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集:节气糖龙-《逸霄》

  糖凝四季:双生谷的节气龙语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尽,阿竹的徒孙林砚已蹲在糖料田边,指尖捻起一撮刚收割的麦芽粉。露水沾在他袖口的盘扣上,映着远处工坊烟囱里飘出的浅白炊烟——这是立春后第七天,谷里的糖龙传承人们要赶在雨水前,定下今年“节气糖龙”的第一版方案。

  “去年的立春龙太素了,孩子们说像条冻僵的蛇。”工坊里,95后传承人苏晓把一叠手绘稿推到桌中央,纸上的糖龙有的衔着迎春花,有的爪子踩着耕牛,“咱们得把立春‘咬春’‘打春’的讲究揉进去,不然光好看,没故事。”

  林砚没说话,从抽屉里翻出本泛黄的线装书,是阿竹当年记的糖龙老方子,扉页上画着一条简单的糖龙,旁注“立春作龙,引阳气”。“阿婆当年做立春龙,只用麦芽糖和姜黄,说姜能驱寒,对应立春‘阳气始生’。”他指尖划过字迹,“现在要创新,但根不能丢。”

  团队里最年长的周师傅敲了敲烟斗:“我小时候在老家,立春要吃春卷,卷着萝卜丝和豆芽,叫‘咬春’。要不咱们让糖龙的龙身盘成春卷的形状,龙嘴里含着迷你糖萝卜?”话刚落,苏晓立刻掏出平板画草图,林砚则起身去熬糖——他要试试用麦芽糖浆混着少量萝卜汁,能不能做出带清甜口感的糖坯。

  熬糖的铜锅在灶上泛着暖光,糖浆从透明熬到琥珀色时,林砚往锅里加了半勺萝卜汁。“滋啦”一声,甜香里混进了蔬果的清冽。苏晓凑过来闻了闻:“这个味儿好!比单纯的甜多了层意思,吃的时候就能想起‘咬春’的习俗。”

  接下来的半个月,工坊里满是试错的甜香。他们试过给糖龙粘真的迎春花,可花瓣半天就蔫了;试过用豆沙做耕牛的眼睛,却总在塑形时开裂。直到雨水前一天,苏晓突发奇想,用冻干的草莓碎模拟花瓣的纹理,又把芝麻磨成粉调进糖坯里,做出了带颗粒感的“牛眼”。当第一条“立春糖龙”立在展示架上时,龙身是姜黄的暖色调,龙尾缠着用糖捏的春卷,龙嘴里叼着半颗晶莹的糖萝卜,连龙角上都沾着几粒冻干草莓——活像把立春的田野缩在了方寸之间。

  春分那天,双生谷的小学来了批特殊的学生,是附近村子里的留守儿童。林砚和苏晓带着节气糖龙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古人会立蛋、放风筝。”苏晓举起手里的春分糖龙,龙身是渐变的青绿色,龙背上驮着个迷你糖风筝,“你们看,这龙的鳞片是用菠菜汁调的糖做的,代表春天的草芽。”

  11岁的小满捏着手里的糖坯,半天没动手。林砚走过去,发现他正盯着糖龙背上的风筝发呆。“想爸爸妈妈了?”林砚轻声问。小满点点头,声音有点闷:“他们在城里打工,去年春分给我寄了个风筝。”林砚心里一动,拿起一块粉色糖坯:“咱们把风筝做成你家的样子,再让糖龙驮着它,就像爸爸妈妈陪着你一样,好不好?”

  那天的课堂结束后,孩子们的春分糖龙摆满了整个教室:有的龙爪子踩着糖做的鸡蛋,有的龙嘴里衔着写有“春分”二字的糖牌,小满的那条糖龙背上,真的驮着一座小小的糖房子,房顶上还飘着个带线的糖风筝。苏晓把这些作品拍成照片,发给了孩子们的父母,没过几天,不少家长特意打电话来,说要在清明假期回来看孩子做糖龙。

  清明前,周师傅带着传承人们去了谷后的山坳。那里有片老竹林,每年清明,当地人都会采新竹做笛子,还会用艾草做青团。“清明糖龙得有清新生机的劲儿。”周师傅折下一根竹枝,“竹报平安,艾草辟邪,这俩元素得加上。”

