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没事,小伤-《平凡躯壳下的呐喊》

  镇雄的第五天,雨终于停了。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在指挥部办公楼的玻璃幕墙上投下淡淡的光斑,像给这栋严肃的建筑镀了层温柔的金边。陈景辰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走在走廊里,纸页碰撞发出“哗啦”的声响,与他沉稳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

  资料已经完善得差不多了。这五天里,他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白天核对数据,晚上查漏补缺,连施清研发来的“已安顿好”的消息,都只来得及回个“那就好,注意安全”。此刻怀里的档案袋沉甸甸的,边角被他磨得有些发毛,却像揣着块踏实的石头——每一页都浸着他的汗水,也藏着镇雄棚改项目几百个日夜的安全坚守。

  “景辰,来啦。”刚走到大会议室门口,就听见王标献的声音。六直管的这位安全总监正站在长桌旁整理资料,深蓝色的工装袖口挽着,露出结实的小臂,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股一丝不苟的认真。

  “王总监早。”陈景辰笑着点头,把资料放在桌上,“七直管的资料都齐了,您过目。”

  “先放这儿,等会儿一起审。”王标献指了指桌角,“鑫子和大为刚到,学前在楼下复印文件,马上就上来。”

  陈景辰应着,目光扫过会议室。长桌擦得锃亮,铺着深绿色的桌布,像块平整的草坪;墙上的电子屏亮着,显示着“集团标准化工地资料审查会”的字样;角落里的饮水机“咕嘟”响了一声,冒出串细小的气泡。这场景让他想起三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会议室里,他第一次跟着师傅参与资料审查,紧张得手心冒汗。

  “景辰,好久不见。”八直管的王鑫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位小个子安全员总是笑眯眯的,手里转着支笔,“听说你在巧家干得不错,上次集团检查,你们项目的安全评分可是第一。”

  “运气好罢了。”陈景辰笑着摆手,“还是得多向你们学习。”

  “别谦虚了。”旁边的潘大为接话,他是八直管的老安全员,脸上带着点风霜,“你那套‘隐患闭环管理’的法子,我们都在学呢。大为,你说是吧?”

  王鑫连连点头:“可不是嘛,以前我们总说‘查出隐患就行’,学了你的法子才知道,得盯着整改、复查、销号,才算真正闭环。”

  陈景辰心里暖了暖。他想起这些法子,有一半是施清研帮他琢磨的——她总说“安全管理像串珠子,少了哪颗都不成链”,两人对着规范熬了好几个通宵,才把这套流程理顺。现在能被同行认可,倒像是对那段日子的最好回馈。

  “人齐了,开始吧。”王标献见杨学前抱着复印好的资料走进来,清了清嗓子,把眼镜往上推了推,“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各直管部的资料过一遍,能合并的合并,缺漏的记下来,争取今晚弄完,不耽误明天的终审。”

  他拿起第一摞资料,是六直管自己的:“我们先来抛砖引玉。这是我们的塔吊管理台账,从安装到日常检查,每一项都附了照片和签字……”

  王标献讲得细致,手指在资料上滑动,遇到关键处就停下来,用红笔做标记:“这里的力矩限制器校准记录,最好注明校准人员的资质证号,终审时专家可能会问;还有这页日常检查,‘正常’两个字太笼统,得写清楚‘各限位器灵敏、钢丝绳无断丝、螺栓无松动’……”

  陈景辰听得认真,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他知道王标献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去年有个项目因为安全资料里漏了个安全员的签字,被他打了回票,说“安全无小事,资料就是证据链,断了一环都不行”。

  轮到七直管时,陈景辰深吸一口气,把资料推到中间:“我们的资料分了三大块:大机设备、临边防护、人员培训……”他特意翻到铝模板的部分,“这块是新型材料,我们参考了厂家的安全规范,结合现场实际做了补充,您看看有没有问题。”

  王标献拿起铝模板的资料,一页页仔细看,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会议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叫。陈景辰的手心微微出汗,像学生在等待老师打分——这部分资料是他和施清研一起整理的,若是被指出问题,总觉得对不住那份认真。

  “做得不错。”王标献终于抬起头,嘴角难得扬了扬,“特别是这里的安装角度示意图,标得很清楚,连工人的站位都画出来了,直观。”他指着其中一页,“就是这页的验收日期,最好用大写,小写容易被篡改,虽然咱们不会这么做,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谢谢王总监,我等会儿就改。”陈景辰松了口气,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八直管的资料由王鑫和潘大为负责讲解。王鑫性子活,讲得生动:“我们的临边防护创新了下,在防护栏上贴了反光条,晚上也能看清,还拍了夜间效果的照片……”潘大为则补充细节:“这些反光条的材质报告在这里,符合国标,耐候性达标的……”

