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德·拉·罗克宣布废除国家宪兵队,设立“秩序保安局”,以清剿法国境内的叛徒与间谍。】
【国家社会党骑士团即将改编为国家骑士团。】
【拉·罗克:“背叛者与间谍将迎来正义之锤。”】
法国的局势一日不如一日。
拉·罗克简直就像是下定决心要把法国变成“普X托斯(Protoss)”似的,继骑士团之后,他现在干脆想要成为执政官了。
而那“秩序保安局”,怎么看都像是换皮的盖世太保,只不过更可笑罢了。
“说不定哪天还真要像拿破仑一样把教皇带来,给自己戴上皇帝的皇冠呢。”
“父亲,又因为法国的事头疼了吗?”
“芙蕾迪。”
那个曾经只会撒娇的小女孩,如今已亭亭玉立,离成年只差一岁,十七岁的她早已展露出成熟女性的光辉气质。听到芙蕾德莉卡的声音,汉斯脸上本来紧锁的眉头也不自觉舒展开来,仿佛之前的阴霾从未存在过。
“我听说拉·罗克已经开始把法国往不好的方向推了。法国人当初选他当总理的时候,真的预料到会变成这样吗?”
“也许预料到了,也许没有。但无论是哪一种,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法国人恐怕还是会向他欢呼。”
就像当年德国人向希儿欢呼那样。
“但那种建立在暴力与仇恨之上的欢呼,是空洞的。终有一日会随风而散。等到一切崩塌之时,法国人也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开始否认拉·罗克。”
“可他们是自己把拉·罗克推上领导位置的啊?”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更快地否认他。人类啊,本就擅长自欺欺人。”
这种事,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发生,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不止一次。
就看看隔壁的日本。
整天一副“我们从没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嘴脸,装模作样地摆出受害者的姿态。
当然,只要他还在,至少在这个世界,这种事就绝不可能得逞。
“说起来,你妈妈最近也不太常露面啊。”
“呵呵,毕竟我明年就成年了嘛。也该开始找些合适的夫婿人选了。”
听到女儿这句话,汉斯下意识地闭上了眼。
芙蕾德莉卡的婚事啊......
光是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可在仍保有维多利亚时代影响的贵族社会中,婚姻向来都不容迟缓。
等她一满十八岁,就必须正式登上社交舞台,加入这场婚姻的角逐。
‘但要是哪天有哪个不三不四的家伙胆敢向我家芙蕾德莉卡提亲,我还没出手,我那岳父大人恐怕就先把他劈成两半了吧。’
别忘了,凯撒的战斧,可还是锋利无比的。
“要是你愿意的话,爸爸可以帮你打听有没有什么合适的联姻对象?”
“妈妈在旁边的唠叨就已经够我受的了。再说了,您现在不是该更关心表哥威廉的婚事吗?”
也是,毕竟那可是皇太孙的国婚。
顺便一提,威廉的未婚妻并不是原历史上让威廉二世差点中风的多萝西娅·冯·萨尔维亚蒂(Dorothea von Salviati)。
这也理所当然。若真放任那个随时可能引爆皇室的炸弹自由行动,才真叫咄咄怪事了。
维多利亚姑姑的那些家事已经让他头痛过一轮,实在没必要再来一次。
正因如此,汉斯这段时间四处奔波,勤勤恳恳当了好一阵子月老 丘比特,终于,这个世界的威廉皇太孙的未婚妻,成了年长他一岁的瑞典公主阿斯特丽德(Astrid Sofia Lovisa Thyra)。
她正是前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第三子,卡尔王子的女儿,也是现任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侄女。若按原本的历史,她将嫁给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的长子,未来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是的,就是那位王后阿斯特丽德。
她不仅拥有“白雪公主”般的美貌,性情也温婉动人,从小便是各大皇室争相提亲的对象,可谓是最理想的皇太孙妃人选。
想想为了撮合她与那位问题满满的侄子,汉斯翻山越岭、煞费苦心......啧,光是回忆都让人一阵恶寒。
‘本来这桩婚事应该早在1926年或1927年就办成了......’
