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清明,天寿陵园。
四月的风裹挟着细雨,轻飘飘地落在天寿山脉的松柏上,洗得墓碑愈发青黑。
段明昭撑着一把黑伞,伞面微微倾斜,遮住了身旁的段明兰。
邵庭和赵常之跟在后面,各自沉默。
卫兵们脱帽肃立,在段元帅的墓前站成两排,枪托抵地,发出整齐的"咔嗒"声。
段明昭弯腰,将一束白菊放在父亲的墓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石碑:"爹,我们来看您了。"
段明兰也放下一束花,手指微微发抖,喉间酸涩:"北平现在很好,您放心。"
他们没有说局势如何紧张,没有说日本人如何虎视眈眈,更没有说段家如今四面受敌。
只是说"很好",仿佛这样就能让九泉之下的父亲安心。
赵家的墓离段家不远,青石铺就的小路两旁栽着苍松翠柏,显得格外肃穆。
赵常之独自走在前面,手里捧着一大束白菊和黄菊,脚步沉重。
往年清明,赵家都是浩浩荡荡一大家子人来扫墓,祖父、父亲、叔伯、堂兄弟......热热闹闹地祭祖,然后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说着家族最近的生意。
可今年,只剩他一人。
他弯腰,将花束放在祖父的墓碑前,又依次给其他叔伯上香,动作一丝不苟,却透着几分孤寂。
段明昭和邵庭站在一旁,没有打扰他。
雨丝渐渐密了,打在伞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无数声叹息。
祭扫完毕,四人站在陵园的高处,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天寿山脉。
雨雾朦胧中,山色如黛,松涛阵阵,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希望先祖保佑,"段明兰轻声说,"保佑北平平安。"
赵常之望着远方,声音低沉:"保佑中国平安。"
段明昭没说话,只是握紧了邵庭的手。
他们都知道,平安不是靠祈求得来的,而是用血与火拼出来的。
但此刻,在这清明细雨里,在这先祖长眠之地,他们允许自己有一刻的软弱,有一刻的期盼。
*
1937年6月,北平。
夜色如墨,卢沟桥附近的枪声划破寂静。
日军的实弹演习越来越频繁,子弹擦着中国守军的阵地飞过,挑衅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段明昭站在军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西南方向的夜空,眉头紧锁。
"明昭,"赵常之推门而入,声音低沉,"刚收到消息,日军又在卢沟桥附近演习,这次直接越过了警戒线。"
段明昭冷笑一声:"他们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他转身走向沙盘,手指重重按在卢沟桥的位置:"传令下去,加强宛平城防,所有士兵进入战备状态。"
赵常之点头,犹豫了一下:"明昭,要不要...提前疏散部分百姓?尤其是城南和城西的,离丰台日军营地太近。"
段明昭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暗中进行,让保长和商会配合,分批次走,不要引起恐慌。"
夜深人静时,北平的街巷里响起细碎的脚步声。
一队队百姓悄无声息地离开北平,携家带口,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偏僻的小路南下。
段明昭派亲信军官沿途护送,确保他们安全离开。
庆喜班班主王雪寒也在收拾家当,戏服被仔细叠进木箱,头面首饰用软布裹好。
他站在空荡荡的戏园门口,看着邵庭,叹了口气:“邵庭,北平是待不住了。我带大部分弟子去南方避避难,你真不走?”
邵庭摇头,声音平静:"我不走。"
王雪寒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那我替你把你放在戏班子里财物带过去,等你平安了,再来取。”
邵庭微微一笑,眼里却没什么笑意:"多谢班主。"
王雪寒带着弟子们离开,偌大的戏园子只剩下邵庭和几个出身北平、同样不愿走的戏子。
他们说,祖宗坟茔都在这儿,死也死在戏台子上。
北平的外国侨民也察觉到了山雨欲来,纷纷躲进东交民巷的使馆区,铁门紧闭,岗哨林立。
商会开始连夜发布警告,组织商户疏散存货,与地方政府反复沟通,想在炮火里为北平的商业留条后路。
几家银行的金库连夜打开,金条和银元被悄悄转移,有的去了天津租界,有的干脆装上了南下的船。
整个北平,像一张被拉到极致的弓,弦在嗡嗡作响,随时可能断裂。
*
1937年7月7日,夜幕降临。
卢沟桥附近的枪声再次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密集、都要凶狠。
这一次,不再是演习。
"报告少帅!"一名军官冲进指挥部,声音急促,
"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我军拒绝后,他们直接开炮了!双方正在交火,宛平城东门已经被炸开个缺口!"