  两人一唱一和,把资料讲得既全面又有趣。陈景辰看着他们,想起自己和施清研以前也是这样——他负责现场检查,她负责资料整理,遇到问题就凑在一起讨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却总能找到最优解。

  安装一分公司的杨学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资料却做得滴水不漏。他的电缆敷设安全记录,连每米的绝缘电阻值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用摇表测的,每天测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数据波动不超过0.5兆欧……”

  “专业。”王标献赞了一句,“安装的电老虎最容易出问题,就得这么较真。”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暗了下来。王标献按下开关,会议室的顶灯“唰”地亮了,暖黄的光线洒在资料上,像给每一页纸都镀了层金边。杨学前出去买了盒饭,大家边吃边讨论,米饭的香气混着油墨味,竟也有种特别的踏实。

  “现在开始合并资料。”王标献放下盒饭,擦了擦手,“比如各直管部的人员培训记录,可以按‘公司级、项目级、班组级’分类合并,这样专家看起来一目了然……”

  他拿起剪刀和胶水,示范着如何把重复的表格剪掉,保留核心内容:“安全资料不是越多越好,是越精越好。要让专家一眼就能看到我们的亮点,比如景辰他们的铝模板管理,鑫子他们的反光条创新……”

  陈景辰跟着剪剪粘粘,手指被纸张划了道小口子,渗出血珠,他往嘴里吮了吮,又继续干活。王鑫见了,递来个创可贴:“小心点,资料重要,手也重要。”

  “没事,小伤。”陈景辰笑着贴上,想起在工地时,手指被钢筋划破是常事,施清研的抽屉里总备着创可贴,说“安全人得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别人”。

  合并到塔吊资料时,王标献忽然停住了:“你们发现没?各直管部的塔吊检查周期不太统一,有的一周一次,有的十天一次。”他翻出规范,“这里写着‘塔式起重机应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咱们统一按这个来,把十天一次的改成一周,补全记录。”

  “我这就改。”潘大为立刻拿出笔,“以前想着项目不忙,拉长点周期没事,看来还是不能偷懒。”

  “安全上偷的懒,迟早要还的。”王标献的语气严肃起来,“上次有个项目就是因为塔吊检查不及时,螺栓松动差点出大事。咱们做资料,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真的把安全落到实处。”

  大家都沉默了,手里的动作却更认真了。陈景辰想起施清研说的“资料是工程的良心”,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重量——每一个数据,每一次签字,都连着工地上的一条条人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夜色越来越深,会议室的灯光却亮得像白昼。资料渐渐合并成几大摞,整齐地码在桌上,像座小小的堡垒。王标献拿起最后一本,翻到扉页,提笔写下“镇雄棚改项目安全资料汇编”,字迹遒劲有力。

  “搞定!”王鑫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咔哒”的声响,“这胳膊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值了。”杨学前看着整齐的资料,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明天专家看了,肯定挑不出大毛病。”

  陈景辰拿起手机,才发现施清研发来了消息:“安顿好了,九直管的宿舍挺干净的,勿念。”后面跟着张照片,是她收拾好的书桌,台灯亮着,旁边放着本《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他笑着回复:“好好休息,明天加油。”

  放下手机,他看着会议室里的几人——王标献在整理最后的清单,王鑫和潘大为在收拾散落的纸张,杨学前在给饮水机换水。灯光在他们脸上跳跃,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疲惫,却又透着股满足。

  这或许就是安全人的默契吧。不用多说,却都明白肩上的责任;不用刻意迎合,却能为了同一个目标携手并进。就像此刻桌上的资料,来自不同的直管部,却因为共同的认真,拼成了完整的安全拼图。

  “走吧,回去休息。”王标献合上最后一本资料,“明天,咱们一起等好消息。”

  走出指挥部时,夜风带着凉意吹过来,陈景辰却觉得浑身暖和。他抬头看了看天,星星比前几天多了些,在墨蓝色的夜空里眨着眼睛,像无数双注视着工地的眼睛。

  他知道,资料审查只是开始,真正的安全之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样一群较真的人,一群愿意为了“安全”二字携手并进的人,这条路就一定能走得稳稳当当。

  就像此刻的镇雄,虽然经历了风雨,却在灯光和星光的守护下,透着股踏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