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金簪雪里埋,芙蓉风里碎-《梦幻旅游者》

  怡红院的绿荫深处,那架秋千索上,曾荡过晴雯的笑声,像银铃摇碎一树阳光。袭人每每立在廊下看着,手里捧着给宝玉新做的贴身汗巾子,针脚细密得找不出半点瑕疵。她脸上也带着笑,温顺得如同春日里最柔和的湖水,可那笑意,从未真正抵达眼底。

  宝玉正伏在案上描红,晴雯的绣绷子就搁在他书案一角,上面绷着半幅蝶恋花的图样,那蝴蝶的翅膀用极细的丝线绣出,在光下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要飞走。“好妹妹,快来看看,这雀金裘上的破洞,可怎么处?”宝玉拎着件光华灿烂的衣裳,急得团团转。外头请的裁缝匠人个个摇头,说是不认得这俄罗斯的料子,不敢下手。

  晴雯放下绣绷,病得烧红的脸颊带着种奇异的亮光。她接过那件华贵的雀金裘,指尖轻轻抚过孔雀金线织就的云纹,又捻了捻那水滑的羽毛。“拿来罢。”声音不高,带着病中的喑哑,却斩钉截铁。烛光下,她纤细的手指捏着针,在金光闪烁的破口处上下翻飞,每一针都精准地嵌入原本的纹理,汗水浸湿了她鬓角,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修补的不是一件衣裳,而是某种不容亵渎的尊严。当最后一针落下,连那破洞边缘的毛羽都服服帖帖,浑然一体。宝玉捧在手里,对着灯细看,竟寻不出修补的痕迹,他看向晴雯的眼神,充满了惊叹与某种难以言喻的珍重。袭人端着一碗刚温好的汤药进来,恰好看到这一幕,她垂了眼,将药碗轻轻放在桌上,那温顺的唇角,几不可察地抿紧了一瞬。

  王夫人房里的檀香气,沉得压人。袭人跪在冰凉的金砖地上,声音不高不低,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太太容禀,宝二爷如今大了……园子里人多,林姑娘、宝姑娘自然是好的,只是……日夜一处坐卧,到底……到底得有个分寸。还有……”她顿了顿,像是不忍,又像是不得不尽忠,“晴雯那丫头,模样太出挑了,性子又掐尖要强,言语间……对宝二爷未免太没个顾忌。”她的话,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王夫人古井无波的心底,激起一圈圈名为警觉的涟漪。

  抄检的飓风刮进大观园那一夜,来得毫无征兆。婆子们如狼似虎地冲进怡红院。病得奄奄一息的晴雯被从炕上粗暴地拖起,钗环散乱,只裹着一件单衣。她咬着牙,没有哭求,没有辩解,那双曾经明亮如星子、能穿针引线补天衣的眼睛,此刻像淬了火的寒冰,直直地扫过门口垂手肃立的袭人。袭人低着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角,仿佛承受不住那目光的重量。

  宝玉被拦在门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隔着窗棂,他看见晴雯被推搡着出来,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干裂,唯独那双眼睛,亮得惊人。他什么也顾不得了,推开拦阻的婆子冲上去。晴雯看着他,忽然用力扯开自己贴身的旧红绫小袄,又去解葱绿撒花的旧绸裤。宝玉惊愕,下意识地按住她的手。晴雯的力气大得惊人,她喘息着,眼中是破釜沉舟的决绝:“今日既担了这虚名,横竖一死!你好歹把这贴身衣服留给我,到了那边,也好做个念想……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里躺着,也还像怡红院里的人!”宝玉颤抖着脱下自己的袄儿递过去。晴雯飞快地换上了,将自己的旧衣塞进宝玉怀里,那带着她体温和病气的布料,像一块烙铁,烫得宝玉心口剧痛。她不再看他一眼,挺直了背脊,在婆子们的推搡下,头也不回地走进了那沉沉的夜色里。自始至终,她没有再看袭人站着的那个角落。

