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端起桌上那杯已经温凉的菊花茶,又喝了一口。清苦的滋味过后,那丝回甘愈发明显,在唇齿间久久不散,像留下了一段悠长的余韵。这项便民服务,就像这杯中的菊,要让群众真切地尝到政策的甜头、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其根基,正是我们每一天、对每一份文件不曾松懈的、沉甸甸的审慎与负责。这审慎里,藏着对法律的敬畏,对群众的担当,更藏着对每一份平凡生活里,那些深情与暖意的守护——就像此刻,晨光里浮动的尘埃,虽细微,却闪耀着光。
李建明走后,大厅里的寂静像是被晨光泡得发绵,混着菊花茶的余温在空气里漫溢。阳光斜斜地淌过档案柜的铜拉手,在水磨石地面织出纵横的格子,那些方才在光柱里舞蹈的尘埃,此刻静静伏在窗台绿萝的叶尖,像撒了把碎金,连叶片上的绒毛都看得一清二楚——有根绒毛上还沾着点菊花茶的水汽,亮晶晶的,像颗小露珠。小王转着手里的钢笔,笔帽上的金属反光在档案袋上跳着细碎的舞,她忽然停了动作,指尖轻轻叩着笔记本边缘:“张哥,你说他真能坐下来跟老爷子好好唠吗?早上那急吼吼的样子,瞧着就悬。”
我刚要接话,桌角的电话“叮铃铃”响了,是档案室的小林,声音里裹着雀跃:“张哥,李老太太早年在街道图书馆的档案找着了!里头还有几页她手写的工作记录,字儿秀气得很,跟描出来的似的,连涂改都带着股认真劲儿。”挂了电话,小王“呀”地低呼一声,把钢笔往本子上一戳,眼睛亮得像浸了晨露的星子:“说不定能从里头挖出更多她和那栋藏书楼的故事呢!能守着一屋子书过一辈子的人,心里头准藏着不少软乎乎的念想,像似的,一抿就化出甜来。”
下午去档案室取资料,刚走出单元门,就见楼下银杏树下立着两个身影。李建明半弯着腰,扶着老爷子的胳膊,老爷子怀里紧紧抱着个蓝布包,布角磨得发毛,边缘打着两个对称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老爷子自己缝的——线脚里还卡着点线头,像没来得及梳顺的白发,风一吹就轻轻晃。李建明正低头听着什么,眉头舒展了不少,时不时点头,伸手替老人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那动作带着点生涩,指尖碰到老人领口时微微一顿,像怕碰碎了什么瓷娃娃,却透着小心翼翼的认真,比早上在大厅里的焦躁模样柔和了不知多少。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打旋儿落下,有片正好落在老爷子的布包上,李建明伸手拈起来,顺势往老人手里塞,老爷子咧开嘴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阳光漏过他的指缝,在布包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小米,落在蓝布上,竟生出几分活泼气。
档案袋里除了泛黄发脆的工作证、几页边角卷曲的调动记录,还夹着一张黑白工作照。李老太太站在顶天立地的书架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领口系着个小小的红绸蝴蝶结,像朵含苞的花——绸子边角有点磨损,想来是系了许多次,被手指摩挲得发亮。她手里捧着本厚厚的精装书,侧脸的轮廓在镜头前柔和得像浸了水的棉花,嘴角弯成月牙,眼里盛着的光比书页上的字还亮,仿佛能映出书架上每一本书的名字,连书脊上的烫金都看得真切。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行小字:“1986年秋,书屋初成,与书为伴,足矣。”字迹娟秀,笔画间带着轻快的弧度,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还特意翘了翘,像藏着个没说出口的俏皮话。旁边粘着片干枯的银杏叶,边缘卷成了波浪,叶梗处用细棉线捆了圈,想来是那年秋天,她从院子里捡来夹进去的,叶脉里还锁着当年的阳光味,凑近了闻,仿佛能嗅到淡淡的桂花香,混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气,在鼻尖轻轻挠。
