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希自然也有所听闻。只是新罗地处半岛,国土狭小贫瘠,即便木子希带来了玉米,也不过是让当地实现了玉米自由,对于近万留学生在唐朝的学费而言,这点产出不过是杯水车薪。
自然,对于勤工俭学这件事,木子希是予以鼓励的。但凡有人来信请教如何勤工俭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只要态度诚恳,她必然会在信中耐心应允、悉心指点。
因为在那时,唐朝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作为小国,新罗也想借此机会,赢得大国的亲近。不光新罗这样做,倭国显然做得更周到细致——当时已有不少学问僧来自倭国,其中佼佼者鉴真,四处讲佛学,出名程度不逊于玄奘。
可新罗这边,即便连过世的谢若壑,也只是学得九牛一毛,学问远不足以称道。
这一切,却让乙祭钻了空子。乙祭派人去为留学生中寻找工学之处。
要知道,长安的普通百姓即便开茶肆、酒坊,夫妻二人再加上五个亲生子女负责洒扫、备餐,完全不需要雇外人。而那些稍微高雅些的铺面,皆是讲究气质,糙生糙养新罗娃子第一步就卡了壳。
如此一来,乙祭只能让留学生去下矿。起初,乙祭还算老实,让留学生半天做工、半天求学,留学生们也都对他感恩戴德。可渐渐地,乙祭开始增加工时——先是多加一天,接着不知不觉加了一个月,到最后竟整整加了一年。
这些留学生本是农家子弟,有很多还是原始部落出身,不像中原有孔子先哲教化,但凡家有薄产,便会重拾耕读传家的传统,送子弟入学堂,盼其长大后能考个秀才名分。当然,这也是后来科举制度兴起的结果。彼时之唐,诗书世家与农家子弟之间,确实存在着云泥之别,何况,还是新罗的留学生。
木子希深知,孩童时期语言记忆深刻,利于耳濡目染,予以汉化。再者,高官富商之家,或是不舍娇子远行,或是因箕子信仰——譬如,曾有人说,箕子客死中原,便是被周人所害,死后灵魂会徘徊在界海之滨,日日向前往中原的人呼唤:“勿去啊!勿去啊!”
不想去便不去,这对木子希而言也是好事,省得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在唐国闹些乡蛾子,如此一来,耳边倒也清静许多。
只是,留学生前往唐朝,其一无非是出于好奇,其二,无非是在家乡难以饱腹,渴望亲眼见识梦中那繁华富庶的大唐究竟是何等风姿。
然而,时日一久,又有乙祭手下在旁引导,他们便渐渐忘却了初心,浑然不觉。他们只知道,乙祭安排他们下矿,是为了他们好,至少比埋头苦读强。
善德王因为不知,无意见,留学生因不懂,而无意见,而乙祭自然胆的大了很多。 于是,他转身伸手向国库肆意要钱,有的无的,自有名目。
乙祭自然骗取了大量钱财在手中。就算发生矿难,也不过是零星几起,大可上报为暴病、意外或水土不服。毕竟,在古代那样的医疗条件下,自然不可能每个郎中都有毗昙那样的医术,人命有所损耗,本寻常事。
木子希自留学生出发后,便曾疑心乙祭会因贪欲,不会好好对待那些留学生。那时庾信曾劝她,说乙祭虽年高,却心思诚恳,即便真有贪念,也不过是像秦时大将王翦那般,年老时为明哲保身而做的周全之举,无需过多担忧。
木子希心中清楚,庾信的父亲金舒玄与乙祭本是莫逆之交,庾信不愿言说父辈过错,也是懂礼数的好孩子。毗昙的看法才是对的——人的贪欲从来没有穷尽,先是贪财,接着贪粮以聚拢人心,再往后便会贪慕权势,想要将天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夕阳西沉,霞光追随,暑气渐渐退散。几缕余晖如碎金般,落在精雕细琢的菱花窗外,此刻的一切,仿佛被覆上了一层温柔又天真的滤镜。
时光似是开了加速器,转瞬间天色晦暗昏蒙,新月西悬,如弯钩挂树梢。
众鸟归林,叽叽喳喳的声响此起彼伏,倒像是打工人下了班一般,热闹非凡。
这时,楚仙挑着书箱走来,一箱装着文书,另一箱盛着晚膳。无非是些日常饮食:木樨花汤、凉拌秋葵、盐渍青梅,还有一碗白米粥。
木子希暗自苦嗔,楚仙这些年,是真把自己当成日本人来整了,天天花啊草啊梅啊!
楚仙见此,开口说道:“这不是大王要提倡节俭嘛,如今咱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留学生去唐朝求学。若是上大等,玺主,哪有您这般心善又节俭?”
“那他们会吃什么?”