  不久,晴雯病亡的消息传回。宝玉失魂落魄,独坐水边,对着满池残荷,一字一血泪地写下《芙蓉女儿诔》。墨迹淋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笔锋如刀,刻下的哪里是祭文,分明是对一个被污名绞杀的高贵灵魂的泣血招魂。

  那纸页在风中簌簌作响,仿佛晴雯不屈的魂魄在低语。他想起坠儿偷虾须镯那次,晴雯怒不可遏,执意要撵,却也只说是坠儿懒怠,到底保全了那丫头最后一点脸面。而金钏儿呢?只因与宝玉一句调笑,便被王夫人斥为“下作小娼妇”,生生逼得跳了井。晴雯的“爆炭”性子下,藏着的是一份不肯苟且的烈性与不愿践踏他人尊严的底线。

  袭人后来也离开了贾府。王夫人许下的姨娘位置,终究是镜花水月。她被配给了戏子蒋玉菡。花轿抬走那天,她穿着大红嫁衣,脸上敷着厚厚的脂粉,安静得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瓷偶。她想起自己曾如何精心谋划,如何在王夫人面前含蓄地暗示,如何在宝玉面前以退为进地留下,如何不动声色地将可能的威胁——尤其是那光彩夺目又毫无心机的晴雯——推入深渊。

  她得到了什么?一场空。梦醒时分,才知自己也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她所求的安稳与富贵,终究像指间的沙,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许多年后,贾府倾颓,大观园荒草离离。偶尔有老仆提起当年怡红院里的两个顶尖的丫头。说起袭人,总摇头:“那是个稳妥人,伺候得再周到不过了。”语气平淡,听不出多少怀念。而提起晴雯,浑浊的老眼里会骤然亮起一点光:“那个爆炭脾气的小蹄子啊!那手针线,啧啧,天上的织女也不过如此了!补那雀金裘……唉,可惜了,那样烈的性子……”那一声叹息里,有惋惜,有追忆,更有一种对那不曾被世俗污泥彻底玷污过的、璀璨又短暂生命的遥远敬意。

  那株开在冰雪里的芙蓉,终究以她的碎裂,在时光的灰烬里,淬炼出了比金玉更长久的光芒。

  多年后,宝玉已遁入空门,在一处古寺中清修。一日,他在寺外的集市闲逛,偶然听到有人在谈论贾府旧事。那熟悉的名字“晴雯”“袭人”传入耳中,他不由得停下脚步。

  说话的是两个年轻后生,一个摇头晃脑地说:“听闻那晴雯性子刚烈,可惜命薄。”另一个则不屑道:“袭人看似温顺,实则心机深沉。”宝玉心中一动,仿佛又回到了大观园的时光。

  他默默转身,回到寺中,在佛前焚香诵经。恍惚间,他仿佛看到晴雯在秋千上欢笑,袭人在一旁默默侍奉。可这一切都已如梦幻泡影,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

  待他睁开眼,面前只有袅袅香烟。他知道,那些爱恨情仇都已过去,唯有这青灯古佛才是他的归宿。从此,他诵经更为虔诚,只求能在这佛音中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让灵魂得到真正的安宁。

  然而,就在宝玉以为能就此平静度过余生时,一个神秘访客打破了这宁静。那人一袭黑衣,遮住面容,只留下一双深邃的眼睛。他找到宝玉,递上一个包裹。“这是一位故人托我转交给你的。”声音低沉而神秘。

  宝玉接过包裹,打开一看,竟是晴雯当年补好的雀金裘。他的手颤抖起来,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神秘人又说:“晴雯姑娘去后,一直有人默默守护着与她相关的东西,如今贾府已败,便觉得该把这物还给你。”

  宝玉望着雀金裘,泪水夺眶而出。他突然明白,有些情感,即便遁入空门也难以忘却。此后,宝玉依旧每日诵经,但诵经之余,他总会轻抚雀金裘,仿佛能感受到晴雯的气息。那雀金裘成了他与过去唯一的牵绊,也让他在这清冷的古寺中,偶尔能回忆起那段有欢笑、有泪水的大观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