结果偏偏那时候爆发了大萧条,几经拖延,好不容易才在新起点的影响下,经济稍稍回暖,如今才终于能付诸实行。
“威廉那小子啊,得对我感恩戴德个几百回都不嫌多。”
“这话您都说了十来遍了,您知道吗?”
“那是因为爸爸我确实付出了很多啊,我的宝贝女儿。”
确实,付出得太多了。
......
【我第一次加入火十字团、踏入政界之时,心中就燃起了两个梦想。】
继授权法案通过不到一个月,弗朗索瓦·德·拉罗克便正式就任法兰西的终身执政官。
【其一,是以正义与秩序重建破碎的祖国;其二,是让法兰西重生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强大而荣耀的国家。而这两个梦想,从我此刻就任终身执政官的这一刻起,已经开始实现。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拯救国家的革命!】
这一次,也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在授权法案之后已彻底沦为拉罗克“举手机关”的议会,以全票赞成的形式通过了终身执政官任命案。拉罗克再一次在热烈的掌声中加冕为独裁者。
【然而我们的敌人,至今仍否认我,否认我们。他们污蔑我为骗子与欺诈之徒。但这不过是愚者的喧嚣。我可以断言,我站在这个位置,不是为了编织低劣的谎言或玩弄卑劣的伎俩。法兰西的复兴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条路上,绝无异议存在!】
“......”
【Vive France!Vive victoire!(法兰西万岁!胜利万岁!)】
“拉罗克万岁!”
“我们不惧英吉利、不惧德意志!我们是法兰西,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
而此时回到巴黎的夏尔·戴高乐,每走过一条街道,都不得不听见从广播和扬声器中震耳欲聋地传来的拉罗克演讲声,以及比那更刺耳的法西斯分子的呐喊声。他的内心,仍陷入一片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中。
——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戴高乐的理智告诉他,该像其他人一样,追随拉罗克。
因为与过去那些无能的共和派政治家不同,弗朗索瓦·德·拉罗克发誓要真正改变法兰西,让她再次伟大。
追随他,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如前所述,戴高乐对法兰西的新任终身执政官,乃至重新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的贝当,都抱有不小的好感。
他要做的,和其他军官一样,只需向执政官与新生的法兰西宣誓效忠。
如此一来,他便可摆脱终身少校的命运,踏上仕途之路。
运气好的话,几年内或许就能晋升为将官。
而这正是现今法国所有军人梦寐以求的前程。
但戴高乐的内心,却与理智背道而驰,对拉罗克充满本能的抗拒。
他的心如在反抗理性一般,隐隐作痛。
自从与甘末林的最后对话、救出共和派忠臣之后,这种感觉便一直未曾散去。
他早已不再效忠共和国;
他本不该对拉罗克有任何不满;
可他就是感到不适,心烦意乱。
——咣啷!
正在戴高乐忧心忡忡地叹息时,一阵玻璃破碎声从远处传来。
他皱起眉头转头望去,只见一群男人正向某家商铺投掷石块,殴打那看起来像是店主的人。
身为军人,面对眼前发生的暴行,他无法坐视不理,立刻准备上前制止,却很快停下了脚步。
他意识到——
周围的人,包括那些本该最先出手的警察,全都袖手旁观,冷眼旁观。
“求你们住手!住手啊!我也是法兰西人!和你们一样,我也是在大战时为祖国奋战过的军人啊!”
“闭嘴!”
“呃啊!”
“你这种吸附在伟大法兰西上的寄生虫犹太人,也敢开口说话?”
“犹太人......没资格谈什么人权!!”
而戴高乐很快便明白了,为何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那位被群殴的店主是犹太人。他在向周围求救,却换来的是冷眼,甚至是嘲笑。
自打以反犹太主义为纲领的国家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拉罗克就任总理以来,犹太人便成为了每日遭受攻击的对象。
——接下来轮到犹太人被杀了。但你这次也还是不会在意的吧。反正你不是犹太人。可等到那些法西斯找上你和你的家人时,你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到那时,已经没有人会站出来为你说话了,戴高乐。
戴高乐的耳边,再次响起了甘末林那如幽灵般的低语。
那个曾断言“犹太人之后就是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之后便是法国人”的可憎声音,不停在脑海中回荡。
“哎呀,少校阁下,您辛苦了!”
