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出征训诫-《清明赋》

  赵晏将那份加急军报推到案几中央,宣纸上的墨迹被他指尖按出浅浅的褶皱:“天盛五万精兵压境北阳边境,前锋已过苍澜河,距北阳重镇云州只剩两百里。”

  楚瑶俯身细看,军报上标注的天盛驻军分布密密麻麻,她指尖点在云州西侧的山峦处:“天盛怎么突然有底气调五万兵力来犯?咱们内乱刚平,他们是算准了来的吗?”

  叶明月按着腰间佩刀起身:“管他有什么底气!云州守将已遣人求援,我请命带三万骑兵驰援,先把天盛前锋打回去再说!”

  “冲动了。”杨钰拿起案上的舆图,手指划过天盛与南国交界的密林,“天盛与我北阳兵力相比虽不相上下,真要开战,他们没胜算,但你看这里——”他指尖重重敲在南国边境的标记上,“南国近年一直在扩军,上个月还有商队说见他们在边境囤积粮草。”

  赵晏端起凉茶灌了一口,喉结滚动的弧度透着冷意:“你的意思是?”

  “天盛敢动兵,必是拉了南国做后盾。”杨钰指尖在舆图上画出一道弧线,“他们想让南国从南线牵制我们,自己好趁机在云州捞好处。若我们只盯着天盛,南线怕是要出乱子。”

  楚瑶点头附和:“杨钰说得对。急报里只说天盛动了兵,没提南国动向,这才是最危险的。依臣看来我们应该兵分两路,一路查天盛军营底细,一路探南国边境是否有异动。”她抬眼看向赵晏,“调兵之事,等摸清虚实,明日早朝再与众臣商议。”

  “楚姐姐说得不错,如果他们真的联手了,那就麻烦了。”叶明月听着一顿分析也冷静了下来。

  赵晏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对。”

  窗外的夜风卷着残烛吹进殿内,将四人的影子在墙上晃得忽明忽暗,案上的舆图摊开着,仿佛已铺开一场无声的对峙。

  翌日早朝,太和殿的梁柱间还飘着未散的寒气。赵晏将军报掷在龙案前,声音撞在金砖上格外清晰:“天盛压境云州,五万兵力,诸位怎么看?”

  兵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当速调京畿驻军增援云州,同时传檄各州府整军备战,以硬气应对,方能震慑天盛!”

  “硬气?怕是要腹背受敌。”杨钰手持舆图上前,展开在殿中,“天盛国力不足,孤军绝不敢来犯。陈尚书倒是想的过于简单了。”

  “可是天盛挑衅,要坐视不理?”

  “非也,其实如果能和解是最好的,国库连年亏损,短时间内支撑不起如此大规模的阵仗。”户部侍郎站了出来,当着和事佬。

  赵晏知道这人说得也并非不对,可要打仗了,国库空了,怎么就这么凑巧!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赞同分兵,有人担忧兵力分散反遭算计,更有老臣提议先派使者去天盛探底。赵晏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争执的群臣,最终落在殿外渐亮的天色上——晨光里,仿佛能看见千里之外的边境线上,旌旗正在风中无声摇晃。

  “都给朕闭嘴!”赵晏终是看不下去这些人东拉一句,西扯一句,却始终说不到点子上,吵得毫无意义,“大殿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赵晏站了起来,避开了太监的搀扶,一步步走了下去,走在这些臣子中间,扫视着他们。

  “你们当中有多少真正忠心于朕的人,又有多少是赵放的人;有多少忠心北阳的人,又有多少吃里扒外,一侍二主的叛徒!”

  他的声调低沉,像是寒风掠过湖面,激起刺骨的凉意。一字一句砸在所有人的脸上,心里。

  呼啦啦地跪倒一片,仔细看去还能发现有不少人在颤抖。

  “不过朕也不能把你们的心剖出来,看看到底是向着谁。此刻向着谁已经不要紧了,朕就问一句,你们能不能忘却北阳对尔等的养育和栽培!能不能舍弃这片土生土长的家乡父老!能不能抛却自己的那颗赤诚之心!甘愿去当他国的走狗细作!”

  “昨日你们都看到了,赵放通敌叛国,甚至伙同鬼医,意图颠覆朝纲,他把诸位大臣当作筹码,把江山百姓视作儿戏,不顾后宫太妃性命,甚至最后还负隅顽抗,不知悔改。你们还要效忠他吗!”

