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集:生态升级-《逸霄》

  糖田新绿:一场传统与科技的生态答卷

  六月的南方,溽热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在双生谷糖龙生态原料基地的上空。温如霜蹲在甘蔗地里,指尖捻起一撮土,在掌心搓了搓——土粒粗糙,带着几分板结的硬实,不像去年那样松软。

  “温小姐,这甘蔗怕是长不大了。”旁边的王伯直起身,用草帽扇着风,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愁绪,“你看这叶子,边缘都发焦了,往年这个时候,早就绿油油的能遮太阳了。”

  温如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连片的甘蔗地里,果然有不少植株的叶片打了卷,原本该饱满的茎秆也显得细弱。她心里清楚,这不是缺水,也不是缺肥,而是基地连续五年种糖料作物,土壤肥力早就跟不上了。

  “王伯,咱们这地,得歇一歇了。”温如霜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一直种糖料,土壤里的养分被吸得太狠,再这么种下去,别说甘蔗,连草都长不好。”

  王伯叹了口气:“歇着?那咱们下半年的糖料从哪来?糖龙工坊等着用呢,要是断了货,风先生那边的订单都得黄。”

  正说着,远处传来车轮碾过田埂的声音,风痕开着电动巡逻车过来了,车斗里装着几个银色的金属盒子。他停下车,拿起一个盒子递给温如霜:“刚从实验室拿的检测报告,上个月的糖料样本,虽然没超标,但还是检出了微量的农药残留——之前为了防蚜虫,喷的那点药,还是留下痕迹了。”

  温如霜接过报告,指尖划过“微量残留”那几个字,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们建这个生态原料基地,就是为了给糖龙技艺提供最干净的原料,可现在,土壤肥力下降,农药残留问题也冒了头,再不想办法,“生态”两个字就成了空谈。

  “我有个想法。”温如霜抬头看向风痕,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我之前在邻县调研的时候,见过老农户种水稻和油菜轮作,说是能养地。咱们能不能试试,水稻和糖料作物轮作?”

  风痕愣了一下,随即拿出平板,调出基地的土壤数据:“稻糖轮作?水稻喜水,能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收割后稻秆还田,还能当有机肥。理论上可行,但具体怎么轮作,种哪个品种的水稻,什么时候换茬,都得算清楚。”

  “我明天就去邻县找那位老农户请教。”温如霜语气坚定,“土壤的问题,得用传统的法子慢慢养;至于农药残留……风痕,你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不用农药也能防虫?”

  风痕晃了晃手里的金属盒子,嘴角勾起一抹笑:“巧了,我带的就是智能虫情监测系统的配件。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现在有农户用这个,能实时监测虫情,精准防控,不用再漫天喷药了。”

  两人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谱——一个用传统农法养地,一个用科技手段防虫,这场基地升级的仗,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第二天一早,温如霜就揣着笔记本去了邻县的李家庄。李家庄的李老汉种了一辈子田,是当地出了名的轮作能手,听说温如霜是来学稻糖轮作的,立马拉着她去了自家的田。

  “你看,这块地去年种的是甘蔗,今年我种了早稻,等下个月收割了,再种晚稻,年底收完稻子,明年开春就能种甘蔗了。”李老汉指着田里金黄的稻穗,声音洪亮,“水稻的根能松土,稻秆还田了,土就肥了。我这地,种了二十年轮作,土还是黑油油的。”

  温如霜蹲在田埂边,仔细看水稻的根系——根系发达,扎在土里密密麻麻,扒开土层,能看到细碎的稻秆在慢慢腐烂。她一边记笔记,一边问:“李伯,那水稻品种有讲究吗?要是种错了,会不会影响后面的甘蔗?”

