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东征!铁与火的葬歌!-《大明,我来了!》

  一个月前,乾清宫里的捷报余音还未散尽,就被登州卫的血腥屠戮浇了个透心凉。

  朱祁镇那句“化为齑粉”的怒吼,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了大明王朝的神经上。

  反对声当然有,而且声音不小。

  但这一次,皇帝陛下没打算跟任何人讲道理。

  道理?登州卫那“十室九空”、“尸骸枕藉”就是道理!

  跟倭寇讲道理,不如去跟饿狼商量别吃羊。

  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尤其是在他手握兵权且占着绝对道德制高点的时候。

  于是,一道道带着朱祁镇滚烫怒火的圣旨,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紫禁城:

  亲自取传旨的杨老三见到蔡福就一句话:“老蔡,旧港干得漂亮。但你老家出大事了,倭寇把你登州老家给人给屠了!留点人看场子,剩下能喘气的、能开炮的船,皇上命令你全速滚回去!记住,是全速,船底磨穿了也得给朕漂回来!”

  至于御驾亲征,反对的臣子们口水都快说干了。

  朱祁镇眼皮都没抬一下,只丢下一句:“朕不去,谁来保证你们这帮‘老成谋国’的家伙,不会又给朕来个‘从长计议’,议到倭寇下次再屠个卫所?”

  得,没人敢吱声了。

  皇帝陛下要去前线玩命,谁敢拦?拦不住啊!

  两个月后,天津卫港口。

  海风带着咸腥味,吹得人衣袍猎猎作响。

  但这风,也吹不散码头上的肃杀之气。

  朱祁镇一身戎装,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

  他面前,是刚刚经历万里奔波、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如鹰的北海舰队主力。

  蔡福的旗舰“镇海号”伤痕累累,船身上甚至还沾着吕宋热带海藻的痕迹,但船头那门黑洞洞的主炮,擦得锃亮,杀气逼人。

  归来的将士们,早已听说了登州的惨剧。

  此刻看到皇帝亲临,胸中那股憋屈的怒火和对倭寇的刻骨仇恨,瞬间被点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吼声震天。

  朱祁镇没有长篇大论,他目光扫过一张张黝黑、疲惫但写满坚毅的脸庞:“将士们,辛苦了!吕宋,打得好,扬我大明国威!”

  短暂的停顿,气氛陡然凝重。

  “但是,就在你们扬帆万里、为国开疆之时,一群卑劣如鼠、凶残似狼的倭奴,趁虚而入,屠我登州,戮我子民,焚我家园,登州卫的血,还未干透!我大明百姓的冤魂,还在海上哭嚎!”

  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砸在将士们心上。

  蔡福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眼珠子都红了。

  “朕,曾言要踏平三岛,犁庭扫穴,鸡犬不留!将此倭国——化为齑粉!”

  朱祁镇猛地抽出腰间的天子剑,剑锋直指东方海天相接之处:

  “今日,朕与尔等,共赴此征;不为开疆,不为掠地!只为……”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如同九天龙吟,带着斩断一切的决绝:“血债血偿!亡其国!灭其种!永绝后患!”

  “此战,有进无退,有敌无我!朕要那东海之水,为我大明战旗所映红,朕要那东瀛三岛,自此之后,永为我大明之牧马场!”

  “战!战!战!”

  山呼海啸般的怒吼瞬间爆发!

  士兵们用刀鞘敲击着甲板,用长矛顿着地面,声浪几乎要将港口掀翻!什么疲惫,什么风浪,全被这冲天的杀气压了下去!

  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杀过去!为登州死难的同胞,报仇!

  庞大的舰队,如同移动的钢铁山脉,劈波斩浪,一路东进。

  沿途的倭寇小股骚扰在北海舰队那恐怖的炮火面前,连浪花都没溅起几朵就沉入了海底喂鱼。

  两个月后,舰队主力汇合了部分从登莱、江浙赶来的支援舰船,在朝鲜半岛东岸的元山港(现在叫元山,那时已是新设的大明乐浪郡治下)集结休整。

  港口里,桅杆林立,帆影遮天蔽日。

  运输船卸下了如山般的粮草、火药、军械,还有从五大龙军抽调来的数万精锐步骑。

  士兵们抓紧最后的时间擦拭武器、检查装备、熟悉环境。

  空气中弥漫着汗味、桐油味、新米味,还有一股子大战前特有的紧张和兴奋。

  朱祁镇站在“镇海号”的船头,看着港口内外的森严军阵,满意地点点头,他身边站着蔡福以及一批如狼似虎的年轻将领。

  “陛下,斥候回报,倭寇在九州北部壹岐岛、对马岛以及博多湾(今福冈附近)一带集结了大量船只,似乎想利用岛链节节抵抗,迟滞我军。”蔡福指着海图说道。

  “节节抵抗?”朱祁镇冷笑一声,手指重重戳在海图上博多湾的位置,“朕没时间跟他们玩捉迷藏!蔡福!”

  “臣在!”

  “给朕把挡在路上的那些破木头筏子,统统轰进海底,扫清障碍!朕要大军主力,直捣博多湾!在倭寇的老窝门口登陆,把战火烧到他家门口!”

  “末将领旨!”蔡福眼中闪着凶光,“陛下放心,末将定叫那些倭船,连渣都不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天后,明军庞大的混合舰队浩浩荡荡杀向九州北部。

  首当其冲的,就是扼守航道的壹岐岛。

  倭寇(主要是九州岛上的“大名”松浦党等海盗集团纠集的力量)果然在这里集结了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船。

  这些船,怎么说呢?在明军眼里,大概就跟澡盆差不多。

  最大的“安宅船”也不过是木头包了点铁皮,上面戳着几根竹枪,射点火箭。

  更多的则是小早船、关船,灵活是灵活,但薄得跟纸一样。

  倭寇的战术也很“传统”:利用数量优势,试图靠近明军大船,进行他们擅长的跳帮接舷战。

  想法很丰满,现实……非常骨感。

  当蔡福率领的北海舰队(“镇海”、“靖海”、“定海”等几艘主力)排着整齐的战列线(就是排成一排,侧舷对敌),如同移动的海上堡垒般压过来时,倭寇们傻眼了。

  “纳尼?!那是什么怪物?铁做的船?!”一个倭寇头目站在安宅船上,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没等他反应过来,明军的命令已经通过旗语下达:

  “目标,前方倭船集群!所有主炮、副炮!装填实心弹!三轮急速射!给老子——开火!”

  “轰!轰!轰!轰!轰!”

  刹那间,平静的海面被撕裂!震耳欲聋的炮声连成一片,如同滚雷碾过!黑黝黝的炮弹带着凄厉的尖啸,如同死神的镰刀,狠狠砸向倭寇船队!

  喜欢大明,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