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曾以为宝钗是世上最周全的姐姐。
螃蟹宴上替她解围,旧衣赠她御寒,每一份体贴都熨帖在窘迫的心上。
直到醉后听见宝钗向众人低语:“林妹妹若有云丫头半分懂事...”
直到宝钗拦下她想为丫鬟缝补的针线:“她们哪里配?”
直到抄检大观园后,宝钗只一句“你且安心住着”便匆匆离去。
雪夜湘云攥着黛玉送来的手炉,终于明白:
宝钗的好,是要你永远活在她的秤砣里。
史湘云初到贾府寄居时,心头总悬着沉甸甸的窘迫。她素来爽利如风,最怕的便是被人看轻了去,更怕自己成了那拖累人的累赘。府邸深深,亭台楼阁,每一处雕栏画栋都衬得她包袱里那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格外寒酸。这无形的重压,让史湘云明亮的笑容底下,总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铮然作响。
便是这时,薛宝钗走进了她的视野,带着一股子沉静的暖意。一次家宴后,湘云因着囊中羞涩,对着姐妹们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嚷着要做东请客,话一出口,自己脸上倒先烧了起来。宝钗坐在一旁,手里一枚雪白的杏仁轻轻捻着,只抬眼温温柔柔地一笑:“云妹妹既有这份心,自然是好的。只是这大观园里,姐妹们一处热闹,原也不必分得太清。”那声音不高不低,恰好熨帖了湘云心头的燥热。
没过两日,湘云正对着自己带来的几件旧衣发愁,宝钗屋里的莺儿却笑盈盈地捧了个包袱来:“史大姑娘,我们姑娘说,前儿收拾箱子,翻出些料子,放着也是白放着,倒不如请姑娘看看,可有合心意的?姑娘手巧,改改便能穿了。”包袱解开,是几件半新的绫罗衫子,料子极好,颜色也雅致,针脚细密,显然是精心改过的尺寸。湘云手指抚过那光滑的缎面,指尖感受到一种近乎陌生的柔软与妥帖,眼眶竟有些发热。她抬头看向莺儿,声音里带了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替我……替我多谢宝姐姐。”
“宝姐姐”三个字,从此便成了史湘云口中时常提起的称呼。她觉得宝钗待她,是极好的。这好,不在那些金银珠玉的贵重,而在于一种不言自明的体谅。宝钗似乎总能一眼看穿她的窘迫,却从不点破,更不施舍。那份周全的体贴,如同无声的暖流,悄然包裹住她摇摇欲坠的自尊,让她不必在众人面前难堪。对于自幼缺失父母之爱、习惯了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湘云而言,这份不显山露水的庇护,比什么都珍贵。她像一只离群的小鸟,骤然寻到一处安稳的枝头,只想牢牢抓住,依赖之情,日渐深厚。
那场轰动大观园的螃蟹宴,便是宝钗一手替湘云张罗起来的。当湘云看着那满满当当几大篓活蹦乱跳、张牙舞爪的螃蟹,还有旁边备下的各色精致酒菜点心时,整个人都呆住了。她跑到宝钗跟前,又是感激又是惶恐,抓着宝钗的衣袖,声音都有些发颤:“宝姐姐!这……这如何使得!太破费了!我……”
宝钗只是温和地拍拍她的手背,笑容里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傻丫头,这有什么?不过是我家铺子里伙计们从南边捎带回来的,不值什么。你既想做东,姐姐帮你圆了这个心意,岂不是正好?莫要多想,今日只管高高兴兴的。”她顺手替湘云理了理鬓边一缕微乱的发丝,动作轻柔自然。
秋光正好,大观园里欢声笑语,太太、奶奶、姑娘们,连同宝玉,齐聚一堂。蒸熟的螃蟹堆成小山,热气腾腾,蟹黄饱满流油,鲜香四溢。丫鬟们穿梭其间,烫酒、剥蟹、递帕子,忙得不亦乐乎。湘云被簇拥在当中,脸颊兴奋得通红,一时忘了拘束,只觉得从未如此扬眉吐气过。她频频举杯,声音清脆:“老祖宗,您尝尝这个!”“太太,这酒可还温?”“凤姐姐,再饮一杯!”笑声朗朗,感染着席间每一个人。
王夫人看着这热闹景象,笑着对薛姨妈道:“瞧瞧云丫头,难得这般高兴。也多亏了宝丫头,替她张罗得这般体面。”薛姨妈含笑点头,看向女儿的眼神满是赞许。
宝钗只是垂眸浅笑,谦逊得体地应着:“姨妈谬赞了,原是云妹妹的一片心意,我不过搭把手罢了。”
席间酒酣耳热之际,宝钗端起一杯酒,盈盈起身,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安静坐在一旁、只拈着个小蟹腿细品慢嚼的林黛玉,声音温婉地劝道:“林妹妹,你也多饮一杯才是。你看云妹妹,今日这般欢喜,这才是我们姐妹相处的真意。你素日心思重,也该学着云妹妹这般放开了才好,莫要总闷着自己。”
这话听着是关切,湘云当时也正被酒意熏得晕陶陶,只觉宝姐姐处处为林妹妹着想,也跟着附和起来:“是啊,林姐姐,你……你喝呀!宝姐姐说得对,你也该……该高兴些才是!”她舌头都有些打结了,只觉得眼前人影晃动,宝钗的身影在她醉意朦胧的视线里,仿佛笼着一层柔和而坚定的光晕,是她此刻最信赖的依靠。
她全然未曾留意到,黛玉闻言只是抬起眼睫,淡淡地看了宝钗一眼,唇角掠过一丝极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似讽非讽,随即又低下头去,依旧专注地对付她那小小的蟹脚,仿佛周遭的喧闹与她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酒劲如潮水般涌上,湘云眼前的一切都旋转模糊起来,喧嚣的人声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棉絮。她身子发软,被几个丫鬟半扶半抱地搀离了喧闹的席面,送回临时歇息的耳房。迷迷糊糊间,她似乎被人小心地安置在铺了厚褥子的炕上。就在意识沉入混沌的前一刻,一丝微弱而清晰的低语,如同冰冷的针尖,猝不及防地刺破了暖融融的酒意,钻入她的耳中。
是宝钗的声音,就在门外不远,刻意压低了,却字字分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了然:“……云丫头到底是个实心肠的,虽有些莽撞,却贵在赤诚。若林妹妹也能有她这半分随和懂事,少些那小性儿和心思,老太太、太太跟前,大家相处起来,岂不都更省心些?”