第二天一早,我刚把菊花茶泡上,玻璃杯里的杭白菊还没舒展开蜷曲的身子,像群缩着翅膀的白蝴蝶,浮在水面轻轻转,就听见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声音比往常轻快了几分,像串银珠子在跳舞,叮铃铃、叮铃铃,撞得空气都跟着发颤。李建明扶着老爷子走进来,老爷子怀里的蓝布包鼓鼓囊囊的,被抱得紧紧的,胳膊肘都勒出了红印,像是揣着什么稀世珍宝,生怕被风吹跑了似的。李建明手里捏着几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边角都磨圆了,显然被反复摩挲过,纸上还留着淡淡的指印,能看出哪个角被捏得最久。“张同志,小王同志,”老爷子掀开布包的系带,里面露出几本线装书,蓝布封面上用朱砂题着“老伴书屋”四个字,笔迹和遗嘱上的如出一辙,墨色虽淡了些,却透着股执拗的认真——有个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像舍不得停下的思念,在布面上晕开浅浅的红。“这是她年轻时抄的诗集,一笔一画都是就着煤油灯写的,眼都熬红了,”老爷子的指腹轻轻蹭过纸面,像在抚摸一片易碎的云,“说要留给孩子们当念想。建明说……说想把书楼改成社区的公益书屋,让街坊邻里的孩子们都能来看书,说这才对得起他妈的心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建明站在一旁,把手里的纸递过来,是张手绘的书楼改造草图,铅笔线条歪歪扭扭的,却标得格外仔细:“保留原有松木书架——老松木结实,我妈当年亲手打的,说能传三代,木料都是她跟着木匠师傅去山里挑的”“西墙开两扇落地窗——冬天能晒着太阳看书,暖乎乎的,我妈最爱在窗边看书打盹”“增设儿童阅读角——放矮书架,再摆几个小坐垫,孩子们能盘腿坐地上看,就像我小时候在楼里爬来爬去那样”。他指尖在“儿童阅读角”那行字上点了点,又赶紧收回来,挠了挠头,耳根泛起红,像被晒热的苹果:“我找做木工的发小去看了,说老楼的梁架还结实着呢,就是墙皮得铲了重刷,窗户换双层玻璃,冬天能暖和点。之前是我浑,眼里就盯着那点钱,光想着把楼卖了省事,没琢磨过我妈那楼里藏着的不是旧书,是她一辈子的念想,是她跟我爸过的那些日子——我小时候在楼里爬书架,她总在旁边念叨‘慢着点,书要疼的’,现在想起来,她哪是说书疼,是怕我摔着。”
小王在一旁飞快地记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轻快,像是跟着哼一首不成调的歌,尾音还带着点颤,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挠了心。我翻开那本线装诗集,宣纸泛黄得像秋叶,字迹却依旧清晰,墨香混着淡淡的霉味,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有一页上还沾着个小小的墨团,像是写字时不小心滴上去的,旁边用小字注了句“手颤了”,透着点俏皮,仿佛能看见灯下那个捏着毛笔的人,轻轻皱了下眉。其中一页夹着的书签是片银杏叶,金黄的脉络在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边缘带着点自然的卷曲,和档案里那张照片背后的叶子形状几乎一模一样——想来是年年秋天,老两口踩着满地碎金似的落叶,一起在院子里捡的,捡回来夹在书里,成了时光的印章,一年又一年,叠成了岁月的厚度,翻开时,能听见叶子相互摩擦的“沙沙”声,像老人在低声说话,絮絮叨叨的,全是家常。
后来过了大半年,社区公告栏里贴了张红底黑字的通知,毛笔字写得龙飞凤舞:“‘老伴书屋’公益开放,特邀李老太太家人剪彩”。我和小王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书楼门口新挂的木牌油光锃亮,是上好的胡桃木,“老伴书屋”四个字请老书法家照着李老太太的笔迹复刻的,边缘描了层薄金,在秋阳下闪着温润的光,像块浸了蜜的玉。楼前的空地上摆了排小凳子,坐着街坊四邻,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往楼里瞅,手里还攥着片刚捡的银杏叶,叶梗绕在手指上转圈圈。
李建明穿着件熨得笔挺的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胳膊上还沾着点白漆,想来是自己刷的墙,没来得及擦。他正蹲在儿童阅读角给几个小姑娘讲《安徒生童话》,声音放得又轻又柔,讲到小美人鱼变成泡沫时,还特意压低了声线,怕吓着孩子,手指在书页上轻轻点着,像在哄睡一个婴儿。老爷子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里捧着那本线装诗集,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了层暖融融的金边,他时不时抬头看看书楼的牌匾,嘴角一直挂着笑,像个得了糖的孩子——有片银杏叶落在他的诗集上,他没去捡,就那么让它躺着,像个老朋友陪在身边。风一吹,书楼的风铃响了,叮铃铃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翻书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像支被阳光晒暖的曲子,在巷子里慢慢荡开,缠上了墙角的爬山虎,藤蔓上还挂着个小小的红绸蝴蝶结,和照片里的那个一模一样,风一吹就轻轻晃,像在点头。
