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子杀父,自古皆然。
田令孜闻说义子王建将自己定位为谋反大罪,无言可答。沉默半晌,遂与兄长陈敬瑄商议已定,当即遣使出城,要求当夜至营,与王建当面商谈。
王建与部将谋士商议,众皆大喜。王建复念义父当年对自己提拔照拂大恩,于是答应其请,当下收兵退后二十里,扎下营栅。
当天夜晚,田令孜果然只带几个小黄门越城,亲自背负印信符节,潜至王建大营,将成都军政大权印信全部交付,只求保留自己一命。
王建感动至深,当即满口允诺,请义父至别营歇息。
不料次日大军进入成都,王建便将田令孜及其兄陈敬瑄关禁在碧鸡坊中,自领西川节度使。其后过了两年,西川各州郡皆为王建所得,便命将田令孜与陈敬瑄兄弟二人处死。
田令孜临刑之时,亲手将身上所穿丝绢服饰撕成布条,结成粗绳,交给行刑诸军道:咱家曾任十军观军容使,又身为国公之尊。杀我也罢,但须有规有矩方可。
说罢,当场教给刽子手用绳勒死犯人之法。
字幕:光启四年,三月六日。
僖宗驾崩,遗诏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使继大位。
初八日,李杰于僖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名李晔,是为昭宗,改元文德,时年二十二岁。四月二十二日,照宗升坐大明宫陛见群臣,方始听政。
史说昭宗气貌雄俊,攻书好文,尤重儒术,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同母弟也。咸通八年二月生于长安宫中,六岁时被封为寿王。
乾符四年,李杰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押奚契丹、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唐僖宗即位之后,因为同母弟缘故,待其十分优厚。
僖宗逃往成都之时,李杰密切随侍,参与机要事务,颇为群臣看重。僖宗病危之时,群臣因僖宗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惟权宦杨复恭请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杰。
众臣便不敢违抗,僖宗已经不能说话,略点头恩准。
昭宗即位,便欲恢复祖制,削夺宦官兵权。宦官头目正是拥立昭宗之杨复恭,但昭宗并不依赖,只是表面表示尊敬而已。
此后但凡临朝问政,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宦官接触,皆与宰相等商议。且暗地常与大臣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之事。
昭宗舅父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杨复恭从中阻挠。又恐王瓌在朝中同己争权夺势,又奏请使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在其赴任途中沉船暗害,王瓌一家及仆从全部淹死。
不久昭宗得知国舅真正死因,遂对杨复恭痛恨非常,决意将其铲除。先拉拢杨复恭义子天威军使胡弘立,使其二人相互攻击;又笼络其另一义子李顺节,委以重任显职,此后便对杨复恭不再假以颜色。
杨复恭见状不悦,遂写信给在各地为镇将之诸位义子,命其拥兵自立,对抗朝廷。
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奉命,便始不向唐廷进贡,且上书攻击天子。昭宗毫不示弱,直接夺了杨复恭兵权,命其出京,去做凤翔监军。
杨复恭针锋相对,拒不上任,上奏要求回家养老。
昭宗趁机同意其请,免其本兼各职,只留上将军空衔。
杨复恭见要挟不成反失兵权,恼羞成怒,便将宣旨使臣杀死,逃到昭化坊官邸,与义子玉山军使杨守信、亲侄兴元节度使杨守亮谋反,积粟练兵,公开与昭宗抗衡。
昭宗等的便是此机,遂公布杨复恭谋反罪状,派李顺节等带兵前去逮捕。
杨复恭令杨守信带兵相抗,双方大战一昼夜,长安复又大乱。
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宰相刘崇望率领禁军守护皇宫,复又前去助战。
杨复恭自料难以对抗,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纠集兵力,正式向朝廷开战。
昭宗并不惊慌,先命两军中尉铲除李顺节,自己掌握禁军兵权。复传檄天下各镇,宣布杨复恭为朝廷叛贼,谕令各调精兵勤王,平贼立功。
与此同时又大开府库,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旬日间便得十万之众,欲以决胜天下。
天子讨贼檄文至于凤翔,惊动了节度使李茂贞。
字幕: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初为博野军牙军,后奉命到奉天驻守。
光启二年,朱玫拥李煴为帝,李茂贞担任唐僖宗护卫,抵挡朱玫手下大将王行瑜追兵。因功受命为武定节度使,为唐僖宗赐名为李茂贞,字正臣。
光启三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领兵拦截,李茂贞斩杀李昌符。
此时既受昭宗檄诏,念及僖宗当年知遇之恩,李茂贞于是奉命发兵,前往平叛。只用半年光景,便于景福元年攻克兴元府,斩杀杨复恭父子,传首京师。
李茂贞乘战胜余威,开始四处用兵拓展地盘,先后攻占凤州、洋州、泾原三郡。
自此李茂贞势力大盛,便始关心朝廷大事,屡次上表谏奏昭宗,评点政务。朝中自有大臣欲与李茂贞联合,以扩大自己势力,于是重起笔伐口诛,再引朋党之争。
唐昭宗不似父兄怯懦,诏命李茂贞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李茂贞读罢诏书,大为不悦,拒绝上任,并上奏章讥讽朝廷:陛下今听信谗言,将臣调离京畿,臣恐将来军情有变,凤翔及陇右之军难以控制,只会使朝廷频危,百姓涂炭。陛下车驾远行之时,又到何处前去避难哉!
唐昭宗见李茂贞如此不尊朝廷,便召宰相杜让能商议,欲以兵伐之。
杜让能不愿得罪李茂贞,进言道:李茂贞势力强大,朝廷无力应对。况凤翔又离京城甚近,万一出兵失利,则无法收拾残局。即如汉景帝忍痛诛杀晁错,亦来不及矣。
唐昭宗大怒道:朕岂能受藩镇欺凌而默不作声,软弱至此耶!决意出兵,卿其毋言。
于是不纳杜让能之谏,出兵讨伐李茂贞。两军交锋,果然反为李茂贞所败。
李茂贞获胜,顺势领兵进军长安问罪。
昭宗找人顶罪,杀死两个枢密使,函其首级遣使送往李茂贞大营,请其退兵。李茂贞奏说若不诛杀宰相杜让能,无以向诸将解释,乃更挥军向前,陈兵临皋驿站。
杜让能闻此,便对昭宗说道:陛下不听为臣忠谏,其事若何?臣早就预料必有今日,陛下只有杀我,才可纾解国难也。
唐昭宗泣下沾襟,诏命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参军,复又赐死,遣使回复李茂贞。
凤翔军罢兵回镇,但从此之后,李茂贞更有不臣之心。于是此后不断拓土开疆,侵逼东面州郡,复干涉河中郡立嗣之事,便与李克用发生冲突,一场大战终不可免。
当初河中节度使,本为平叛功臣王重荣,与李克用乃是多年旧友。
光启三年,常行儒引兵夜袭刺史府,王重荣被害。王重荣之兄王重盈任汾州刺史,因制诏将常行儒处死,河中诸将请其代领弟职。
乾宁二年,王重盈死。重荣二子王珂与王珙反目,争夺河中节度使之位。
因为王珂为长,复有李克用支持,唐昭宗便下诏旨,将节度使授予王珂。
李茂贞见此大怒,干脆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与华商节度使韩建两镇,一起发兵到长安问罪,逼请唐昭宗改换节度使人选,并求杀掉李磎和韦昭度两个宰相。
唐昭宗原是被打怕了的,焉敢驳回?遂收回前番任命,复命王珙袭其父爵,韦昭度及李磎亦惨遭李茂贞及王行瑜分别杀害。
李茂贞见目的达到,遂以养子李继鹏留守京城监督天子,自率大军回到凤翔。
李克用因与王重荣交厚,闻说其子王珂遭人欺凌,且天子亦被挟持,如何不怒?遂立发大兵前至长安,欲攻凤翔,并解救天子昭宗。
李茂贞自知打不过李克用,更惧其三千鸦儿兵,召回李继鹏杀之,以向唐昭宗谢罪。
李克用趁此奏请昭宗,下令追杀李茂贞。
昭宗却复怕除掉李茂贞后,李克用必然势大难制,又欲保存李茂贞牵制李克用,遂以李茂贞有大功于国为由,不允其请。
李克用只得撤兵北回,临行时对昭宗说道:陛下今日不杀李茂贞,恐臣一旦离开,则京师便无宁日矣!
