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赈灾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过函谷关,然后送到了雍凉两州每户、每人手上。
可让雍凉两州官吏和百姓惊喜万分的,却是大量的水车。
这些特制车辆上,都摆放着一个个的大圆罐子,里面装满了清水。
雍凉两州,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居于河边的。
天地大旱,一些小的支流、溪水,早都断流了。
由此也导致雍凉两州的百姓,全部迁徙到渭水、泾水等主要河流旁边。
至于田里的庄稼,早就没人管了。
地都被晒得裂出好大的缝隙,今年肯定是颗粒无收,明年还不知道会如何呢。
朝廷不遗余力的赈灾,带给了雍凉百姓希望与光明。
水车的到来,让所有百姓不再聚居于河边,而是各自归乡——日常饮用水,皆由水车负责运送;
一车又一车的种子,让他们看到了明年的丰收;
大量工具让所有人在秋冬两季,可以兴修水利、搭桥铺路;
获得的工钱,则可以在新开了农家乐,购买衣物和粮食,确保他们能安然过冬……
农庄顺利地组建了起来,而入秋后老天终于开始降雨,各农庄都在抓紧时间深耕农田,以保证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深耕农田时,翻出了大量的花花的蝗虫卵,直接让青州、冀州千里转送来的鸡鸭吃得肚儿溜圆。大旱后必有蝗灾的魔咒被直接打破……
雍凉两州活过来了,而且生机勃勃。
可刘协却不高兴了。
这几天,每天都是撅着小嘴,没事就冲着管亥、赵云等人大喊大叫。
这是怎么了?
刘协想要跟随征西军团去收复西域,或跟随西南军团去西羌开疆拓土。
征西军团本有的收复河套地区的任务,已然不存在了。
征北军团已经活动在阴山以北,河州新上任的刺史贾诩报告,河州内除少量羌胡、鲜卑人放牧外,根本无鲜卑兵马。
况且这些放牧的羌胡、鲜卑也都很愿意归顺大汉,成为一个汉人。
在征北军团的牵制下,鲜卑几乎不会有余力进犯河州。即使进犯了,也抢不到东西。
因为河州已经开始执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也就是说,河州范围内禁止农耕,全面开始植树造林。
至于北匈奴,当前已经被鲜卑赶到更远的西北方(后世的哈萨克斯坦等地)。
整个河州,便是河套地区,囊括了黄土高原的大部(凉州境内还有一部分),以及内外套草原。
这便是贾诩在并州刺史任上,制订的黄土高原治理规划。
按贾诩的规划,日后的河州应该称之为森州,因为会出现片片相连的森林。
河州的百姓日后便会依靠森林为生,内外套都可以放牧。
西南军团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就是征服西羌八族,践行蔡成留下的“先消外患,再平内”的战略方针。
原本计划的西南军团的四个师(包括鲍信带来的器械师)一个划拨征西军团,随征西军团进军西域。
结果原本西南军团即将退役的三个师,大多数将士都不愿意退役——他们已经习惯于军旅生涯,而早已忘了农耕生活。
于是,便从这些不愿意退役的人中,筛选出年轻力壮的组建一个师,随征西军团收复西域。
剩下的或者留下当军官,或者入训练营当教官,或者由兵部进行了妥善安置——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只能退役。
征服西羌,将西海(后世的青海湖,当时西羌八族称之为“仙海”)以及全部西羌主要活动区域,全部纳入大汉的管治之中,是西南军团的第一个目标。
收复了河套和西羌,整个大汉北方,便只剩下北面的草原游牧民族这一个外患,以及东面扶余、高句丽的残余了。
可管亥、赵云、于禁等人,哪里会让小皇帝跟随军出征呢?
管亥、赵云等人,每天都要抽时间来哄他,说是太行山脉中,还有很多冥顽不灵的悍匪。
就这样足足哄了十来天,加之二师兄申金和四师弟诸葛亮、五师弟郭淮也都不赞同刘协去冒险,这才算是把刘协劝住。
尽管如此,刘协还是觉得委屈的不行。
他觉得自己带着龙鳞卫、紫金卫出京以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锻炼,身体素质、作战技能、临战指挥都有了质的提升。
他还说,在封堵子母谷时,他还亲手射杀了一个叛军,凭什么他不能跟着征西军团去开疆拓土?