回去的路上,小王忽然停下脚步,指着路边飘落的银杏叶说:“张哥,你看,那杯菊花茶的回甘,其实藏在后来的日子里呢。刚喝的时候觉得苦,越品越有味道,就像这事儿,开始看着拧巴,慢慢就顺了,还长出了甜。”我抬头看了看天,秋阳正好,云絮像被撕成了棉絮,飘得慢悠悠的,路边的银杏叶正一片接一片往下落,铺在地上,像极了李老太太照片里夹着的那片,也像极了我们窗口流过的那些日子——看似平淡,却藏着数不清的温柔与郑重,像杯里的菊花,在时光里慢慢泡开,最后都成了回甘,一咂摸,满是清润。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那些被审慎守护的真实与温暖,从不会被时光辜负。它们会像老书楼里的墨香,慢慢渗进日子的褶皱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开出温柔的花来。就像那栋爬满爬山虎的老书楼,历经岁月风霜,终究在新的时光里,续上了未完的故事,让每一份深藏的念想,都有处可栖,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能长出温柔的果实,在岁月里慢慢发酵,酿成回甘绵长的滋味,一尝,便是整个岁月的甜,从舌尖一直暖到心里。
往单位回的路上,秋风卷着银杏叶在脚边打旋,一片接一片掠过鞋面,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谁捧着一捧碎金在耳边轻轻摇晃。小王踢着片巴掌大的金黄叶子,步子轻快得像踩着看不见的琴键,忽然停下来回头看我,眼里还盛着书楼前没散去的笑意,亮晶晶的:“张哥,你说现在这样是不是再好不过了?书楼稳稳当当地保住了,老李叔和建明哥也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刚才看他们站在书楼门口说话,建明哥给老李叔理围巾那一下,热乎劲儿都快溢出来了,比咱们头天对着档案琢磨这事儿时想的,可顺当太多了。”
我望着远处“老伴书屋”门口攒动的人影,那里还飘着孩子们脆生生的笑,像撒了把糖豆在风里,一吹就荡得老远,忍不住点点头应道:“可不是嘛。最难得的是那份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念想没被辜负。你想啊,李老太太当年在便签上写下‘盼他们知书明理’,字里行间全是盼头,笔尖都带着股认真劲儿。现在书楼改成公益书屋,街坊邻里的孩子放学就往这儿钻,扒着矮书架找童话书,小手指头在书页上点来点去,可不就是把她的心愿顺顺当当续上了嘛,还续得这么热闹,比单把楼留给谁都有意义。”
喜欢不动产登记的那些事
李建明走后,大厅里的寂静像是被晨光泡得发绵,混着菊花茶的余温在空气里漫溢。阳光斜斜地淌过档案柜的铜拉手,在水磨石地面织出纵横的格子,那些方才在光柱里舞蹈的尘埃,此刻静静伏在窗台绿萝的叶尖,像撒了把碎金,连叶片上的绒毛都看得一清二楚——有根绒毛上还沾着点菊花茶的水汽,亮晶晶的,像颗小露珠。小王转着手里的钢笔,笔帽上的金属反光在档案袋上跳着细碎的舞,她忽然停了动作,指尖轻轻叩着笔记本边缘:“张哥,你说他真能坐下来跟老爷子好好唠吗?早上那急吼吼的样子,瞧着就悬。”
我刚要接话,桌角的电话“叮铃铃”响了,是档案室的小林,声音里裹着雀跃:“张哥,李老太太早年在街道图书馆的档案找着了!里头还有几页她手写的工作记录,字儿秀气得很,跟描出来的似的,连涂改都带着股认真劲儿。”挂了电话,小王“呀”地低呼一声,把钢笔往本子上一戳,眼睛亮得像浸了晨露的星子:“说不定能从里头挖出更多她和那栋藏书楼的故事呢!能守着一屋子书过一辈子的人,心里头准藏着不少软乎乎的念想,像似的,一抿就化出甜来。”
下午去档案室取资料,刚走出单元门,就见楼下银杏树下立着两个身影。李建明半弯着腰,扶着老爷子的胳膊,老爷子怀里紧紧抱着个蓝布包,布角磨得发毛,边缘打着两个对称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老爷子自己缝的——线脚里还卡着点线头,像没来得及梳顺的白发,风一吹就轻轻晃。李建明正低头听着什么,眉头舒展了不少,时不时点头,伸手替老人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那动作带着点生涩,指尖碰到老人领口时微微一顿,像怕碰碎了什么瓷娃娃,却透着小心翼翼的认真,比早上在大厅里的焦躁模样柔和了不知多少。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打旋儿落下,有片正好落在老爷子的布包上,李建明伸手拈起来,顺势往老人手里塞,老爷子咧开嘴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阳光漏过他的指缝,在布包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小米,落在蓝布上,竟生出几分活泼气。
