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陶谦该死-《三塑强汉》

  “我家司马赵宠便识字。”

  典韦也是不解。

  为自家兵马读报,使君为何不愿呢?

  “好!《汉报》汝拿去,便让你家司马当众诵读,看看乌桓军团是否为我大汉立下大功。”

  说完,毛童手拿《汉报》,孤身一人,便走向典韦。

  典韦大叫:“你不要过来,我让人去取。”

  典韦也是粗中有细。

  他担心毛童只身前来,如若营中有人施放暗箭,两边便会不死不休。

  “好,你让人来取!”毛童心领神会。

  典韦马上让一士卒出营来取《汉报》。

  其实,典韦也不知道何为《汉报》,可看毛童拿出几张纸,便知毛童想让赵宠读其上文字了。

  他也非常好奇,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

  赵宠从典韦身后冒了出来,接过《汉报》。

  “先读取下圣旨,再读内阁诏令,继而找到护民军战绩,便读乌桓军团的战绩那一段。”毛童大声叮嘱着。

  兵营内外静寂无声,只有赵宠读报之声,以及周边士卒大声重复之声,声声入耳。

  很快,所有将士均听懂了,青州成公子灭董贼全部兵马,从京都内救出陛下,陛下感恩,拜成公子为帝师。

  这可与诸侯宣称的“成公子独霸京都、祸乱朝纲”完全不一样。

  不仅如此,成公子并未入内阁,只是担任兵部尚书。

  在这些将士看来,成公子把所有青州护民军皆献于朝廷,他做兵部尚书,岂不是理所应当?

  待读到乌桓军团战绩之时,才知道,乌桓军团一年征战,对大汉百姓秋毫无犯,却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短短半月,便围歼了李傕、张济和牛辅的三万兵马。

  这当然称得上为大汉立了大功。

  典韦的脸色放松了下来。

  他突然觉得,徐州诸侯只是为了反对成公子,才聚于徐州起兵的。

  随后,赵宠又读了青冀两州民众的幸福生活,顿时让兵营沸腾起来。

  不知有多少人在叫喊着“不反成公子,我们要一日三餐,餐餐管饱”。

  看官可能不知道“一日三餐、餐餐管饱”,对于中国古代人的吸引力能有多大。

  就这么说吧,自中国有史以来,直到中国扶贫大见成效,完全消除了贫困人口,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一日三餐、餐餐管饱”。

  “一日三餐、餐餐管饱”在中国古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只能在梦中出现。

  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六零后,在他们小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一日三餐、餐餐管饱”。

  而现在,青冀两州竟然可以“一日三餐、餐餐管饱”,而且还说是只要推行了新农体系,除遭遇天灾、大疫,均不会再有人冻饿而死时,绝大多数的联军将士,恨不得马上投入到新农体系中。

  自“伤寒大疫”始,到引发黄巾之乱的天下大旱,哪个将士家中没有人冻饿而死?

  所以,根本不需要“一日三餐”,只需要保证没人“冻饿而死”,这些人都会用一生的热情去拥抱“新农体系”。

  马车上的各位诸侯一脸死灰。

  他们都知道,护民军的承诺,他们根本做不到。

  他们更知道,护民军所说,确实在青冀两州实现了。

  这时,他们才发现《汉报》的厉害之处。

  有了《汉报》,青州成公子就完全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不要说流民、佃户和普通农户,就连寒门和实力较弱的小族,都无力抗拒“一日三餐、餐餐管饱”的诱惑,都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农体系中。

  如果谁敢阻拦,瞬间就会被民众碾成粉末。

  毕竟民众占据了大汉九成以上的数量。

  世家大族真要抗拒,可能连起码的兵丁都招募不到。

  这些诸侯哪个不是饱读诗书?自然都读过《荀子·哀公》篇,也知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告诫。

  典韦突然放下手中大盾,抽出背上双短戟抛于地上,大步走向毛童。

  在距离毛童丈余远的地方,典韦停下脚步,猛然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大声说道:

  “吾典韦,愿追随成公子,还望护民军收纳!”

  他这一声吼叫,却被帮赵宠传音的数百将士直接传声到整个军营。

  瞬间,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兵营中绝大多数将士纷纷单膝跪地,双手抱拳。

  “吾愿追随成公子,还望护民军收纳!”

  如此声浪在兵营中的每个角落回荡,直接把下邳的天空震出一个大窟窿,然后飘向苍穹深处。

  毛童紧走两步,扶起典韦,又对着兵营中跪地的将士大声道:“诸位将士,快快请起!我这就快马通报我家大帅,不日即可有回复。”

  兵营中一片欢呼雀跃。

  只有典韦却冲着毛童瞪眼喊道:“汝尚未说如何知我的。”

  毛童忍俊不禁,大笑着说道:“当然是我家大帅告知于我。我家大帅,也就是青州成公子,赞你勇猛无匹,忠义无双。”

  此时此刻,徐州重归大汉朝廷掌控,再无人敢于阻拦。

  一个乌桓兵跑了过来。

  “报告参谋长,监牢中还有十几个人,如何处置?”

  毛童悄悄思考了一下,说道:“我去看看。”

  然后就把处置兵营中将士的事情,交给了于苗。

  这些事情,只能交由汉人处置。如果让乌桓人处置,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幺蛾子呢。

  毛童带上典韦和手下的参谋,以及瘫在马车上的那些诸侯,直奔下邳牢狱。

  反正,这些诸侯暂时是要关押在这个地方的。

  到了之后,毛童并未真正进入牢房,而就站在院子中,让把牢狱中的人都带出来。

  他要当着各位诸侯的面,重新审理,看看牢狱中人是因为什么被下狱的

  很快人都带入了出来。

  可人刚出来,毛童就察觉到了不对。

  现在可是大冬天,这些人穿得太少了。

  如果真在这里重审,恐怕不等审完,人都冻死了。

  没办法,毛童马上让把这些人带入监牢中宽敞一点的房间,而且在房间生起炭火。

  即便只是打了个照面,毛童也注意到,其中一人虽然披头散发,衣缕不整,可无论是那挺直的腰身,和清澈的眼神,都显露着气质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