唐昭宗暗道:靠天靠地,皆不如靠自己也!
复命招募军队,使宗室统辖之。李茂贞闻知,谓昭宗是在防备自己,于是又领兵进攻长安。昭宗新募军队不堪一击,闻风而作鸟兽之散。
唐昭宗只好出逃,投奔华州韩建。
李茂贞进入长安,纵兵抢掠,又将许多宫殿付之一炬。韩建努力调停,昭宗只得忍气吞声,非但不罪李茂贞,反加封其为岐王,拜尚书令。
唐昭宗由此得以回到长安,却又被宦官控制起来。
与此同时,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合击李克用获胜,于是联名上书,表示李克用不除终是国患,奏请发兵攻打幽并之地。
昭宗览奏,颇感难以决断,便召集宰臣会议,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讨论。
不料朝中绝大部分大臣闻此,皆都表示反对。
昭宗急于改变藩镇割据现状,再次不从众谏,命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等为招讨使,组成讨晋联军,择日向太原及上党进发。
李克用闻报大怒,乃与部将商议:张浚一介书生,不知兵事,禁军亦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汴州处于四战之地,众敌环伺,朱全忠亦无法对我全力进攻。只有李匡威、赫连铎所率大同、卢龙之军,才是真正对手。今其号为四路联军,我独击二路可也。
于是分兵派将,遣义子太保李存孝与亲子李存勖,各引三千军去迎张浚、朱温,自率主力大军,前往抵御李匡威、赫连铎。
张浚率领朝廷禁军,生怕被朱全忠等抢功,不顾自己实力弱小,一味向前,兵至太原城下。且不扎营下寨,先于城外列阵,便令部将讨敌搦战。
唐军骂阵未了,只听城内三声炮响,城门开处,一彪军马飞驰而出,乃是五百飞虎军,在唐军对面列开阵势。
为首大将身穿铁甲,背负打将钢鞭,腰跨弓箭,手挺长矛,立于阵前高声喝道:哪里来的毛虫,竟敢犯我太原边界?打虎太保李存孝在此,你们哪个过来与我一战?
声若洪钟,又宛似晴空霹雳,满场皆可听闻。
张浚不由吃了一吓,便问左右参军:此位将军何人,竟有如此威势?
参军答道:此乃李克用义子,代州飞狐道人,原名安敬思,是个放羊娃儿。去岁被李克用行军途中收留,教以武艺,便改名李存孝。
张浚听了,不以为意。又见对方只有五百军兵,便道:怪不得眼熟。那李克用收复长安之时,曾率众子上殿受封,这李存孝便在队列之中,因其瘦小,当时不曾留意,今日阵前观之,倒也还有些影像。你等诸将,哪个与我去擒此贼,以立首功?
话犹未落,身侧突出一骑。马上大将身高八尺,膀阔三停,手提杆棒,扬声答道:末将不才,愿擒此小贼,献予大帅。
及众将看时,见是前部先锋薛勤,自称开国大将薛礼之后,武艺精熟。
张浚大喜:将军既愿出战,本帅赞你三通战鼓,并祝马到成功。
薛勤应诺,催马出阵,便如狂风劲矢,飞至李存孝马前,低头叫道:娃娃,就你这干瘦之人,也敢学人上阵临敌?着某的铁棒罢。
嘴里说着话,手中杆棒已然举起,搂头盖脑砸下。
李存孝在马上仰视来将,在鼻子里哼道:甚么东西,在这里乱嚷?
真个是会者不忙,只将手中长矛轻轻一撩一捺,已将杆棒逼至一旁,却不还招,拨马便走。薛勤以为对方怕了自己,自后面大呼小叫,纵马便追。
却见对面那五百飞虎军闻风而动,早有五十人跳下战马,飞步前来,分别手持长钩绳索,如同拿人之状。
说时迟,那时快!李存孝马往前跑,人往后瞧,见离得敌阵远了,料定已是救应不及,便忽然停住战马,拨转马头,手中长矛便如灵蛇出洞,早已在薛勤肩头扎透一个窟窿。
薛勤奔跑正急,哪里料到对手竟能忽然止马回身?当即大叫一声,落于马下,被那五十名飞虎军兵上前拿了,绳捆索绑,押回本阵。
原来那李存孝每次出兵,只带这五百军马,练就的阵前拿人武艺,百不失一。
张浚见先锋官被人家一个回合便即生擒,不由大吃一惊。正欲驱兵前往抢回,却听李存孝又是一声大喝,身后四百五十虎骑齐纵战马向前,手举陌刀,杀入唐军阵中。
李存孝不选别将,只认定敌军帅旗,直向张浚冲至。左右参军上前拦阻,却被李存孝一矛一个,尽皆搠死,而自己马蹄不停,已入中军。
张浚大叫一声,如见鬼魅,回身便逃,哪里还顾得复夺薛勤?