而让沉浸在思绪中的戴高乐惊醒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刚才还像野兽一样暴打犹太店主的男人们。
“终于到了军人再次守护祖国的时候了!”
“请您务必为伟大的法兰西加油啊!”
“......当然。”
那些人方才还因对方是犹太人而进行非人的暴力,如今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向他问候,让戴高乐下意识地回以肯定。
但话虽如此,他只感觉内心更加腐烂。
因为实在令人作呕。
......
与此同时,震惊与哀叹不止在德意志回荡,听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崩塌,拉·罗克登上执政之位的消息,在其他国家同样激起波澜。
“法兰西终究还是诞生了新的独裁者啊。”
“......这真的没问题吗?”
首先是大不列颠。
作为与德意志一道最关注法兰西动向的国家,英吉利自然无法对拉·罗克的上台无动于衷。早在看着他握住权力的那一刻,英国政坛不少人的神色上便已布满不安。
毕竟那人尚未执政之时,就已公然四处高喊:“打倒德意志!打到英吉利!桑苏西条约滚出去!”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对这样的家伙抱有安心之心。
“不能再坐视不理了!拉·罗克此人必然会为了向英吉利与德意志复仇,撕裂和平,再次挑起战争!我们必须在为时已晚前,不择手段地展开行动,阻止他!”
尤其是温斯顿·丘吉尔更是每日奔走呼号,警告世人拉·罗克的危险,并不断敦促采取强硬手段应对。
“温斯顿·加里波利·丘吉尔爵士又开始了啊。”
“父亲之前明明是个懂得荣誉的伟人,那家伙到底是从哪变得那么奇怪的?”
“那老头怎么还不快点死。”
当然,大多数英吉利政客对丘吉尔的反应不过是一片冰冷的嘲讽与不屑。
而在英吉利民众眼中的丘吉尔,也不过是个冥顽不化、嗜战成性的老疯子。更重要的是,现任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与他完全不同——他可不想平白无故地刺激法兰西,招来真正的战争。
这对曾经历过大战、仍记得伊普尔惨剧的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
谁会忘记上次大战中被打死了多少人?
只要不是丘吉尔那种偏执怪老头,谁也不会主动希望再来一次战争。
“我们英吉利所渴望的,是和平与安定。作为曾亲历世界大战梦魇的一员,我只愿法兰西新执政者弗朗索瓦·德·拉·罗克,能为国际和平做出明智决断。”
因此,英吉利政府对拉·罗克政权的回应也如同麦克唐纳一贯的作风,与一向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国截然不同,显得格外谨慎克制。
“麦克唐纳首相的回应真让人失望。若只是因为惧怕战争而什么都不做,到最后,我们势必会错失出手的最佳时机!”
当然,丘吉尔依旧毫不留情地抨击麦克唐纳的软弱。
“战争虽然可憎,但我们是不是也太软弱了点?”
“我们凭什么要看法兰西那群蛤蟆的脸色?真要出事,德意志帝国自然会替我们收拾他们的。”
就是这样反复横跳,麦克唐纳的回应发出后,虽然不像丘吉尔那般极端强硬,但英吉利国内的不满也在不断累积。
他们厌恶战争,但更厌恶作为大英帝国的他们居然要向一群青蛙低头。
再加上不少人心底还有种很英吉利的念头:即便我们按兵不动,德意志这个伙伴也会像上次大战那样包办一切。
“哼,麦克唐纳首相果然也是和那些政客一样的胆小鬼。”
而随着唐宁街上政权更替的风声日渐强烈,连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内阁中,也开始有人悄悄表达对首相不满的声音。
“话说回来,拉·罗克......且不论他是个法兰西人,他的思想......倒是颇具魅力啊。”
这个人的名字,叫奥斯瓦尔德·莫斯利(Oswald Ernald Mosley)。
他是第六代昂科茨准男爵,时任兰开斯特公国大臣,而不久的将来,他还会转向极右,创立不列颠法西斯联盟,成为又一位踏入深渊的法西斯分子。
【国家社会党骑士团即将改编为国家骑士团。】
【拉·罗克:“背叛者与间谍将迎来正义之锤。”】
法国的局势一日不如一日。
拉·罗克简直就像是下定决心要把法国变成“普X托斯(Protoss)”似的,继骑士团之后,他现在干脆想要成为执政官了。
而那“秩序保安局”,怎么看都像是换皮的盖世太保,只不过更可笑罢了。
“说不定哪天还真要像拿破仑一样把教皇带来,给自己戴上皇帝的皇冠呢。”
“父亲,又因为法国的事头疼了吗?”
