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内,常峰和钱氏只觉恍若隔世。这样铺着软垫、摇摇晃晃的马车,他们已有多少年未曾坐过了?
车窗外,京城街道的喧嚣热闹扑面而来,叫卖声、车马声、孩童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钱氏望着窗外,眼中先是闪过一丝羡慕与向往。
她虽曾是官宦之女,却从未踏足过京城,这几年入京后也只困在那片狭小的住处,从未真正见识过京中的繁华。
此刻看着街边琳琅满目的铺子、衣饰光鲜的行人,不由得看得入了神。
常峰的目光却落在熟悉的街巷轮廓上,那些青石板路、朱漆门扉,竟与儿时记忆中的景象渐渐重合。
物是人非的酸楚涌上心头,他不知不觉红了眼眶,一滴泪顺着脸颊滑落。
一个大男人当众落泪,本是难堪,妻子却懂他心中的苦涩,默默抽出帕子为他拭去泪痕,轻轻靠在他肩头,无声地安抚着。
小儿子早已在颠簸中睡熟,英娘将父母的模样看在眼里,小嘴抿了抿,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能跟着望向窗外,眼里满是对这个新奇世界的向往。
直到马车停在知味书局门前,一家四口才下了车。
车夫上前说会在不远处等着,待会儿一并送他们回去。常峰本想推辞,不愿再多添麻烦,钱氏却悄悄对他使了个眼色。
若是能乘着温家的马车回去,周围的邻居看在眼里,定会高看他们几分,知道他们或许攀附上了官宦人家,日后也不敢轻易欺辱。
常峰会意,只好点头应下,带着孩子们往书局里走去。
此时的知味书局正是热闹,因接连出了几本新奇的书,引得京城百姓纷纷前来选购,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周小勇今日下值早,正带着虎子、大牛在书局里忙着招呼客人。
英娘一进书局,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被满架的书籍吸引,早已像只轻快的小鹿般窜到书架旁,自顾自地翻看起来。
钱氏抱着睡得正香的小儿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本想带他来沾沾文气,谁知这孩子竟睡得这般沉。
常峰则细细打量着书局,只见这里的装潢风格与寻常书斋不同,简洁雅致,透着股利落劲儿。
他随手拿起几本书翻看,一本是孩童启蒙读物,他没什么兴趣。另一本正是那本《应急活法》,瞧着比英娘那本粗制的手稿精致了不知多少。
再看其他的,还有讲疫病防治的医书,以及关乎农事耕作的册子…
常峰越翻越觉得奇怪,找了半天,竟没看到一本与科考相关的书。
钱氏见他眉头紧锁,便问道:“怎么了?”
“这书局有些奇怪,”常峰摇摇头,语气里满是困惑,“这么大的书局,只卖这四本书,竟连一本八股文、策论相关的都没有。”
钱氏也皱起眉:“难不成是哪家富贵子弟闲来无事,开着玩的?连科考书都没有,咱们也别多待了,叫英娘走吧。”
可英娘此刻正捧着那本精装的《应急活法》看得入迷,先前那本粗稿她早已翻得熟烂,此刻见这本里不仅字迹工整,还配着些简单的插图,顿时觉得新奇,翻了一页又一页。
她忽然发现书中前页标注着许多名字,不由得嘀咕:“咱们家那本怎么没有这些名字?”
她哪里知道,拿去分发的那些粗稿,本就是为了节省银钱,只印了核心内容,别说女官的署名,就连“知味居士”的落款都省了,不过是份教人活命的草稿罢了。
英娘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页,越看越欢喜。
原来这本书竟这般详尽!她翻到扉页,见上面列着一串名字,最显眼的便是“知味居士”,想来这便是作者了。
可后面跟着的那些名字,大多标注着“尚仪局”“尚宫局”等名号,还有“女官”二字,她便有些糊涂了。
女官是什么呀?