那声音轻飘飘的,像一缕裹着蜜糖的冷烟。湘云原本沉重的眼皮猛地颤了一下,一股寒意倏地顺着脊梁骨窜上来,激得她残留的几分酒意瞬间消散了大半。懂事?随和?赤诚?这些话,平日里宝钗私下里不知夸过她多少回,每每都让她心头熨帖,自觉得了姐姐的认可。可此刻,在这样醉后离席的狼狈时刻,在背后,被用来如此鲜明地映衬着林黛玉的“小性儿”和“多心”,这滋味……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又刺人?宝姐姐……究竟是在夸她,还是在……秤量她?这念头像一只冰冷的手,蓦地攥紧了她的心口。她屏住呼吸,不敢动弹,只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在寂静的耳房里撞得生疼。
日子流水般过去,大观园里花开花落。那次螃蟹宴后萦绕心头的寒意,湘云并未深究,只当是自己醉后恍惚听差了。宝钗待她,依旧细致周到。时令更迭,宝钗总会留意着替她添置些衣裳鞋袜,虽说是“旧料子改改”,却总比她自己带来的强上许多。那体贴,依旧像一层温暖的纱,罩着她寄人篱下的窘境。
一日午后,阳光慵懒地透过茜纱窗棂,在宝钗素雅的蘅芜苑里投下斑驳的光影。湘云歪在临窗的炕上,手里拿着个未做完的扇套,有一搭没一搭地绣着。袭人、鸳鸯几个素日相熟的大丫头正巧过来送些时新果子,坐在下首的小杌子上陪着说话。湘云看着她们身上半旧的坎肩,袖口都磨得有些毛了边,心里便是一动。她素来是个热肠子,想到这些丫头们平日伺候的辛苦,自己又承袭人她们不少照拂,便脱口道:“袭人姐姐,你这坎肩袖口都薄了。改日我得了空,寻块厚实些的料子,替你重新滚一道边吧!鸳鸯姐姐,你的也是……”她说着,眼神亮亮的,带着一股子真诚的爽利劲儿。
话未落音,一旁静静看书的宝钗却抬起了头。
她放下书卷,唇角带着惯常的柔和笑意,语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温和:“云丫头,快别动这个念头了。”她目光轻轻扫过袭人她们,那眼神平静无波,并无鄙夷,却自有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她们哪里配烦劳你做这些针线?府里有针线上的人,再不济,她们自己手也巧着呢。你这双手,”她转向湘云,语气亲昵中带着一丝规劝,“是写诗作画的,做些精细雅致的活计也就罢了。这些粗重琐碎的活计,没的辱没了你。听姐姐的,静静歇着,养养神才是正经。”
“她们哪里配”几个字,轻飘飘地落下,却像几颗沉甸甸的石子,砸在湘云心湖上,激起一圈圈异样的涟漪。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握着扇套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袭人何等伶俐,忙笑着岔开话:“史大姑娘疼我们,我们心领了。宝姑娘说得是,这些粗活哪敢劳动姑娘的贵手?我们自个儿收拾收拾就好。”丫鬟们陪着笑,又说了几句闲话,便识趣地告退了。
屋子里静了下来,只剩下窗外偶尔几声鸟鸣。湘云低头看着自己手中那只绣了一半的蝶恋花扇套,指尖抚过那细密的针脚,心头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闷地难受。宝钗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她们哪里配?” 这话语,与她平日里温言细语劝自己“要懂规矩”、“说话行事要得体”、“莫要总是莽撞惹老太太、太太烦心”时的语调何其相似!那些劝诫,当时听来,字字句句都是为她好,是宝姐姐在教导她如何在这深宅大院里周全自处。可此刻,再细品品,为何竟隐隐觉得,像是一道无形的框子,正一点点地,不容抗拒地,把她往某个“安分守己”、“合乎身份”的模子里塞?她史湘云,天生就该是这般被规训、被定义的模样么?这念头一起,方才那点闷闷的难受,竟渐渐渗出了一丝尖锐的刺痛。
更深的寒意,来自宝钗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黛玉的态度。宝钗常在私下里,用那种推心置腹的语气对湘云提起黛玉:“林妹妹心思太细,凡事总爱往深里想,难免多心了些……”“她那身子骨,一半是病,一半也是自己心思重,小性儿磨出来的……”“云丫头,你性子直爽,这是你的好处,莫要总跟着林妹妹一处,学了她那些悲春伤秋的调调,反倒移了性情……”
起初,湘云只当是宝姐姐关心则乱,是为她好。可听得多了,再对比自己眼中所见,便觉得处处透着别扭。那林黛玉,固然是清高孤傲了些,说话有时带刺,可湘云冷眼瞧着,她待自己,却从未有过半分虚情假意。高兴时便笑,不高兴时便恼,心思都在脸上,坦坦荡荡。反倒是宝钗口中这处处不如她的“小性儿”,在湘云偶尔忘形、被老太太或王夫人淡淡瞥上一眼时,会不动声色地替她打个圆场,或是在她写诗卡了壳时,随口吟出一句,恰恰点醒她的灵光。这些细微处的真性情,在宝钗滴水不漏的“周全”映衬下,愈发显得珍贵起来。湘云心头那杆秤,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地倾斜了。
