为兄弟感情,而是因为君臣道义。

  大哥作为皇帝,不应该被臣子侮辱。

  所以,刘义隆即位后,心中立即下定决心:大哥所受屈辱,自己作为他的亲弟弟、先帝刘裕之子,必须替他报仇。

  这就是在刘义隆心目中,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必死的原因。

  除非刘义隆奈何他们不得。

  刘劭的一万东宫甲士卫队中,两千是精骑兵。

  刘义隆明旨:东宫特别甲士,只听太子号令。

  正是这道特旨,后来要了下旨人、皇帝刘义隆的命。这是后话。

  增加了一个大营东宫卫队,皇城禁卫军编制成了七大营。

  健康城现有牙门军共四大营。分别驻扎都城东、南、西、北四面城外。

  与瓜步山隔江相望的是牙门军北营。

  说来也巧,萧西风当年带着四个老乡,曾经就在北营当过牙门兵。

  五人正是以北营兵身份,被沈田子将军征调,随他参与太尉刘裕组织的北伐,一直打到长安城。

  东晋国太尉刘裕亲自统帅的那次北伐战争,覆灭了后秦。

  此时故地重游,萧西风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

  沈田子将军死了,沈林子大人也死了。

  自己也死了、成了鬼修。

  四个老乡的情况不知如何。

  他的满腹感慨,不能表露出来。

  因为他怕莫严师兄发现他有前世记忆。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

  东晋末年,道教(吴地称五斗米教)在江南领导过几次大规模造反。

  后来刘裕主政,卢循还率领教众分别在京口和广州起义搞事。

  所以,刘宋立国后,对道教采取的政策,开始时也是清剿。

  后来五斗米教起义沉寂了,朝廷对道教的态度变为压制。

  佛教与道教有跷跷板效应。

  南朝的道教被压制,佛教便得到高速扩张。

  后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百八十寺,只是京城建康周边的寺庙数字。

  从刘裕时代到刘义隆后期,宋国人口数量由八百万增加到一千七百万。

  而宋国寺庙总数,增加到1800座以上。

  僧尼人口数是5万多。教徒则超过200万。

  在酆都地府里,大家都知道:佛教在中原的发展,是轮回司推动的。

  道教在人间的传播,则由阴卒司操纵。

  轮回司、阴卒司都是酆都地府府主手下。

  也就是说,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是由酆都地府府主把控的。

  别看人世间的佛教、道教为了争取皇帝支持、吸引更多教徒,有时斗得不可开交。

  其实他们二者孰兴孰衰、孰强孰弱,说不定就是阴间大佬的刻意安排。

  当年东晋朝廷镇压道教起义时,阴卒司没有阻止。

  前年拓跋焘灭魏国境内佛教,轮回司也没有干涉。

  毕竟阴阳两隔,阴间不能直接插手阳间事务。

  那样,阴阳两间就会乱了套。

  而且,在阴修中醒目者看来,南方政权对道教的镇压,极有可能是酆都地府高层的某种布局。

  正因如此,宋国境内的道观和公开的道教信徒人口数,不是太多。

  日游八组鬼将邱井冈,接受组长严士居指令,在刘宋国境内重建道观、推动道教发展。

  这也绝不可能是严士居自己的决策。

  邱井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现在刘宋国境内,建起了大小道观六十几座。它们都是办理了正规牌照的。

  六十几座不多。

  但相较于前些年,江南的正规道观仅存几座的局面,现在已经相当不错了。

  健康城内,也建了两座道观:城东紫云观、城西白云观。

  莫严带着萧西风,找到城东紫云观,与八组鬼将邱井冈接上了头。

  双方稍加介绍后,莫严与邱井冈去单独商谈事情。

  八组一位鬼卒马健接待萧西风。他也是淬魂六层。

  二鬼闲聊之中,马健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六层鬼卒萧西风,正是前几年加入五组,三天进阶四层的那个家伙。

  八组有位师弟崔顺之,与他同时被柳帅挑中,一起进的日游所。

  崔顺之目前修为,还是淬魂二层。

  二鬼境界的差距,实在有点大啊。

  这鬼比鬼,真的气死鬼!

  发现了这点,马健态度立即恭敬了许多。

  对方这样的晋级速度,毫无疑问,用不了多久,就会破位凝婴境。

  那时他就越过了组长这层,窜到日游所领导级别。

  虽然自己现在与对方同层,可不敢与他平起平坐。

  得谦卑以待,留下好印象,提前打好基础、攀点交情。

  马健脑回路瞬间转过这么多念头。

  有了这样心态,马健便非常热情主动。

  他向萧西风详细介绍八组在刘宋国的布局、进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通过与马健交谈,加上自己有意识引导、旁敲侧击,萧西风得到了一些古桑乡的信息。