  “但是朕没杀他,留了他一条命。如今天盛宣战,南国态度暧昧,而我们刚经历了动乱,国库空虚,该不该打着一场仗!”

  这些话赵晏一股脑地吐露了出来,好话歹话都说尽了,他不得不承认现如今他这个皇帝就是一个空壳子,底下的这群人他必须策反。

  太和殿内的寂静像凝固的冰,连香炉里升起的烟都仿佛冻住了。跪在最前排的几位老臣额头抵着金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有位须发皆白的吏部尚书忽然颤巍巍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滚下泪来:"陛下!臣世代受北阳恩惠,若有二心,天诛地灭!"

  他这一声喊像砸开了堤坝,殿内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应答。兵部尚书陈大人猛地叩首,额头撞在地上发出闷响:"臣昨日思虑不周,险些误国!请陛下治罪!天盛若敢来犯,臣愿亲赴云州,战死沙场亦无怨无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户部侍郎也跟着请罪:"臣并非要议和,只是忧心粮草不济...但若陛下决意一战,臣便是砸锅卖铁,也定要凑齐军饷!"

  赵晏冷眼看着这场面,忽然嗤笑一声。笑声不大,却让满殿的声音戛然而止。他缓缓走到舆图前,一脚踩在天盛的疆域标记上:"战死沙场?凑齐军饷?说得比唱得好听。"

  他俯身抓起案上的朱笔,在舆图上重重圈下三个点:"云州、青峡关、落雁坡,三处皆是险地。陈尚书,你带两万步兵守云州,三日之内必须抵达。"

  "臣领命!"

  "杨钰,你持朕的兵符去京畿大营,调一万精兵扼守青峡关。那里是南国入腹地的捷径,丢了它,咱们都得玩完。"赵晏的笔尖转向南线,"记住,不求歼敌,只求拖延。"

  杨钰单膝跪地:"臣遵旨。"

  "楚瑶。"赵晏回头看向始终站在侧首的女子,"你率五千轻骑沿苍澜河布防,若天盛敢从侧面偷袭,立刻烧断河上三座浮桥。务必要守住落雁坡。”

  楚瑶拱手时,腕间的银镯轻轻碰撞:"臣万死不辞。"

  “陛下,不可!”

  循声看去,是那个熟悉的身影——高寅。他抬眼时,目光先落在楚瑶身上,随即转向赵晏,语气沉而有力:“臣曾错随赵放左右,虽未直接参与谋逆,却也因他蒙蔽,险些助纣为虐。离京数月,臣日夜自省,深知赵放所作所为早已背离初心,更愧对北阳百姓。”

  “方才听闻陛下命楚姑娘守青峡关,臣斗胆请命——”高寅上前一步,脊背挺得笔直,“前线凶险,臣愿代她前往。臣曾随家父接触过天盛军务,对他们的布防与用兵习惯略知一二,此去或能派上用场。”

  楚瑶闻言一愣,正要开口,却被高寅抬手止住。

  他看向赵晏,眼底没有丝毫闪躲,只有坦荡的恳切,“臣知陛下心中或有疑虑,但臣愿以性命为誓,此去青峡关,必以死相守,既是赎罪,也是护这北阳河山。”

  “好,朕答应你。”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叶明月身上。这位性子最急的女将早已按捺不住,此刻正瞪着眼等他下令。赵晏却忽然放缓了语气:"明月,你留京。"

  "陛下?"叶明月猛地抬头,眼里满是不解。

  "赵放还在天牢里。"赵晏的声音压得极低,"他的党羽未必全清干净了。你带禁军守着宫门,若发现有人私通外敌..."他顿了顿,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不必请示,先斩后奏。"

  叶明月浑身一震,随即重重点头:"明白!"

  “陛下,那臣与明月一起,一定守好后方!”楚瑶明白了高寅的意思,但仍不愿意置身事外,那么就让她们守在后方,这京城也就反不了天。

  当殿内的人领命退下时,晨光已漫过殿门的门槛。赵晏独自站在空旷的大殿里,伸手抚过冰凉的龙椅扶手。案上的军报边角被风吹得掀起,他忽然想起昨夜楚瑶说的话——急报里没提南国动向,才是最危险的。

  喜欢清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