于是唐军回身奔溃,直败出三十里之遥,回头见李存孝并未穷追,这才停步,渐渐复又聚拢。张浚命令查点人马,见折了千人有余,便命就地扎营,暗自心寒。
李存孝赢了一阵,倒也不贪急功,只追出十里便回,押着薛勤来向义父报功。
李克用甚喜,命将薛勤推出辕门斩了,将首级悬于城门,重赏存孝及五百飞虎军卒。
镜头闪回,补叙李存孝由来。
字幕:李存孝原名安敬思,代州飞狐县(今山西省灵丘县)人。少孤,父母不详。
晋王李克用前岁在代北征战,奉朝廷诏旨,南下勤王平叛,在中途路上遇之。
当时安敬思正在旷野放羊,以手掷石驱羊,无论远近皆能如意,欲左便左,欲右便右。李克用大感兴趣,便令亲兵唤至,试其气力。
安敬思孔武有力,与亲兵角抵,三五个近不得身,这个爬起,那个跌倒。
李克用问其家世,闻是孤儿,不由大喜,便命亲兵随其驱羊还给主人之家。当即辞了佣工,随军而行,就此留在帐下听命。
因见其多智善谋,又难得忠厚,便教以骑射功夫,收为义子,赐名李存孝。又见其力大过人,便又送一个绰号,唤作打虎太保,满营便皆以太保呼之。
李存孝由此便随李克用征战,担任骑将,管领五百骑兵,自号飞虎军。
文德元年,河南节度使张言攻破河阳,洛阳留守李罕之前来归附李克用,求为报仇。
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泽州,即派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人率军七千,帮助李罕之夺回河阳。汴州节度使朱全忠也派丁会、牛存节等人帮助张言,两军相争,在温县交战。
朱全忠梁军先扼守太行山,占据地利之先设下埋伏。李存孝虽然英勇无敌,但初上阵不懂兵法,于是大败,安休休亦被梁军俘虏。
李存孝回师请罪,李克用因其年少,初掌兵权,也不见怪。
当时李克用晋军已得泽、潞二州,每年都出兵山东,与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随军征战。
李存孝虽然不识得甚字,未学兵法,但因绝顶聪明,便在实战中学得满腹韬略,一年之后独自领兵作战时便胜多败少,两年后终至每战皆胜,再无败绩。
龙纪元年六月,李克用亲率大军,再次攻打孟方立,誓取邢、洺、磁三州。
李存孝随李罕之为前部先锋,身先士卒,击败理州刺史孟迁,攻克洺、磁二州。
孟方立再派大将张溉、袁奉韬率军数万迎击,在琉璃陂展开激战,复被晋军打得大败,二将都被李存孝所擒。
孟方立兵败,因见部下皆生异心,于是羞愧畏惧,服毒自杀。
从弟孟迁继任兄位,深得士卒拥护,被奉为昭义军留后。
孟迁见打不过李存孝,便遣使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同意发兵相助,借道魏博不许,便派大将王虔裕领精兵数百,从小路兼道入邢州,与孟迁共同防守。
李克用令李存孝急攻邢州,最后孟迁粮尽,便擒王虔裕为进献之礼,向晋军投降。
李克用遂得三州之地,留将镇守,回军上党。在三垂冈置酒劳军,对李存孝及其属下飞虎军厚加封赏,并鼓瑟而歌。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张浚被李存孝大败一阵,遂不敢再行独自出击,复派人联络汴州节度使朱全忠,及其他二路兵马,催其加速进军。
朱全忠得令,催动军马兼程北进,前至潞州。
当时晋军在潞州并无大将镇守,小校冯霸、牙将安居受率众叛乱,杀死李克用从兄潞州节度使李克恭,将潞州献给汴州军投降。
朱全忠旗开得胜,便派河阳留后朱崇节率军进入潞州,同时派李谠率军到泽州,进攻李罕之。李克用闻说失了潞州,泽州告急,不由大慌。
李存孝见义父着急,自动请令:儿愿领本部五百飞马军,前往救援李罕之。
李克用大喜道:既我儿愿去,我再助你五千骑兵,以为后继。
李存孝口称得令,引兵而往。
此时朝廷闻报招讨使张浚在太原首战失利,遂命供奉官韩归范为使,送旌节印符前至平阳,封京兆尹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命赶往潞州,引本部万人,为张浚副招讨使。
那孙揆亦是个书生出身,赫赫扬扬来至潞州,奉节上任。
朱命忠又派三千汴军作为护卫,簇拥着副招讨使孙揆大人,身穿宽袍大袖,头顶清凉伞盖,一路招摇,向上党行进。
西元八九零年,唐大顺元年,仲秋八月。
孙揆率军过了晋州、绛州,逾刀黄岭赶往上党。
李存孝闻讯,亲率五百飞虎兵在长子以西山谷中埋伏,待孙揆军经过之时,突从侧翼袭击,一举擒获孙揆,并宦官监军韩归范,以及护军牙兵五百余人。
待五千精骑赶到,又乘胜追击到刀黄岭赶上,将唐兵万余全部斩杀,片甲无存。
李存孝命给孙揆、韩归范戴上枷锁,再以白布捆绑起来,押在潞州城下巡示一周,向城上汴军守将葛从周叫道:朝廷任命尚书孙揆为潞州统帅,使臣韩归范来赐发节度使仪仗。某今护送孙大人前来就职,葛从周即刻让出潞州,立即滚回大梁,向朱全忠复命去罢。
城内见此大哗,并不开城。
李存孝见城内无动于衷,遂觉兴味索然,于是押着孙揆二人,来见义父李克用。
孙揆见到李克用立而不跪,怒目以视。
李克用钦佩孙揆才学,打算劝降,于是问道:久闻公之大名,若肯降我,便委公为河东副使,为某左膀右臂,共图天下。
孙揆冷笑道:我乃天子委派大臣,前来讨你。今既丧师辱国,有死而已,此乃天数也。怎能屈身侍贼,再使天子蒙羞耶!要杀便杀,何必多言。
李克用大怒道:你既骂我是贼,便让你试试我这贼人手段可也!
当即下令:将其腰斩!但不许用刀,只准以铁锯行刑。
可怜!铁据入体之际,孙揆只疼得浑身颤抖,虽然流血遍地,哪里锯得进去!行刑者换了几拨,俱都手软。
孙揆疼得几乎晕去,嘴里兀自骂道:该死的狗奴才!不用心钻研业务,如何行刑?若要锯人,当先用木板夹起,你们哪里知道!
行刑者这才恍然大悟,哄然称谢,于是用木板把孙揆夹起,然后铁锯得入。
孙揆直到咽气,始终骂不绝口。
行刑已毕,刽子手回报晋王,并将孙揆所教锯人之术告之。李克用闻报不由潸然泪下,暗自后悔道:是我误杀忠良,又用刑残忍,必折阳寿。
于是乃命收殓其尸,释放韩归范,使其舆柩还于长安。又命李存孝率其五百飞虎军,再去救援泽州。
此时泽州已难以支撑,将近矢尽粮绝。大梁汴军对城上李罕之喊话道:将军依仗沙陀鸦儿李克用势力,守此孤城望其来救,却不知如今上党已归朝廷,不复为李鸦儿所有矣!孙揆尚书另率大军已包围太原,沙陀军巢穴将失,将军仍不投降,却要依靠何人来救?
李罕之不语,脸色铁青。城上守军听了,皆信以为真,不由大惧,便有一些部将信心动摇,暗自打算,欲擒李罕之献城。
便在此时,忽听城外敌军营大乱,呐喊声中,围城之兵便如劈波斩浪,纷纷闪向两侧,便有躲不及者,早已人头落地,惨叫不迭。
李罕之大喜,望天高声叫道:苍天有眼,佑我不死。此必是李存孝救兵到也!
诸将犹然不信,扭头往城外看时,只见五百骑兵如旋风般刮到城下,为首一员大将背负打将钢鞭,腰挎弓箭,手举长矛,不是打虎太保李存孝,又是哪个?
李存孝听到汴军劝降之语,深深不以为然。既杀透重围至于城下,却不忙于叫城,复率五百精骑围绕梁军营寨驱驰一番,与众军扬声大呼:是谁谓我沙陀族将失巢穴者?我今离巢穴,是寻尔等之肉,以飨我众将士耶!你阵中且出来个胖子,与我打虎太保一战!