  “当然有讲究!”李老汉蹲下来,拿起一根稻穗,“得选早熟的品种,生长期短,不耽误种甘蔗。还有,水稻收割后,得把田翻一遍,晒半个月,把土里的虫卵晒死,这样来年种甘蔗,虫害也少。”

  温如霜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在本子上,还拍了稻田的照片,连李老汉用的肥料配比都问得清清楚楚。临走时,李老汉给她装了一袋自己留的稻种:“这是‘早优8号’,抗病性强,产量也高,你回去先试种一小块,不行再调整。”

  回到基地,温如霜立马找王伯商量,想把靠近河边的十亩甘蔗地改成稻田。可王伯一听就摇头:“温小姐,这不行啊!那十亩地是咱们今年的主力产区,要是改种水稻,下半年的糖料至少少三成,工坊那边肯定不答应。”

  “王伯,眼光得放长远点。”温如霜把李老汉的话复述了一遍,又拿出土壤检测报告,“现在这地已经快种不动了,再种一年,就算能收,糖料品质也得下降。咱们先试种十亩,要是成功了,明年再扩大面积,到时候土壤肥了,糖料产量和品质都能上来,比现在划算多了。”

  王伯还是犹豫,他种了一辈子糖料,从没试过种水稻,心里没底。温如霜知道他的顾虑,拉着他去了河边的地:“你看这地,靠近河边,灌溉方便,正好适合种水稻。咱们就试半年,要是真不行,明年还种甘蔗,行不行?”

  温如霜拿起一粒稻谷,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米香在嘴里散开。她笑着说:“这稻子不仅能吃,稻秆还能还田。等把稻秆粉碎了撒在田里,再翻一遍地,明年种甘蔗的时候,土壤肯定能变肥。”

  水稻收割完后,风痕又带着小周去检测土壤。这次的检测报告显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去年提高了15%,板结的情况也改善了很多。温如霜拿着报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稻糖轮作的试验,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等待有机认证了。之前温如霜就向有机认证机构提交了申请,机构的李工说,等水稻收割完,就来基地检查。

  十一月初,李工如约来到基地。他先是查看了基地的种植记录,从播种、施肥到防虫,每一项都看得很仔细。然后又去田里取样,土壤、水稻、甘蔗都取了样本,还要去仓库检查肥料和农药的存放情况。

  “你们这基地,管理得挺规范啊。”李工看着记录册,点点头,“稻糖轮作,生物防虫,不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符合有机种植的要求。”

  温如霜和风痕跟着李工,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李工最后去了糖龙工坊,查看新产出的糖料——用基地的甘蔗熬出来的糖,颜色金黄,带着淡淡的甘蔗清香,比普通的糖料更透亮。

  “这糖料品质不错,没检出农药残留,糖分含量也高。”李工拿起一块糖料,闻了闻,“等样本检测结果出来,要是没问题,就能发有机认证证书了。”

  半个月后,有机认证证书寄到了基地。温如霜拿着证书,激动得手都在抖。风痕也笑了,他拿出手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糖龙工坊的负责人。

  消息一传开,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之前合作的几家糖龙工坊,都想订有机糖料,还有不少新客户找上门来,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温小姐,有机糖料的价格,比普通糖料高50%,还是供不应求。”王伯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咱们明年得扩大稻糖轮作的面积,不然根本不够卖。”

  温如霜点点头,看向窗外的田地——稻田里已经种上了油菜,绿油油的油菜苗在寒风中长势正好,明年春天收割了油菜,就能种甘蔗了。风痕走到她身边,拿出平板,上面是新的智能监测系统规划图。

  “明年咱们再增加十个监测站,覆盖整个基地。”风痕说,“还要再建一个小型的有机肥厂,用稻秆和甘蔗叶做有机肥,这样咱们的生态种植就能形成闭环了。”

  温如霜笑着看向风痕:“好啊,那咱们就一起,把这个基地打造成最好的糖龙生态原料基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地里,油菜苗在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智能监测站闪着微弱的灯光。温如霜和风痕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里满是希望。他们知道,这场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不仅让土壤恢复了活力,也让糖龙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因为最好的糖龙,永远始于最好的原料。

  来年春天,当第一批有机甘蔗成熟的时候,糖龙工坊用它制作的糖龙,在非遗展上一举夺魁。参展的观众看着那栩栩如生的糖龙,不仅惊叹于匠人的技艺,更被背后那片生态稻田的故事所打动。而温如霜和风痕,也在这场生态升级的实践中,找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为糖龙文化的传承,写下了新的篇章。

  喜欢逸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