档案袋里除了泛黄发脆的工作证、几页边角卷曲的调动记录,还夹着一张黑白工作照。李老太太站在顶天立地的书架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领口系着个小小的红绸蝴蝶结,像朵含苞的花——绸子边角有点磨损,想来是系了许多次,被手指摩挲得发亮。她手里捧着本厚厚的精装书,侧脸的轮廓在镜头前柔和得像浸了水的棉花,嘴角弯成月牙,眼里盛着的光比书页上的字还亮,仿佛能映出书架上每一本书的名字,连书脊上的烫金都看得真切。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行小字:“1986年秋,书屋初成,与书为伴,足矣。”字迹娟秀,笔画间带着轻快的弧度,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嘴角还特意翘了翘,像藏着个没说出口的俏皮话。旁边粘着片干枯的银杏叶,边缘卷成了波浪,叶梗处用细棉线捆了圈,想来是那年秋天,她从院子里捡来夹进去的,叶脉里还锁着当年的阳光味,凑近了闻,仿佛能嗅到淡淡的桂花香,混着旧书页特有的油墨气,在鼻尖轻轻挠。
第二天一早,我刚把菊花茶泡上,玻璃杯里的杭白菊还没舒展开蜷曲的身子,像群缩着翅膀的白蝴蝶,浮在水面轻轻转,就听见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声音比往常轻快了几分,像串银珠子在跳舞,叮铃铃、叮铃铃,撞得空气都跟着发颤。李建明扶着老爷子走进来,老爷子怀里的蓝布包鼓鼓囊囊的,被抱得紧紧的,胳膊肘都勒出了红印,像是揣着什么稀世珍宝,生怕被风吹跑了似的。李建明手里捏着几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边角都磨圆了,显然被反复摩挲过,纸上还留着淡淡的指印,能看出哪个角被捏得最久。“张同志,小王同志,”老爷子掀开布包的系带,里面露出几本线装书,蓝布封面上用朱砂题着“老伴书屋”四个字,笔迹和遗嘱上的如出一辙,墨色虽淡了些,却透着股执拗的认真——有个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像舍不得停下的思念,在布面上晕开浅浅的红。“这是她年轻时抄的诗集,一笔一画都是就着煤油灯写的,眼都熬红了,”老爷子的指腹轻轻蹭过纸面,像在抚摸一片易碎的云,“说要留给孩子们当念想。建明说……说想把书楼改成社区的公益书屋,让街坊邻里的孩子们都能来看书,说这才对得起他妈的心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建明站在一旁,把手里的纸递过来,是张手绘的书楼改造草图,铅笔线条歪歪扭扭的,却标得格外仔细:“保留原有松木书架——老松木结实,我妈当年亲手打的,说能传三代,木料都是她跟着木匠师傅去山里挑的”“西墙开两扇落地窗——冬天能晒着太阳看书,暖乎乎的,我妈最爱在窗边看书打盹”“增设儿童阅读角——放矮书架,再摆几个小坐垫,孩子们能盘腿坐地上看,就像我小时候在楼里爬来爬去那样”。他指尖在“儿童阅读角”那行字上点了点,又赶紧收回来,挠了挠头,耳根泛起红,像被晒热的苹果:“我找做木工的发小去看了,说老楼的梁架还结实着呢,就是墙皮得铲了重刷,窗户换双层玻璃,冬天能暖和点。之前是我浑,眼里就盯着那点钱,光想着把楼卖了省事,没琢磨过我妈那楼里藏着的不是旧书,是她一辈子的念想,是她跟我爸过的那些日子——我小时候在楼里爬书架,她总在旁边念叨‘慢着点,书要疼的’,现在想起来,她哪是说书疼,是怕我摔着。”
小王在一旁飞快地记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轻快,像是跟着哼一首不成调的歌,尾音还带着点颤,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挠了心。我翻开那本线装诗集,宣纸泛黄得像秋叶,字迹却依旧清晰,墨香混着淡淡的霉味,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有一页上还沾着个小小的墨团,像是写字时不小心滴上去的,旁边用小字注了句“手颤了”,透着点俏皮,仿佛能看见灯下那个捏着毛笔的人,轻轻皱了下眉。其中一页夹着的书签是片银杏叶,金黄的脉络在光下看得清清楚楚,边缘带着点自然的卷曲,和档案里那张照片背后的叶子形状几乎一模一样——想来是年年秋天,老两口踩着满地碎金似的落叶,一起在院子里捡的,捡回来夹在书里,成了时光的印章,一年又一年,叠成了岁月的厚度,翻开时,能听见叶子相互摩擦的“沙沙”声,像老人在低声说话,絮絮叨叨的,全是家常。