段明昭猛地站起身,眼神锐利如刀:"传我命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让炮营对准日军的炮兵阵地,给我狠狠打!"
他抓起军帽戴上,大步走向门外:"常之,你留守军部,协调城内防务,随时接应前线。"
赵常之一把拦住他,掌心按在他的胳膊上:"你要去哪?"
段明昭的声音冷硬如铁:"去卢沟桥。"
“明昭,让我去带队!”赵常之的声音也拔高了几分,“你是北平的主心骨,城内更需要你!我去守桥,一定争取守住!”
段明昭看了赵常之两秒,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戏谑的眼睛,此刻只剩坚毅。
他最终拍了拍赵常之的肩膀,指尖触到对方紧绷的肌肉:“好,常之。务必活着回来。”
赵常之点点头,随后神色匆匆的离开。
*
夜色中,炮火照亮了卢沟桥的天空。
子弹呼啸而过,打在古老的石桥上,溅起一片片火星。
赵常之站在前线,军装被硝烟染黑,眼神却亮得惊人。
"守住阵地!"他的声音在炮火中依然清晰,"我们一步不退!"
士兵们的怒吼声掀翻了夜空,枪口喷出的火舌连成一片,在黑暗里织成一道滚烫的网。
天亮了,炮火却没有停歇的意思。
天空被硝烟染成了灰红色,太阳像枚蒙尘的血珠,迟迟不肯露出全貌。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已经开始了。
他们已无回头路。
赵常之站在战壕里,军装早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脸颊上糊着干涸的血迹和泥土,掌心被枪管烫得发红,却仍死死握着步枪,指节绷得发白。
"赵长官!弹药快见底了!"一名士兵踉跄着冲过来,声音嘶哑,"兄弟们快撑不住了!"
赵常之抹了把脸上的汗,眯眼望向桥对面的日军阵地。
那里灯火通明,卡车一辆接一辆地驶来,卸下成箱的弹药和崭新的火炮,而他们这边,只剩下几箱手榴弹和零星子弹。
"撑不住也得撑!"他咬牙,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让兄弟们省着点打,瞄准了再开枪!"
士兵欲言又止:"长官,要不...我们先撤?等援军来了再——"
"撤?"赵常之猛地转头,眼神凌厉,"往哪撤?退一步就是宛平城,再退就是北平!你想让日本人直接进城吗?"
他一把揪住士兵的衣领,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刀:"我赵常之好歹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就算死,也得死在阵地上!"
士兵眼眶发红,重重点头,转身踉跄着跑回战壕,嘴里吼着 “跟小鬼子拼了”,声音里带着哭腔。
日军的炮火再次袭来,炮弹如雨点般砸在阵地上,炸得泥土飞溅,战壕塌了一半。
赵常之被气浪掀翻,耳朵嗡嗡作响,眼前一阵发黑,嘴里腥甜的液体涌上来,又被他狠狠咽了回去。
他吐出一口血沫,挣扎着爬起来,抓起一把歪倒的步枪,踉跄着冲向缺口。
"守住缺口!"他嘶吼着,一枪撂倒一个冲上来的日本兵,"别让他们过来!"
士兵们拼死抵抗,可差距实在太大了。
日军用的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而他们手里的汉阳造早已老旧,卡壳是常事;
日军有重机枪、迫击炮,甚至还有坦克支援,坦克轰隆隆碾过田野,履带下的野草和尸体一起被绞碎。
而他们只有老式机枪,子弹比金豆子还金贵,机枪手趴在地上,打三发就得换个地方,不然立刻会被炮弹锁定。
日军的士兵源源不断,像潮水一样涌来,而他们的人却越打越少,战壕里躺满了伤员和尸体......
赵常之的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泛着浓腥的血气。
他忽然想起在保定军校的日子,那时候段明昭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训练。
而他呢?
他逃课去戏园子听戏,和一群纨绔子弟喝酒赌钱,还背地里嘲笑段明昭是 “死板的傻子”。
现在想想,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傻子。
"长官!援军来了!"一名士兵突然疯了似的大喊,声音里带着哭腔的狂喜。
赵常之猛地回头,看见一队士兵扛着弹药箱冲进战壕,领头的军官跑得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敬礼:“赵长官,少帅让我们送弹药来了!还带了两挺捷克式!”
赵常之眼眶一热,哑声道:"好!"