大观园里那场突如其来的抄检,如同一场阴冷的狂风,刮过每一处院落。婆子们板着脸,带着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平日里花团锦簇、笑语嫣然的园子,瞬间被惊恐和屈辱笼罩。史湘云暂住的屋子也未能幸免,看着那些粗手粗脚的婆子将自己的衣物、书籍胡乱翻检、丢弃在地,她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能为力,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连指尖都是麻的。
风暴甫一停歇,惊魂未定的人们还未来得及喘息,一个更令人愕然的消息便如冰雹般砸下——住在蘅芜苑的薛宝钗,竟要搬走了!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薛家一位外嫁的姐姐即将出阁,家中事务繁杂,薛姨妈身体欠安,她需得回家照料一段时日。
消息传来时,湘云正独自坐在自己那被翻检得狼藉一片的屋子里,对着满地狼藉发呆。她先是难以置信,随即便是被抛下的惶惑与不安。她几乎是踉跄着冲出屋子,直奔蘅芜苑而去。仿佛只要亲眼看到宝姐姐还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便还有转圜的余地。
蘅芜苑里早已不复往日的清雅静谧。院门洞开,婆子、小厮们进进出出,搬抬着箱笼行李。昔日案头清供的鲜花不见了,书架空了大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匆忙搬离的尘土气息。宝钗站在院中,正低声吩咐着莺儿什么。她依旧穿着素日喜爱的半旧家常袄裙,发髻纹丝不乱,神色平静得近乎漠然,仿佛只是出门作一次寻常的拜访,而非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骤然离开。
“宝姐姐!”湘云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颤抖和急切,她几步冲到宝钗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衣袖,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你……你真要走?外面……外面还乱着……这园子里……”
宝钗被她抓得衣袖一紧,身形却纹丝未动。她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湘云写满惊惶的脸上。那目光依旧温和,却像隔着一层无形的琉璃,带着一种早已准备好的疏离。她轻轻抬手,将湘云抓着自己衣袖的手指,一根根、极有分寸地、不容抗拒地掰开,动作轻柔得像拂去一粒尘埃。
“云妹妹,”宝钗的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家里姐姐出阁是大事,母亲那边也离不得人。这里……”她目光扫过这曾经住了许久的院落,没有丝毫留恋,“自有府里照应。你且安心住着就是,不必挂心我。”
“你且安心住着”。
这轻飘飘的六个字,像六枚淬了冰的针,狠狠扎进湘云的心窝。没有一句解释,没有半分对此刻离去的歉意,更没有一丝对她此刻处境的不安和牵挂。有的,只是这居高临下的、事不关己的“安心住着”!
湘云的手还僵在半空,维持着被掰开的姿势,指尖残留着宝钗衣袖那冰凉的、光滑的触感。她眼睁睁看着宝钗转过身,对莺儿淡淡吩咐了一句“走吧”,便径直向院外走去。那背影挺直、利落、毫无留恋,裙裾拂过沾着泥痕的石阶,竟连一丝多余的褶皱都未曾留下。
寒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扑在湘云僵冷的身上。她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那背影消失在蘅芜苑的月洞门外,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深秋的风吹得凝固了。宝钗昔日那些温言软语,此刻却如同鬼魅般在耳边尖锐地响起:
“……莫要总跟着林妹妹一处,学了她那些悲春伤秋的调调,反倒移了性情……”
那声音清晰得如同诅咒。她猛地想起,就在抄检前几日,自己因事去了潇湘馆,恰逢黛玉新得了一匣子南边来的上好龙井,黛玉便拉着她品茗论诗,消磨了大半日。临别时,黛玉还硬塞给她一小包茶叶,说是“给你这牛饮的解解馋”。那时宝钗看她的眼神,似乎……似乎就比平日淡了那么几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一股彻骨的寒意,比抄检那日婆子们带来的更甚,瞬间席卷了湘云的四肢百骸。她终于明白了。宝钗的好,从来不是无端泼洒的阳光。那好,是放在一杆无形的秤上的!秤砣便是宝钗心中的“懂事”、“规矩”、“有用”。你合了她的心意,落在秤盘的这边,她便把那份周全的暖意递给你,熨帖你,让你心甘情愿地依赖。可一旦你偏离了她的秤星,碍了她的眼,或是和她不认可的人走近了半分,那暖意便会像被掐灭的烛火,瞬间收回,不留半点余温!