“芙蕾迪。”
那个曾经只会撒娇的小女孩,如今已亭亭玉立,离成年只差一岁,十七岁的她早已展露出成熟女性的光辉气质。听到芙蕾德莉卡的声音,汉斯脸上本来紧锁的眉头也不自觉舒展开来,仿佛之前的阴霾从未存在过。
“我听说拉·罗克已经开始把法国往不好的方向推了。法国人当初选他当总理的时候,真的预料到会变成这样吗?”
“也许预料到了,也许没有。但无论是哪一种,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法国人恐怕还是会向他欢呼。”
就像当年德国人向希儿欢呼那样。
“但那种建立在暴力与仇恨之上的欢呼,是空洞的。终有一日会随风而散。等到一切崩塌之时,法国人也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开始否认拉·罗克。”
“可他们是自己把拉·罗克推上领导位置的啊?”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更快地否认他。人类啊,本就擅长自欺欺人。”
这种事,不论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发生,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不止一次。
就看看隔壁的日本。
整天一副“我们从没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嘴脸,装模作样地摆出受害者的姿态。
当然,只要他还在,至少在这个世界,这种事就绝不可能得逞。
“说起来,你妈妈最近也不太常露面啊。”
“呵呵,毕竟我明年就成年了嘛。也该开始找些合适的夫婿人选了。”
听到女儿这句话,汉斯下意识地闭上了眼。
芙蕾德莉卡的婚事啊......
光是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可在仍保有维多利亚时代影响的贵族社会中,婚姻向来都不容迟缓。
等她一满十八岁,就必须正式登上社交舞台,加入这场婚姻的角逐。
‘但要是哪天有哪个不三不四的家伙胆敢向我家芙蕾德莉卡提亲,我还没出手,我那岳父大人恐怕就先把他劈成两半了吧。’
别忘了,凯撒的战斧,可还是锋利无比的。
“要是你愿意的话,爸爸可以帮你打听有没有什么合适的联姻对象?”
“妈妈在旁边的唠叨就已经够我受的了。再说了,您现在不是该更关心表哥威廉的婚事吗?”
也是,毕竟那可是皇太孙的国婚。
顺便一提,威廉的未婚妻并不是原历史上让威廉二世差点中风的多萝西娅·冯·萨尔维亚蒂(Dorothea von Salviati)。
这也理所当然。若真放任那个随时可能引爆皇室的炸弹自由行动,才真叫咄咄怪事了。
维多利亚姑姑的那些家事已经让他头痛过一轮,实在没必要再来一次。
正因如此,汉斯这段时间四处奔波,勤勤恳恳当了好一阵子月老 丘比特,终于,这个世界的威廉皇太孙的未婚妻,成了年长他一岁的瑞典公主阿斯特丽德(Astrid Sofia Lovisa Thyra)。
她正是前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第三子,卡尔王子的女儿,也是现任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侄女。若按原本的历史,她将嫁给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的长子,未来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是的,就是那位王后阿斯特丽德。
她不仅拥有“白雪公主”般的美貌,性情也温婉动人,从小便是各大皇室争相提亲的对象,可谓是最理想的皇太孙妃人选。
想想为了撮合她与那位问题满满的侄子,汉斯翻山越岭、煞费苦心......啧,光是回忆都让人一阵恶寒。
‘本来这桩婚事应该早在1926年或1927年就办成了......’
结果偏偏那时候爆发了大萧条,几经拖延,好不容易才在新起点的影响下,经济稍稍回暖,如今才终于能付诸实行。
“威廉那小子啊,得对我感恩戴德个几百回都不嫌多。”
“这话您都说了十来遍了,您知道吗?”
