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十二年二月的汴京,残雪还挂在朱雀门的鸱吻上,空气里却已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躁动。
宫城深处的福宁殿,檀香与药气混杂了半个多月,终究还是被素白的缟素气息彻底取代。
嘉佑帝在二月十五日寅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前攥着太子赵曦的手,断断续续添了最后一道遗诏。
将一直“养病”在王府、几乎没掺和宫变的康王赵元俨,补进了辅政大臣之列,与韩章、文彦博等七人并列为八辅政,加中书令、知大宗正事。
“陛下这是怕赵宗全借着‘救驾’的名头,在宗室里坐大啊。”
二月十七日,枢密院偏厅,徐子建摩挲着腰间的金鱼符,对刚从河北赶回的张叔夜叹道。
窗外,内侍正捧着嘉佑帝的遗诏往各勋贵府邸传,马蹄声踏过青砖地,溅起细碎的雪沫。
张叔夜刚接管蓟州防御使印信,脸上还带着风尘,闻言苦笑:“康王这些年装疯卖傻,谁都以为他早没了争竞之心,没想到陛下临终前还把他拽出来当秤砣。
北平郡王,您说这八辅政里头,日后怕是要分出好几派了。”
徐子建没接话,目光落在案头那份拟好的官员迁转名单上。
嘉佑帝驾崩不过两日,太子赵曦虽未正式登基,却已在曹太后的示意下,让内侍省递来了初步的人事调整意向。
护驾有功的东厂内卫要改组为锦衣卫,从齐王卫、皇城司和背嵬军里抽三千精锐,分三班守内城,还要兼管监察皇城司。
英国公张耆要升殿前司都指挥使,名义上统管上四军里的捧日、天武、龙卫、神卫。
顾廷烨从殿前司都虞侯升副都指挥使,专领两万神卫军。
“顾二郎倒是会选路。”
徐子建指尖点了点“顾廷烨”三个字,语气听不出喜怒。
一旁的苏轼刚从开封府推官任上被调进枢密院当都承旨,闻言低声道:“昨日禹州郡王府摆宴,听说顾将军去得最早,还跟赵策英世子对饮了三盏,席间净说些‘愿为新帝赴汤蹈火’的话。”
“他若不选这条路,难道跟着我挨猜忌?”
徐子建轻笑一声,将名单推给苏轼,“你按这个调子拟个正式的札子,曹太后那边怕是等不及了。
对了,岳飞兼任檀州防御使的事,务必在札子里写清楚,檀州是山前七州的门户,不能出半点差错。”
苏轼刚应下,门外传来脚步声,曹盖一身戎装闯了进来,脸上带着愤愤不平:“公明!你听说了没?赵宗全那老小子竟还升了中书侍郎!
凭什么?就凭他带着几千禹州兵在朱雀门捡了个便宜?”
他嗓门极大,震得窗棂上的积雪簌簌往下掉。
徐子建连忙按住他:“嚷嚷什么?这是枢密院,不是你家演武场。
赵宗全升中书侍郎,是曹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一起议的,你以为单凭他自己能成?”
见曹盖还是一脸不服气,又补充道,“我上次在梁山酒楼给你说的话你都忘了吗?
你安心当你的真定郡公,把捧日军练好,比什么都强。”
曹盖闷哼一声,从怀里掏出个瓷瓶往桌上一墩:“这是我家娘子给你带的参汤,说你这几日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对了,昨日我去宫里给太后请安,撞见司马光了,听说他被韩章和申时行举荐,要当翰林学士,专管起草诏令。
那老夫子平日里连新法都骂,现在倒好,也入了中枢。”
“司马光学问好,为人也正派,让他当翰林学士,是为了稳住那些守旧的文官。”徐子建拿起瓷瓶,拔开塞子闻了闻,“你回去替我谢谢福康公主。
对了,你家小子最近功课怎么样?