而她史湘云,在宝钗心中,终究是碍了眼,不合时宜了。
天色暗沉下来,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傍晚时分,竟零零星星飘起了细小的雪花,落地即化,只在枯草败叶上留下湿冷的印痕。
湘云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那间尚未收拾整齐的屋子,冰冷的寒意从脚底蔓延上来,直透心脾。她缩在临窗的炕上,裹着一条半旧的薄被,怔怔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和细碎的雪沫。抄检带来的惊惶,被宝钗骤然离去的冰冷所覆盖,此刻只剩下一种被彻底掏空的麻木和钝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接着是翠缕有些惊讶的声音:“紫鹃姐姐?快请进!下雪粒子了,怎么这时候过来?”
湘云茫然地转过头。只见门帘一掀,黛玉身边的大丫头紫鹃抱着个东西走了进来,发梢和肩头还沾着几粒未化的雪珠。她脸上带着惯常的爽利笑容,见了湘云便道:“史大姑娘!我们姑娘打发我来呢!”说着,将怀里抱着的一个沉甸甸、裹着厚厚棉套子的物件递了过来。
湘云下意识地接住,入手便是一沉,隔着棉套,一股温暖的热量立刻透了出来,熨帖着她冰凉的指尖。
“喏,”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说,眼瞅着天说变就变,下起雪星子了,怕你这屋里炭火一时不凑手,寒气侵了人。这是她冬日里常抱着的一个铜手炉,刚让人重新添了最好的银霜炭,捂得正暖乎。姑娘说,让你先拿着暖暖手,别冻着了。”紫鹃说着,又指了指那厚实的棉套子,“这棉套子也是姑娘让现翻出来的,厚实,压风。”
湘云抱着那暖烘烘的手炉,沉甸甸的暖意透过棉布,一点点渗进她冰冷的掌心,再顺着血脉蔓延向冻僵的四肢百骸。这暖意,没有宝钗那些绫罗绸缎的精致,没有螃蟹宴排场的体面,甚至来得毫无征兆,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顾不暇的时刻。它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直接,只有一个原因——怕她冻着。
紫鹃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匆匆告辞,说是还要赶回去伺候黛玉吃药。门帘落下,屋子里重归寂静。只剩下湘云,抱着那个源源不断散发着热量的手炉,呆呆地坐着。
窗外的雪似乎下得密了些,细小的雪粒打在窗棂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屋子里还未点灯,光线昏暗。唯有怀中这手炉,是这冰冷昏暗里唯一的热源,固执地、真实地温暖着她。
湘云低下头,怔怔地看着怀里这个朴素无华的铜手炉。炉身温润,被摩挲得光亮,厚厚的棉套子上还残留着潇湘馆特有的、淡淡的药香和墨香混合的气息。这暖意如此实在,如此不加掩饰,没有一丝一毫需要她踮起脚尖去够、需要她战战兢兢去维持的“分寸”。
她眼前,却清晰地浮现出蘅芜苑月洞门前,宝钗那决绝离去的、挺直而冰冷的背影。那背影,和她无数次在宝钗口中听到的对黛玉的评判——“小性儿”、“多心”、“心思重”——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巨大而荒诞的讽刺。
湘云忽然觉得心头那块堵了许久的巨石,“轰”地一声碎裂开来,不是疼痛,而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清明。原来她要的,从来不是什么滴水不漏的“周全”,也不是那放在秤盘上、需要她用“懂事”去交换的“好”。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份无论她是莽撞还是窘迫、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肯真心实意待她的热肠子!是像此刻怀中这手炉一般,不问缘由、不计得失的暖!
宝钗的体贴,是锦匣里的明珠,光芒璀璨,却需小心捧护,唯恐失手跌落。那体贴里藏着太多冰冷的算计与权衡,每一分好都标着无形的价码。而她史湘云,骨子里那份未被磨灭的天真与赤诚,终究容不下这份带着枷锁的“好”。这看似坚固的友谊小船,在触及这无法妥协的根本时,便如同撞上了冰冷的礁石,注定了倾覆的命运。
窗外的雪,渐渐下得密了,不再是细碎的雪沫,而是片片鹅毛般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暴的园子。寒意似乎更重了,从门窗的缝隙里丝丝缕缕地渗进来。
湘云却不再觉得冷了。她紧紧抱着那个暖炉,将脸颊轻轻贴在温热的棉套子上,仿佛能汲取到那份毫无保留的热度。昏暗中,有什么滚烫的东西,终于冲破了那层冰冷的硬壳,顺着她的脸颊无声地滑落下来,一滴,又一滴,砸在暖炉温热的棉套上,洇开深色的圆点,瞬间又被那暖意吸干。
屋外,雪落无声,渐渐将白日里的喧嚣与疮痍,温柔地覆盖。
螃蟹宴上替她解围,旧衣赠她御寒,每一份体贴都熨帖在窘迫的心上。
直到醉后听见宝钗向众人低语:“林妹妹若有云丫头半分懂事...”