可申金和诸葛亮却劝他,说他是丞相之才,要走遍大汉山水,了解各地民情,为日后做乡长、县令、太守、刺史、阁老,直至丞相打下坚实的基地。
告诉他为帝之人,首要不是积累战功,而是学会体察民情,培养战略思维,具备识人之明与用人之胆。
如此,皇帝才能在君主立宪制之下,行使对内阁、对各部的监督之权,也才能平衡内阁与皇帝下各部司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是申金和诸葛亮的劝说,让他逐步弃武从文,可能管亥、于禁、赵云等人也劝不住这个小皇帝。
只是我们都知道,每个男孩子在童年、少年之时,都会有一个沙场之梦。
刘协虽然不甘心,可还是听从了众人的劝说,答应不随征西军团去收复西域,或者是随西南军团去收服西羌了。
不过,他还是让申金保证,他必须要参与剿灭所有山匪、水匪,才可以返回京都。
其实,刘协一点都不想回京都。
在那里他唯一的一点温暖和欢乐,还是尊师带给他的,也极为短暂,随后便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与孤独。
好在二师兄申金带他离开了京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内心的伤痛才慢慢隐退于内心深处,他的孤独才被师兄弟之间的温情所冲淡。
所以,在他强大起来之前,他绝对不想返回京都。
从袁绍率兵屠戮皇宫,他和哥哥被张让保护着逃到大河边,到董卓鸩杀太后和已经为帝的哥哥,再到他坐上皇位,所有朝堂之臣无人帮他消除董卓的威胁……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发生在京都,都是发生在皇宫,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太多的惨痛回忆。
他内心中已经立誓,等他长大亲政之后,一定要好好处理一下那些过去威风八面,董卓祸乱朝纲、淫乱后宫时却噤若寒蝉的三公九卿。
而熊耳山中一战,让他看到了军队的力量。
只要手中有军队,谁还敢威胁我?谁还敢祸乱朝纲危害天下?
此时,他内心中的皇帝意识和意志,已经在慢慢觉醒。
可让雍凉两州官吏和百姓惊喜万分的,却是大量的水车。
这些特制车辆上,都摆放着一个个的大圆罐子,里面装满了清水。
雍凉两州,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居于河边的。
天地大旱,一些小的支流、溪水,早都断流了。
由此也导致雍凉两州的百姓,全部迁徙到渭水、泾水等主要河流旁边。
至于田里的庄稼,早就没人管了。
地都被晒得裂出好大的缝隙,今年肯定是颗粒无收,明年还不知道会如何呢。
朝廷不遗余力的赈灾,带给了雍凉百姓希望与光明。
水车的到来,让所有百姓不再聚居于河边,而是各自归乡——日常饮用水,皆由水车负责运送;
一车又一车的种子,让他们看到了明年的丰收;
大量工具让所有人在秋冬两季,可以兴修水利、搭桥铺路;
获得的工钱,则可以在新开了农家乐,购买衣物和粮食,确保他们能安然过冬……
农庄顺利地组建了起来,而入秋后老天终于开始降雨,各农庄都在抓紧时间深耕农田,以保证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深耕农田时,翻出了大量的花花的蝗虫卵,直接让青州、冀州千里转送来的鸡鸭吃得肚儿溜圆。大旱后必有蝗灾的魔咒被直接打破……
雍凉两州活过来了,而且生机勃勃。
可刘协却不高兴了。
这几天,每天都是撅着小嘴,没事就冲着管亥、赵云等人大喊大叫。
这是怎么了?