回头我也去指点一番。”
曹盖一听这话,脸色缓和了不少,挠着头笑道:“还是你懂我。
那小子才几岁就爱舞枪弄棒,跟我小时候一个样。
行,等过了先帝的丧期,我就把他送到你府里教教他。”
两人正说着,苏辙顶着风雪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奏章,神色凝重:“公明,富弼相公递了丁忧折子,说他老娘病故,要回乡守孝三年。
枢密使的位子,怕是要空出来了。”
徐子建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富相公年事已高,早就有退隐之心,这次丁忧,怕是真要彻底放手了。
你去回禀太后,就说枢密院事务繁杂,不可一日无主,臣愿暂代枢密使一职,待找到合适人选再交还印信。”
苏辙应了声“是”,刚要转身,又被徐子建叫住:“对了,盛宏那边升左谏议大夫的事,你跟他透个气,让他多留意朝堂上的动静,尤其是赵宗全和顾廷烨那边的人,别让人抓了把柄。”
苏辙点头离去后,徐子建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翠竹,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富弼丁忧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朝堂,怕是要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嘉佑帝留下的八辅政,韩章、文彦博是老臣,偏向稳重;
富弼一退,剩下的就只有欧阳修、申时行还算中立。
赵宗全和顾廷烨是一派,盯着兵权和行政权;
康王赵元俨这老小子刚入局,态度不明!
而自己这边,虽有曹盖、韩世忠、岳飞等人支撑,却也被曹太后处处提防。
“郡王,张将军派人送了封信来。”门外的小斯周森低声禀报,递进来一个封泥完好的信封。
徐子建拆开一看,里面只有短短几句话:“新帝登基,人心浮动,桂城愿为郡王马首是瞻,若有差遣,随时待命。”
字迹龙飞凤舞,却透着一股小心翼翼的试探。
徐子建将信纸揉成一团,扔进炭盆里,看着它慢慢烧成灰烬。
他知道,张家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既不想彻底倒向赵宗全,又不敢公开站到自己这边。
毕竟,在汴京兵变中,张家不显山露水,但是控制的兵权却不小。
“告诉张将军,就说本王知道了。
让他好好操练天武军,新帝登基,少不了要用兵的时候。”
徐子建对周森吩咐道,语气平淡无波。
亲兵刚走,苏轼又匆匆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份新拟的圣旨草稿:“郡王,太后那边批了您暂代枢密使的折子,还加了您幽州总管的职衔,让您全权负责燕云一带的军政事务。
另外,太后还下了旨,让太子在二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元丰,大赦天下。”
徐子建接过圣旨草稿,仔细看了一遍,见上面除了自己的任命,还有不少官员的迁转名单。
沈从兴升了天武军副都指挥使,封威北伯。
小段、老耿当了神卫军营指挥使;
顾千帆升锦衣卫都指挥使,三等忠勇侯。
白展堂升锦衣卫副都指挥使,封世袭忠诚伯。
花荣升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统领两万背嵬军。
这些人大多是自己或赵宗全、顾廷烨的心腹,显然是曹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互相妥协的结果。
“苏轼,你再添一笔,让沈括升工部员外郎,掌管黄河河工营的事。”
徐子建指着草稿说道,“黄河水患年年都有,沈括懂水利,让他去正好。
另外,贝州知州章惇升三司判官,让他协助处理财政,三司长年亏空,也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苏轼连忙记下,又问道:“郡王,王安石那边怎么办?欧阳修和文彦博举荐他当尚书右丞,太后那边也有意批准,可王安石一向主张新法,跟富弼相公那些老臣不对付,要是让他入了中枢,怕是会引起不少争议。”
“王安石有大才,只是性子太急。”
徐子建沉吟道,“让他当尚书右丞也好,三司的事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人来整顿。
你告诉太后,就说臣支持王安石任职,不过要让他先拿出个整顿财政的章程来,别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免得惹出乱子。”
苏轼应了声“是”,转身去修改圣旨草稿。
徐子建则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燕云地图,手指在幽州、檀州、蓟州一带慢慢划过。
他知道,自己虽然暂代了枢密使,又掌管着燕云的军政事务,但新帝和曹太后对自己的猜忌并未消除,赵宗也在一旁虎视眈眈。
接下来,他不仅要稳住朝堂,还要治理好燕云,推广均田令,设立学宫,开通漕运,让燕云真正成为大周的屏障。
“夫君,该歇息了。”
徐府书房门外传来盛华兰温柔的声音,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走了进来,“这几日你天天熬夜,身子怎么吃得消?