他迅速组织士兵分发弹药,可心里却清楚——这点补给,根本撑不了多久。
南京政府早就断了他们的军饷和武器,这些弹药,是段明昭掏空家底从黑市上买来的,每一颗子弹都来之不易。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日军发起了总攻。
坦克的履带碾过桥面,石狮子被撞得粉碎;机枪子弹像暴雨般倾泻而下,战壕里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
赵常之的左臂和小腿均中了枪,鲜血顺着身体往下淌,他却像感觉不到疼一样,依然举枪射击。
“赵长官!撤吧!” 一名满脸是血的士兵拽住他的胳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阵地守不住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赵常之摇头,声音沙哑:"你们撤,我断后。"
士兵不肯走,被他一把推开,声音陡然严厉:“滚!这是命令!”
士兵们咬着牙,互相搀扶着往后撤。
阵地上,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
赵常之靠在战壕边,身边全是战友的尸体,他的身体失血过多,他逃也逃不掉了。
他虚弱的望着越来越近的日军,忽然笑了。
他想起父亲以前总叹气:“常之,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想起母亲临别前哭着说:"我儿不用做什么大事业,平安就好。"
想起段明兰那双冷冽的眼睛,和那句"烟头不够烫"。
他这辈子,活得太窝囊了。
直到最后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可惜,太晚了。
"砰!"
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胸膛,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赵常之踉跄了一下,却没有倒下。
他死死攥着步枪,用尽最后的力气,瞄准一个日军军官,扣动了扳机——
"砰!"
又一名日本兵应声倒地。
更多的子弹穿透他的身体,鲜血从嘴角溢出,视线渐渐模糊。
赵常之缓缓抬头,望向北平的方向。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父亲严厉却关切的眼神,看到了母亲温柔的笑容,看到弟弟妹妹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看到了段明兰站在阳光下,对他轻轻笑着点头......
北平不是只有段明昭,也有他赵常之。
他睁着眼,倒在了战壕里。
手里还握着那把打光了子弹的枪。
天亮了。
卢沟桥的枪声渐渐停歇,硝烟弥漫在晨光中,像一场未散的噩梦。
北平的方向,朝阳终于挣脱云层,却将天空染成了血色,红得刺眼。
四月的风裹挟着细雨,轻飘飘地落在天寿山脉的松柏上,洗得墓碑愈发青黑。
段明昭撑着一把黑伞,伞面微微倾斜,遮住了身旁的段明兰。
邵庭和赵常之跟在后面,各自沉默。
卫兵们脱帽肃立,在段元帅的墓前站成两排,枪托抵地,发出整齐的"咔嗒"声。
段明昭弯腰,将一束白菊放在父亲的墓碑前,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石碑:"爹,我们来看您了。"
段明兰也放下一束花,手指微微发抖,喉间酸涩:"北平现在很好,您放心。"
他们没有说局势如何紧张,没有说日本人如何虎视眈眈,更没有说段家如今四面受敌。
只是说"很好",仿佛这样就能让九泉之下的父亲安心。
赵家的墓离段家不远,青石铺就的小路两旁栽着苍松翠柏,显得格外肃穆。
赵常之独自走在前面,手里捧着一大束白菊和黄菊,脚步沉重。
往年清明,赵家都是浩浩荡荡一大家子人来扫墓,祖父、父亲、叔伯、堂兄弟......热热闹闹地祭祖,然后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说着家族最近的生意。
可今年,只剩他一人。
他弯腰,将花束放在祖父的墓碑前,又依次给其他叔伯上香,动作一丝不苟,却透着几分孤寂。
段明昭和邵庭站在一旁,没有打扰他。
雨丝渐渐密了,打在伞面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无数声叹息。
祭扫完毕,四人站在陵园的高处,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天寿山脉。
雨雾朦胧中,山色如黛,松涛阵阵,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希望先祖保佑,"段明兰轻声说,"保佑北平平安。"
赵常之望着远方,声音低沉:"保佑中国平安。"
段明昭没说话,只是握紧了邵庭的手。
他们都知道,平安不是靠祈求得来的,而是用血与火拼出来的。
但此刻,在这清明细雨里,在这先祖长眠之地,他们允许自己有一刻的软弱,有一刻的期盼。
*
1937年6月,北平。
夜色如墨,卢沟桥附近的枪声划破寂静。
日军的实弹演习越来越频繁,子弹擦着中国守军的阵地飞过,挑衅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段明昭站在军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西南方向的夜空,眉头紧锁。
"明昭,"赵常之推门而入,声音低沉,"刚收到消息,日军又在卢沟桥附近演习,这次直接越过了警戒线。"
段明昭冷笑一声:"他们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他转身走向沙盘,手指重重按在卢沟桥的位置:"传令下去,加强宛平城防,所有士兵进入战备状态。"
赵常之点头,犹豫了一下:"明昭,要不要...提前疏散部分百姓?尤其是城南和城西的,离丰台日军营地太近。"
段明昭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暗中进行,让保长和商会配合,分批次走,不要引起恐慌。"
夜深人静时,北平的街巷里响起细碎的脚步声。
一队队百姓悄无声息地离开北平,携家带口,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偏僻的小路南下。
段明昭派亲信军官沿途护送,确保他们安全离开。
庆喜班班主王雪寒也在收拾家当,戏服被仔细叠进木箱,头面首饰用软布裹好。
他站在空荡荡的戏园门口,看着邵庭,叹了口气:“邵庭,北平是待不住了。我带大部分弟子去南方避避难,你真不走?”