五百飞虎军齐声呼喊,便如声声惊雷,滚过汴州军营,扶摇泽州上空。
大梁骁将邓季筠率军出战,李存孝舞矛迎战,只一个回合,便将其生擒。五百飞骑高举陌刀乱杀,李罕之趁势开城杀出。
梁将李谠率军败走,被斩俘万余人,李存孝直追至虎牢关方回。
泽州之围既解,李存孝辞别李罕之,马不停蹄,然后又回头率军还击潞州。
梁将葛从周、朱崇节固守潞州以待孙揆,前番在城下亲见孙揆被擒,此时复闻李存孝复又赶来,哪敢再战?二话不说,马上弃城而逃,晋军于是收复潞州。
大顺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汴州城内。
朱全忠接连得到败报,便知此番北伐终成画饼,朝廷四路联军大势已去。
于是擂鼓聚将,怒责众将败军之罪,下令斩杀李谠、李重胤,饶恕葛从周、朱崇节,然后退兵,返回洛阳,待养足气力再战。
李克用大获全胜,乃封义子康君立为昭义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
李存孝自谓擒获孙揆功劳最大,自应担任昭义留后,却被康君立抢去,不由气愤怨恨,连续数日茶饭不思,随意斩杀属下,由此始生叛意。
孙揆被杀,朱全忠大梁军全线败退,朝廷招讨使张浚大帅犹自不知,待喘息已定,重聚兵马,复领官军从阴地关开出,派镇州节度使韩建为游击先锋,先到汾州。
李克用闻报,遂遣两路军出,使薛阿檀、李承嗣领骑兵三千在洪洞安营,李存孝领军五千在赵城扎寨,共击官军,以解汾州之围。
韩建闻报,立即唤过副将,嘱道:趁晋军远来不备,你可拣选壮士三百人,夜袭李存孝军营。得手之后举火为号,我自引大军,合后攻击。
副将奉命,引三百壮勇,打开城门,趁夜而出。不料李存孝先行派出远探细作,尽知其计,便于途中设下埋伏,等待韩建人马到来。
韩建所派去三百壮士施施然前来,钻入埋伏,皆被一阵乱箭射成刺猬,匹马不还。李存孝复命点起火堆,引韩建大军复至,五千骑兵手挥陌刀纵马剿杀。
可怜!韩建所率一万兵马毫无防备,便被割韭菜一般,片刻间折军大半,只有千余人冲出重围,狼狈逃回晋州,连大帅张浚也顾不得了。
张浚幸亏跑得不慢,复进城合兵一处,专等其他二路军马前来相救。
不料李匡威、赫连铎所率大同、卢龙二路军马,在途中闻说打虎太保李存孝连战连胜,凭一己之力将朱全忠及韩健全部打败,哪个不惧?于是未战先撤。
李存孝遂领部军乘胜追击,直达晋州城西门。张浚领军出城交战,再次大败,被斩杀近三千士众。
至此靖难、凤翔、保大、定难各路军队,吓得如同惊弓之鸟,争抢渡河,往西回奔。张浚只剩禁军十八卫和宣武军共计万人,与韩建一起闭门固守,从此不敢出城。
李存孝因所带皆是轻骑,没有攻城器具,遂解晋州之围,领军先去攻打绛州。
绛州刺史张行恭早闻李存孝大名,不敢与其对抗,未待李存孝兵至,便即弃城逃跑。李存孝再回军攻打晋州,三天不下。
李存孝见此,便与属下商议:我等与朱全忠、李匡威等争斗尚可,并非反叛朝廷。张浚身为宰相,获其无益;天子亲军十八卫,更不宜由我斩杀,以遗天下诸侯征讨口实。
手下将士闻听,皆深以为然。
李存孝于是率军退五十里驻扎,纵使张浚、韩建从含口逃走,其后攻取晋州、绛州,大肆抢掠慈州、隰州而还。
张浚、韩建引领残部还走,翻越王屋山到达河阳,拆除民房做筏,终得渡过黄河。还顾军士,失踪死亡大半,回至长安时已没剩多少。
大顺二年,暮春三月。
李克用闻说邢州节度使安知建暗中与朱全忠交往,由此奉表入京,上奏唐廷,请以李存孝代领邢州。安知建大惧,逃奔青州,复被朝廷命为神武统军,到京任职。
安知建领旨,遂领属下三千人前赴长安,路过郓州。
不料郓州节度使朱瑄与李克用交厚,暗中受其指派,在黄河设下埋伏将安知建斩杀,尽降其众,传其首级到晋阳。
此时成德节度使王镕投靠朱全忠,与李克用为仇作对。
李克用便率晋军连年进攻常山,使李存孝常任先锋,攻下临城、元氏等地。王镕被逼不过,求救于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幽州援兵到时,晋军便即撤走。
自此晋军天下无敌,李存信便即出场。
字幕:李存信,本名张污落。父名张君政,乃回鹘怀化郡王李思忠部曲。
张污落出身贫贱,早年曾为人作牧羊奴,但聪敏多计,少善骑射。且会说四夷语言,精通六蕃文书,由此成为沙陀主李国昌亲信。
老王李国昌死后,张污落因从少主李克用。因参与平定黄巢,屡有功勋,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为李存信。累迁马步军都指挥使,与李存孝一同击破张浚于平阳。
李存孝虽蒙李克用收录最晚,但仗其骁勇冠绝屡立大功,反而后来居上。
军中诸将对李存孝皆肯退让,惟独李存信仗恃曾经侍奉老王,因此不服。自李存孝风头强势,夺了李存信之宠,二人便就此结仇。
李存孝力战平定潞州,战后叙功,便即流涕放言,说义父行事不公,颇有怨望之心。
李存信得知,当即诉于义父,且添油加醋,进行离间。
大顺二年,李克用大举入侵山东。此番一反常规,不用存孝带兵,偏以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校,统领三军。李存孝大怒,口出不逊之言。李克用闻知,便令李存信取代其兵。
西元八九二年,景福元年正月。
常山节度使王镕、大同节度使李匡威联手,合兵十余万,攻打尧山。
李克用任命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与李存孝分兵两路抵敌。
李存孝、李存信二人互相猜疑忌恨,彼此逗留,观望不进。李克用无奈,只有改派李嗣勋领兵复出,大败幽州、镇州军,斩杀擒获三万人。
李存信回师,恐李克用见责,便先进谗言:李存孝怀有二心,避赵不击。
李克用犹不相信,便派使者至存孝营中查察内情。
李存孝不善言辞辩解,惟有心里不安,遂暗中联结大梁朱全忠及赵郡王镕,并向唐昭宗上表,愿以邢州、洺州、磁州三州归顺朝廷,请赐节度使旌钺,自愿讨伐李克用。
昭宗大喜颁诏,任命李存孝为邢州、洺州、磁州节度使,并命王镕前往救援。
三月,李克用听罢使者回报,依旧不肯相信李存孝谋叛,只与任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合军攻打王熔,攻克滹沱河东北天长镇。
镇州九门县新市一战,王镕大败李克用、王处存,斩杀擒获三万余人。
李克用受挫,率众退到栾城。众太保皆来问安,惟独李存孝不来参见。
唐昭宗又颁诏令,劝河东、镇州、定州、幽州四镇节度使和解,休得再行相互征伐。
此后四镇和平相处,将近一年。李存孝于此期间只在本镇割据纳闲,并不曾借机前往拜见义父,解说误会,甚至使节断绝,尺书不至。
景福二年,李克用亲率大军出井陉,逼迫真定,尚且心存侥幸,等存孝前来认罪。而李存孝不来迎接义父,却去常山,面见王镕商议。
李克用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七月出兵讨伐李存孝,父子就此反目。
王镕派兵救援邢州,被李克用在平山打败,复又进击镇州。王镕大惧,遂临阵易帜,以银币五十万两、军粮二十万斛乞求结盟,并主动请求出兵相助,共讨李存孝。
李克用许可王镕请求,出栾城驻于邢州东南任县,会合王镕军队共三万人,李存信则在邢州龙冈县琉璃陂驻扎。
此时虽然摆开阵势,但兵锋未交,李存孝仍有寄书辩解机会。但其只顾愤恨李存信,坐等误会益深,致不可解。
九月,李存孝夜犯李存信兵营,俘虏奉诚军使孙考老,李存信军大乱。
李克用闻报李存孝主动出击,至此所有幻想俱灭,遂亲往邢州,命众军深掘沟堑围城。李存孝仗恃勇猛,屡次开城出兵冲击,使晋军无法筑成沟堑。(本集完)
田令孜闻说义子王建将自己定位为谋反大罪,无言可答。沉默半晌,遂与兄长陈敬瑄商议已定,当即遣使出城,要求当夜至营,与王建当面商谈。
王建与部将谋士商议,众皆大喜。王建复念义父当年对自己提拔照拂大恩,于是答应其请,当下收兵退后二十里,扎下营栅。
当天夜晚,田令孜果然只带几个小黄门越城,亲自背负印信符节,潜至王建大营,将成都军政大权印信全部交付,只求保留自己一命。
王建感动至深,当即满口允诺,请义父至别营歇息。