  林砚尝试用竹炭粉给糖坯调色,做出了深绿色的龙身,又把艾草汁熬进糖浆里,让糖龙带着淡淡的草本香。苏晓则用糖捏了些迷你青团,让糖龙的爪子轻轻搭在上面,龙嘴里还衔着一支小小的糖竹笛。“清明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咱们可以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上‘追思’二字,但不用太沉重。”林砚摸着糖龙的底座,“用浅灰色的糖,再撒点桂花碎,像坟前开的小花。”

  谷雨时节,双生谷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围着一条还没完工的谷雨糖龙忙碌。“谷雨要种瓜点豆,还要祭仓颉。”苏晓手里拿着小刻刀,在糖龙的鳞片上刻出豆子的纹路,“咱们让糖龙的龙腹下面拖着糖做的谷穗,龙头上顶着个迷你的仓颉像,怎么样?”

  林砚却皱着眉:“仓颉像太复杂,糖容易碎。不如换成‘仓颉造字’的简笔画,刻在龙背上。”他边说边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雨”字,旁边配着几粒谷子,“这样既点明了习俗,又不会影响糖龙的塑形。”

  试做时,他们遇到了新难题:谷穗的糖条太细,一拿就断。周师傅看了看,从兜里掏出根细竹丝:“把竹丝裹在糖里,像骨架一样撑着,就不容易断了。”果然,裹了竹丝的糖谷穗不仅结实,还带着点竹子的韧性,垂在糖龙腹下,风一吹还会轻轻晃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立夏那天,工坊里的空气里多了股西瓜的甜香。“立夏要吃西瓜、称体重,还有‘斗蛋’的习俗。”苏晓抱着个大西瓜走进来,“咱们做条西瓜味的糖龙,龙身用西瓜汁调的粉色糖,龙爪子握着糖做的鸡蛋,怎么样?”

  林砚笑着点头,转身去准备材料。他把西瓜汁熬成浓缩汁,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熬出的糖坯带着淡淡的粉色,还没塑形就甜香扑鼻。周师傅则教大家用糖捏鸡蛋,还在蛋壳上刻出花纹,模拟“斗蛋”时的样子。当立夏糖龙做好时,龙身粉粉嫩嫩,龙尾卷着一块迷你糖秤,龙爪子上的糖鸡蛋还沾着几粒黑芝麻,活像刚从立夏的餐桌上跳下来的一样。

  芒种到来,双生谷的麦子熟了。传承人们带着节气糖龙走进了附近的中学,和学生们一起做“芒种糖龙”。“芒种要收麦、插秧,还有‘送花神’的习俗。”林砚给学生们展示手里的糖坯,“咱们用麦秆灰调的糖做龙身,代表成熟的麦子,再用蔷薇花汁调的糖做龙尾,象征送别的花神。”

  16岁的李然对做糖龙的步骤很感兴趣,尤其是熬糖的火候。“为什么有的糖是硬的,有的是软的?”他问林砚。林砚把他拉到灶边,边熬糖边解释:“熬到115℃左右是软糖,能捏造型;熬到150℃以上就是硬糖,适合刻花纹。芒种糖龙的龙身要硬一点,才能刻出麦芒的纹路,龙尾要软一点,才能做出飘逸的感觉。”

  那天,学生们做的芒种糖龙摆满了学校的操场:有的龙嘴里衔着糖做的麦穗,有的龙爪子踩着糖插秧,李然做的那条糖龙,龙尾上还粘了几朵真的蔷薇花,虽然很快就蔫了,但他说:“这样才像真的送花神嘛。”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双生谷的午后格外闷热。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夏至糖龙”。“夏至要吃面条,还要祭神祀祖。”周师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咱们让糖龙的龙身盘成面条的形状,龙嘴里衔着一碗迷你糖面,怎么样?”