正琢磨着,她忽然在尚宫局的名录里瞥见了一个熟悉的姓氏,“正九品女官常芙”。
“常芙……”英娘不自觉地念出了声,小脸上露出几分惊喜,这位女官大人也姓常呢!
一瞬间,她心里竟涌上一股莫名的自豪,原来他们姓常的,也有这般厉害的人物呢。
周小勇早就注意到这个捧着书看得入迷的小姑娘,见她对着医书和《应急活法》格外感兴趣,本就觉得有趣。
待看清她的眉眼时,又微微一怔,这孩子的眉眼,竟与阿芙有几分相似。
他忍不住走上前,笑着问道:“小客人很喜欢这本书?”
英娘抬头,见是个身着青衫、玉树临风的大哥哥,脸颊微微一红,有些害羞,却还是认真点头:“嗯!前不久有人送了我一本,也是《应急活法》,就是没有这本好看。”
说着,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那本粗制的手稿,像献宝似的递了过去。
周小勇接过手稿,一看便愣了神,这正是自家爷爷当初为了在穷苦百姓中宣扬应急之法,特意让人赶制的粗制版,没想到还真有人拿到了,且这般宝贝地收着。
他忍不住笑了,问道:“是一位老爷爷送你的?”
英娘眼睛一亮,连忙点头:“是啊是啊!那位爷爷还帮过我和弟弟呢!大哥哥,你认识他吗?我还想谢谢他呢!”
见这孩子这般讨喜懂事,周小勇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小丫头真乖,那位老爷爷,正是我爷爷。若是有机会,让你见见他好不好?”
英娘顿时喜上眉梢,用力点头:“好呀好呀!”
就在这时,常峰和妻子抱着孩子走了过来,见一个陌生男子正亲昵地摸着女儿的头,两人脸色一沉,眼中闪过几分不悦与警惕。
虽见对方衣着体面、一表人才,可这般对自家女儿亲近,难免让人多心,怕不是有什么别的意图。
周小勇见他们这副模样,便知是误会了。
他看了看常峰夫妇朴素的衣着,心中了然,也不多解释,只对英娘笑了笑,便转身走开了。
车窗外,京城街道的喧嚣热闹扑面而来,叫卖声、车马声、孩童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钱氏望着窗外,眼中先是闪过一丝羡慕与向往。
她虽曾是官宦之女,却从未踏足过京城,这几年入京后也只困在那片狭小的住处,从未真正见识过京中的繁华。
此刻看着街边琳琅满目的铺子、衣饰光鲜的行人,不由得看得入了神。
常峰的目光却落在熟悉的街巷轮廓上,那些青石板路、朱漆门扉,竟与儿时记忆中的景象渐渐重合。
物是人非的酸楚涌上心头,他不知不觉红了眼眶,一滴泪顺着脸颊滑落。
一个大男人当众落泪,本是难堪,妻子却懂他心中的苦涩,默默抽出帕子为他拭去泪痕,轻轻靠在他肩头,无声地安抚着。
小儿子早已在颠簸中睡熟,英娘将父母的模样看在眼里,小嘴抿了抿,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能跟着望向窗外,眼里满是对这个新奇世界的向往。
直到马车停在知味书局门前,一家四口才下了车。
车夫上前说会在不远处等着,待会儿一并送他们回去。常峰本想推辞,不愿再多添麻烦,钱氏却悄悄对他使了个眼色。
若是能乘着温家的马车回去,周围的邻居看在眼里,定会高看他们几分,知道他们或许攀附上了官宦人家,日后也不敢轻易欺辱。
常峰会意,只好点头应下,带着孩子们往书局里走去。
此时的知味书局正是热闹,因接连出了几本新奇的书,引得京城百姓纷纷前来选购,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周小勇今日下值早,正带着虎子、大牛在书局里忙着招呼客人。
英娘一进书局,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被满架的书籍吸引,早已像只轻快的小鹿般窜到书架旁,自顾自地翻看起来。
钱氏抱着睡得正香的小儿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本想带他来沾沾文气,谁知这孩子竟睡得这般沉。
常峰则细细打量着书局,只见这里的装潢风格与寻常书斋不同,简洁雅致,透着股利落劲儿。
他随手拿起几本书翻看,一本是孩童启蒙读物,他没什么兴趣。另一本正是那本《应急活法》,瞧着比英娘那本粗制的手稿精致了不知多少。
再看其他的,还有讲疫病防治的医书,以及关乎农事耕作的册子…
常峰越翻越觉得奇怪,找了半天,竟没看到一本与科考相关的书。
钱氏见他眉头紧锁,便问道:“怎么了?”