“他们一顿饭的花费,够寻常百姓吃上一年了。”楚仙接着说,脸上满是羡慕的神色,“山珍野味自不必说,还有最顶级鲜美的鱼生呢。”
“那般吃生鱼,就不怕有寄生虫吗?”木子希内心腹诽,也难怪商朝箕子布衣蔬食,旁人或许会嗤笑他不懂享受,但在她看来,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极好的了。
楚仙看着她,有些不敢想象为何大王会拒绝这种奢靡。不过新罗的大王能有这般节俭的德行,在百姓心里,本就是件值得称颂的幸事。
自然,对于勤工俭学这件事,木子希是予以鼓励的。但凡有人来信请教如何勤工俭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只要态度诚恳,她必然会在信中耐心应允、悉心指点。
因为在那时,唐朝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作为小国,新罗也想借此机会,赢得大国的亲近。不光新罗这样做,倭国显然做得更周到细致——当时已有不少学问僧来自倭国,其中佼佼者鉴真,四处讲佛学,出名程度不逊于玄奘。
可新罗这边,即便连过世的谢若壑,也只是学得九牛一毛,学问远不足以称道。
这一切,却让乙祭钻了空子。乙祭派人去为留学生中寻找工学之处。
要知道,长安的普通百姓即便开茶肆、酒坊,夫妻二人再加上五个亲生子女负责洒扫、备餐,完全不需要雇外人。而那些稍微高雅些的铺面,皆是讲究气质,糙生糙养新罗娃子第一步就卡了壳。
如此一来,乙祭只能让留学生去下矿。起初,乙祭还算老实,让留学生半天做工、半天求学,留学生们也都对他感恩戴德。可渐渐地,乙祭开始增加工时——先是多加一天,接着不知不觉加了一个月,到最后竟整整加了一年。
这些留学生本是农家子弟,有很多还是原始部落出身,不像中原有孔子先哲教化,但凡家有薄产,便会重拾耕读传家的传统,送子弟入学堂,盼其长大后能考个秀才名分。当然,这也是后来科举制度兴起的结果。彼时之唐,诗书世家与农家子弟之间,确实存在着云泥之别,何况,还是新罗的留学生。
木子希深知,孩童时期语言记忆深刻,利于耳濡目染,予以汉化。再者,高官富商之家,或是不舍娇子远行,或是因箕子信仰——譬如,曾有人说,箕子客死中原,便是被周人所害,死后灵魂会徘徊在界海之滨,日日向前往中原的人呼唤:“勿去啊!勿去啊!”
不想去便不去,这对木子希而言也是好事,省得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在唐国闹些乡蛾子,如此一来,耳边倒也清静许多。
只是,留学生前往唐朝,其一无非是出于好奇,其二,无非是在家乡难以饱腹,渴望亲眼见识梦中那繁华富庶的大唐究竟是何等风姿。
然而,时日一久,又有乙祭手下在旁引导,他们便渐渐忘却了初心,浑然不觉。他们只知道,乙祭安排他们下矿,是为了他们好,至少比埋头苦读强。
善德王因为不知,无意见,留学生因不懂,而无意见,而乙祭自然胆的大了很多。 于是,他转身伸手向国库肆意要钱,有的无的,自有名目。
乙祭自然骗取了大量钱财在手中。就算发生矿难,也不过是零星几起,大可上报为暴病、意外或水土不服。毕竟,在古代那样的医疗条件下,自然不可能每个郎中都有毗昙那样的医术,人命有所损耗,本寻常事。
木子希自留学生出发后,便曾疑心乙祭会因贪欲,不会好好对待那些留学生。那时庾信曾劝她,说乙祭虽年高,却心思诚恳,即便真有贪念,也不过是像秦时大将王翦那般,年老时为明哲保身而做的周全之举,无需过多担忧。
木子希心中清楚,庾信的父亲金舒玄与乙祭本是莫逆之交,庾信不愿言说父辈过错,也是懂礼数的好孩子。毗昙的看法才是对的——人的贪欲从来没有穷尽,先是贪财,接着贪粮以聚拢人心,再往后便会贪慕权势,想要将天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夕阳西沉,霞光追随,暑气渐渐退散。几缕余晖如碎金般,落在精雕细琢的菱花窗外,此刻的一切,仿佛被覆上了一层温柔又天真的滤镜。
时光似是开了加速器,转瞬间天色晦暗昏蒙,新月西悬,如弯钩挂树梢。
众鸟归林,叽叽喳喳的声响此起彼伏,倒像是打工人下了班一般,热闹非凡。
这时,楚仙挑着书箱走来,一箱装着文书,另一箱盛着晚膳。无非是些日常饮食:木樨花汤、凉拌秋葵、盐渍青梅,还有一碗白米粥。
木子希暗自苦嗔,楚仙这些年,是真把自己当成日本人来整了,天天花啊草啊梅啊!
楚仙见此,开口说道:“这不是大王要提倡节俭嘛,如今咱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留学生去唐朝求学。若是上大等,玺主,哪有您这般心善又节俭?”
“那他们会吃什么?”
“他们一顿饭的花费,够寻常百姓吃上一年了。”楚仙接着说,脸上满是羡慕的神色,“山珍野味自不必说,还有最顶级鲜美的鱼生呢。”
“那般吃生鱼,就不怕有寄生虫吗?”木子希内心腹诽,也难怪商朝箕子布衣蔬食,旁人或许会嗤笑他不懂享受,但在她看来,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极好的了。
楚仙看着她,有些不敢想象为何大王会拒绝这种奢靡。不过新罗的大王能有这般节俭的德行,在百姓心里,本就是件值得称颂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