  苏晓觉得还不够:“夏至还有‘消夏避伏’的说法,咱们可以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上‘避暑’二字,再用薄荷汁调点糖,做几片糖叶子,让糖龙趴在叶子上,看着就凉快。”

  林砚采纳了她的建议,还特意在糖面里加了点盐:“夏天出汗多,加点盐能提味,也符合‘夏至吃面补夏’的说法。”当夏至糖龙做好时,薄荷的清凉混着糖的甜香,驱散了工坊里的闷热,龙身盘绕的“糖面”上还撒着几粒糖做的葱花,活像一碗刚出锅的凉面。

  小暑时节,双生谷的荷花全开了。传承人们划船到谷里的荷塘边,采了些荷叶和荷花,准备做“小暑糖龙”。“小暑要吃藕、晒伏姜,还有‘食新’的习俗,就是吃新收的粮食。”苏晓把荷叶铺在桌上,“咱们用藕汁调的糖做龙身,龙背上驮着糖做的新米,龙嘴里衔着一片糖姜,怎么样?”

  林砚则盯着手里的荷花:“荷花可以做糖龙的背景,咱们用透明的糖做个小荷塘,让糖龙趴在里面,周围再用糖捏几朵荷花和莲蓬。”他们试着把透明糖熬成液体,倒入模具里,冷却后真的像个小小的荷塘,再把藕色的糖龙放进去,周围点缀着粉色的糖荷花和绿色的糖莲蓬,看起来就像一幅立体的荷塘画。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双生谷的空气里像裹着一层热浪。工坊里,传承人们却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他们要赶在大暑当天,把“大暑糖龙”送到附近的养老院。“大暑要喝伏茶、吃仙草,还要晒伏香。”林砚边熬糖边说,“咱们做条仙草味的糖龙,龙身用仙草汁调的深绿色糖,龙嘴里衔着一杯迷你糖伏茶,怎么样?”

  苏晓还特意在糖龙的龙尾上粘了点晒干的艾草:“晒伏香就是为了驱虫辟邪,艾草的味道正好对应这个习俗。”当传承人们把大暑糖龙送到养老院时,老人们都乐开了花。78岁的张奶奶拿着糖龙,仔细看着龙嘴里的糖伏茶:“我年轻的时候,大暑天就爱喝伏茶,没想到现在能吃到伏茶味的糖龙,真好。”

  立秋那天,双生谷的风里带了点凉意。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立秋糖龙”。“立秋要贴秋膘、啃秋,还要祭祀土地神。”周师傅拿出一块五花肉形状的糖坯,“咱们让糖龙的龙爪子搭着糖做的五花肉,龙嘴里衔着半块糖西瓜,代表啃秋,怎么样?”

  林砚觉得还少了点什么:“祭祀土地神,得有祭品。咱们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个土地庙的简笔画,再用红糖做几炷糖香,插在旁边。”苏晓则用南瓜汁调了点黄色的糖,捏成小小的玉米,放在糖龙的龙背上:“立秋也是玉米成熟的时候,加上玉米,更有秋天的感觉。”

  处暑时节,双生谷的栗子熟了。传承人们带着工具去山上采栗子,准备做“处暑糖龙”。“处暑要吃栗子、开渔节,还有‘祭祖’的习俗。”苏晓剥着栗子,“咱们用栗子泥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糖做的小鱼,代表开渔节,怎么样?”

  林砚则在思考怎么体现“祭祖”:“可以在糖龙的龙腹上刻上‘感恩’二字,再用红枣汁调点红色的糖,做几朵小花,放在糖龙旁边,象征对祖先的敬意。”他们试着把栗子泥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熬出的糖坯带着浓郁的栗子香,龙身刻出栗子壳的纹路,龙嘴里的糖小鱼栩栩如生,看起来就像刚从海里捕上来的一样。

  白露那天,双生谷的早晨结了层薄薄的露水。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白露糖龙”。“白露要喝白露茶、吃龙眼,还要祭禹王。”周师傅泡了杯白露茶,“咱们用茶叶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颗糖龙眼,龙背上驮着糖做的禹王像,怎么样?”