太后那边说了,让你今日早些回去,明日还要商议新帝登基的礼仪呢。”
徐子建放下地图,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瞬间传遍全身。
他看着盛华兰略带憔悴的脸庞,心中一阵愧疚:“辛苦你了,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
“咱们夫妻一体,说这些干什么。”
盛华兰笑着帮他整理好案头的文书,“对了,二弟派人来送信,说明兰妹妹想请你帮忙,为老太太求个诰命。
她说当初送密诏的功劳,她不想要别的赏赐,就想让老太太风风光光的。”
“明兰这孩子,倒是个孝顺的。”徐子建点了点头,“你告诉长柏,就说我会跟太后提的。
老太太在汴京兵变中也受了惊吓,给她个诰命,也算是安抚一下。
另外,你再备些礼物,送到盛府去,就说我感谢岳父这些日子在朝堂上的帮衬。”
盛华兰应了声“好”,又叮嘱道:“夫君,你在朝堂上要多加小心,赵宗不是省油的灯,还有那个康王赵元俨,听说他虽然装疯卖傻,却很会笼络人心,你可别小瞧了他。”
“我知道。”徐子建握住盛华兰的手,“你放心,我不会让自己出事的。
燕云刚收复,还有很多事要做,我还要看着新帝坐稳江山,看着咱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呢。”
夜色渐深,徐府的灯火却依旧亮着。
徐子建坐在案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嘉佑帝的驾崩,新帝的登基,只是大周朝局变动的开始。
接下来,无论是朝堂上的权力争斗,还是燕云的治理,亦或是与辽国、西夏的周旋,都充满了挑战。
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后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将士,有通情达理的家人,还有千千万万期盼安定生活的百姓。
二月二十七日,汴京阳光明媚。
太子赵曦身着衮龙袍,在大庆殿正式登基,是为元丰帝。
曹太后垂帘听政,八辅政大臣分列两侧,接受百官朝贺。
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响彻大庆殿时,徐子建站在人群中,望着龙椅上年轻的新帝,心中暗暗发誓。
定要辅佐新帝,让大周国泰民安,让燕云永固,让百姓安居乐业。
朝贺结束后,元丰帝在偏殿召见了徐子建。
刚一见面,元丰帝就握住他的手,语气恳切:“徐爱卿,父皇临终前说,你是大周的栋梁,有你在,燕云无忧,边疆无忧。
日后,朝堂上的事,还要多劳烦你费心。”
徐子建连忙躬身行礼:“陛下言重了,臣身为大周臣子,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大周尽忠。
只是臣才疏学浅,还望陛下和太后多多指点,也望各位辅政大臣多多相助。”
元丰帝点了点头,又说道:“徐爱卿,燕云刚收复,百姓尚未安定,你身为幽州总管,一定要好好治理。
父皇留下的均田令、学宫、漕运这些事,都要靠你去推行。
缺钱缺人,尽管跟朕说,朕一定全力支持你。”
“谢陛下信任。”徐子建心中一暖,“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定让燕云成为大周最稳固的屏障。”
从偏殿出来,徐子建刚走到宫门口,就见顾廷烨等在那里。
他穿着崭新的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官服,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公明,恭喜您暂代枢密使。”
“同喜。”徐子建淡淡一笑,“顾将军升任副都指挥使,掌管神卫军,责任重大,日后还要多辛苦。”
“为陛下效力,为大周尽忠,是臣的本分。”
顾廷烨顿了顿,又说道,“公明之前,,酒楼那件事……”
“你不必解释。”徐子建打断他的话,“新帝登基,人心思定,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日后,咱们都是为陛下效力,都是为了大周的安定,当以大局为重。”
顾廷烨心中一松,连忙躬身行礼:“公明深明大义,臣佩服。
还有一件事,我想要娶盛家六姑娘,希望你不要阻拦。”
“你想娶明兰是你的自由,不过若是你为了娶明兰使用了什么不光彩的手段,那就别怪我这个盛家大女婿出手了!”