“那是因为爸爸我确实付出了很多啊,我的宝贝女儿。”
确实,付出得太多了。
......
【我第一次加入火十字团、踏入政界之时,心中就燃起了两个梦想。】
继授权法案通过不到一个月,弗朗索瓦·德·拉罗克便正式就任法兰西的终身执政官。
【其一,是以正义与秩序重建破碎的祖国;其二,是让法兰西重生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强大而荣耀的国家。而这两个梦想,从我此刻就任终身执政官的这一刻起,已经开始实现。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拯救国家的革命!】
这一次,也没有任何反对声音。
在授权法案之后已彻底沦为拉罗克“举手机关”的议会,以全票赞成的形式通过了终身执政官任命案。拉罗克再一次在热烈的掌声中加冕为独裁者。
【然而我们的敌人,至今仍否认我,否认我们。他们污蔑我为骗子与欺诈之徒。但这不过是愚者的喧嚣。我可以断言,我站在这个位置,不是为了编织低劣的谎言或玩弄卑劣的伎俩。法兰西的复兴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条路上,绝无异议存在!】
“......”
【Vive France!Vive victoire!(法兰西万岁!胜利万岁!)】
“拉罗克万岁!”
“我们不惧英吉利、不惧德意志!我们是法兰西,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
而此时回到巴黎的夏尔·戴高乐,每走过一条街道,都不得不听见从广播和扬声器中震耳欲聋地传来的拉罗克演讲声,以及比那更刺耳的法西斯分子的呐喊声。他的内心,仍陷入一片复杂的矛盾与冲突中。
——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呢?
戴高乐的理智告诉他,该像其他人一样,追随拉罗克。
因为与过去那些无能的共和派政治家不同,弗朗索瓦·德·拉罗克发誓要真正改变法兰西,让她再次伟大。
追随他,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如前所述,戴高乐对法兰西的新任终身执政官,乃至重新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的贝当,都抱有不小的好感。
他要做的,和其他军官一样,只需向执政官与新生的法兰西宣誓效忠。
如此一来,他便可摆脱终身少校的命运,踏上仕途之路。
运气好的话,几年内或许就能晋升为将官。
而这正是现今法国所有军人梦寐以求的前程。
但戴高乐的内心,却与理智背道而驰,对拉罗克充满本能的抗拒。
他的心如在反抗理性一般,隐隐作痛。
自从与甘末林的最后对话、救出共和派忠臣之后,这种感觉便一直未曾散去。
他早已不再效忠共和国;
他本不该对拉罗克有任何不满;
可他就是感到不适,心烦意乱。
——咣啷!
正在戴高乐忧心忡忡地叹息时,一阵玻璃破碎声从远处传来。
他皱起眉头转头望去,只见一群男人正向某家商铺投掷石块,殴打那看起来像是店主的人。
身为军人,面对眼前发生的暴行,他无法坐视不理,立刻准备上前制止,却很快停下了脚步。
他意识到——
周围的人,包括那些本该最先出手的警察,全都袖手旁观,冷眼旁观。
“求你们住手!住手啊!我也是法兰西人!和你们一样,我也是在大战时为祖国奋战过的军人啊!”
“闭嘴!”
“呃啊!”
“你这种吸附在伟大法兰西上的寄生虫犹太人,也敢开口说话?”
“犹太人......没资格谈什么人权!!”
而戴高乐很快便明白了,为何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那位被群殴的店主是犹太人。他在向周围求救,却换来的是冷眼,甚至是嘲笑。
自打以反犹太主义为纲领的国家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拉罗克就任总理以来,犹太人便成为了每日遭受攻击的对象。
——接下来轮到犹太人被杀了。但你这次也还是不会在意的吧。反正你不是犹太人。可等到那些法西斯找上你和你的家人时,你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到那时,已经没有人会站出来为你说话了,戴高乐。
戴高乐的耳边,再次响起了甘末林那如幽灵般的低语。
那个曾断言“犹太人之后就是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之后便是法国人”的可憎声音,不停在脑海中回荡。
“哎呀,少校阁下,您辛苦了!”
