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一天的区别-《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第二天是周六,师部食堂早上提供的是南瓜汤和玉米面窝窝头。

  这一顿算是师部请客,一人一碗汤和三个窝头。

  张宝根饭后在师部大院里溜达。

  宣传栏前头永远是人最多的地方。

  他走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不少师部的老知青也在这里,都围着一个新贴的告示议论纷纷。

  “师部这是不信邪么?又要开发苏约克河谷!”

  “这是第四次了吧?”

  “哎,我记得孙主任的亲侄儿都牺牲在那里了,怎么还弄......?”

  “我支持师部的决定,只要咱们肯攀登,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我也觉得很难,但苏约克河谷不控制住,托云牧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你说的对,迟早会被他们骚扰到无法正常生产。”

  “托云牧场这块高地一旦丢失,整个乌恰县都会在对方的俯视之下,而且还会在天山南脉的西端开一个大口子,我估计师部也是没法子,只能继续尝试。”

  “希望这次不要死人就好。”

  “说不好,虽然只是勘探,但那地方.......。”

  张宝根站在人群后头听了半天,还把告示最后一行的文字记在了脑子里。

  【......报名参与勘探队的知青,转正考察期一律减少半年。】

  ......

  女同志宿舍前,贺昌桂正温和的与一位来自沪上的女知青交谈。

  “谢什么,不要客气,大家都是老乡,我这也是应该的。”

  但女知青的谢意十分真诚。

  “那不一样,也亏了你提醒我,不然我刚才也去了政Z部去报到。”

  她也懂事的奉承了贺昌桂一句。

  “也就是你能打听得到这些秘密,我们也来了四五天,可还是两眼一抹黑。”

  贺昌桂随意的摆摆手。

  “孙主任每次分配新来的知青都有这个习惯,凡是去报到的,一律先把托云牧场和叶城牧场的名额填满。”

  “你可以告诉剩下的人,最好等明天再去。”

  说完他假装意外的看了宿舍内一眼。

  “昨天新来的几个女同志似乎没看到,不会是现在就去报到了吧?”

  听他这么说,这位女知青也惋惜起来。

  “他们领头的那个姓张的知青刚才急匆匆的过来领着他们一行都去了政Z部,哎,估计已经报完到了。”

  听到这个消息,贺昌桂乐了,但又有些惋惜。

  可惜了那两位来自京城的女同志,如此风流灵秀的人物居然被一个毛头小子的毛躁给毁了前途。

  但旋即他的心底又生出一股优越感来。

  若是他贺某人运势不错,也许一年半载之后他便有了资本去做那两人救苦救难的菩萨。

  一个风流灵巧如诗如酿,一个造化钟秀似仙离凡。

  ——好难选择啊,呵呵呵呵。

  政Z部办公室。

  明明本该是繁忙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可今天来办报到手续的知青却只来了大小鱼三两只。

  孙津淮微微叹气。

  看来自己的习惯早就被大家熟知。

  可托云牧场和叶城牧场这两个师部直属单位确实是相当缺人。

  这个恶人只有他来做。

  “报告!”

  一个挺拔而年轻的影子出现在门口的阳光里。

  “京城支边知青张宝根前来办理报到手续。”

  “进来吧,你就是来自京城的张宝根?”

  孙津淮认真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男知青。

  他记得这个名字,此人的去向兵团那边早就有了吩咐。

  “是的,领导。”

  “来,坐!”

  孙津淮拿出一张表格递给对方。

  “你的去向早就定了,师部团委缺一个临时办事员。好好干!”

  可张宝根却把表格慎重的递了回来。

  “孙主任,我自愿参加这次的苏约克河谷勘察队。”

  孙津淮愣了一下,接着又笑起来。

  “年轻人不用那么急,也就是省半年而已,在这个地方,几乎是一眨眼就过去了。”

  张宝根很想告诉孙主任,他不是看中的“提前半年”,因为他知道一天之后会发生什么。

  他是真的想参加,因为他带挂的,空间里的物资够他和伙伴们一直吃到高考恢复。

  “孙主任,如果只是想进团委坐办公室,以我的资格在京城就能办到。而且还能在一年内提干!”

  “那我还来这里干什么?”

  孙主任一听,有些触动。

  人家小年轻说的没错,就他的资历和出身,在京城进团委加提干简直不要太简单。

  “你知道苏约克河谷是个什么地方么?”

  “领导,我和我的同伴们都申请参加这次勘探,因为我们在几年前才十四岁的时候重走过长征路,我们有翻越雪山的经验。”

  “我听说这次的勘探队人人都配马,是支全骡马化的队伍,刚好我们在前两年假期里经常去承德,已经学会了骑马。”

  “更别说我们的民兵考核项目都是优秀。首都民兵的考核标准,您应该是知道的。”

  “我们一车人在经过阿拉沟河谷的时候全程没人高反。”

  “咱们整个师能抽调出来的人里,比我们更合适的人应该并不多。”

  孙主任开始犹豫,这说明其实他已经心动了。

  “你其他的同伴呢,都叫进来我聊聊先......。”

  ......

  第二天,二十五人的勘探队名单被挂在了宣传栏里,引来了新老知青们的围观。

  “这次来的新人这么冲动的?”

  “得了,人家那不是冲动而是热情!”

  但更多的声音却是在抱怨和表达不满。

  “不对啊,我先报了名的,怎么没我名字?”

  “也没我的名字,我可是正式职工,五年的老知青,怎么会没我的名?”

  “孙主任怎么用这么多新人?这、不合理!我会比不上新来的?”

  “等会儿,你刚才在抱怨什么?你不是说你不会报名的么?好啊你,瞒着我一个人偷偷进步是吧?绝交!”

  “绝交个屁,我不是没选上么!”

  也有消息灵通的在叹息。

  “我这有个消息,看到那个叫张宝根的名字没?”

  “我听说兵团那边已经打过招呼,让他直接进团委从临时办事员开始做起,可他偏不去,就是要参加勘探队!”

  “张、宝、根?诶,是不是当年咱们少先队全国总扛把子?”

  “除了他还能是谁?”

  “我也想起来了,我们学校那个省总队长眼睛从来只看天的,可去了一趟京城回来,嘴里翻来覆去就是这个人的名字,没想到他居然还会崇拜别人!?”

  忽然有人在远方大喊。

  “快去看公民日报~!出大事了~!”

  1968年12月22日,公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政Z部门口当即被挤得水泄不通。

  很多人后悔不迭,因为政Z部刚出了通知:截止昨天已经完成报到的知青,取消了两年的转正期限制,从第一个月开始就能拿32块一个月的正式职工工资。

  才实施了半年的转正期限制度被废除。

  而今天报到的知青得等后续政策......。

  因为兵团要开始收紧抬高收人的门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