“这书局有些奇怪,”常峰摇摇头,语气里满是困惑,“这么大的书局,只卖这四本书,竟连一本八股文、策论相关的都没有。”
钱氏也皱起眉:“难不成是哪家富贵子弟闲来无事,开着玩的?连科考书都没有,咱们也别多待了,叫英娘走吧。”
可英娘此刻正捧着那本精装的《应急活法》看得入迷,先前那本粗稿她早已翻得熟烂,此刻见这本里不仅字迹工整,还配着些简单的插图,顿时觉得新奇,翻了一页又一页。
她忽然发现书中前页标注着许多名字,不由得嘀咕:“咱们家那本怎么没有这些名字?”
她哪里知道,拿去分发的那些粗稿,本就是为了节省银钱,只印了核心内容,别说女官的署名,就连“知味居士”的落款都省了,不过是份教人活命的草稿罢了。
英娘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书页,越看越欢喜。
原来这本书竟这般详尽!她翻到扉页,见上面列着一串名字,最显眼的便是“知味居士”,想来这便是作者了。
可后面跟着的那些名字,大多标注着“尚仪局”“尚宫局”等名号,还有“女官”二字,她便有些糊涂了。
女官是什么呀?
正琢磨着,她忽然在尚宫局的名录里瞥见了一个熟悉的姓氏,“正九品女官常芙”。
“常芙……”英娘不自觉地念出了声,小脸上露出几分惊喜,这位女官大人也姓常呢!
一瞬间,她心里竟涌上一股莫名的自豪,原来他们姓常的,也有这般厉害的人物呢。
周小勇早就注意到这个捧着书看得入迷的小姑娘,见她对着医书和《应急活法》格外感兴趣,本就觉得有趣。
待看清她的眉眼时,又微微一怔,这孩子的眉眼,竟与阿芙有几分相似。
他忍不住走上前,笑着问道:“小客人很喜欢这本书?”
英娘抬头,见是个身着青衫、玉树临风的大哥哥,脸颊微微一红,有些害羞,却还是认真点头:“嗯!前不久有人送了我一本,也是《应急活法》,就是没有这本好看。”
说着,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那本粗制的手稿,像献宝似的递了过去。
周小勇接过手稿,一看便愣了神,这正是自家爷爷当初为了在穷苦百姓中宣扬应急之法,特意让人赶制的粗制版,没想到还真有人拿到了,且这般宝贝地收着。
他忍不住笑了,问道:“是一位老爷爷送你的?”
英娘眼睛一亮,连忙点头:“是啊是啊!那位爷爷还帮过我和弟弟呢!大哥哥,你认识他吗?我还想谢谢他呢!”
见这孩子这般讨喜懂事,周小勇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小丫头真乖,那位老爷爷,正是我爷爷。若是有机会,让你见见他好不好?”
英娘顿时喜上眉梢,用力点头:“好呀好呀!”
就在这时,常峰和妻子抱着孩子走了过来,见一个陌生男子正亲昵地摸着女儿的头,两人脸色一沉,眼中闪过几分不悦与警惕。
虽见对方衣着体面、一表人才,可这般对自家女儿亲近,难免让人多心,怕不是有什么别的意图。
周小勇见他们这副模样,便知是误会了。
他看了看常峰夫妇朴素的衣着,心中了然,也不多解释,只对英娘笑了笑,便转身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