徐子建放下一句警告的话,转身离去。
看着他的背影,顾廷烨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之前的做法,确实有些对不起这位曾经的结拜兄弟,但在如今的朝局下,他也只能如此。
只是,盛家有徐子建这位真佛在,想娶明兰怕是不容易。
走出宫门,徐子建抬头望向天空。
阳光正好,洒在汴京的街道上,洒在鳞次栉比的房屋上,洒在来来往往的百姓脸上。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而他除了继续前进,别无选择。
宫城深处的福宁殿,檀香与药气混杂了半个多月,终究还是被素白的缟素气息彻底取代。
嘉佑帝在二月十五日寅时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前攥着太子赵曦的手,断断续续添了最后一道遗诏。
将一直“养病”在王府、几乎没掺和宫变的康王赵元俨,补进了辅政大臣之列,与韩章、文彦博等七人并列为八辅政,加中书令、知大宗正事。
“陛下这是怕赵宗全借着‘救驾’的名头,在宗室里坐大啊。”
二月十七日,枢密院偏厅,徐子建摩挲着腰间的金鱼符,对刚从河北赶回的张叔夜叹道。
窗外,内侍正捧着嘉佑帝的遗诏往各勋贵府邸传,马蹄声踏过青砖地,溅起细碎的雪沫。
张叔夜刚接管蓟州防御使印信,脸上还带着风尘,闻言苦笑:“康王这些年装疯卖傻,谁都以为他早没了争竞之心,没想到陛下临终前还把他拽出来当秤砣。
北平郡王,您说这八辅政里头,日后怕是要分出好几派了。”
徐子建没接话,目光落在案头那份拟好的官员迁转名单上。
嘉佑帝驾崩不过两日,太子赵曦虽未正式登基,却已在曹太后的示意下,让内侍省递来了初步的人事调整意向。
护驾有功的东厂内卫要改组为锦衣卫,从齐王卫、皇城司和背嵬军里抽三千精锐,分三班守内城,还要兼管监察皇城司。
英国公张耆要升殿前司都指挥使,名义上统管上四军里的捧日、天武、龙卫、神卫。
顾廷烨从殿前司都虞侯升副都指挥使,专领两万神卫军。
“顾二郎倒是会选路。”
徐子建指尖点了点“顾廷烨”三个字,语气听不出喜怒。
一旁的苏轼刚从开封府推官任上被调进枢密院当都承旨,闻言低声道:“昨日禹州郡王府摆宴,听说顾将军去得最早,还跟赵策英世子对饮了三盏,席间净说些‘愿为新帝赴汤蹈火’的话。”
“他若不选这条路,难道跟着我挨猜忌?”
徐子建轻笑一声,将名单推给苏轼,“你按这个调子拟个正式的札子,曹太后那边怕是等不及了。
对了,岳飞兼任檀州防御使的事,务必在札子里写清楚,檀州是山前七州的门户,不能出半点差错。”
苏轼刚应下,门外传来脚步声,曹盖一身戎装闯了进来,脸上带着愤愤不平:“公明!你听说了没?赵宗全那老小子竟还升了中书侍郎!
凭什么?就凭他带着几千禹州兵在朱雀门捡了个便宜?”
他嗓门极大,震得窗棂上的积雪簌簌往下掉。
徐子建连忙按住他:“嚷嚷什么?这是枢密院,不是你家演武场。
赵宗全升中书侍郎,是曹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一起议的,你以为单凭他自己能成?”
见曹盖还是一脸不服气,又补充道,“我上次在梁山酒楼给你说的话你都忘了吗?
你安心当你的真定郡公,把捧日军练好,比什么都强。”
曹盖闷哼一声,从怀里掏出个瓷瓶往桌上一墩:“这是我家娘子给你带的参汤,说你这几日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对了,昨日我去宫里给太后请安,撞见司马光了,听说他被韩章和申时行举荐,要当翰林学士,专管起草诏令。
那老夫子平日里连新法都骂,现在倒好,也入了中枢。”
“司马光学问好,为人也正派,让他当翰林学士,是为了稳住那些守旧的文官。”徐子建拿起瓷瓶,拔开塞子闻了闻,“你回去替我谢谢福康公主。
对了,你家小子最近功课怎么样?