而让沉浸在思绪中的戴高乐惊醒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刚才还像野兽一样暴打犹太店主的男人们。
“终于到了军人再次守护祖国的时候了!”
“请您务必为伟大的法兰西加油啊!”
“......当然。”
那些人方才还因对方是犹太人而进行非人的暴力,如今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向他问候,让戴高乐下意识地回以肯定。
但话虽如此,他只感觉内心更加腐烂。
因为实在令人作呕。
......
与此同时,震惊与哀叹不止在德意志回荡,听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崩塌,拉·罗克登上执政之位的消息,在其他国家同样激起波澜。
“法兰西终究还是诞生了新的独裁者啊。”
“......这真的没问题吗?”
首先是大不列颠。
作为与德意志一道最关注法兰西动向的国家,英吉利自然无法对拉·罗克的上台无动于衷。早在看着他握住权力的那一刻,英国政坛不少人的神色上便已布满不安。
毕竟那人尚未执政之时,就已公然四处高喊:“打倒德意志!打到英吉利!桑苏西条约滚出去!”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对这样的家伙抱有安心之心。
“不能再坐视不理了!拉·罗克此人必然会为了向英吉利与德意志复仇,撕裂和平,再次挑起战争!我们必须在为时已晚前,不择手段地展开行动,阻止他!”
尤其是温斯顿·丘吉尔更是每日奔走呼号,警告世人拉·罗克的危险,并不断敦促采取强硬手段应对。
“温斯顿·加里波利·丘吉尔爵士又开始了啊。”
“父亲之前明明是个懂得荣誉的伟人,那家伙到底是从哪变得那么奇怪的?”
“那老头怎么还不快点死。”
当然,大多数英吉利政客对丘吉尔的反应不过是一片冰冷的嘲讽与不屑。
而在英吉利民众眼中的丘吉尔,也不过是个冥顽不化、嗜战成性的老疯子。更重要的是,现任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与他完全不同——他可不想平白无故地刺激法兰西,招来真正的战争。
这对曾经历过大战、仍记得伊普尔惨剧的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
谁会忘记上次大战中被打死了多少人?
只要不是丘吉尔那种偏执怪老头,谁也不会主动希望再来一次战争。
“我们英吉利所渴望的,是和平与安定。作为曾亲历世界大战梦魇的一员,我只愿法兰西新执政者弗朗索瓦·德·拉·罗克,能为国际和平做出明智决断。”
因此,英吉利政府对拉·罗克政权的回应也如同麦克唐纳一贯的作风,与一向咄咄逼人的德意志帝国截然不同,显得格外谨慎克制。
“麦克唐纳首相的回应真让人失望。若只是因为惧怕战争而什么都不做,到最后,我们势必会错失出手的最佳时机!”
当然,丘吉尔依旧毫不留情地抨击麦克唐纳的软弱。
“战争虽然可憎,但我们是不是也太软弱了点?”
“我们凭什么要看法兰西那群蛤蟆的脸色?真要出事,德意志帝国自然会替我们收拾他们的。”
就是这样反复横跳,麦克唐纳的回应发出后,虽然不像丘吉尔那般极端强硬,但英吉利国内的不满也在不断累积。
他们厌恶战争,但更厌恶作为大英帝国的他们居然要向一群青蛙低头。
再加上不少人心底还有种很英吉利的念头:即便我们按兵不动,德意志这个伙伴也会像上次大战那样包办一切。
“哼,麦克唐纳首相果然也是和那些政客一样的胆小鬼。”
而随着唐宁街上政权更替的风声日渐强烈,连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内阁中,也开始有人悄悄表达对首相不满的声音。
“话说回来,拉·罗克......且不论他是个法兰西人,他的思想......倒是颇具魅力啊。”
这个人的名字,叫奥斯瓦尔德·莫斯利(Oswald Ernald Mosley)。
他是第六代昂科茨准男爵,时任兰开斯特公国大臣,而不久的将来,他还会转向极右,创立不列颠法西斯联盟,成为又一位踏入深渊的法西斯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