不料次日大军进入成都,王建便将田令孜及其兄陈敬瑄关禁在碧鸡坊中,自领西川节度使。其后过了两年,西川各州郡皆为王建所得,便命将田令孜与陈敬瑄兄弟二人处死。
田令孜临刑之时,亲手将身上所穿丝绢服饰撕成布条,结成粗绳,交给行刑诸军道:咱家曾任十军观军容使,又身为国公之尊。杀我也罢,但须有规有矩方可。
说罢,当场教给刽子手用绳勒死犯人之法。
字幕:光启四年,三月六日。
僖宗驾崩,遗诏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使继大位。
初八日,李杰于僖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名李晔,是为昭宗,改元文德,时年二十二岁。四月二十二日,照宗升坐大明宫陛见群臣,方始听政。
史说昭宗气貌雄俊,攻书好文,尤重儒术,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同母弟也。咸通八年二月生于长安宫中,六岁时被封为寿王。
乾符四年,李杰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押奚契丹、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唐僖宗即位之后,因为同母弟缘故,待其十分优厚。
僖宗逃往成都之时,李杰密切随侍,参与机要事务,颇为群臣看重。僖宗病危之时,群臣因僖宗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惟权宦杨复恭请立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杰。
众臣便不敢违抗,僖宗已经不能说话,略点头恩准。
昭宗即位,便欲恢复祖制,削夺宦官兵权。宦官头目正是拥立昭宗之杨复恭,但昭宗并不依赖,只是表面表示尊敬而已。
此后但凡临朝问政,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宦官接触,皆与宰相等商议。且暗地常与大臣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之事。
昭宗舅父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杨复恭从中阻挠。又恐王瓌在朝中同己争权夺势,又奏请使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在其赴任途中沉船暗害,王瓌一家及仆从全部淹死。
不久昭宗得知国舅真正死因,遂对杨复恭痛恨非常,决意将其铲除。先拉拢杨复恭义子天威军使胡弘立,使其二人相互攻击;又笼络其另一义子李顺节,委以重任显职,此后便对杨复恭不再假以颜色。
杨复恭见状不悦,遂写信给在各地为镇将之诸位义子,命其拥兵自立,对抗朝廷。
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奉命,便始不向唐廷进贡,且上书攻击天子。昭宗毫不示弱,直接夺了杨复恭兵权,命其出京,去做凤翔监军。
杨复恭针锋相对,拒不上任,上奏要求回家养老。
昭宗趁机同意其请,免其本兼各职,只留上将军空衔。
杨复恭见要挟不成反失兵权,恼羞成怒,便将宣旨使臣杀死,逃到昭化坊官邸,与义子玉山军使杨守信、亲侄兴元节度使杨守亮谋反,积粟练兵,公开与昭宗抗衡。
昭宗等的便是此机,遂公布杨复恭谋反罪状,派李顺节等带兵前去逮捕。
杨复恭令杨守信带兵相抗,双方大战一昼夜,长安复又大乱。
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宰相刘崇望率领禁军守护皇宫,复又前去助战。
杨复恭自料难以对抗,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纠集兵力,正式向朝廷开战。
昭宗并不惊慌,先命两军中尉铲除李顺节,自己掌握禁军兵权。复传檄天下各镇,宣布杨复恭为朝廷叛贼,谕令各调精兵勤王,平贼立功。
与此同时又大开府库,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旬日间便得十万之众,欲以决胜天下。
天子讨贼檄文至于凤翔,惊动了节度使李茂贞。
字幕: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人。初为博野军牙军,后奉命到奉天驻守。
光启二年,朱玫拥李煴为帝,李茂贞担任唐僖宗护卫,抵挡朱玫手下大将王行瑜追兵。因功受命为武定节度使,为唐僖宗赐名为李茂贞,字正臣。
光启三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领兵拦截,李茂贞斩杀李昌符。
此时既受昭宗檄诏,念及僖宗当年知遇之恩,李茂贞于是奉命发兵,前往平叛。只用半年光景,便于景福元年攻克兴元府,斩杀杨复恭父子,传首京师。
李茂贞乘战胜余威,开始四处用兵拓展地盘,先后攻占凤州、洋州、泾原三郡。
自此李茂贞势力大盛,便始关心朝廷大事,屡次上表谏奏昭宗,评点政务。朝中自有大臣欲与李茂贞联合,以扩大自己势力,于是重起笔伐口诛,再引朋党之争。
唐昭宗不似父兄怯懦,诏命李茂贞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李茂贞读罢诏书,大为不悦,拒绝上任,并上奏章讥讽朝廷:陛下今听信谗言,将臣调离京畿,臣恐将来军情有变,凤翔及陇右之军难以控制,只会使朝廷频危,百姓涂炭。陛下车驾远行之时,又到何处前去避难哉!
唐昭宗见李茂贞如此不尊朝廷,便召宰相杜让能商议,欲以兵伐之。
杜让能不愿得罪李茂贞,进言道:李茂贞势力强大,朝廷无力应对。况凤翔又离京城甚近,万一出兵失利,则无法收拾残局。即如汉景帝忍痛诛杀晁错,亦来不及矣。
唐昭宗大怒道:朕岂能受藩镇欺凌而默不作声,软弱至此耶!决意出兵,卿其毋言。
于是不纳杜让能之谏,出兵讨伐李茂贞。两军交锋,果然反为李茂贞所败。
李茂贞获胜,顺势领兵进军长安问罪。
昭宗找人顶罪,杀死两个枢密使,函其首级遣使送往李茂贞大营,请其退兵。李茂贞奏说若不诛杀宰相杜让能,无以向诸将解释,乃更挥军向前,陈兵临皋驿站。
杜让能闻此,便对昭宗说道:陛下不听为臣忠谏,其事若何?臣早就预料必有今日,陛下只有杀我,才可纾解国难也。
唐昭宗泣下沾襟,诏命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参军,复又赐死,遣使回复李茂贞。
凤翔军罢兵回镇,但从此之后,李茂贞更有不臣之心。于是此后不断拓土开疆,侵逼东面州郡,复干涉河中郡立嗣之事,便与李克用发生冲突,一场大战终不可免。
当初河中节度使,本为平叛功臣王重荣,与李克用乃是多年旧友。
光启三年,常行儒引兵夜袭刺史府,王重荣被害。王重荣之兄王重盈任汾州刺史,因制诏将常行儒处死,河中诸将请其代领弟职。
乾宁二年,王重盈死。重荣二子王珂与王珙反目,争夺河中节度使之位。
因为王珂为长,复有李克用支持,唐昭宗便下诏旨,将节度使授予王珂。
李茂贞见此大怒,干脆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与华商节度使韩建两镇,一起发兵到长安问罪,逼请唐昭宗改换节度使人选,并求杀掉李磎和韦昭度两个宰相。
唐昭宗原是被打怕了的,焉敢驳回?遂收回前番任命,复命王珙袭其父爵,韦昭度及李磎亦惨遭李茂贞及王行瑜分别杀害。
李茂贞见目的达到,遂以养子李继鹏留守京城监督天子,自率大军回到凤翔。
李克用因与王重荣交厚,闻说其子王珂遭人欺凌,且天子亦被挟持,如何不怒?遂立发大兵前至长安,欲攻凤翔,并解救天子昭宗。
李茂贞自知打不过李克用,更惧其三千鸦儿兵,召回李继鹏杀之,以向唐昭宗谢罪。
李克用趁此奏请昭宗,下令追杀李茂贞。
昭宗却复怕除掉李茂贞后,李克用必然势大难制,又欲保存李茂贞牵制李克用,遂以李茂贞有大功于国为由,不允其请。
李克用只得撤兵北回,临行时对昭宗说道:陛下今日不杀李茂贞,恐臣一旦离开,则京师便无宁日矣!