回头我也去指点一番。”
曹盖一听这话,脸色缓和了不少,挠着头笑道:“还是你懂我。
那小子才几岁就爱舞枪弄棒,跟我小时候一个样。
行,等过了先帝的丧期,我就把他送到你府里教教他。”
两人正说着,苏辙顶着风雪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份奏章,神色凝重:“公明,富弼相公递了丁忧折子,说他老娘病故,要回乡守孝三年。
枢密使的位子,怕是要空出来了。”
徐子建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富相公年事已高,早就有退隐之心,这次丁忧,怕是真要彻底放手了。
你去回禀太后,就说枢密院事务繁杂,不可一日无主,臣愿暂代枢密使一职,待找到合适人选再交还印信。”
苏辙应了声“是”,刚要转身,又被徐子建叫住:“对了,盛宏那边升左谏议大夫的事,你跟他透个气,让他多留意朝堂上的动静,尤其是赵宗全和顾廷烨那边的人,别让人抓了把柄。”
苏辙点头离去后,徐子建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翠竹,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富弼丁忧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朝堂,怕是要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嘉佑帝留下的八辅政,韩章、文彦博是老臣,偏向稳重;
富弼一退,剩下的就只有欧阳修、申时行还算中立。
赵宗全和顾廷烨是一派,盯着兵权和行政权;
康王赵元俨这老小子刚入局,态度不明!
而自己这边,虽有曹盖、韩世忠、岳飞等人支撑,却也被曹太后处处提防。
“郡王,张将军派人送了封信来。”门外的小斯周森低声禀报,递进来一个封泥完好的信封。
徐子建拆开一看,里面只有短短几句话:“新帝登基,人心浮动,桂城愿为郡王马首是瞻,若有差遣,随时待命。”
字迹龙飞凤舞,却透着一股小心翼翼的试探。
徐子建将信纸揉成一团,扔进炭盆里,看着它慢慢烧成灰烬。
他知道,张家这是在给自己留后路,既不想彻底倒向赵宗全,又不敢公开站到自己这边。
毕竟,在汴京兵变中,张家不显山露水,但是控制的兵权却不小。
“告诉张将军,就说本王知道了。
让他好好操练天武军,新帝登基,少不了要用兵的时候。”
徐子建对周森吩咐道,语气平淡无波。
亲兵刚走,苏轼又匆匆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份新拟的圣旨草稿:“郡王,太后那边批了您暂代枢密使的折子,还加了您幽州总管的职衔,让您全权负责燕云一带的军政事务。
另外,太后还下了旨,让太子在二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改年号为元丰,大赦天下。”
徐子建接过圣旨草稿,仔细看了一遍,见上面除了自己的任命,还有不少官员的迁转名单。
沈从兴升了天武军副都指挥使,封威北伯。
小段、老耿当了神卫军营指挥使;
顾千帆升锦衣卫都指挥使,三等忠勇侯。
白展堂升锦衣卫副都指挥使,封世袭忠诚伯。
花荣升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统领两万背嵬军。
这些人大多是自己或赵宗全、顾廷烨的心腹,显然是曹太后和辅政大臣们互相妥协的结果。
“苏轼,你再添一笔,让沈括升工部员外郎,掌管黄河河工营的事。”
徐子建指着草稿说道,“黄河水患年年都有,沈括懂水利,让他去正好。
另外,贝州知州章惇升三司判官,让他协助处理财政,三司长年亏空,也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苏轼连忙记下,又问道:“郡王,王安石那边怎么办?欧阳修和文彦博举荐他当尚书右丞,太后那边也有意批准,可王安石一向主张新法,跟富弼相公那些老臣不对付,要是让他入了中枢,怕是会引起不少争议。”
“王安石有大才,只是性子太急。”
徐子建沉吟道,“让他当尚书右丞也好,三司的事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人来整顿。
你告诉太后,就说臣支持王安石任职,不过要让他先拿出个整顿财政的章程来,别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免得惹出乱子。”
苏轼应了声“是”,转身去修改圣旨草稿。
徐子建则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燕云地图,手指在幽州、檀州、蓟州一带慢慢划过。
他知道,自己虽然暂代了枢密使,又掌管着燕云的军政事务,但新帝和曹太后对自己的猜忌并未消除,赵宗也在一旁虎视眈眈。
接下来,他不仅要稳住朝堂,还要治理好燕云,推广均田令,设立学宫,开通漕运,让燕云真正成为大周的屏障。
“夫君,该歇息了。”
徐府书房门外传来盛华兰温柔的声音,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走了进来,“这几日你天天熬夜,身子怎么吃得消?
