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俗灯域的夜色里,悬着无数盏灯笼。灯笼的骨架是竹篾编的,蒙着两层纸:一层月白,画着“道”字,绘着山巅悟道、林间静坐的剪影,透着清寂的出世光;一层赭黄,写着“俗”字,描着柴米油盐、亲友围炉的图景,泛着暖热的入世暖。
域中央的“本源道俗灯”最是特别,灯架是千年竹根所制,月白纸面的“道”光会随禅定之气凝起淡蓝的雾,赭黄纸面的“俗”暖能应烟火之息腾起橙红的晕。灯芯是“尘心草”所制,一半吸着“清修露”(道之出世),一半饮着“烟火油”(俗之入世),露与油交融燃烧,灯焰既带着山巅的清,又含着灶间的暖,像在说“道是俗的骨,俗是道的肉”。
“这灯……一半凉一半烫,凑在一起倒舒服。”李二牛举着灯笼转了圈,月白纸映着他练拳的影子(道之修),赭黄纸照着石熊啃饼的憨态(俗之乐),“就像村里的老道士,白天在观里打坐(道),晚上会来俺家喝两盅,帮俺娘看风水(俗)。他说‘光打坐不沾烟火,修的是死道;光忙活不静心,活的是瞎忙’。”
可灯域的边缘,灯笼却透着偏执。东边的灯,月白纸亮得刺眼,赭黄纸被撕得只剩边角,清修露凝得太多,灯焰飘得像要灭;西边的灯正相反,赭黄纸暖得发烫,月白纸被熏得发黑,烟火油灌得太满,灯焰窜得像要烧着竹架。
“东边是‘恋道者’,西边是‘迷俗者’。”青年器灵的声音混着清露的冷香与烟火的暖味,“他们把尘心草都快烧枯了。”
东边的恋道者们披着素色道袍,手里掐着诀,见了赭黄纸就撕,嘴里念着“俗是尘网,缚人真性”,连路过的炊烟都要挥袖打散,说“烟火气会染了道心”。他们的脸清瘦苍白,眼神却带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倨傲,有人饿了三天,宁肯嚼松针,也不肯接农妇递来的窝头,怕“堕入俗尘”。“道是唯一!”为首的青袍道长拂尘一甩,月白光更盛,“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算得真道,跟俗人打交道,纯粹是自降身价!”
西边的迷俗者们穿着短打,手里掂着算盘,见了月白纸就扯,骂“道士都是装神弄鬼的骗子”,连庙里的香火都要抢来换酒喝,说“能当饭吃吗?”。他们的脸油光锃亮,手里总攥着铜钱,见了利益就往前冲,有人为了争块地,跟兄弟吵得脸红脖子粗,却还说“过日子不就图个实在?”。“俗是根本!”为首的红脸商人拍着钱袋,烟火油溅得满脸,“能挣钱、能娶妻生子,才是正经活法,整天打坐念经,饿不死你?”
