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准备出巡(1)-《三塑强汉》

  “之前的三公九卿皆被闲置,而文姬小姐告诉我,这些年来,同样未启用,俸禄却一直照发。

  “故吾想是否于皇室之下再建立一个部门:参议司。参议郎皆由年龄已超过大汉任职限制的老臣担任。

  “这些老臣虽然年龄不符合年限规定,但其多年经验,可对朝堂决策有极大助益。

  “另这些老臣入参议司,亦可回乡养老,只需每年向朝廷提供一两份奏疏,以其在家乡或出游时的所见所闻,向朝廷提出修正建议便可。

  “当然,俸禄照发。

  “而一些低级别官员在致仕后,同样可任州郡县的参议郎,为各州郡县的政事提供建议。州郡县参议郎皆归参议司管辖。”

  蔡成的话还未说完,黄琬与贾琮便已经老泪纵横。

  待蔡成说完后,贾琮嘴唇哆嗦地说道:“吾等还能为大汉贡献微薄之力?”

  蔡成笑着看向荀彧、刘虞等人。

  荀彧毫不犹豫地说道:“此议甚佳!人虽不再为官,可仍可为大汉发光发热,善!大善!”

  “我也只是提议。如若可行,可责成吏部拿出一个章程,如入参议司的资格限制,再如如果人数过多,会使朝廷压力过大,需确定不同级别参议郎的俸禄多少,等等。”

  “好。我回头就让贤授办理此事。”刘虞笑着答道。

  蔡成的建议,不仅对这些有能力且对大汉忠诚的老臣有益,对大汉的发展同样有益。

  也就是说,无论朝廷颁布何等治世政策,也无论是大的方略,还是各州郡县小的措施,皆有这些参议郎在各地监督其执行情况。

  一旦发现不妥之处,也可马上向各级官府递交《建议书》。

  要知道,这些人虽然年事已高,不再为官,可他们的眼光与谋略,可未必比在位之人差上什么。

  蔡成见内阁不反对其建议,又补充道:“某些人未必一定要入参议司,尚可入战略司。我建议战略司之人不限年龄。”

  刘虞拍手叫好。“战略司才是发挥老臣才智的地方!”

  荀彧看向所有阁老,发现大家都挂着赞赏的笑容。

  “如此便依公子之提议,交由吏部具体办理。”

  荀彧说完,看向蔡成。“可今晚本是兵部商讨出兵之事,可吾见成公子似乎并不以为意。”

  “成现为战略司司长,与兵部无关,为何要关注兵部之事?”蔡成戏谑地反问。

  众人一下子都变得哭笑不得。

  与你无关?

  护民军是谁建起来的?

  洛水之誓是立下的?

  可以说,如今的大汉朝廷,都是你一手重建的,你竟然说与你无关?

  “哈哈哈哈——”蔡成看到众人便秘般的表情,开怀大笑。

  “兵部自行商讨,拿出一个作战计划。我与丞相及各位阁老,正好在出游的路上阅览,岂不妙哉?”

  “啊?公子真欲与吾等出京巡视大汉北方?”

  “江东、江南,土鸡瓦狗尔,何需内阁操心?内阁既然决定了出兵,具体战事交由兵部便可。

  “然自大汉新制推行以来,在各地实行的到底如何,有何利弊,却急需我等眼见为实。

  “何况,大汉北方十三州,各州情况不一,用统一的政策,肯定会有问题的。

  “至于我个人,一是兑现与三公九卿共同游览大汉的承诺;二是正好去各地的护民军转转,去看看我的老战友;三则路途之中,诸公也可为我详细讲解大汉这五年发生的事情。”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蔡成根本没把江东、江南当成多大一回事。

  不过,以护民军的战力,还真不用把江东、江南的战火看得太严重。

  谁知管笃听蔡成如此说,马上不干了。

  “恩师,我也要随你去各地巡视。”

  申金一听,马上说道:“还有我和三位师弟。哦,应该还有文姬小姐等人。”

  蔡成一听,眼睛顿时就瞪起来了。

  “致远率特战队及紫金卫、龙鳞卫,前往庐江郡,按兵部的作战计划参与收复江东、江南的作战。

  “因收复江东、江南之战,既有陆军,还有海军,以及需要治安军来防止叛军渡江骚扰,故我提议,兵部与征东军团、征南军团、海军共同商议,由效起任都督,总揽诸军事,限时三年,收复江东、江南和交州三地。如何?”

  蔡成看向何山、朱儁、皇甫嵩、郭嘉、戏忠等兵部大佬。

  郭嘉马上表态。“吾与效起同去庐江,辅佐效起。”

  而何山、朱儁、皇甫嵩三人暗自腹诽:

  五年不向兵部报告海军之事就这么算了?

  结果还让其任都督,总揽指挥收复江东、江南和交州之任。

  这也太偏心了吧?

  可几人又想了想,如果大帅不亲自为帅的话,当前兵部除管笃之外,还真挑不出谁能总揽全军。

  大家这才有些明白蔡成的意思。

  他沉睡这五年来,兵部竟然没培养出一个能总揽大兵团作战之人。

  这就是在打兵部的脸啊。

  蔡成从这些兵部大佬的表情上,看出他们已经明白自己在暗示什么,就笑着说道:“日后,各军团都有其战略方向,而且离朝廷中枢的距离越来越远。

  “比如说瀛州的驻军,是由海军来负责呢,还是由海军陆战队来负责,或者是由兵部来负责?又何时把驻军的指挥权交与国土部,最终交与内阁?

  “所以,兵部不仅仅是要站在高处统领大汉的全部军队,而且还要培养出能够统领各个方面军的帅才。”

  兵部各位大佬都点了点头。

  他们知道蔡成说得很对。

  如果兵部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或许若干年后,兵部就管不了护民军了。

  一想到“管不了护民军”,各位大佬更是知道蔡成提醒内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之前护民军听兵部调遣,是因为他们不想背叛大帅,因为大帅给兵部留下了何山、管笃等人。

  可日后呢?

  如今,成公子答应就任战略司司长,自然不会插手兵部的事。

  那兵部是否应该起到统领全部护民军的担子?

  大家懂了,大帅让管笃为这次战事的都督,目的便是向兵部交权。

  而兵部也必须顺利而完整地接过这一权限,并延续下去。

  喜欢三塑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