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有你这话,我便安心了-《四合院:取妻何雨水,秦淮如哭了》

  “应是今日刺杀之事,老爷子想必是想听听我的看法。”朱高着推测道。

  他嘴角微扬,步伐稳健。朱瞻基紧随其后,一眼瞥见女帝等人。

  朱瞻基打趣道:“四叔身边美女环绕,真是让人羡慕。”

  朱高着瞪了朱瞻基一眼,轻拍其头:“你这小子,就会拍马屁,若被你娘知晓,看你如何收场。”

  朱瞻基闻言,心中一凛,最怕的还是母亲那严厉的管教。他疑惑地看着朱高着,眼中闪过一丝八卦之光。

  “四叔,我有个疑惑,能否为我解答……”朱瞻基轻声询问。

  他眼皮轻跳,略带羞涩地望向四叔。

  “别拐弯抹角了,说吧。”朱高着瞪了他一眼。

  “我就是好奇,你是否认识我母亲?感觉你们挺熟的。”朱瞻基小心翼翼地问。

  朱高着脚步一顿,脸色瞬间阴沉,狠狠瞪了侄子一眼。

  “你这小子,学会套话了?跟谁学的?”朱高着质问。

  朱瞻基尴尬地挠头。

  “若你真想知道,回去问你母亲吧,她肯定知道些 ** !”朱高着忽然说道。

  正当朱瞻基准备放弃之际,四叔又开了口。

  朱瞻基眼睛一亮,因为他最爱打听八卦。

  “真的吗?!”他急切地问。

  “当然是真的,你以为呢?”朱瞻基连连点头。

  叔侄俩边走边聊,很快便到了奉天殿。

  一到奉天殿,只见朱高着向朱棣行礼:“见过父皇!”

  朱瞻基则笑道:“皇爷爷,四叔,那我先告退了。”

  “不必退下。”朱棣说,“今天让你四叔来,是想问问今天刺杀之事。”

  说到这里,他语气一顿。

  听完这话,朱瞻基对四叔多了几分佩服。

  显然,四叔十分敏锐,一下子就猜到了。

  若非亲耳所闻,实在难以置信。

  他本以为四叔只是随口一说。

  未料,爷爷派四叔来此,竟真为刺杀之事。

  “父皇英明!”

  “父皇,您心里应有数!”

  朱高着笑吟吟地说。

  “你这小子,就知道瞎扯!”

  “这次朕就想问问你,可知是何人所为?”

  朱棣问:“你现在的身份非同小可,身为大明太子,我不信你一无所知!”

  朱高着沉默片刻。

  朱瞻基也望向四叔,同样渴望知晓答案。

  “此事不难理解,想让于谦死的人便是凶手!”

  “昨日我提拔于谦为内阁大臣,便遭百官反对,那些反对者,是否皆有嫌疑?”

  朱高着淡然问道。

  言罢,四周陷入死寂。

  朱棣亦陷入沉思,他并非愚钝之人,瞬间便品出其中意味。

  他缓缓点头:“有此可能,你这么一说,确有道理!”

  朱棣颇为满意地点点头,脸上泛起波澜,随即微微一笑。

  “只怕这次,他真的慌了!”

  “那些官员,恐怕也坐不住了!”

  朱高着笑道。

  “锦衣卫非等闲之辈,定能查出幕后 ** !”

  朱棣淡淡说道,随即看向儿子。

  “此番征战归来,该处理之事已毕,监国之责,便交由你承担吧!”

  朱棣突然开口。

  “这……”

  朱高着眼神闪烁。

  他可不想过早接手这烫手山芋。

  不然,太累了,大明的太子就是被累死的。

  他后宫佳丽众多,尚未尽享,此时监国,绝非明智之举。

  朱高着的眼眸微微闪烁。

  “父皇,我还有其他事要做,先告辞了!”

  话音未落,朱高着已带着几分心虚,匆匆逃离。

  朱棣脸色铁青,怒吼道:“臭小子,你给我站住!”

  然而,无论朱棣如何呼喊,朱高着早已远去。

  朱棣愤怒地将手中的鞋掷出,却已不及。

  “这小子,跑得倒快!”

  朱棣摇头叹息。

  朱瞻基在一旁目睹此景,不禁缩了缩头。

  恐怕只有四叔,才敢如此对爷爷说话。

  若换作自己,便是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如此行事。

  他确实不敢。

  朱瞻基迅速拾起爷爷的鞋,小心翼翼地为他穿上。

  朱棣坐在龙椅旁,轻轻拍了拍腿,感慨道:“老了,真的是老了。”

  谁又能想到,这位大明皇帝也会有如此感叹。

  “爷爷,您可别乱说,在我心中,您可是大英雄!”

  朱瞻基竖起大拇指,开始恭维起来。

  朱棣摇头苦笑,心中无奈。

  “几天不见,你倒是学会拍马屁了,是不是跟你四叔学的?”

  朱棣瞪了他一眼。

  “你要说实话,敢说假话,我饶不了你!”