直到宝钗拦下她想为丫鬟缝补的针线:“她们哪里配?”
直到抄检大观园后,宝钗只一句“你且安心住着”便匆匆离去。
雪夜湘云攥着黛玉送来的手炉,终于明白:
宝钗的好,是要你永远活在她的秤砣里。
史湘云初到贾府寄居时,心头总悬着沉甸甸的窘迫。她素来爽利如风,最怕的便是被人看轻了去,更怕自己成了那拖累人的累赘。府邸深深,亭台楼阁,每一处雕栏画栋都衬得她包袱里那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格外寒酸。这无形的重压,让史湘云明亮的笑容底下,总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铮然作响。
便是这时,薛宝钗走进了她的视野,带着一股子沉静的暖意。一次家宴后,湘云因着囊中羞涩,对着姐妹们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嚷着要做东请客,话一出口,自己脸上倒先烧了起来。宝钗坐在一旁,手里一枚雪白的杏仁轻轻捻着,只抬眼温温柔柔地一笑:“云妹妹既有这份心,自然是好的。只是这大观园里,姐妹们一处热闹,原也不必分得太清。”那声音不高不低,恰好熨帖了湘云心头的燥热。
没过两日,湘云正对着自己带来的几件旧衣发愁,宝钗屋里的莺儿却笑盈盈地捧了个包袱来:“史大姑娘,我们姑娘说,前儿收拾箱子,翻出些料子,放着也是白放着,倒不如请姑娘看看,可有合心意的?姑娘手巧,改改便能穿了。”包袱解开,是几件半新的绫罗衫子,料子极好,颜色也雅致,针脚细密,显然是精心改过的尺寸。湘云手指抚过那光滑的缎面,指尖感受到一种近乎陌生的柔软与妥帖,眼眶竟有些发热。她抬头看向莺儿,声音里带了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替我……替我多谢宝姐姐。”
“宝姐姐”三个字,从此便成了史湘云口中时常提起的称呼。她觉得宝钗待她,是极好的。这好,不在那些金银珠玉的贵重,而在于一种不言自明的体谅。宝钗似乎总能一眼看穿她的窘迫,却从不点破,更不施舍。那份周全的体贴,如同无声的暖流,悄然包裹住她摇摇欲坠的自尊,让她不必在众人面前难堪。对于自幼缺失父母之爱、习惯了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湘云而言,这份不显山露水的庇护,比什么都珍贵。她像一只离群的小鸟,骤然寻到一处安稳的枝头,只想牢牢抓住,依赖之情,日渐深厚。
那场轰动大观园的螃蟹宴,便是宝钗一手替湘云张罗起来的。当湘云看着那满满当当几大篓活蹦乱跳、张牙舞爪的螃蟹,还有旁边备下的各色精致酒菜点心时,整个人都呆住了。她跑到宝钗跟前,又是感激又是惶恐,抓着宝钗的衣袖,声音都有些发颤:“宝姐姐!这……这如何使得!太破费了!我……”
宝钗只是温和地拍拍她的手背,笑容里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傻丫头,这有什么?不过是我家铺子里伙计们从南边捎带回来的,不值什么。你既想做东,姐姐帮你圆了这个心意,岂不是正好?莫要多想,今日只管高高兴兴的。”她顺手替湘云理了理鬓边一缕微乱的发丝,动作轻柔自然。
秋光正好,大观园里欢声笑语,太太、奶奶、姑娘们,连同宝玉,齐聚一堂。蒸熟的螃蟹堆成小山,热气腾腾,蟹黄饱满流油,鲜香四溢。丫鬟们穿梭其间,烫酒、剥蟹、递帕子,忙得不亦乐乎。湘云被簇拥在当中,脸颊兴奋得通红,一时忘了拘束,只觉得从未如此扬眉吐气过。她频频举杯,声音清脆:“老祖宗,您尝尝这个!”“太太,这酒可还温?”“凤姐姐,再饮一杯!”笑声朗朗,感染着席间每一个人。
王夫人看着这热闹景象,笑着对薛姨妈道:“瞧瞧云丫头,难得这般高兴。也多亏了宝丫头,替她张罗得这般体面。”薛姨妈含笑点头,看向女儿的眼神满是赞许。
宝钗只是垂眸浅笑,谦逊得体地应着:“姨妈谬赞了,原是云妹妹的一片心意,我不过搭把手罢了。”
席间酒酣耳热之际,宝钗端起一杯酒,盈盈起身,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安静坐在一旁、只拈着个小蟹腿细品慢嚼的林黛玉,声音温婉地劝道:“林妹妹,你也多饮一杯才是。你看云妹妹,今日这般欢喜,这才是我们姐妹相处的真意。你素日心思重,也该学着云妹妹这般放开了才好,莫要总闷着自己。”
这话听着是关切,湘云当时也正被酒意熏得晕陶陶,只觉宝姐姐处处为林妹妹着想,也跟着附和起来:“是啊,林姐姐,你……你喝呀!宝姐姐说得对,你也该……该高兴些才是!”她舌头都有些打结了,只觉得眼前人影晃动,宝钗的身影在她醉意朦胧的视线里,仿佛笼着一层柔和而坚定的光晕,是她此刻最信赖的依靠。
她全然未曾留意到,黛玉闻言只是抬起眼睫,淡淡地看了宝钗一眼,唇角掠过一丝极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似讽非讽,随即又低下头去,依旧专注地对付她那小小的蟹脚,仿佛周遭的喧闹与她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酒劲如潮水般涌上,湘云眼前的一切都旋转模糊起来,喧嚣的人声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棉絮。她身子发软,被几个丫鬟半扶半抱地搀离了喧闹的席面,送回临时歇息的耳房。迷迷糊糊间,她似乎被人小心地安置在铺了厚褥子的炕上。就在意识沉入混沌的前一刻,一丝微弱而清晰的低语,如同冰冷的针尖,猝不及防地刺破了暖融融的酒意,钻入她的耳中。
是宝钗的声音,就在门外不远,刻意压低了,却字字分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了然:“……云丫头到底是个实心肠的,虽有些莽撞,却贵在赤诚。若林妹妹也能有她这半分随和懂事,少些那小性儿和心思,老太太、太太跟前,大家相处起来,岂不都更省心些?”