太后那边说了,让你今日早些回去,明日还要商议新帝登基的礼仪呢。”
徐子建放下地图,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瞬间传遍全身。
他看着盛华兰略带憔悴的脸庞,心中一阵愧疚:“辛苦你了,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
“咱们夫妻一体,说这些干什么。”
盛华兰笑着帮他整理好案头的文书,“对了,二弟派人来送信,说明兰妹妹想请你帮忙,为老太太求个诰命。
她说当初送密诏的功劳,她不想要别的赏赐,就想让老太太风风光光的。”
“明兰这孩子,倒是个孝顺的。”徐子建点了点头,“你告诉长柏,就说我会跟太后提的。
老太太在汴京兵变中也受了惊吓,给她个诰命,也算是安抚一下。
另外,你再备些礼物,送到盛府去,就说我感谢岳父这些日子在朝堂上的帮衬。”
盛华兰应了声“好”,又叮嘱道:“夫君,你在朝堂上要多加小心,赵宗不是省油的灯,还有那个康王赵元俨,听说他虽然装疯卖傻,却很会笼络人心,你可别小瞧了他。”
“我知道。”徐子建握住盛华兰的手,“你放心,我不会让自己出事的。
燕云刚收复,还有很多事要做,我还要看着新帝坐稳江山,看着咱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呢。”
夜色渐深,徐府的灯火却依旧亮着。
徐子建坐在案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嘉佑帝的驾崩,新帝的登基,只是大周朝局变动的开始。
接下来,无论是朝堂上的权力争斗,还是燕云的治理,亦或是与辽国、西夏的周旋,都充满了挑战。
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后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将士,有通情达理的家人,还有千千万万期盼安定生活的百姓。
二月二十七日,汴京阳光明媚。
太子赵曦身着衮龙袍,在大庆殿正式登基,是为元丰帝。
曹太后垂帘听政,八辅政大臣分列两侧,接受百官朝贺。
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响彻大庆殿时,徐子建站在人群中,望着龙椅上年轻的新帝,心中暗暗发誓。
定要辅佐新帝,让大周国泰民安,让燕云永固,让百姓安居乐业。
朝贺结束后,元丰帝在偏殿召见了徐子建。
刚一见面,元丰帝就握住他的手,语气恳切:“徐爱卿,父皇临终前说,你是大周的栋梁,有你在,燕云无忧,边疆无忧。
日后,朝堂上的事,还要多劳烦你费心。”
徐子建连忙躬身行礼:“陛下言重了,臣身为大周臣子,理应为陛下分忧,为大周尽忠。
只是臣才疏学浅,还望陛下和太后多多指点,也望各位辅政大臣多多相助。”
元丰帝点了点头,又说道:“徐爱卿,燕云刚收复,百姓尚未安定,你身为幽州总管,一定要好好治理。
父皇留下的均田令、学宫、漕运这些事,都要靠你去推行。
缺钱缺人,尽管跟朕说,朕一定全力支持你。”
“谢陛下信任。”徐子建心中一暖,“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定让燕云成为大周最稳固的屏障。”
从偏殿出来,徐子建刚走到宫门口,就见顾廷烨等在那里。
他穿着崭新的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官服,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公明,恭喜您暂代枢密使。”
“同喜。”徐子建淡淡一笑,“顾将军升任副都指挥使,掌管神卫军,责任重大,日后还要多辛苦。”
“为陛下效力,为大周尽忠,是臣的本分。”
顾廷烨顿了顿,又说道,“公明之前,,酒楼那件事……”
“你不必解释。”徐子建打断他的话,“新帝登基,人心思定,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日后,咱们都是为陛下效力,都是为了大周的安定,当以大局为重。”
顾廷烨心中一松,连忙躬身行礼:“公明深明大义,臣佩服。
还有一件事,我想要娶盛家六姑娘,希望你不要阻拦。”
“你想娶明兰是你的自由,不过若是你为了娶明兰使用了什么不光彩的手段,那就别怪我这个盛家大女婿出手了!”
徐子建放下一句警告的话,转身离去。
看着他的背影,顾廷烨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之前的做法,确实有些对不起这位曾经的结拜兄弟,但在如今的朝局下,他也只能如此。
只是,盛家有徐子建这位真佛在,想娶明兰怕是不容易。
走出宫门,徐子建抬头望向天空。
阳光正好,洒在汴京的街道上,洒在鳞次栉比的房屋上,洒在来来往往的百姓脸上。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而他除了继续前进,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