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电池-《诡异:外置大脑和人形兵器》

  负电子世界这边的情况与正电子世界截然不同。

  他们获得了正电子世界的所有先进技术,但却不敢一股脑的全部投入使用,光是跨世界技术交流委员会就讨论了快半个月。

  不过讨论的方向主要还是分配上面,至于学习,在拿到技术那一刻就开始学习了。

  联盟那边有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去和各国代表谈,像杰森等人根本不管那么多。

  你们爱怎么分配怎么分配,反正我要开始造外骨骼装甲和各种先进的机器人了!

  我们也要让一线人员穿上外骨骼装甲,我们组建出可以打头阵的机器组!

  仅凭联盟自己,当然是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不过学习研究已经足够了。

  但科技树讲究一个循序渐进,要想造出来外骨骼装甲必须把前置科技全部点出来。

  能源、材料、芯片。

  而这三个方面哪怕只是有一点点突破都能给现有的社会造成冲击。

  联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电池方面和材料方面给研究透彻了。

  这个时候,那个关于委员会关于分配的事情也讨论的差不多了。

  联盟这边也没有藏私,直接就把自己消化学习好的技术分享了出去,甚至还有他们的实验结果以及产品。

  不出众人所料,这些技术的突破对社会造成了冲击。

  最直观的受害者就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那冲击力……直接物理层面送人进医院了。

  ……

  陈振华,夏国工程院院士,八十有三,在电化学储能领域耕耘了一甲子,是国内乃至世界固态电池研究的旗帜性人物。

  他一生都在追求安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实用化固态电池。

  然而,受限于基础材料、界面稳定性、量产工艺等重重壁垒,进展如同蜗行牛步。

  他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

  当然,这位老人并不太了解诡异的有关事情。事实上,外面的大部分科学家都不了解世界的另一面。

  从宏观上来讲,他们的任务就是推动人类常规科技的进步,让他们了解诡异的有关事情,反而会带来很多麻烦。

  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知道与正电子世界交流的部分。

  夏国科学技术部的部长以及高层都知道联盟以及正电子世界的信息。

  正电子世界分享过来,由联盟学习透彻加上注释的技术先到了科技部的邮箱里。

  涉及到电池方面的技术,那位部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发给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陈院士。

  嗯……虽然这位老人八十三了,但看起来还挺壮实的,应该可以再次挂帅出征……吧?

  当有关于电池的技术论文通过最高保密渠道送到陈老案头时,这位研究了一辈子电池的老人下意识地选择质疑。

  他推了推老花镜,准备用批判的眼光找出其中的逻辑谬误或数据造假。

  然而,仅仅翻过三页,他拿着资料的手就开始微微颤抖。

  文中描述的是一种基于某种机制的全新材料体系,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达到他毕生研究理论极限值的十倍!

  “不可能!这违背了……”

  陈院士喃喃自语,但目光却死死钉在后续的界面稳定化处理工艺描述上。

  这篇文章居然自称完美解决了困扰固态电池数十年的锂枝晶刺穿和界面副反应难题。

  再看数据。

  能量密度预测值:1000 wh\/kg!

  循环寿命>1,000,000次!

  工作温度范围:-70°c 至 150°c!

  安全测试项:穿刺、挤压、过充、过放……全部通过!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数据造假了吧!

  必须验证!立刻!马上!

  他迅速召集自己研究团队,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启动最高优先级复现实验,验证这份报告中核心材料参数与电化学性能。

  合成步骤被一丝不苟地执行,哪怕报告中提到的工艺听起来匪夷所思。

  扣式电池被迅速封装。

  测试程序启动。

  第一组循环数据出炉。

  能量密度:985 wh\/kg。

  低温测试:放电容量保持率92%。

  高温测试:无热失控,容量稳定。

  穿刺实验:无起火,无爆炸,电压平稳下降。

  除了充放电循环的结果,已经测出的数据都相差无几,那些误差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甚至在文中都提到了这些误差。

  “这……这已经不是突破……这是颠覆!”

  陈院士看完刚得出的实验数据,感觉呼吸有些困难,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

  他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太阳穴,试图驱散那因过度震惊而产生的眩晕感。

  但他到底是老了,想到自己的一生,又想到刚才的实验数据,眼前猛地一黑,胸口传来撕裂般的剧痛。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一声闷哼,整个人向后倒去。

  “陈老!”

  “老师!”

  “快!叫救护车!”

  救护车呼啸着将昏迷的陈院士送往了最好的医院。

  夏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得到这个消息,立即赶了过去。

  在顶级医疗团队的全力抢救下,病床上的陈老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

  意识回笼的瞬间,这位科学巨匠的第一反应竟是带着一丝恍惚,急切地望向守候在旁的学生。

  “实……实验报告……”

  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把那叠要命的实验报告递到老师眼前。

  老人刚刚从鬼门关被拉回来,谁敢再冒这个险?

  看着学生们躲闪的眼神和凝重的表情,陈老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大脑清醒的他露出一个释然的笑容。

  “好啊,好啊。”

  就在不久前,那份论文以及实验数据,曾像一柄重锤,将他毕生构建的认知殿堂砸得粉碎,强烈的挫败感几乎吞噬了他。

  但此刻,劫后余生的他,心头涌起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澄澈与满足。

  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亲眼见证这“道”的存在,知晓人类能源之路尚有如此壮阔的前景。

  此生……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