那声音轻飘飘的,像一缕裹着蜜糖的冷烟。湘云原本沉重的眼皮猛地颤了一下,一股寒意倏地顺着脊梁骨窜上来,激得她残留的几分酒意瞬间消散了大半。懂事?随和?赤诚?这些话,平日里宝钗私下里不知夸过她多少回,每每都让她心头熨帖,自觉得了姐姐的认可。可此刻,在这样醉后离席的狼狈时刻,在背后,被用来如此鲜明地映衬着林黛玉的“小性儿”和“多心”,这滋味……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又刺人?宝姐姐……究竟是在夸她,还是在……秤量她?这念头像一只冰冷的手,蓦地攥紧了她的心口。她屏住呼吸,不敢动弹,只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在寂静的耳房里撞得生疼。
日子流水般过去,大观园里花开花落。那次螃蟹宴后萦绕心头的寒意,湘云并未深究,只当是自己醉后恍惚听差了。宝钗待她,依旧细致周到。时令更迭,宝钗总会留意着替她添置些衣裳鞋袜,虽说是“旧料子改改”,却总比她自己带来的强上许多。那体贴,依旧像一层温暖的纱,罩着她寄人篱下的窘境。
一日午后,阳光慵懒地透过茜纱窗棂,在宝钗素雅的蘅芜苑里投下斑驳的光影。湘云歪在临窗的炕上,手里拿着个未做完的扇套,有一搭没一搭地绣着。袭人、鸳鸯几个素日相熟的大丫头正巧过来送些时新果子,坐在下首的小杌子上陪着说话。湘云看着她们身上半旧的坎肩,袖口都磨得有些毛了边,心里便是一动。她素来是个热肠子,想到这些丫头们平日伺候的辛苦,自己又承袭人她们不少照拂,便脱口道:“袭人姐姐,你这坎肩袖口都薄了。改日我得了空,寻块厚实些的料子,替你重新滚一道边吧!鸳鸯姐姐,你的也是……”她说着,眼神亮亮的,带着一股子真诚的爽利劲儿。
话未落音,一旁静静看书的宝钗却抬起了头。
她放下书卷,唇角带着惯常的柔和笑意,语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温和:“云丫头,快别动这个念头了。”她目光轻轻扫过袭人她们,那眼神平静无波,并无鄙夷,却自有一种无形的距离感,“她们哪里配烦劳你做这些针线?府里有针线上的人,再不济,她们自己手也巧着呢。你这双手,”她转向湘云,语气亲昵中带着一丝规劝,“是写诗作画的,做些精细雅致的活计也就罢了。这些粗重琐碎的活计,没的辱没了你。听姐姐的,静静歇着,养养神才是正经。”
“她们哪里配”几个字,轻飘飘地落下,却像几颗沉甸甸的石子,砸在湘云心湖上,激起一圈圈异样的涟漪。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握着扇套的手指下意识地收紧。袭人何等伶俐,忙笑着岔开话:“史大姑娘疼我们,我们心领了。宝姑娘说得是,这些粗活哪敢劳动姑娘的贵手?我们自个儿收拾收拾就好。”丫鬟们陪着笑,又说了几句闲话,便识趣地告退了。
屋子里静了下来,只剩下窗外偶尔几声鸟鸣。湘云低头看着自己手中那只绣了一半的蝶恋花扇套,指尖抚过那细密的针脚,心头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闷地难受。宝钗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她们哪里配?” 这话语,与她平日里温言细语劝自己“要懂规矩”、“说话行事要得体”、“莫要总是莽撞惹老太太、太太烦心”时的语调何其相似!那些劝诫,当时听来,字字句句都是为她好,是宝姐姐在教导她如何在这深宅大院里周全自处。可此刻,再细品品,为何竟隐隐觉得,像是一道无形的框子,正一点点地,不容抗拒地,把她往某个“安分守己”、“合乎身份”的模子里塞?她史湘云,天生就该是这般被规训、被定义的模样么?这念头一起,方才那点闷闷的难受,竟渐渐渗出了一丝尖锐的刺痛。
更深的寒意,来自宝钗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黛玉的态度。宝钗常在私下里,用那种推心置腹的语气对湘云提起黛玉:“林妹妹心思太细,凡事总爱往深里想,难免多心了些……”“她那身子骨,一半是病,一半也是自己心思重,小性儿磨出来的……”“云丫头,你性子直爽,这是你的好处,莫要总跟着林妹妹一处,学了她那些悲春伤秋的调调,反倒移了性情……”
起初,湘云只当是宝姐姐关心则乱,是为她好。可听得多了,再对比自己眼中所见,便觉得处处透着别扭。那林黛玉,固然是清高孤傲了些,说话有时带刺,可湘云冷眼瞧着,她待自己,却从未有过半分虚情假意。高兴时便笑,不高兴时便恼,心思都在脸上,坦坦荡荡。反倒是宝钗口中这处处不如她的“小性儿”,在湘云偶尔忘形、被老太太或王夫人淡淡瞥上一眼时,会不动声色地替她打个圆场,或是在她写诗卡了壳时,随口吟出一句,恰恰点醒她的灵光。这些细微处的真性情,在宝钗滴水不漏的“周全”映衬下,愈发显得珍贵起来。湘云心头那杆秤,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地倾斜了。