  朱瞻基急忙辩解:“我只是实话实说,绝无他意。”

  他的求生欲依然强烈。

  朱棣神色复杂地望向自己的大孙子。

  “这些年,你父亲监国确实辛苦了。”朱棣感慨道,“我也感到有些愧疚。”

  朱瞻基安慰道:“爷爷不必自责,这是父亲的职责所在。而且有四叔的丹药,父亲现在已无大碍。”

  朱棣微微摇头,脸上满是无奈:“你四叔现在越来越狡猾了,一提监国之事,他就跑得飞快。”

  他苦笑一声,对这个总是想逃避的儿子毫无办法。

  “若是老二和老三,我绝不会如此纵容。”朱棣继续说道。

  朱瞻基憨厚一笑,没有接话。

  “你要记住,以后多向你四叔学习,他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朱棣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是一家人,要团结和睦。”

  他认真地看着朱瞻基,心中五味杂陈。

  想到朱瞻基在历史上曾对二叔下手,朱棣虽知二叔有错在先,但仍对朱瞻基的行为感到震惊。

  不过,如今历史已改,他对家人的重视依旧不变。

  朱瞻基神色坚定:“皇爷爷放心,我绝不会对至亲下手。”

  他心中明白爷爷对此事的在意,于是重重跪下,磕头保证:“我向爷爷发誓,绝不会发生那样的事!”

  朱棣脸色稍缓,挥了挥手:“记住你的誓言就好。”

  朱瞻基起身,依偎在爷爷身旁。

  “另外,有件事得告诉你,郑和不久后将归来。”朱棣说道。

  “哦?真的吗?”朱瞻基惊讶地问。

  “千真万确,众多王国与民众搭乘他的船只返回,此番归来,必定又是一番忙碌。”朱棣回应。

  “太好了,我许久未见郑和,此次归来定要与他共饮!”朱瞻基笑着点头。

  “好了,你现在年幼,不宜多饮。”朱棣摇了摇头。

  但很快,他似乎想起了什么。

  “对了,有件事需问你,关于建文的调查进展如何?”朱棣突然问道。

  对他而言,建文之事最为挂心,建文的下落也让他耿耿于怀。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建文,他是真的想知道 ** 。

  有人称他为篡位者,有人指他夺侄子皇位。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父亲朱元璋,仿佛父亲总在质问他:

  “棣儿,为何要夺你侄子的皇位?”

  每次想到这句话,朱棣都会被惊醒。

  他最惧怕的就是朱元璋。

  有时梦中,父亲质问他;有时,父亲持刀欲砍他。

  众人皆称他为篡位者,得位不正。

  但古往今来,谁又有他这般成就?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他不曾后悔,以后也不会。

  若时光倒流,他仍会如此抉择。

  当年若非建文相逼,他也不至于急于行动。

  如今若能找到建文,他真想与他促膝长谈。

  大明江山在他手中繁荣,他自认做得比建文好千百倍。

  因此,他渴望见到建文,让他明白这一切。

  朱瞻基心知肚明,对这位皇爷爷了如指掌。

  “爷爷请宽心,我已派人追查,建文的行踪不久便能揭晓!”

  朱瞻基语气坚定。

  “有你这话,我便安心了。”

  朱棣微笑颔首。

  他轻轻摆手。

  “去吧,别陪我这老头子了,你有你的事务要处理。”

  朱棣淡然说道。

  “不,我就想陪陪皇爷爷!”

  “我哪也不去!”

  朱瞻基撒娇道,脸上洋溢着笑容。

  “你这小子,何时变得如此粘人?”

  朱棣笑骂,语气中带着宠溺。

  “好了,快回去吧,郑和也快回来了,你也准备准备。”

  朱棣再次微笑说道。

  朱瞻基笑着点头,随即离开了奉天殿。

  步出大殿,他心中泛起涟漪,脑海中回响着爷爷的话。

  爷爷让他向四叔学习,否则不会有此成就。

  此时,几名锦衣卫走近。

  朱瞻基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老爷子正在休息,小声点,跟我来。”

  他缓缓前行,锦衣卫紧随其后。

  “建文的同伙去向可有线索?”

  朱瞻基问道,目光扫过锦衣卫。

  锦衣卫们沉默片刻,相互对视。

  朱瞻基面色微沉。

  “到底何事?”

  他皱起眉头。

  皇爷爷交代的任务,若此刻断了线索,将错失良机。

  锦衣卫面露难色:“他们离开应天城后似人间蒸发,我等未能寻得!”

  朱瞻基面色骤沉。

  他扫视众锦衣卫,怒气不言而喻。

  “身为锦衣卫,世间岂有你们追踪不得之人?如今这是何状?竟寻他无果?”

  朱瞻基神色不悦,怒气显然。

  “太孙息怒,我等即刻去查!”

  众人跪拜,急声 ** 。

  “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查出!”朱瞻基淡言。

  他语毕,四周顿陷沉寂。

  锦衣卫点头欲去,却被朱瞻基唤住。

  “此等人定是有备,察觉我等追踪,故隐匿行踪!”

  “此刻再查,恐难觅其踪迹!”

  朱瞻基大笑:“但我信他们不会凭空消失,若我所料不差,定会再现!”

  “而你们……”

  他望向锦衣卫。

  “唯一要做之事便是……”

  锦衣卫面面相觑,皆望向太孙。

  “望太孙明示!”他们齐声请示。

  “唯一要做之事,便是守株待兔!”

  “在应天城外潜伏,不可暴露身份,我料他们定会再现!”朱瞻基淡笑。

  “尤其是年底,你们更需警惕,此时他们或会趁机潜入应天城!”

  朱瞻基面色可怖。

  “切记,此次不可再失手!”

  言及此处,他语气一顿。

  他话落,周遭气氛愈发沉寂。

  锦衣卫们郑重地点头,随即行动起来。

  朱瞻基的这番举动,自然也吸引了汉王与**的注意。

  喜欢四合院:取妻何雨水,秦淮如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