后来过了大半年,社区公告栏里贴了张红底黑字的通知,毛笔字写得龙飞凤舞:“‘老伴书屋’公益开放,特邀李老太太家人剪彩”。我和小王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书楼门口新挂的木牌油光锃亮,是上好的胡桃木,“老伴书屋”四个字请老书法家照着李老太太的笔迹复刻的,边缘描了层薄金,在秋阳下闪着温润的光,像块浸了蜜的玉。楼前的空地上摆了排小凳子,坐着街坊四邻,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往楼里瞅,手里还攥着片刚捡的银杏叶,叶梗绕在手指上转圈圈。
李建明穿着件熨得笔挺的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胳膊上还沾着点白漆,想来是自己刷的墙,没来得及擦。他正蹲在儿童阅读角给几个小姑娘讲《安徒生童话》,声音放得又轻又柔,讲到小美人鱼变成泡沫时,还特意压低了声线,怕吓着孩子,手指在书页上轻轻点着,像在哄睡一个婴儿。老爷子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里捧着那本线装诗集,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了层暖融融的金边,他时不时抬头看看书楼的牌匾,嘴角一直挂着笑,像个得了糖的孩子——有片银杏叶落在他的诗集上,他没去捡,就那么让它躺着,像个老朋友陪在身边。风一吹,书楼的风铃响了,叮铃铃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翻书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像支被阳光晒暖的曲子,在巷子里慢慢荡开,缠上了墙角的爬山虎,藤蔓上还挂着个小小的红绸蝴蝶结,和照片里的那个一模一样,风一吹就轻轻晃,像在点头。
回去的路上,小王忽然停下脚步,指着路边飘落的银杏叶说:“张哥,你看,那杯菊花茶的回甘,其实藏在后来的日子里呢。刚喝的时候觉得苦,越品越有味道,就像这事儿,开始看着拧巴,慢慢就顺了,还长出了甜。”我抬头看了看天,秋阳正好,云絮像被撕成了棉絮,飘得慢悠悠的,路边的银杏叶正一片接一片往下落,铺在地上,像极了李老太太照片里夹着的那片,也像极了我们窗口流过的那些日子——看似平淡,却藏着数不清的温柔与郑重,像杯里的菊花,在时光里慢慢泡开,最后都成了回甘,一咂摸,满是清润。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那些被审慎守护的真实与温暖,从不会被时光辜负。它们会像老书楼里的墨香,慢慢渗进日子的褶皱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开出温柔的花来。就像那栋爬满爬山虎的老书楼,历经岁月风霜,终究在新的时光里,续上了未完的故事,让每一份深藏的念想,都有处可栖,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能长出温柔的果实,在岁月里慢慢发酵,酿成回甘绵长的滋味,一尝,便是整个岁月的甜,从舌尖一直暖到心里。
往单位回的路上,秋风卷着银杏叶在脚边打旋,一片接一片掠过鞋面,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谁捧着一捧碎金在耳边轻轻摇晃。小王踢着片巴掌大的金黄叶子,步子轻快得像踩着看不见的琴键,忽然停下来回头看我,眼里还盛着书楼前没散去的笑意,亮晶晶的:“张哥,你说现在这样是不是再好不过了?书楼稳稳当当地保住了,老李叔和建明哥也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刚才看他们站在书楼门口说话,建明哥给老李叔理围巾那一下,热乎劲儿都快溢出来了,比咱们头天对着档案琢磨这事儿时想的,可顺当太多了。”
我望着远处“老伴书屋”门口攒动的人影,那里还飘着孩子们脆生生的笑,像撒了把糖豆在风里,一吹就荡得老远,忍不住点点头应道:“可不是嘛。最难得的是那份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念想没被辜负。你想啊,李老太太当年在便签上写下‘盼他们知书明理’,字里行间全是盼头,笔尖都带着股认真劲儿。现在书楼改成公益书屋,街坊邻里的孩子放学就往这儿钻,扒着矮书架找童话书,小手指头在书页上点来点去,可不就是把她的心愿顺顺当当续上了嘛,还续得这么热闹,比单把楼留给谁都有意义。”
喜欢不动产登记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