两拨人一照面,恋道者就用拂尘扫迷俗者的钱袋,骂“满身铜臭”;迷俗者就把窝头往恋道者怀里塞,笑“装什么清高”。本源道俗灯的月白纸面蓝雾太浓,把灯芯冻得打颤;赭黄纸面橙红太烈,把灯架烤得发焦。尘心草的灯芯一半干一半焦,露与油不再交融,反而相互泼洒,蓝雾遇橙红就冒白烟,把灯域的空气熏得又呛又怪。
“这哪是道,是把自己修成了冰疙瘩,不沾人气;哪是俗,是把日子过成了钱串子,没了滋味。”李二牛拽过石熊,往灯域中央走。那里的灯笼,月白纸没撕,能看见山巅的云;赭黄纸没扯,能闻到灶间的香——有老农白天种地(俗),晚上对着月亮琢磨“为啥春种秋收”(道);有道士帮人看风水(俗),收了米粮就去山里打坐(道)。“俺爹常说,干活累了,得歇会儿喘口气(道);歇够了,还得下地挣饭吃(俗)。光歇着,地就荒了;光干着,人就垮了。这道俗啊,就像白天黑夜,少了哪个,一天都不完整。”
石熊凑到本源道俗灯旁,用爪子蘸了点烟火油,抹在月白纸的蓝雾上,雾淡了些,灯芯不再打颤;又用爪子沾了点清修露,滴在赭黄纸的橙红里,焰稳了些,灯架不再发焦。尘心草的灯芯重新吸露饮油,蓝雾与橙红缠成淡紫的烟,既不清冷,也不燥热。
“道是俗的定盘星,俗是道的落脚点,定盘星稳了,才知该往哪走;落脚点实了,才站得住脚。”柳如烟望着缓过来的灯焰,墨羽灵雀衔来片松叶(道),又叼来粒谷米(俗),松叶垫在谷米下,谷米托着松叶,像山脚下的田,既有山的清,又有田的实。“你看,道没了俗的根,是悬在天上的云,落不了地;俗没了道的魂,是埋在土里的沙,聚不成形。山里悟道,是为了懂日子的理;灶间忙活,是为了养悟道的气,少了哪样,都活得不踏实。”
拓跋晴儿的闪电貂窜到恋道者身边,雷光在他们的拂尘上打了个结。结上缠着根棉线,线的另一头,是个哭着找娘的小孩——青袍道长本想甩开,却见小孩摔倒在泥里,蓝雾罩着的心突然软了,终是弯腰把他扶起来,还从袖里摸出颗糖(俗)。“光想着出世,见了人间苦都不伸手,修的是啥道?”她望着道长,“道里得藏着点疼人的暖,才算真的道;不然,跟石头有啥区别?”
迷俗者那边,钱多多的寻宝鼠从怀里掏出本《道德经》,塞进红脸商人手里,又指了指他跟兄弟吵架的地——原来那地是祖上共用的,按“道”里的“和”字,本可商量着分。商人翻了两页,脸涨得通红,突然拉着兄弟的手说“咱哥俩各让三尺”,橙红的烟火气里,多了点清明。“光盯着挣钱,连兄弟情都不顾,活的是啥劲?”钱多多敲着算盘,“俗里得掺点讲道理的敬,才算真的俗;不然,跟野兽抢食有啥两样?”
陈浩天走到本源道俗灯前,灯架的裂纹正随着道俗的极端拉扯扩大。他将始终种的光注入尘心草,让“道”的清寂与“俗”的暖热找到相成:道时,带三分俗的实,别让清修变成空寂;俗时,存三分道的定,别让烟火变成迷乱。
尘心草的灯芯彻底舒展,蓝雾与橙红融成温润的紫焰,道之清里藏着俗的暖,俗之暖里含着道的清。恋道者们不再撕赭黄纸,学着帮农妇挑水、给孩童指路,发现“入世不是染尘,是悟道的活教材”;迷俗者们不再扯月白纸,试着睡前静思、遇事让三分,明白“出世不是空谈,是过日子的定盘星”。本源道俗灯的裂纹慢慢愈合,月白纸映着灶间的暖,赭黄纸透着山巅的清,像个既懂修行、又会生活的人,活得自在。
“这是‘道俗种’。”恋道者与迷俗者同时从紫焰的光尘里拾起颗种子,种子一半是松叶缠的道纹,一半是谷米缀的俗痕,中间缠着道紫润的灯芯丝,像根连接出世与入世的绳,“藏着道俗灯域的平衡:道时带俗实,别让清修成空幻;俗时存道定,别让烟火成迷障。道俗从不是出世与入世的割裂,是一个人的两面,白天干活、晚上悟道,心里有定、手里有活,才算活得通透。”