唐昭宗暗道:靠天靠地,皆不如靠自己也!
复命招募军队,使宗室统辖之。李茂贞闻知,谓昭宗是在防备自己,于是又领兵进攻长安。昭宗新募军队不堪一击,闻风而作鸟兽之散。
唐昭宗只好出逃,投奔华州韩建。
李茂贞进入长安,纵兵抢掠,又将许多宫殿付之一炬。韩建努力调停,昭宗只得忍气吞声,非但不罪李茂贞,反加封其为岐王,拜尚书令。
唐昭宗由此得以回到长安,却又被宦官控制起来。
与此同时,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合击李克用获胜,于是联名上书,表示李克用不除终是国患,奏请发兵攻打幽并之地。
昭宗览奏,颇感难以决断,便召集宰臣会议,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讨论。
不料朝中绝大部分大臣闻此,皆都表示反对。
昭宗急于改变藩镇割据现状,再次不从众谏,命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等为招讨使,组成讨晋联军,择日向太原及上党进发。
李克用闻报大怒,乃与部将商议:张浚一介书生,不知兵事,禁军亦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汴州处于四战之地,众敌环伺,朱全忠亦无法对我全力进攻。只有李匡威、赫连铎所率大同、卢龙之军,才是真正对手。今其号为四路联军,我独击二路可也。
于是分兵派将,遣义子太保李存孝与亲子李存勖,各引三千军去迎张浚、朱温,自率主力大军,前往抵御李匡威、赫连铎。
张浚率领朝廷禁军,生怕被朱全忠等抢功,不顾自己实力弱小,一味向前,兵至太原城下。且不扎营下寨,先于城外列阵,便令部将讨敌搦战。
唐军骂阵未了,只听城内三声炮响,城门开处,一彪军马飞驰而出,乃是五百飞虎军,在唐军对面列开阵势。
为首大将身穿铁甲,背负打将钢鞭,腰跨弓箭,手挺长矛,立于阵前高声喝道:哪里来的毛虫,竟敢犯我太原边界?打虎太保李存孝在此,你们哪个过来与我一战?
声若洪钟,又宛似晴空霹雳,满场皆可听闻。
张浚不由吃了一吓,便问左右参军:此位将军何人,竟有如此威势?
参军答道:此乃李克用义子,代州飞狐道人,原名安敬思,是个放羊娃儿。去岁被李克用行军途中收留,教以武艺,便改名李存孝。
张浚听了,不以为意。又见对方只有五百军兵,便道:怪不得眼熟。那李克用收复长安之时,曾率众子上殿受封,这李存孝便在队列之中,因其瘦小,当时不曾留意,今日阵前观之,倒也还有些影像。你等诸将,哪个与我去擒此贼,以立首功?
话犹未落,身侧突出一骑。马上大将身高八尺,膀阔三停,手提杆棒,扬声答道:末将不才,愿擒此小贼,献予大帅。
及众将看时,见是前部先锋薛勤,自称开国大将薛礼之后,武艺精熟。
张浚大喜:将军既愿出战,本帅赞你三通战鼓,并祝马到成功。
薛勤应诺,催马出阵,便如狂风劲矢,飞至李存孝马前,低头叫道:娃娃,就你这干瘦之人,也敢学人上阵临敌?着某的铁棒罢。
嘴里说着话,手中杆棒已然举起,搂头盖脑砸下。
李存孝在马上仰视来将,在鼻子里哼道:甚么东西,在这里乱嚷?
真个是会者不忙,只将手中长矛轻轻一撩一捺,已将杆棒逼至一旁,却不还招,拨马便走。薛勤以为对方怕了自己,自后面大呼小叫,纵马便追。
却见对面那五百飞虎军闻风而动,早有五十人跳下战马,飞步前来,分别手持长钩绳索,如同拿人之状。
说时迟,那时快!李存孝马往前跑,人往后瞧,见离得敌阵远了,料定已是救应不及,便忽然停住战马,拨转马头,手中长矛便如灵蛇出洞,早已在薛勤肩头扎透一个窟窿。
薛勤奔跑正急,哪里料到对手竟能忽然止马回身?当即大叫一声,落于马下,被那五十名飞虎军兵上前拿了,绳捆索绑,押回本阵。
原来那李存孝每次出兵,只带这五百军马,练就的阵前拿人武艺,百不失一。
张浚见先锋官被人家一个回合便即生擒,不由大吃一惊。正欲驱兵前往抢回,却听李存孝又是一声大喝,身后四百五十虎骑齐纵战马向前,手举陌刀,杀入唐军阵中。
李存孝不选别将,只认定敌军帅旗,直向张浚冲至。左右参军上前拦阻,却被李存孝一矛一个,尽皆搠死,而自己马蹄不停,已入中军。
张浚大叫一声,如见鬼魅,回身便逃,哪里还顾得复夺薛勤?