刘协想要跟随征西军团去收复西域,或跟随西南军团去西羌开疆拓土。
征西军团本有的收复河套地区的任务,已然不存在了。
征北军团已经活动在阴山以北,河州新上任的刺史贾诩报告,河州内除少量羌胡、鲜卑人放牧外,根本无鲜卑兵马。
况且这些放牧的羌胡、鲜卑也都很愿意归顺大汉,成为一个汉人。
在征北军团的牵制下,鲜卑几乎不会有余力进犯河州。即使进犯了,也抢不到东西。
因为河州已经开始执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也就是说,河州范围内禁止农耕,全面开始植树造林。
至于北匈奴,当前已经被鲜卑赶到更远的西北方(后世的哈萨克斯坦等地)。
整个河州,便是河套地区,囊括了黄土高原的大部(凉州境内还有一部分),以及内外套草原。
这便是贾诩在并州刺史任上,制订的黄土高原治理规划。
按贾诩的规划,日后的河州应该称之为森州,因为会出现片片相连的森林。
河州的百姓日后便会依靠森林为生,内外套都可以放牧。
西南军团下一步的核心任务就是征服西羌八族,践行蔡成留下的“先消外患,再平内”的战略方针。
原本计划的西南军团的四个师(包括鲍信带来的器械师)一个划拨征西军团,随征西军团进军西域。
结果原本西南军团即将退役的三个师,大多数将士都不愿意退役——他们已经习惯于军旅生涯,而早已忘了农耕生活。
于是,便从这些不愿意退役的人中,筛选出年轻力壮的组建一个师,随征西军团收复西域。
剩下的或者留下当军官,或者入训练营当教官,或者由兵部进行了妥善安置——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只能退役。
征服西羌,将西海(后世的青海湖,当时西羌八族称之为“仙海”)以及全部西羌主要活动区域,全部纳入大汉的管治之中,是西南军团的第一个目标。
收复了河套和西羌,整个大汉北方,便只剩下北面的草原游牧民族这一个外患,以及东面扶余、高句丽的残余了。
可管亥、赵云、于禁等人,哪里会让小皇帝跟随军出征呢?
管亥、赵云等人,每天都要抽时间来哄他,说是太行山脉中,还有很多冥顽不灵的悍匪。
就这样足足哄了十来天,加之二师兄申金和四师弟诸葛亮、五师弟郭淮也都不赞同刘协去冒险,这才算是把刘协劝住。
尽管如此,刘协还是觉得委屈的不行。
他觉得自己带着龙鳞卫、紫金卫出京以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锻炼,身体素质、作战技能、临战指挥都有了质的提升。
他还说,在封堵子母谷时,他还亲手射杀了一个叛军,凭什么他不能跟着征西军团去开疆拓土?
可申金和诸葛亮却劝他,说他是丞相之才,要走遍大汉山水,了解各地民情,为日后做乡长、县令、太守、刺史、阁老,直至丞相打下坚实的基地。
告诉他为帝之人,首要不是积累战功,而是学会体察民情,培养战略思维,具备识人之明与用人之胆。
如此,皇帝才能在君主立宪制之下,行使对内阁、对各部的监督之权,也才能平衡内阁与皇帝下各部司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是申金和诸葛亮的劝说,让他逐步弃武从文,可能管亥、于禁、赵云等人也劝不住这个小皇帝。
只是我们都知道,每个男孩子在童年、少年之时,都会有一个沙场之梦。
刘协虽然不甘心,可还是听从了众人的劝说,答应不随征西军团去收复西域,或者是随西南军团去收服西羌了。
不过,他还是让申金保证,他必须要参与剿灭所有山匪、水匪,才可以返回京都。
其实,刘协一点都不想回京都。
在那里他唯一的一点温暖和欢乐,还是尊师带给他的,也极为短暂,随后便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与孤独。
好在二师兄申金带他离开了京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内心的伤痛才慢慢隐退于内心深处,他的孤独才被师兄弟之间的温情所冲淡。
所以,在他强大起来之前,他绝对不想返回京都。
从袁绍率兵屠戮皇宫,他和哥哥被张让保护着逃到大河边,到董卓鸩杀太后和已经为帝的哥哥,再到他坐上皇位,所有朝堂之臣无人帮他消除董卓的威胁……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发生在京都,都是发生在皇宫,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太多的惨痛回忆。
他内心中已经立誓,等他长大亲政之后,一定要好好处理一下那些过去威风八面,董卓祸乱朝纲、淫乱后宫时却噤若寒蝉的三公九卿。
而熊耳山中一战,让他看到了军队的力量。
只要手中有军队,谁还敢威胁我?谁还敢祸乱朝纲危害天下?
此时,他内心中的皇帝意识和意志,已经在慢慢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