邵庭摇头,声音平静:"我不走。"
王雪寒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那我替你把你放在戏班子里财物带过去,等你平安了,再来取。”
邵庭微微一笑,眼里却没什么笑意:"多谢班主。"
王雪寒带着弟子们离开,偌大的戏园子只剩下邵庭和几个出身北平、同样不愿走的戏子。
他们说,祖宗坟茔都在这儿,死也死在戏台子上。
北平的外国侨民也察觉到了山雨欲来,纷纷躲进东交民巷的使馆区,铁门紧闭,岗哨林立。
商会开始连夜发布警告,组织商户疏散存货,与地方政府反复沟通,想在炮火里为北平的商业留条后路。
几家银行的金库连夜打开,金条和银元被悄悄转移,有的去了天津租界,有的干脆装上了南下的船。
整个北平,像一张被拉到极致的弓,弦在嗡嗡作响,随时可能断裂。
*
1937年7月7日,夜幕降临。
卢沟桥附近的枪声再次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密集、都要凶狠。
这一次,不再是演习。
"报告少帅!"一名军官冲进指挥部,声音急促,
"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我军拒绝后,他们直接开炮了!双方正在交火,宛平城东门已经被炸开个缺口!"
段明昭猛地站起身,眼神锐利如刀:"传我命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让炮营对准日军的炮兵阵地,给我狠狠打!"
他抓起军帽戴上,大步走向门外:"常之,你留守军部,协调城内防务,随时接应前线。"
赵常之一把拦住他,掌心按在他的胳膊上:"你要去哪?"
段明昭的声音冷硬如铁:"去卢沟桥。"
“明昭,让我去带队!”赵常之的声音也拔高了几分,“你是北平的主心骨,城内更需要你!我去守桥,一定争取守住!”
段明昭看了赵常之两秒,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戏谑的眼睛,此刻只剩坚毅。
他最终拍了拍赵常之的肩膀,指尖触到对方紧绷的肌肉:“好,常之。务必活着回来。”
赵常之点点头,随后神色匆匆的离开。
*
夜色中,炮火照亮了卢沟桥的天空。
子弹呼啸而过,打在古老的石桥上,溅起一片片火星。
赵常之站在前线,军装被硝烟染黑,眼神却亮得惊人。
"守住阵地!"他的声音在炮火中依然清晰,"我们一步不退!"
士兵们的怒吼声掀翻了夜空,枪口喷出的火舌连成一片,在黑暗里织成一道滚烫的网。
天亮了,炮火却没有停歇的意思。
天空被硝烟染成了灰红色,太阳像枚蒙尘的血珠,迟迟不肯露出全貌。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已经开始了。
他们已无回头路。
赵常之站在战壕里,军装早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脸颊上糊着干涸的血迹和泥土,掌心被枪管烫得发红,却仍死死握着步枪,指节绷得发白。
"赵长官!弹药快见底了!"一名士兵踉跄着冲过来,声音嘶哑,"兄弟们快撑不住了!"
赵常之抹了把脸上的汗,眯眼望向桥对面的日军阵地。
那里灯火通明,卡车一辆接一辆地驶来,卸下成箱的弹药和崭新的火炮,而他们这边,只剩下几箱手榴弹和零星子弹。
"撑不住也得撑!"他咬牙,声音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让兄弟们省着点打,瞄准了再开枪!"