于是唐军回身奔溃,直败出三十里之遥,回头见李存孝并未穷追,这才停步,渐渐复又聚拢。张浚命令查点人马,见折了千人有余,便命就地扎营,暗自心寒。
李存孝赢了一阵,倒也不贪急功,只追出十里便回,押着薛勤来向义父报功。
李克用甚喜,命将薛勤推出辕门斩了,将首级悬于城门,重赏存孝及五百飞虎军卒。
镜头闪回,补叙李存孝由来。
字幕:李存孝原名安敬思,代州飞狐县(今山西省灵丘县)人。少孤,父母不详。
晋王李克用前岁在代北征战,奉朝廷诏旨,南下勤王平叛,在中途路上遇之。
当时安敬思正在旷野放羊,以手掷石驱羊,无论远近皆能如意,欲左便左,欲右便右。李克用大感兴趣,便令亲兵唤至,试其气力。
安敬思孔武有力,与亲兵角抵,三五个近不得身,这个爬起,那个跌倒。
李克用问其家世,闻是孤儿,不由大喜,便命亲兵随其驱羊还给主人之家。当即辞了佣工,随军而行,就此留在帐下听命。
因见其多智善谋,又难得忠厚,便教以骑射功夫,收为义子,赐名李存孝。又见其力大过人,便又送一个绰号,唤作打虎太保,满营便皆以太保呼之。
李存孝由此便随李克用征战,担任骑将,管领五百骑兵,自号飞虎军。
文德元年,河南节度使张言攻破河阳,洛阳留守李罕之前来归附李克用,求为报仇。
李克用将李罕之安置泽州,即派李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人率军七千,帮助李罕之夺回河阳。汴州节度使朱全忠也派丁会、牛存节等人帮助张言,两军相争,在温县交战。
朱全忠梁军先扼守太行山,占据地利之先设下埋伏。李存孝虽然英勇无敌,但初上阵不懂兵法,于是大败,安休休亦被梁军俘虏。
李存孝回师请罪,李克用因其年少,初掌兵权,也不见怪。
当时李克用晋军已得泽、潞二州,每年都出兵山东,与昭义节度使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随军征战。
李存孝虽然不识得甚字,未学兵法,但因绝顶聪明,便在实战中学得满腹韬略,一年之后独自领兵作战时便胜多败少,两年后终至每战皆胜,再无败绩。
龙纪元年六月,李克用亲率大军,再次攻打孟方立,誓取邢、洺、磁三州。
李存孝随李罕之为前部先锋,身先士卒,击败理州刺史孟迁,攻克洺、磁二州。
孟方立再派大将张溉、袁奉韬率军数万迎击,在琉璃陂展开激战,复被晋军打得大败,二将都被李存孝所擒。
孟方立兵败,因见部下皆生异心,于是羞愧畏惧,服毒自杀。
从弟孟迁继任兄位,深得士卒拥护,被奉为昭义军留后。
孟迁见打不过李存孝,便遣使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同意发兵相助,借道魏博不许,便派大将王虔裕领精兵数百,从小路兼道入邢州,与孟迁共同防守。
李克用令李存孝急攻邢州,最后孟迁粮尽,便擒王虔裕为进献之礼,向晋军投降。
李克用遂得三州之地,留将镇守,回军上党。在三垂冈置酒劳军,对李存孝及其属下飞虎军厚加封赏,并鼓瑟而歌。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张浚被李存孝大败一阵,遂不敢再行独自出击,复派人联络汴州节度使朱全忠,及其他二路兵马,催其加速进军。
朱全忠得令,催动军马兼程北进,前至潞州。
当时晋军在潞州并无大将镇守,小校冯霸、牙将安居受率众叛乱,杀死李克用从兄潞州节度使李克恭,将潞州献给汴州军投降。
朱全忠旗开得胜,便派河阳留后朱崇节率军进入潞州,同时派李谠率军到泽州,进攻李罕之。李克用闻说失了潞州,泽州告急,不由大慌。
李存孝见义父着急,自动请令:儿愿领本部五百飞马军,前往救援李罕之。
李克用大喜道:既我儿愿去,我再助你五千骑兵,以为后继。
李存孝口称得令,引兵而往。
此时朝廷闻报招讨使张浚在太原首战失利,遂命供奉官韩归范为使,送旌节印符前至平阳,封京兆尹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命赶往潞州,引本部万人,为张浚副招讨使。
那孙揆亦是个书生出身,赫赫扬扬来至潞州,奉节上任。
朱命忠又派三千汴军作为护卫,簇拥着副招讨使孙揆大人,身穿宽袍大袖,头顶清凉伞盖,一路招摇,向上党行进。
西元八九零年,唐大顺元年,仲秋八月。
孙揆率军过了晋州、绛州,逾刀黄岭赶往上党。
李存孝闻讯,亲率五百飞虎兵在长子以西山谷中埋伏,待孙揆军经过之时,突从侧翼袭击,一举擒获孙揆,并宦官监军韩归范,以及护军牙兵五百余人。
待五千精骑赶到,又乘胜追击到刀黄岭赶上,将唐兵万余全部斩杀,片甲无存。
李存孝命给孙揆、韩归范戴上枷锁,再以白布捆绑起来,押在潞州城下巡示一周,向城上汴军守将葛从周叫道:朝廷任命尚书孙揆为潞州统帅,使臣韩归范来赐发节度使仪仗。某今护送孙大人前来就职,葛从周即刻让出潞州,立即滚回大梁,向朱全忠复命去罢。
城内见此大哗,并不开城。
李存孝见城内无动于衷,遂觉兴味索然,于是押着孙揆二人,来见义父李克用。
孙揆见到李克用立而不跪,怒目以视。
李克用钦佩孙揆才学,打算劝降,于是问道:久闻公之大名,若肯降我,便委公为河东副使,为某左膀右臂,共图天下。
孙揆冷笑道:我乃天子委派大臣,前来讨你。今既丧师辱国,有死而已,此乃天数也。怎能屈身侍贼,再使天子蒙羞耶!要杀便杀,何必多言。
李克用大怒道:你既骂我是贼,便让你试试我这贼人手段可也!
当即下令:将其腰斩!但不许用刀,只准以铁锯行刑。
可怜!铁据入体之际,孙揆只疼得浑身颤抖,虽然流血遍地,哪里锯得进去!行刑者换了几拨,俱都手软。
孙揆疼得几乎晕去,嘴里兀自骂道:该死的狗奴才!不用心钻研业务,如何行刑?若要锯人,当先用木板夹起,你们哪里知道!
行刑者这才恍然大悟,哄然称谢,于是用木板把孙揆夹起,然后铁锯得入。
孙揆直到咽气,始终骂不绝口。
行刑已毕,刽子手回报晋王,并将孙揆所教锯人之术告之。李克用闻报不由潸然泪下,暗自后悔道:是我误杀忠良,又用刑残忍,必折阳寿。
于是乃命收殓其尸,释放韩归范,使其舆柩还于长安。又命李存孝率其五百飞虎军,再去救援泽州。
此时泽州已难以支撑,将近矢尽粮绝。大梁汴军对城上李罕之喊话道:将军依仗沙陀鸦儿李克用势力,守此孤城望其来救,却不知如今上党已归朝廷,不复为李鸦儿所有矣!孙揆尚书另率大军已包围太原,沙陀军巢穴将失,将军仍不投降,却要依靠何人来救?
李罕之不语,脸色铁青。城上守军听了,皆信以为真,不由大惧,便有一些部将信心动摇,暗自打算,欲擒李罕之献城。
便在此时,忽听城外敌军营大乱,呐喊声中,围城之兵便如劈波斩浪,纷纷闪向两侧,便有躲不及者,早已人头落地,惨叫不迭。
李罕之大喜,望天高声叫道:苍天有眼,佑我不死。此必是李存孝救兵到也!
诸将犹然不信,扭头往城外看时,只见五百骑兵如旋风般刮到城下,为首一员大将背负打将钢鞭,腰挎弓箭,手举长矛,不是打虎太保李存孝,又是哪个?
李存孝听到汴军劝降之语,深深不以为然。既杀透重围至于城下,却不忙于叫城,复率五百精骑围绕梁军营寨驱驰一番,与众军扬声大呼:是谁谓我沙陀族将失巢穴者?我今离巢穴,是寻尔等之肉,以飨我众将士耶!你阵中且出来个胖子,与我打虎太保一战!