  确切地说,是古桑乡自家与其余四位老乡家的消息。

  原来,邱井冈师兄带着八组阴修到江南重建道教时,将境内的破旧道观全面梳理了一遍。

  他们发现,有几座道观虽然无主,既无住持也无道士,却有香火。

  跟踪观察后,他们知道了,这些道观有信徒自发简单打理、维护。

  香客还不少。

  这些有香火延续的道观中,就包括天目山妫庄附近那座道观。

  一年四季,到妫庄附近道观上香的客人都不断。

  后来,八组鬼修们赫然查到:天目山道观的那些香客,多数是潜伏下来的五斗米教信徒后裔。

  他们的祖上都参加过孙恩、卢循起义。

  起义失败后,信徒们四处分散,各自藏匿。

  有些被官府揪出来杀头了。

  有些改头换面存活下来。

  现在风头早就过去,朝廷也不大在意以前的事。

  有一部分虔诚的信徒便自发到天目山道观去上香。

  因为那座道观,原本是早年五斗米教天师总坛所在,加上外观保存的还算可以,所以慢慢地在道教信徒后裔中传开了去。

  有不少人跋山涉水过来上香,祭奠先人,寄托思念。

  邱井冈了解到这点后,他找到一位道士做代理人,出重金向武康县衙买下了那座山头。

  当然包括那座道观。

  然后,经过颇为复杂的操作,那座道观重新开张了。

  道观恢复往日名称:天目道观。

  天目道观有了正规牌碟,聘请了住持,招募了一批道士,可以光明正大行教、布道、开坛作法…

  天目道观香火立即旺盛起来。

  八组参与张罗这事的阴修中,就有马健。

  古桑乡与天目山只隔着一座太湖。

  古桑乡发生了一些事,与彭城王刘义康有些牵连,在当地影响颇大,传播较广。

  身在天目道观的马健等阴修也注意到了。

  ……

  到这时,萧西风才知道:萧庆四人也落水淹死了。

  老东家彭城王刘义康也出事了。

  最初,钱塘战阵五人被授予“烈士”称号,县衙代表朝廷送来丰厚抚恤金。

  可是几年后,新任钱塘县令亲自到古桑乡,宣布剥夺五人“烈士”称号,追回抚恤金。

  这应该与彭城王出事有关。

  这样的变故折腾,当然不止是追回抚恤金那么简单。

  钱塘战阵五人家里几乎被扒下一层皮。

  萧西风由马健话里判断,自己和四位老乡的家庭,应该从小康被打落到了下等户。

  萧西风自然知道:五人家中地窖下都埋藏着金币。

  但这种情形下,谁还敢拿出来花销?

  那不等于是作死吗!

  萧西风明白,对古桑乡情况细节,马健也不可能了解更多。

  因为与马健没关系,又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之家的事,他不可能刨根问底。

  萧西风暗暗决定:找机会亲自回去看看。

  自己没有前世记忆也就罢了。

  既然自己还记得前世,对自家亲人及几位老乡家里的事,就不能不管不顾。

  不过,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也不急在一时。

  自己现在也是有组织的鬼,级别不高前,单独行动的自由有限。

  ……

  莫严与邱井冈交谈、讨论过后,商定:莫严坐镇紫云观,马健、萧西风配合。

  马健是这里的老鬼,熟悉情况,留在紫云观,以便莫严咨询。

  邱井冈过去城西白云观,在那个方向监测人间动静。

  两位鬼将约定:随时保持沟通、联系。

  邱井冈走后,莫严对萧西风讲了讲自己与邱井冈交谈经过,也简单询问了一下萧西风与马健聊天内容。

  莫严透露,从邱井冈那里得到的最重要情报是:刘宋皇帝刘义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隆励精图治二十年,一直没有放弃北伐念头。

  刘宋国在军队、武器、粮草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

  前阵子,拓跋焘亲率大军扫荡了刘宋国南顿、颍川二郡。

  不过在攻打悬觚郡城时,遇到顽强抵抗,未能得逞,铩羽而归。

  拓跋焘退兵、回国后不久,突然与最信任的大臣崔浩翻脸,以“国史事件”为借口,斩杀了崔浩及其党羽,灭了他九族。

  同时被灭族的,还有崔浩姻亲的三大汉人家族。

  刘义隆收到拓跋焘亲自率军越境挑衅的军报时,已经暴跳如雷。

  接着又得到对方屠灭四大汉人家族的消息。

  刘义隆便借此做起了文章,开始作出一系列军事调动。

  刘义隆这次是铁下心来,要进行第二次北伐。

  莫严告诉萧西风:八组在江南的任务是振兴道教。五组的任务则是压制佛教。

  这其中有共通点,但侧重点完全不同。

  萧西风点头,表示明白。

  八组目的是在江南振兴道教,那么,他们必须找出更多代理人,修建更多道观,发展更多信徒。

  五组目的是压制佛教,那么重点就是收集佛教不法证据,挑拨其与政府关系。

  最好是发现佛教打算造反起义…

  这却不是五组一厢情愿能办到的事,需要佛教“配合”。

  在南朝,佛教与皇权互相扶持、水乳交融,要挑拨离间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

  倒是皇帝刘义隆准备再次北伐这事,萧西风有点兴趣。

  因为,他自己前世参加过两次北伐:前次是刘裕时代征讨后秦,他随沈田子将军一路攻进长安城;后一次是刘义隆时代北伐魏国,他随朱修之将军坚守滑台城。

  经过那两次战争,以及自己成为阴修这段时间的直觉,萧西风感到:南北双方之间交战,打与不打、谁赢谁输,恐怕不是战争双方自己能够决定的事。

  萧西风隐隐觉得:可能阴间才是阳世的主导。

  也即是说:人世间应该是由阴间操控着;

  谁做帝王将相、谁当官兵民奴,是阴间说了算;

  人间大佬们,可能被阴间的鬼卒、鬼将、鬼帅、鬼王玩弄在股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