大观园里那场突如其来的抄检,如同一场阴冷的狂风,刮过每一处院落。婆子们板着脸,带着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平日里花团锦簇、笑语嫣然的园子,瞬间被惊恐和屈辱笼罩。史湘云暂住的屋子也未能幸免,看着那些粗手粗脚的婆子将自己的衣物、书籍胡乱翻检、丢弃在地,她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能为力,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连指尖都是麻的。
风暴甫一停歇,惊魂未定的人们还未来得及喘息,一个更令人愕然的消息便如冰雹般砸下——住在蘅芜苑的薛宝钗,竟要搬走了!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薛家一位外嫁的姐姐即将出阁,家中事务繁杂,薛姨妈身体欠安,她需得回家照料一段时日。
消息传来时,湘云正独自坐在自己那被翻检得狼藉一片的屋子里,对着满地狼藉发呆。她先是难以置信,随即便是被抛下的惶惑与不安。她几乎是踉跄着冲出屋子,直奔蘅芜苑而去。仿佛只要亲眼看到宝姐姐还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便还有转圜的余地。
蘅芜苑里早已不复往日的清雅静谧。院门洞开,婆子、小厮们进进出出,搬抬着箱笼行李。昔日案头清供的鲜花不见了,书架空了大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匆忙搬离的尘土气息。宝钗站在院中,正低声吩咐着莺儿什么。她依旧穿着素日喜爱的半旧家常袄裙,发髻纹丝不乱,神色平静得近乎漠然,仿佛只是出门作一次寻常的拜访,而非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骤然离开。
“宝姐姐!”湘云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颤抖和急切,她几步冲到宝钗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衣袖,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你……你真要走?外面……外面还乱着……这园子里……”
宝钗被她抓得衣袖一紧,身形却纹丝未动。她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湘云写满惊惶的脸上。那目光依旧温和,却像隔着一层无形的琉璃,带着一种早已准备好的疏离。她轻轻抬手,将湘云抓着自己衣袖的手指,一根根、极有分寸地、不容抗拒地掰开,动作轻柔得像拂去一粒尘埃。
“云妹妹,”宝钗的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家里姐姐出阁是大事,母亲那边也离不得人。这里……”她目光扫过这曾经住了许久的院落,没有丝毫留恋,“自有府里照应。你且安心住着就是,不必挂心我。”
“你且安心住着”。
这轻飘飘的六个字,像六枚淬了冰的针,狠狠扎进湘云的心窝。没有一句解释,没有半分对此刻离去的歉意,更没有一丝对她此刻处境的不安和牵挂。有的,只是这居高临下的、事不关己的“安心住着”!
湘云的手还僵在半空,维持着被掰开的姿势,指尖残留着宝钗衣袖那冰凉的、光滑的触感。她眼睁睁看着宝钗转过身,对莺儿淡淡吩咐了一句“走吧”,便径直向院外走去。那背影挺直、利落、毫无留恋,裙裾拂过沾着泥痕的石阶,竟连一丝多余的褶皱都未曾留下。
寒风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扑在湘云僵冷的身上。她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那背影消失在蘅芜苑的月洞门外,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深秋的风吹得凝固了。宝钗昔日那些温言软语,此刻却如同鬼魅般在耳边尖锐地响起:
“……莫要总跟着林妹妹一处,学了她那些悲春伤秋的调调,反倒移了性情……”
那声音清晰得如同诅咒。她猛地想起,就在抄检前几日,自己因事去了潇湘馆,恰逢黛玉新得了一匣子南边来的上好龙井,黛玉便拉着她品茗论诗,消磨了大半日。临别时,黛玉还硬塞给她一小包茶叶,说是“给你这牛饮的解解馋”。那时宝钗看她的眼神,似乎……似乎就比平日淡了那么几分?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一股彻骨的寒意,比抄检那日婆子们带来的更甚,瞬间席卷了湘云的四肢百骸。她终于明白了。宝钗的好,从来不是无端泼洒的阳光。那好,是放在一杆无形的秤上的!秤砣便是宝钗心中的“懂事”、“规矩”、“有用”。你合了她的心意,落在秤盘的这边,她便把那份周全的暖意递给你,熨帖你,让你心甘情愿地依赖。可一旦你偏离了她的秤星,碍了她的眼,或是和她不认可的人走近了半分,那暖意便会像被掐灭的烛火,瞬间收回,不留半点余温!