五百飞虎军齐声呼喊,便如声声惊雷,滚过汴州军营,扶摇泽州上空。
大梁骁将邓季筠率军出战,李存孝舞矛迎战,只一个回合,便将其生擒。五百飞骑高举陌刀乱杀,李罕之趁势开城杀出。
梁将李谠率军败走,被斩俘万余人,李存孝直追至虎牢关方回。
泽州之围既解,李存孝辞别李罕之,马不停蹄,然后又回头率军还击潞州。
梁将葛从周、朱崇节固守潞州以待孙揆,前番在城下亲见孙揆被擒,此时复闻李存孝复又赶来,哪敢再战?二话不说,马上弃城而逃,晋军于是收复潞州。
大顺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汴州城内。
朱全忠接连得到败报,便知此番北伐终成画饼,朝廷四路联军大势已去。
于是擂鼓聚将,怒责众将败军之罪,下令斩杀李谠、李重胤,饶恕葛从周、朱崇节,然后退兵,返回洛阳,待养足气力再战。
李克用大获全胜,乃封义子康君立为昭义留后,李存孝为汾州刺史。
李存孝自谓擒获孙揆功劳最大,自应担任昭义留后,却被康君立抢去,不由气愤怨恨,连续数日茶饭不思,随意斩杀属下,由此始生叛意。
孙揆被杀,朱全忠大梁军全线败退,朝廷招讨使张浚大帅犹自不知,待喘息已定,重聚兵马,复领官军从阴地关开出,派镇州节度使韩建为游击先锋,先到汾州。
李克用闻报,遂遣两路军出,使薛阿檀、李承嗣领骑兵三千在洪洞安营,李存孝领军五千在赵城扎寨,共击官军,以解汾州之围。
韩建闻报,立即唤过副将,嘱道:趁晋军远来不备,你可拣选壮士三百人,夜袭李存孝军营。得手之后举火为号,我自引大军,合后攻击。
副将奉命,引三百壮勇,打开城门,趁夜而出。不料李存孝先行派出远探细作,尽知其计,便于途中设下埋伏,等待韩建人马到来。
韩建所派去三百壮士施施然前来,钻入埋伏,皆被一阵乱箭射成刺猬,匹马不还。李存孝复命点起火堆,引韩建大军复至,五千骑兵手挥陌刀纵马剿杀。
可怜!韩建所率一万兵马毫无防备,便被割韭菜一般,片刻间折军大半,只有千余人冲出重围,狼狈逃回晋州,连大帅张浚也顾不得了。
张浚幸亏跑得不慢,复进城合兵一处,专等其他二路军马前来相救。
不料李匡威、赫连铎所率大同、卢龙二路军马,在途中闻说打虎太保李存孝连战连胜,凭一己之力将朱全忠及韩健全部打败,哪个不惧?于是未战先撤。
李存孝遂领部军乘胜追击,直达晋州城西门。张浚领军出城交战,再次大败,被斩杀近三千士众。
至此靖难、凤翔、保大、定难各路军队,吓得如同惊弓之鸟,争抢渡河,往西回奔。张浚只剩禁军十八卫和宣武军共计万人,与韩建一起闭门固守,从此不敢出城。
李存孝因所带皆是轻骑,没有攻城器具,遂解晋州之围,领军先去攻打绛州。
绛州刺史张行恭早闻李存孝大名,不敢与其对抗,未待李存孝兵至,便即弃城逃跑。李存孝再回军攻打晋州,三天不下。
李存孝见此,便与属下商议:我等与朱全忠、李匡威等争斗尚可,并非反叛朝廷。张浚身为宰相,获其无益;天子亲军十八卫,更不宜由我斩杀,以遗天下诸侯征讨口实。
手下将士闻听,皆深以为然。
李存孝于是率军退五十里驻扎,纵使张浚、韩建从含口逃走,其后攻取晋州、绛州,大肆抢掠慈州、隰州而还。
张浚、韩建引领残部还走,翻越王屋山到达河阳,拆除民房做筏,终得渡过黄河。还顾军士,失踪死亡大半,回至长安时已没剩多少。
大顺二年,暮春三月。
李克用闻说邢州节度使安知建暗中与朱全忠交往,由此奉表入京,上奏唐廷,请以李存孝代领邢州。安知建大惧,逃奔青州,复被朝廷命为神武统军,到京任职。
安知建领旨,遂领属下三千人前赴长安,路过郓州。
不料郓州节度使朱瑄与李克用交厚,暗中受其指派,在黄河设下埋伏将安知建斩杀,尽降其众,传其首级到晋阳。
此时成德节度使王镕投靠朱全忠,与李克用为仇作对。
李克用便率晋军连年进攻常山,使李存孝常任先锋,攻下临城、元氏等地。王镕被逼不过,求救于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幽州援兵到时,晋军便即撤走。
自此晋军天下无敌,李存信便即出场。
字幕:李存信,本名张污落。父名张君政,乃回鹘怀化郡王李思忠部曲。
张污落出身贫贱,早年曾为人作牧羊奴,但聪敏多计,少善骑射。且会说四夷语言,精通六蕃文书,由此成为沙陀主李国昌亲信。
老王李国昌死后,张污落因从少主李克用。因参与平定黄巢,屡有功勋,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为李存信。累迁马步军都指挥使,与李存孝一同击破张浚于平阳。
李存孝虽蒙李克用收录最晚,但仗其骁勇冠绝屡立大功,反而后来居上。
军中诸将对李存孝皆肯退让,惟独李存信仗恃曾经侍奉老王,因此不服。自李存孝风头强势,夺了李存信之宠,二人便就此结仇。
李存孝力战平定潞州,战后叙功,便即流涕放言,说义父行事不公,颇有怨望之心。
李存信得知,当即诉于义父,且添油加醋,进行离间。
大顺二年,李克用大举入侵山东。此番一反常规,不用存孝带兵,偏以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校,统领三军。李存孝大怒,口出不逊之言。李克用闻知,便令李存信取代其兵。
西元八九二年,景福元年正月。
常山节度使王镕、大同节度使李匡威联手,合兵十余万,攻打尧山。
李克用任命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与李存孝分兵两路抵敌。
李存孝、李存信二人互相猜疑忌恨,彼此逗留,观望不进。李克用无奈,只有改派李嗣勋领兵复出,大败幽州、镇州军,斩杀擒获三万人。
李存信回师,恐李克用见责,便先进谗言:李存孝怀有二心,避赵不击。
李克用犹不相信,便派使者至存孝营中查察内情。
李存孝不善言辞辩解,惟有心里不安,遂暗中联结大梁朱全忠及赵郡王镕,并向唐昭宗上表,愿以邢州、洺州、磁州三州归顺朝廷,请赐节度使旌钺,自愿讨伐李克用。
昭宗大喜颁诏,任命李存孝为邢州、洺州、磁州节度使,并命王镕前往救援。
三月,李克用听罢使者回报,依旧不肯相信李存孝谋叛,只与任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合军攻打王熔,攻克滹沱河东北天长镇。
镇州九门县新市一战,王镕大败李克用、王处存,斩杀擒获三万余人。
李克用受挫,率众退到栾城。众太保皆来问安,惟独李存孝不来参见。
唐昭宗又颁诏令,劝河东、镇州、定州、幽州四镇节度使和解,休得再行相互征伐。
此后四镇和平相处,将近一年。李存孝于此期间只在本镇割据纳闲,并不曾借机前往拜见义父,解说误会,甚至使节断绝,尺书不至。
景福二年,李克用亲率大军出井陉,逼迫真定,尚且心存侥幸,等存孝前来认罪。而李存孝不来迎接义父,却去常山,面见王镕商议。
李克用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七月出兵讨伐李存孝,父子就此反目。
王镕派兵救援邢州,被李克用在平山打败,复又进击镇州。王镕大惧,遂临阵易帜,以银币五十万两、军粮二十万斛乞求结盟,并主动请求出兵相助,共讨李存孝。
李克用许可王镕请求,出栾城驻于邢州东南任县,会合王镕军队共三万人,李存信则在邢州龙冈县琉璃陂驻扎。
此时虽然摆开阵势,但兵锋未交,李存孝仍有寄书辩解机会。但其只顾愤恨李存信,坐等误会益深,致不可解。
九月,李存孝夜犯李存信兵营,俘虏奉诚军使孙考老,李存信军大乱。
李克用闻报李存孝主动出击,至此所有幻想俱灭,遂亲往邢州,命众军深掘沟堑围城。李存孝仗恃勇猛,屡次开城出兵冲击,使晋军无法筑成沟堑。(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