小不点将道俗种放进布袋,六十颗种子的气息在袋里交织,道的清与俗的暖缠在一起,像盏悬在檐下的灯,既照亮了山路,又暖热了灶间。
灯域深处的星辉里,隐约能看到无数“空色镜”,镜的一面映着“空”(万物本无),一面照着“色”(万物有形),镜面流转着既不执空、也不迷色的光,透着“虚与实”的圆融。
域中央的“本源道俗灯”最是特别,灯架是千年竹根所制,月白纸面的“道”光会随禅定之气凝起淡蓝的雾,赭黄纸面的“俗”暖能应烟火之息腾起橙红的晕。灯芯是“尘心草”所制,一半吸着“清修露”(道之出世),一半饮着“烟火油”(俗之入世),露与油交融燃烧,灯焰既带着山巅的清,又含着灶间的暖,像在说“道是俗的骨,俗是道的肉”。
“这灯……一半凉一半烫,凑在一起倒舒服。”李二牛举着灯笼转了圈,月白纸映着他练拳的影子(道之修),赭黄纸照着石熊啃饼的憨态(俗之乐),“就像村里的老道士,白天在观里打坐(道),晚上会来俺家喝两盅,帮俺娘看风水(俗)。他说‘光打坐不沾烟火,修的是死道;光忙活不静心,活的是瞎忙’。”
可灯域的边缘,灯笼却透着偏执。东边的灯,月白纸亮得刺眼,赭黄纸被撕得只剩边角,清修露凝得太多,灯焰飘得像要灭;西边的灯正相反,赭黄纸暖得发烫,月白纸被熏得发黑,烟火油灌得太满,灯焰窜得像要烧着竹架。
“东边是‘恋道者’,西边是‘迷俗者’。”青年器灵的声音混着清露的冷香与烟火的暖味,“他们把尘心草都快烧枯了。”
东边的恋道者们披着素色道袍,手里掐着诀,见了赭黄纸就撕,嘴里念着“俗是尘网,缚人真性”,连路过的炊烟都要挥袖打散,说“烟火气会染了道心”。他们的脸清瘦苍白,眼神却带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倨傲,有人饿了三天,宁肯嚼松针,也不肯接农妇递来的窝头,怕“堕入俗尘”。“道是唯一!”为首的青袍道长拂尘一甩,月白光更盛,“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算得真道,跟俗人打交道,纯粹是自降身价!”
西边的迷俗者们穿着短打,手里掂着算盘,见了月白纸就扯,骂“道士都是装神弄鬼的骗子”,连庙里的香火都要抢来换酒喝,说“能当饭吃吗?”。他们的脸油光锃亮,手里总攥着铜钱,见了利益就往前冲,有人为了争块地,跟兄弟吵得脸红脖子粗,却还说“过日子不就图个实在?”。“俗是根本!”为首的红脸商人拍着钱袋,烟火油溅得满脸,“能挣钱、能娶妻生子,才是正经活法,整天打坐念经,饿不死你?”
两拨人一照面,恋道者就用拂尘扫迷俗者的钱袋,骂“满身铜臭”;迷俗者就把窝头往恋道者怀里塞,笑“装什么清高”。本源道俗灯的月白纸面蓝雾太浓,把灯芯冻得打颤;赭黄纸面橙红太烈,把灯架烤得发焦。尘心草的灯芯一半干一半焦,露与油不再交融,反而相互泼洒,蓝雾遇橙红就冒白烟,把灯域的空气熏得又呛又怪。
“这哪是道,是把自己修成了冰疙瘩,不沾人气;哪是俗,是把日子过成了钱串子,没了滋味。”李二牛拽过石熊,往灯域中央走。那里的灯笼,月白纸没撕,能看见山巅的云;赭黄纸没扯,能闻到灶间的香——有老农白天种地(俗),晚上对着月亮琢磨“为啥春种秋收”(道);有道士帮人看风水(俗),收了米粮就去山里打坐(道)。“俺爹常说,干活累了,得歇会儿喘口气(道);歇够了,还得下地挣饭吃(俗)。光歇着,地就荒了;光干着,人就垮了。这道俗啊,就像白天黑夜,少了哪个,一天都不完整。”
