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强一弱(2)-《三塑强汉》

  只不过,由于当年青州是面向整个大汉十三州售卖“青州特产”,而江南只能向扬州、交州两地销售“江南特产”,当前的江南只能说是富甲一方,距离当年青州的富甲天下还差得很远。

  不管怎么说,当前的江南四郡不缺钱粮,而且越来越富足,人口也在逐步增长。

  尤其是二十万的振汉军和十万水师,在桓佑制订的《训练手册》指导下,虽然战力比护民军还差上那么一点,可也相差不大了。

  《训练手册》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鲁肃、周瑜提醒孙策要防备长沙桓氏吧?

  当前,长沙桓氏几乎主导了整个江南四郡的政务,可就是无法渗透到军队中。

  而孙策不仅自任为荆州牧,还将桓阶任命为牧府长史,将桓佑任命为牧府政师。

  既然不让桓氏接触军队,自然不能叫“军师”。

  江南四郡还没有立国,更是不能称为“国师”、“太师”。

  于是鲁肃便想了一个名字,叫“政师”——政务之师,地位与长史相平。

  至于训练军队,按周瑜的主意,前期由桓佑训练出两千对孙策绝对忠诚的西凉悍卒。

  然后这两千西凉悍卒全部为教官,或返回各军中,或入少年训练营。

  同时,桓佑编撰一本《训练手册》,分为水军篇、步卒篇和骑兵篇,用以指导全军的训练。

  当然,《训练手册》上是不署名的。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振汉军,并不知道真正训练他们的是桓佑。

  护民军正面厮杀的杀手锏鸳鸯阵,早在三年前便已为振汉军所掌握。

  可这样岂不是会拖慢全军的训练进程吗?

  不怕慢。

  孙策、周瑜、桓佑都还不到二十岁。

  何况又能慢多少呢?也就是拖慢了一年时间而已。

  周瑜任振汉军大都督,同时兼任水师都督,文聘为水师副都督。这些年来,倒也培养出一些水师将领。

  当年华容一战,周瑜被陆水军打得肝胆俱寒。

  周瑜总结护民军的几个优势:

  士气上,护民军绝对临危不乱,而且领军将领身先士卒,还悍不畏死。

  指挥上极为果断,而且从头到尾,都没发现有错误指令。

  战术上灵活多变,尤其是那个连环鸳鸯阵,防则滴水不漏,攻则摧枯拉朽。

  兵器上,强出振汉军太多。

  最让周瑜胆寒的便是护民军的弓箭。不仅精度高,而且射程远。护民军普通士卒用的,起码都是两石半的半强弓。

  而射向韩当那几箭,以及以箭矢追杀时,周瑜清晰地看到,护民军中起码有十数人持的是五石以上的硬弓。

  (一石为软弓,两石为常弓,两石到三石为半强弓,三石到五石为强弓,五石以为上硬弓。——编者注)

  也就是说,哪怕韩当的射术再高明,也不敢面对护民军十数个硬弓手。

  刀枪上,周瑜亲眼看到两刀相拼,然后自己一方的环首刀就断成两截。

  所以,周瑜在训练上绝对投入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前期几乎每天都跑去向桓佑请教。

  如此,也花费了三年,才把振汉军训练得七七八八,三年半才算完成了全部训练。

  同时,周瑜也模仿护民军,早在刚一开始招募少年兵时,便建立了一支特战队。

  拥有如此强大的振汉军,拥有足够的钱粮,民心也不错,还利用桓阶快速制衡了江南四郡的世家大族,可为什么就不攻取江东四郡呢?

  原因有三:

  第一个便是缺铁。

  江南没有铁矿。

  唯一的铁矿长沙冶(后世的湘潭铁矿),产量太少了。

  而桓佑设计的曲辕犁、快纺机、快织机等物,都需要大量的生铁。

  所以,为了保障振汉军的军粮、服装等,前期必须先发展农耕和纺织。

  于是,振汉军兵器的更换,就排到了后面。

  直到孙策割据江南四郡两年后,振汉军才开始更换兵器。

  如果兵器都不行,那又如何与护民军正面厮杀?

  而且,兵器质量还是比不上护民军。

  质量不过关还不仅仅是因为长沙冶产量不足,更因为桓佑需要培养冶炼人员。

  蔡成于东莱崛起时,墨家六子前来投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桓佑就没有这样的好事。

  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桓佑逐步培养相应的人才。

  第二个原因,便是鲁肃为孙策制定的战略路线。

  其核心之一,便是“交好曹操、影响江东世家大族”。

  都联盟了,为何还要交好?

  重点不在前面的“交好曹操”,而在后面的“影响江东世家大族”。

  如果江东世家大族都心向孙策,想取江东四郡,随时都可以取。只要振汉军进入江东境内,到处都会有世家大族的响应。

  现在江南四郡的田地多到耕种不完,没必要再占据江东。

  而耕种不完,主要是因为缺少耕牛,耕种效率低。

  这一政策也得到了桓佑的支持。

  毕竟,江南缺少铁矿。按桓佑的估算,要武装好振汉军,而且还要把各种野战器械、攻城器械备齐,起码要六七年时间。

  反正现在江南也不急。

  成公子中毒而亡,内阁初立,雍凉反叛,北方四年五灾……

  所有这一切,让护民军对江南采取了守势,从而给了孙策、桓佑、鲁肃等人足够的底气和缓冲时间。

  不过,桓佑断言,如果北方不再发生大的灾难,朝廷一旦缓过劲来,必然进犯江南。

  至于是先进犯江东,还是先进犯江南,或者是同时进军江东、江南,以桓佑的判断,必然是最后的选项:同时进军江东、江南。

  为此,江南也要做好准备,而不能轻启与曹操之间的战火。

  至于第三个原因,请各位看官允许本人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总之,当前江南一点没有进占江东的意思,反而还在不断强化双方的联盟。

  以曹操的头脑和智慧,他如何不防着江南孙策?

  可他也不敢点燃战火。

  因为他虽然在扬州推行了新农体系,粮食不是很缺,但其他东西就极为缺乏了。

  喜欢三塑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