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大战结束-《清末小旗兵》

  第344章 大战结束

  当枪声在京郊响起来的时候,罗旭还在他自家的院子里逗着孩子。

  自从把传信的任务完成了,奉天的人就没有再找过他,钱倒是一直还给着。

  罗旭这两年也累得狠了,正好儿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也琢磨琢磨如果不去奉天,他去哪个兵工厂更合适。

  没事儿的时候就去连安的小旅馆里坐一坐,两个人收点儿玩意儿,聊聊时政。

  至于付宁,他早早就去宣化了,生怕这个仗打起来耽误了农时。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场大战结束得如此迅速。

  四月底,来势汹汹的奉军在东、中、西三路跟直系的军队接上了火。

  可刚到五月初,也就一个星期吧,不仅是攻势被遏制,三路中有两路开始溃败。

  等到了五月中旬,奉军在关内就剩下军粮城这个大本营了。

  滦州一丢,奉军就开始往山海关外撤了。

  英国和美国赶紧跳出来调停,主要目的还是跟日本重新分配在华利益。

  在他们的主持下,奉军和直系的军队达成了协议,停火了。

  奉军不入直境,直军不进奉地,双方互不开火,而东北地区保证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这就是直奉大战?

  这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历史书上就是一句话,但是它叫“大战”啊?

  付宁琢磨着怎么不得打上几个月,结果不到一个月结束了,主要战事都没打了半个月。

  东北的部队不说一触即溃,也没强到哪里去。

  为什么这么快呢?

  奉军的弹药供应跟不上!

  聊到这儿的时候,付宁正好在张家口,跟黄琛打听刘俊生会不会被调到战场上去。

  “他那儿太远了,等他走到了,仗都打完了,这次察哈尔就调动了骑兵旅。”

  “他们买地的事儿怎么着了?”

  “听说是落在榆林了,先买了二十亩地,接了三家人过去,慢慢来呗。”

  行,这也算是有了锚点了。

  等他回了京城,从安晨冬那儿找点儿最好的土豆给他们送去,再加上晨丰一号,粮食上就有点儿保障了。

  黄琛的关注点还是在这场大战上,把话题又拐回了奉军的弹药供给上。

  付宁脑子里就一个字:该。

  心里就一个感觉:爽!

  让你们过河拆桥!

  这回还不得求着我二哥回去?!

  确实,大战一结束,罗旭家里就来人了,奉天派出了原来修械所的老师傅来请他回去。

  说是大战之前,上下都忙着备战,把罗先生给怠慢了,现在腾出手来了,还得请先生回去帮帮忙。

  毕竟那几台车床都是罗旭给添置的,检修什么的还指着他呢。

  旭大爷不着急,又问了问军械厂的事儿,说是大帅另有安排,别的人都插不上手。

  但是可以肯定,张大帅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发展军工,绝对不能让这个事儿扯了他的后腿。

  罗旭不着急,文贞淑可是坐不住了。

  这大半年她一直待在京城,跟原来的那些人的联系都断了。

  虽说孩子现在跟她亲近了不少,夫妻间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但是她心里一直都是空落落的。

  好像一直抓在手里的浮木突然没了,她只能在生活的漩涡里随波逐流,事情都脱离她的掌控。

  看着她这副坐立不安的样子,罗旭决定先回奉天去,他喜欢的是神采飞扬的文贞淑,看不得她这副患得患失的样子。

  经过京城这几个月的生活,他们也有了共识,生活得两个人一块儿经营,不能只让一个人迁就另一个,都得退一步。

  但是回奉天的专车上,可不仅只有他们一家,还有一位大人物同行。

  韩麟春。

  一听见他的名字,罗旭就知道奉天一直在等的军工负责人,一定就是他。

  他比罗旭年长两岁,却已经是陆军次长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一位难得的技术官僚。

  他曾经得过王位勋章,就是因为他设计了“韩麟春式”步枪。

  而且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是他同学,也是有这一层关系,他才会离开京城转投奉天。

  如果是被这样一个人压了一头,那罗旭心里就平衡多了。

  这哥儿几个的日子好像回到了大战之前,又重新顺着自己的轨道跑起来了。

  付宁在初冬的时候回到了京城,连安拿着一封从德国寄回来的信,在他眼前晃。

  “我说什么来着,小吴必定得把那个德国妞儿拿下来!看看,我说得准吧?!”

  付宁赶紧从他手里把信接过来,刚把信纸抽出来,信封里就掉出来一张照片。

  上头是穿着西装的吴清,手里挽着一个漂亮的白人姑娘,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

  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字:1922年夏,吴清、丽娜摄于北莱茵。

  付宁仔细把照片看了好几遍,行,这小子算是成人了!

  揉了揉有些发热的眼眶,他展开了信纸,看着小吴跟他们说他结婚了,说他在亚琛大学的生活,说德国的战后情况,说他想家了。

  “这小子,当初在日本不也是异国他乡,他也没说想家啊?”

  “那能一样吗?在日本有罗旭和付闯陪着他,即使是他一个人的时候,身边中国人也不少,现在他真真的是举目无亲呐。”

  两个人一通儿感叹,付宁赶紧就回家了,今年也不知道怎么了,农林部的会倍儿多,还都点名儿让他参加。

  可付宁怎么也想不到,这是1922年他最后一次听见连安的声音。

  由于事情太多,他今年没有像往年一样扎在连府。

  今天部里开会,明天又安排他去中央农事试验场,好不容易歇一天,安晨冬还拉着他看实验记录。

  一晃一个多月就过去了。

  眼瞧着快到年底了,他总算是把活儿干得差不多了,还没等他喘上一口气,院门被人砸得“咣咣”响。

  “付先生,付先生!快开门,出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