石熊凑到本源道俗灯旁,用爪子蘸了点烟火油,抹在月白纸的蓝雾上,雾淡了些,灯芯不再打颤;又用爪子沾了点清修露,滴在赭黄纸的橙红里,焰稳了些,灯架不再发焦。尘心草的灯芯重新吸露饮油,蓝雾与橙红缠成淡紫的烟,既不清冷,也不燥热。
“道是俗的定盘星,俗是道的落脚点,定盘星稳了,才知该往哪走;落脚点实了,才站得住脚。”柳如烟望着缓过来的灯焰,墨羽灵雀衔来片松叶(道),又叼来粒谷米(俗),松叶垫在谷米下,谷米托着松叶,像山脚下的田,既有山的清,又有田的实。“你看,道没了俗的根,是悬在天上的云,落不了地;俗没了道的魂,是埋在土里的沙,聚不成形。山里悟道,是为了懂日子的理;灶间忙活,是为了养悟道的气,少了哪样,都活得不踏实。”
拓跋晴儿的闪电貂窜到恋道者身边,雷光在他们的拂尘上打了个结。结上缠着根棉线,线的另一头,是个哭着找娘的小孩——青袍道长本想甩开,却见小孩摔倒在泥里,蓝雾罩着的心突然软了,终是弯腰把他扶起来,还从袖里摸出颗糖(俗)。“光想着出世,见了人间苦都不伸手,修的是啥道?”她望着道长,“道里得藏着点疼人的暖,才算真的道;不然,跟石头有啥区别?”
迷俗者那边,钱多多的寻宝鼠从怀里掏出本《道德经》,塞进红脸商人手里,又指了指他跟兄弟吵架的地——原来那地是祖上共用的,按“道”里的“和”字,本可商量着分。商人翻了两页,脸涨得通红,突然拉着兄弟的手说“咱哥俩各让三尺”,橙红的烟火气里,多了点清明。“光盯着挣钱,连兄弟情都不顾,活的是啥劲?”钱多多敲着算盘,“俗里得掺点讲道理的敬,才算真的俗;不然,跟野兽抢食有啥两样?”
陈浩天走到本源道俗灯前,灯架的裂纹正随着道俗的极端拉扯扩大。他将始终种的光注入尘心草,让“道”的清寂与“俗”的暖热找到相成:道时,带三分俗的实,别让清修变成空寂;俗时,存三分道的定,别让烟火变成迷乱。
尘心草的灯芯彻底舒展,蓝雾与橙红融成温润的紫焰,道之清里藏着俗的暖,俗之暖里含着道的清。恋道者们不再撕赭黄纸,学着帮农妇挑水、给孩童指路,发现“入世不是染尘,是悟道的活教材”;迷俗者们不再扯月白纸,试着睡前静思、遇事让三分,明白“出世不是空谈,是过日子的定盘星”。本源道俗灯的裂纹慢慢愈合,月白纸映着灶间的暖,赭黄纸透着山巅的清,像个既懂修行、又会生活的人,活得自在。
“这是‘道俗种’。”恋道者与迷俗者同时从紫焰的光尘里拾起颗种子,种子一半是松叶缠的道纹,一半是谷米缀的俗痕,中间缠着道紫润的灯芯丝,像根连接出世与入世的绳,“藏着道俗灯域的平衡:道时带俗实,别让清修成空幻;俗时存道定,别让烟火成迷障。道俗从不是出世与入世的割裂,是一个人的两面,白天干活、晚上悟道,心里有定、手里有活,才算活得通透。”
小不点将道俗种放进布袋,六十颗种子的气息在袋里交织,道的清与俗的暖缠在一起,像盏悬在檐下的灯,既照亮了山路,又暖热了灶间。
灯域深处的星辉里,隐约能看到无数“空色镜”,镜的一面映着“空”(万物本无),一面照着“色”(万物有形),镜面流转着既不执空、也不迷色的光,透着“虚与实”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