士兵欲言又止:"长官,要不...我们先撤?等援军来了再——"
"撤?"赵常之猛地转头,眼神凌厉,"往哪撤?退一步就是宛平城,再退就是北平!你想让日本人直接进城吗?"
他一把揪住士兵的衣领,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刀:"我赵常之好歹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就算死,也得死在阵地上!"
士兵眼眶发红,重重点头,转身踉跄着跑回战壕,嘴里吼着 “跟小鬼子拼了”,声音里带着哭腔。
日军的炮火再次袭来,炮弹如雨点般砸在阵地上,炸得泥土飞溅,战壕塌了一半。
赵常之被气浪掀翻,耳朵嗡嗡作响,眼前一阵发黑,嘴里腥甜的液体涌上来,又被他狠狠咽了回去。
他吐出一口血沫,挣扎着爬起来,抓起一把歪倒的步枪,踉跄着冲向缺口。
"守住缺口!"他嘶吼着,一枪撂倒一个冲上来的日本兵,"别让他们过来!"
士兵们拼死抵抗,可差距实在太大了。
日军用的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而他们手里的汉阳造早已老旧,卡壳是常事;
日军有重机枪、迫击炮,甚至还有坦克支援,坦克轰隆隆碾过田野,履带下的野草和尸体一起被绞碎。
而他们只有老式机枪,子弹比金豆子还金贵,机枪手趴在地上,打三发就得换个地方,不然立刻会被炮弹锁定。
日军的士兵源源不断,像潮水一样涌来,而他们的人却越打越少,战壕里躺满了伤员和尸体......
赵常之的胸口剧烈起伏,喉咙里泛着浓腥的血气。
他忽然想起在保定军校的日子,那时候段明昭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训练。
而他呢?
他逃课去戏园子听戏,和一群纨绔子弟喝酒赌钱,还背地里嘲笑段明昭是 “死板的傻子”。
现在想想,自己才是那个真正的傻子。
"长官!援军来了!"一名士兵突然疯了似的大喊,声音里带着哭腔的狂喜。
赵常之猛地回头,看见一队士兵扛着弹药箱冲进战壕,领头的军官跑得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敬礼:“赵长官,少帅让我们送弹药来了!还带了两挺捷克式!”
赵常之眼眶一热,哑声道:"好!"
他迅速组织士兵分发弹药,可心里却清楚——这点补给,根本撑不了多久。
南京政府早就断了他们的军饷和武器,这些弹药,是段明昭掏空家底从黑市上买来的,每一颗子弹都来之不易。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日军发起了总攻。
坦克的履带碾过桥面,石狮子被撞得粉碎;机枪子弹像暴雨般倾泻而下,战壕里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
赵常之的左臂和小腿均中了枪,鲜血顺着身体往下淌,他却像感觉不到疼一样,依然举枪射击。
“赵长官!撤吧!” 一名满脸是血的士兵拽住他的胳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阵地守不住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赵常之摇头,声音沙哑:"你们撤,我断后。"
士兵不肯走,被他一把推开,声音陡然严厉:“滚!这是命令!”
士兵们咬着牙,互相搀扶着往后撤。
阵地上,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
赵常之靠在战壕边,身边全是战友的尸体,他的身体失血过多,他逃也逃不掉了。
他虚弱的望着越来越近的日军,忽然笑了。
他想起父亲以前总叹气:“常之,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想起母亲临别前哭着说:"我儿不用做什么大事业,平安就好。"
想起段明兰那双冷冽的眼睛,和那句"烟头不够烫"。
他这辈子,活得太窝囊了。
直到最后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可惜,太晚了。
"砰!"
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胸膛,鲜血瞬间浸透了军装。
赵常之踉跄了一下,却没有倒下。
他死死攥着步枪,用尽最后的力气,瞄准一个日军军官,扣动了扳机——
"砰!"
又一名日本兵应声倒地。
更多的子弹穿透他的身体,鲜血从嘴角溢出,视线渐渐模糊。
赵常之缓缓抬头,望向北平的方向。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父亲严厉却关切的眼神,看到了母亲温柔的笑容,看到弟弟妹妹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看到了段明兰站在阳光下,对他轻轻笑着点头......
北平不是只有段明昭,也有他赵常之。
他睁着眼,倒在了战壕里。
手里还握着那把打光了子弹的枪。
天亮了。
卢沟桥的枪声渐渐停歇,硝烟弥漫在晨光中,像一场未散的噩梦。
北平的方向,朝阳终于挣脱云层,却将天空染成了血色,红得刺眼。