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函谷关上(8)-《三塑强汉》

  只是蔡成自己都没察觉,他不知不觉中,再次开始逼迫众人表态。

  只不过语气比较恭谦,可态度就是逼迫。

  这便是小时候纨绔之气的影响,才有这逼迫众人表态的失措之举。

  前朝旧臣脸色有些难看了。

  这是做什么?

  他们再怎么说也都是前朝重臣,怎么就要被如此逼迫。

  看来这成公子是真没把他们看在眼里呀。

  荀彧发现蔡成的脾气又上来了。

  前些天他逼迫内阁阁老,此时又在逼迫前朝重臣。

  于是,荀彧马上上前几步,对着这些朝堂重臣温和地说道:

  “诸公,公子刚刚醒来,意识还没有完全复原。不过,我能够理解公子的意思。

  “如若诸公以大汉为重,一定会关注大汉新制的利弊。

  “如今大汉新制已然推行了五年,而内阁及各部一直在应对这些年来不断的天灾。

  “故而,公子醒来后,便非常关注大汉新制本身的利弊,以及推行过程中的偏差。

  “诸公都是前朝重臣,目光如炬,见微知着。故在这次吾等随陛下巡视天下,亦希望从诸公口中发现新制的弊端,并与诸公一起商讨改善之法。”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都是让这些前朝重臣评价新制的利弊,可蔡成说出来的,便是逼迫的味道十足。

  而从荀彧口中说出来,既有让这些人参与朝政的伏笔,又有讨教的意思,还顺便夸了一下这些前朝重臣,听起来自然顺耳很多。

  半晌后,杨彪才出声道:

  “午餐已毕,吾等要继续上路。吾等正好用路途之时先行探讨,有一些结论后,再与丞相、公子交流如何?”

  “不用如此急迫。”荀彧淡淡一笑。“此次出巡耗时日久,吾等会有很多共同商讨的时间。”

  说完,荀彧稍稍停顿一下,然后便说道:

  “可能伴随着巡视的深入,今日所看到的利弊或许还有反复。吾有一策,诸公可助文若斟酌一番。”

  荀彧环视众人,看到没人反对,便继续说道:

  “吾等可约定定时探讨。例如每九日,第十日吾等便选一农庄入住,然后坐下来探讨一日。

  “待走过一州,在入下一州之前,吾等亦可针对大汉新制在本州推行的情况,再行探讨一番。诸公以为如何?”

  杨彪、崔烈、马日磾等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便由杨彪出面说道:“如此甚好。”

  龙鳞卫已收拾完毕,众人又要出函谷关,进入关中。

  在下城之前,蔡成突然叫住大家,然后恭敬一礼,诚恳道:

  “自醒来后,内心总感烦躁,说话、做事亦急躁而无序。行知之前对诸公言语多有不敬,当向诸公告罪,并请诸公原宥。”

  然后蔡成又向荀彧一礼。“多谢文若转圜。自今日起,巡察路上,以文若为主,诸公为辅。我与陛下等人,以听为主,尽量不插言。”

  蔡成所言,让诸公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的是,成公子虽只是兵部尚书,可那是掌管大汉数十万护民军的实权尚书,且当前成公子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怎会如此弯腰,向他们这些前朝臣子致歉?

  感动的是,他们听得出来,蔡成的致歉是真心的,也是真诚的。

  就因今日一些言语不当,便让丞相为主,他只是旁听。如此自省与胸怀,哪里像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诸公们又是相互对了一下眼神,然后崔烈出面表态。

  “丞相、公子请放心,吾等先行商议一番,也在这一路上,不断观察,深化对大汉新制的理解。待入弘农后,吾等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车队继续上路。

  一路上,蔡成果然不再开口。

  每逢休息打尖之时,大家聚于一起,蔡成都只是带着蔡琰等人,在一旁默默地听着大家说话,从不置喙一言。

  另外,在抵达弘农县之前的新安县、黾池县和陕县,蔡成都会带着蔡琰、轻风、细雨,以及贴身护卫典韦、许禇一起,入农庄,钻市井,仔细体察民情。

  甚至担心许禇、典韦带着兵器会吓到百姓,蔡成专门叮嘱许禇与典韦,不得携带兵器。

  蔡成的举动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人,他真是在体察民情,真是在用心发现大汉新制在推行中的利弊。

  以杨彪、崔烈为首的前朝重臣,也逐渐达成了共识:成公子确实真心为了大汉。

  既然如此,他们也不妨敞开心扉,借此与丞相、成公子辩论大汉新制的好坏、点评大汉新制的利弊。

  先总体评价“好坏”,再来点评“利弊”。

  不要想着这些人能从内心接受大汉新制,毕竟大汉新制让他们所代表的士族动摇了根本。

  数千年积累下来的“皇权、士权共治天下”的观念,哪里那么容易改变。

  不要说他们这些最顶层的士族代表了,哪怕就是大汉上下各级官吏,反对大汉新制同时削弱皇权与士权的内核的人,也不在少数。

  只不过,他们一直在隐忍,为了重返朝堂。

  在蔡成倒下的这五年间,这种隐忍差一点就全面爆发出来。

  如今,蔡成的诚恳,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说起前朝旧臣在这五年间差点不再隐忍,便是荀彧在赶往弘农这一路上给蔡成讲述的“读书人大分裂”。

  蔡成倒下后,读书人分为“挺公子派”和“反公子派”,本就在内阁的预计之中。

  内阁中的王允、黄琬、贾琮三位阁老觉得应该乐见其成。

  他们三人都是保皇派,并没有从内心认可君主立宪制。

  但他们虽然出身士族,却赞同削弱士权、削弱士族。

  毕竟,无论从王莽篡汉来看,还是刘秀推行“度田令”引发的天下反叛,后汉这一百多年的经历,都证明了士权过大、士族过昌,确实会为祸大汉。

  而卢植、郭全、刘虞、刘岱则认为必须坚持包括君主立宪制在内的大汉新制。

  他们坚持的原因是,刘虞、刘岱都是皇室宗亲,亲眼目睹了数十年来皇权的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