  苏晓觉得禹王像太复杂,提议换成禹王庙的简笔画:“刻在龙背上,既简单又能点明习俗。”林砚还在糖龙的底座上撒了点白糖,模拟白露的露水:“这样一看,就知道是白露节气的糖龙了。”

  秋分时节,双生谷的稻田金黄一片。传承人们带着节气糖龙走进了稻田,和农民们一起庆祝丰收。“秋分要祭月、吃秋菜,还有‘送秋牛’的习俗,就是送秋牛图。”林砚给农民们展示手里的秋分糖龙,龙身是金黄色的,龙背上驮着糖做的月亮,龙嘴里衔着一棵糖秋菜,“咱们还在糖龙的龙尾上刻了秋牛图的简笔画,对应‘送秋牛’的习俗。”

  农民们看得连连称赞,50多岁的王大叔接过糖龙,咬了一口:“这糖龙又甜又香,还带着稻子的味道,真是把咱们秋分的热闹劲儿都做出来了。”

  寒露到来,双生谷的菊花全开了。传承人们采了些菊花,准备做“寒露糖龙”。“寒露要赏菊、喝菊花酒,还要吃芝麻。”苏晓把菊花瓣揉进糖坯里,“咱们用菊花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杯糖菊花酒,龙爪子握着糖做的芝麻,怎么样?”

  林砚则用透明的糖做了个小小的酒壶,放在糖龙的旁边:“菊花酒是寒露的特色,加上酒壶,更有氛围。”当寒露糖龙做好时,菊花的清香混着糖的甜香,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龙身的黄色和龙爪上的黑色芝麻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格外精致。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双生谷的早晨开始结霜了。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霜降糖龙”。“霜降要吃柿子、赏枫,还要送芋鬼。”周师傅拿出一块柿子形状的糖坯,“咱们用柿子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片糖枫叶,龙背上驮着糖做的芋头,代表送芋鬼,怎么样?”

  苏晓还在糖龙的底座上撒了点白色的糖霜,模拟霜降的霜:“这样一看,就有霜降的感觉了。”林砚则在糖龙的龙尾上刻了个小鬼的简笔画,旁边写着“送芋鬼”三个字:“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习俗。”

  立冬那天,双生谷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小雨。工坊里,传承人们正忙着做“立冬糖龙”。“立冬要吃饺子、喝黄酒,还要祭祖。”苏晓手里拿着小刻刀,在糖龙的龙身上刻出饺子的纹路,“咱们用黄酒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个糖饺子,龙背上驮着糖做的酒坛,怎么样?”

  林砚则在糖龙的底座上刻了个“福”字:“立冬祭祖,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福气,加上‘福’字,更吉利。”当立冬糖龙做好时,黄酒的醇香混着糖的甜香,让人想起了立冬时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喝黄酒的温馨场景。

  小雪时节,双生谷的天气越来越冷。传承人们开始准备“小雪糖龙”的材料,有糯米、腊肉,还有红枣。“小雪要做腊肉、吃糍粑,还要祭灶。”周师傅把腊肉切成小块,熬进糖浆里,“咱们用腊肉汁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个糖糍粑,龙背上驮着糖做的灶王爷像,怎么样?”

  苏晓觉得灶王爷像太严肃,提议换成灶王爷的简笔画,还在旁边加了点糖做的糖果:“祭灶要给灶王爷吃糖,让他上天言好事,加上糖果,更符合习俗。”林砚则用糯米粉和糖混合在一起,做了个小小的糖灶,放在糖龙的旁边:“这样更有祭灶的氛围。”

  大雪到来,双生谷终于下起了雪。工坊里,传承人们围在炉火旁,忙着做“大雪糖龙”。“大雪要腌肉、喝红薯粥,还要赏雪。”苏晓把红薯熬成泥,和麦芽糖混合在一起,“咱们用红薯泥调的糖做龙身,龙嘴里衔着一碗糖红薯粥,龙背上驮着糖做的雪人,怎么样?”

  林砚则用白色的糖做了点雪花,粘在糖龙的龙身上:“这样一看,就像大雪天里的糖龙。”周师傅还在糖龙的龙尾上刻了个腌肉的简笔画:“大雪腌肉是老习俗,不能忘了。”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双生谷的家家户户都

  喜欢逸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