而她史湘云,在宝钗心中,终究是碍了眼,不合时宜了。
天色暗沉下来,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傍晚时分,竟零零星星飘起了细小的雪花,落地即化,只在枯草败叶上留下湿冷的印痕。
湘云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那间尚未收拾整齐的屋子,冰冷的寒意从脚底蔓延上来,直透心脾。她缩在临窗的炕上,裹着一条半旧的薄被,怔怔地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和细碎的雪沫。抄检带来的惊惶,被宝钗骤然离去的冰冷所覆盖,此刻只剩下一种被彻底掏空的麻木和钝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接着是翠缕有些惊讶的声音:“紫鹃姐姐?快请进!下雪粒子了,怎么这时候过来?”
湘云茫然地转过头。只见门帘一掀,黛玉身边的大丫头紫鹃抱着个东西走了进来,发梢和肩头还沾着几粒未化的雪珠。她脸上带着惯常的爽利笑容,见了湘云便道:“史大姑娘!我们姑娘打发我来呢!”说着,将怀里抱着的一个沉甸甸、裹着厚厚棉套子的物件递了过来。
湘云下意识地接住,入手便是一沉,隔着棉套,一股温暖的热量立刻透了出来,熨帖着她冰凉的指尖。
“喏,”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说,眼瞅着天说变就变,下起雪星子了,怕你这屋里炭火一时不凑手,寒气侵了人。这是她冬日里常抱着的一个铜手炉,刚让人重新添了最好的银霜炭,捂得正暖乎。姑娘说,让你先拿着暖暖手,别冻着了。”紫鹃说着,又指了指那厚实的棉套子,“这棉套子也是姑娘让现翻出来的,厚实,压风。”
湘云抱着那暖烘烘的手炉,沉甸甸的暖意透过棉布,一点点渗进她冰冷的掌心,再顺着血脉蔓延向冻僵的四肢百骸。这暖意,没有宝钗那些绫罗绸缎的精致,没有螃蟹宴排场的体面,甚至来得毫无征兆,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顾不暇的时刻。它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直接,只有一个原因——怕她冻着。
紫鹃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匆匆告辞,说是还要赶回去伺候黛玉吃药。门帘落下,屋子里重归寂静。只剩下湘云,抱着那个源源不断散发着热量的手炉,呆呆地坐着。
窗外的雪似乎下得密了些,细小的雪粒打在窗棂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屋子里还未点灯,光线昏暗。唯有怀中这手炉,是这冰冷昏暗里唯一的热源,固执地、真实地温暖着她。
湘云低下头,怔怔地看着怀里这个朴素无华的铜手炉。炉身温润,被摩挲得光亮,厚厚的棉套子上还残留着潇湘馆特有的、淡淡的药香和墨香混合的气息。这暖意如此实在,如此不加掩饰,没有一丝一毫需要她踮起脚尖去够、需要她战战兢兢去维持的“分寸”。
她眼前,却清晰地浮现出蘅芜苑月洞门前,宝钗那决绝离去的、挺直而冰冷的背影。那背影,和她无数次在宝钗口中听到的对黛玉的评判——“小性儿”、“多心”、“心思重”——重叠在一起,构成一个巨大而荒诞的讽刺。
湘云忽然觉得心头那块堵了许久的巨石,“轰”地一声碎裂开来,不是疼痛,而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清明。原来她要的,从来不是什么滴水不漏的“周全”,也不是那放在秤盘上、需要她用“懂事”去交换的“好”。她想要的,不过是一份无论她是莽撞还是窘迫、是得意还是失意,都肯真心实意待她的热肠子!是像此刻怀中这手炉一般,不问缘由、不计得失的暖!
宝钗的体贴,是锦匣里的明珠,光芒璀璨,却需小心捧护,唯恐失手跌落。那体贴里藏着太多冰冷的算计与权衡,每一分好都标着无形的价码。而她史湘云,骨子里那份未被磨灭的天真与赤诚,终究容不下这份带着枷锁的“好”。这看似坚固的友谊小船,在触及这无法妥协的根本时,便如同撞上了冰冷的礁石,注定了倾覆的命运。
窗外的雪,渐渐下得密了,不再是细碎的雪沫,而是片片鹅毛般的雪花,无声地覆盖着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暴的园子。寒意似乎更重了,从门窗的缝隙里丝丝缕缕地渗进来。
湘云却不再觉得冷了。她紧紧抱着那个暖炉,将脸颊轻轻贴在温热的棉套子上,仿佛能汲取到那份毫无保留的热度。昏暗中,有什么滚烫的东西,终于冲破了那层冰冷的硬壳,顺着她的脸颊无声地滑落下来,一滴,又一滴,砸在暖炉温热的棉套上,洇开深色的圆点,瞬间又被那暖意吸干。
屋外,雪落无声,渐渐将白日里的喧嚣与疮痍,温柔地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